吳群
【摘要】 目的 探討妊娠合并卵巢腫瘤的臨床診斷方法及治療價值。方法 選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0例妊娠合并卵巢腫瘤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為35例, 兩組患者均采用腹腔鏡進行診斷, 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 參考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情況、術后并發(fā)癥及分娩結局。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均明顯少于參考組(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及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參考組(P<0.05);兩組患者妊娠結局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腹腔鏡明確診斷對于臨床治療有著重要作用, 腹腔鏡手術治療損傷小且術后患者愈合良好, 妊娠結局良好, 可推廣使用。
【關鍵詞】 妊娠;卵巢腫瘤;臨床診治
卵巢腫瘤是育齡期女性常見病癥, 妊娠合并卵巢腫瘤多為良性, 然而可對妊娠及分娩等造成較大影響, 治療不當可導致難產等現象, 嚴重威脅母嬰生命安全, 而妊娠期腫瘤又可發(fā)生改變[1], 臨床處理復雜且難度較大, 因此有效診斷及治療成為臨床醫(yī)學研究的重要話題, 腹腔鏡能夠對腫瘤進行早期診斷及明確, 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依據, 同時在腹腔鏡下行手術治療效果顯著, 作者對中原油田第一社區(qū)第一醫(yī)院收治的70例妊娠合并卵巢腫瘤患者進行研究分析, 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0例妊娠合并卵巢腫瘤患者, 年齡21~43歲, 平均年齡(30.15±5.32)歲, 腫瘤直徑1~15 cm, 平均直徑為(7.68±5.21)cm, 腫瘤位置:左側35例, 右側31例, 雙側4例, 孕周2~9周, 平均孕周(4.65±1.37)周, 其中初產婦26例, 經產婦44例, 所有患者均為單胎妊娠, 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為35例, 兩組患者年齡、孕周、腫瘤位置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可進行比較。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經腹部B超檢查確診, 對卵巢內腫瘤大小、部位、內部結構、形態(tài)及臨近器官關系等進行觀察, 同時給予其治療。觀察組患者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術前估計其適應癥, 并通過超聲對卵巢內在性質、胎兒存活力等進行觀察;患者術前禁食8 h, 同時提前做好轉開腹手術準備;手術前晚給予患者法莫替丁20 mg藥物, 患者均采用氣管內插管全麻, 監(jiān)測其潮氣末端二氧化碳壓力, 控制在32~34 mmHg水平;患者均取頭低左側傾斜仰臥位, 同時觀察患者病理癥狀位置、宮底水平, 通過臍水平對穿刺孔位置進行調整。在正中線宮底上5 cm部位放置第一個穿刺針, 兩側宮底、上腹部和第一個穿刺針間水平位置放置5 mm的套管針;常規(guī)建立氣腹, 氣腹壓維持在12 mmHg, 腹腔鏡進入腹腔后對卵巢腫瘤及其周圍器官關系進行探查;電烙術將卵巢被膜部位進行切開, 同時將被膜邊緣解剖, 徹底分離剔除卵巢腫瘤與周圍組織, 在對卵巢被膜部位進行旋轉時采用雙極電凝進行止血, 剝除腫瘤標本放置如滅菌袋內送往病理檢測, 對組織出血及損傷等情況進行觀察, 術后采用腹腔鏡檢查無誤后, 采用生理鹽水對腹腔進行沖洗, 縫合腹腔。觀察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開腹手術治療。
1. 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等情況進行觀察,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平均住院時間, 同時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10年隨訪, 觀察其妊娠結局。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x-±s), 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 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參考組,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1。
2. 2 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術后出現1例卵巢腫瘤蒂扭轉,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9%, , 參考組患者術后出現3例卵巢腫瘤蒂扭轉, 6例破裂,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7%, 數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3 觀察組流產3例(8.6%), 早產2例(5.7%), 足月分娩30例(85.7%), 參考組流產4例(11.4%), 早產3例(8.6%), 足月分娩28例(80%), 兩組患者流產、早產及足月分娩人數比較均無顯著差異,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妊娠合并卵巢腫瘤是臨床常見病癥, 近年來隨著超聲檢測在產前檢查及普及, 妊娠合并卵巢腫瘤檢出率明顯提高, 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探討有效的診斷及治療方法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妊娠合并卵巢腫瘤雖然多為良性, 然而治療不及時徹底可誘發(fā)早產及流產等現象, 而隨著卵巢腫瘤的進展, 可對胎兒及子宮等產生擠壓作用, 胎位異常, 正常分娩受到嚴重影響[2];而當腫瘤蒂生長到一定長度時可墜入子宮直腸窩內形成鉗頓, 從而對胎兒出生產生阻礙, 導致難產現象的出現, 甚至導致子宮破裂, 嚴重威脅母嬰安全。腹腔鏡手術能夠有效避免傳統(tǒng)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后并發(fā)癥多等優(yōu)勢, 不會對子宮及胎兒等造成損傷[3], 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手術及術后情況均明顯優(yōu)于參考組(P<0.05), 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參考組(P<0.05), 兩組患者妊娠結局均良好(P>0.05), 由此可知, 妊娠合并卵巢腫瘤治療通過B超等影像學診斷, 并行腹腔鏡手術治療有助于促進患者康復, 術后并發(fā)癥小, 改善妊娠結局, 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趙建國.妊娠合并卵巢惡性腫瘤的診斷與治療.國際婦產科學雜志, 2010,16(4):241.
[2] 李巨.妊娠合并卵巢腫瘤的處理及其對妊娠結局的影響分析.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 2013,13(2):245.
[3] 鄒杰.妊娠合并卵巢腫瘤的臨床診治分析.中華保健醫(yī)學雜志, 2011,13(6):464.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妊娠合并卵巢腫瘤的臨床診斷方法及治療價值。方法 選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0例妊娠合并卵巢腫瘤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為35例, 兩組患者均采用腹腔鏡進行診斷, 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 參考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情況、術后并發(fā)癥及分娩結局。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均明顯少于參考組(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及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參考組(P<0.05);兩組患者妊娠結局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腹腔鏡明確診斷對于臨床治療有著重要作用, 腹腔鏡手術治療損傷小且術后患者愈合良好, 妊娠結局良好, 可推廣使用。
【關鍵詞】 妊娠;卵巢腫瘤;臨床診治
卵巢腫瘤是育齡期女性常見病癥, 妊娠合并卵巢腫瘤多為良性, 然而可對妊娠及分娩等造成較大影響, 治療不當可導致難產等現象, 嚴重威脅母嬰生命安全, 而妊娠期腫瘤又可發(fā)生改變[1], 臨床處理復雜且難度較大, 因此有效診斷及治療成為臨床醫(yī)學研究的重要話題, 腹腔鏡能夠對腫瘤進行早期診斷及明確, 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依據, 同時在腹腔鏡下行手術治療效果顯著, 作者對中原油田第一社區(qū)第一醫(yī)院收治的70例妊娠合并卵巢腫瘤患者進行研究分析, 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0例妊娠合并卵巢腫瘤患者, 年齡21~43歲, 平均年齡(30.15±5.32)歲, 腫瘤直徑1~15 cm, 平均直徑為(7.68±5.21)cm, 腫瘤位置:左側35例, 右側31例, 雙側4例, 孕周2~9周, 平均孕周(4.65±1.37)周, 其中初產婦26例, 經產婦44例, 所有患者均為單胎妊娠, 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為35例, 兩組患者年齡、孕周、腫瘤位置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可進行比較。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經腹部B超檢查確診, 對卵巢內腫瘤大小、部位、內部結構、形態(tài)及臨近器官關系等進行觀察, 同時給予其治療。觀察組患者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術前估計其適應癥, 并通過超聲對卵巢內在性質、胎兒存活力等進行觀察;患者術前禁食8 h, 同時提前做好轉開腹手術準備;手術前晚給予患者法莫替丁20 mg藥物, 患者均采用氣管內插管全麻, 監(jiān)測其潮氣末端二氧化碳壓力, 控制在32~34 mmHg水平;患者均取頭低左側傾斜仰臥位, 同時觀察患者病理癥狀位置、宮底水平, 通過臍水平對穿刺孔位置進行調整。在正中線宮底上5 cm部位放置第一個穿刺針, 兩側宮底、上腹部和第一個穿刺針間水平位置放置5 mm的套管針;常規(guī)建立氣腹, 氣腹壓維持在12 mmHg, 腹腔鏡進入腹腔后對卵巢腫瘤及其周圍器官關系進行探查;電烙術將卵巢被膜部位進行切開, 同時將被膜邊緣解剖, 徹底分離剔除卵巢腫瘤與周圍組織, 在對卵巢被膜部位進行旋轉時采用雙極電凝進行止血, 剝除腫瘤標本放置如滅菌袋內送往病理檢測, 對組織出血及損傷等情況進行觀察, 術后采用腹腔鏡檢查無誤后, 采用生理鹽水對腹腔進行沖洗, 縫合腹腔。觀察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開腹手術治療。
1. 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等情況進行觀察,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平均住院時間, 同時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10年隨訪, 觀察其妊娠結局。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x-±s), 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 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參考組,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1。
2. 2 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術后出現1例卵巢腫瘤蒂扭轉,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9%, , 參考組患者術后出現3例卵巢腫瘤蒂扭轉, 6例破裂,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7%, 數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3 觀察組流產3例(8.6%), 早產2例(5.7%), 足月分娩30例(85.7%), 參考組流產4例(11.4%), 早產3例(8.6%), 足月分娩28例(80%), 兩組患者流產、早產及足月分娩人數比較均無顯著差異,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妊娠合并卵巢腫瘤是臨床常見病癥, 近年來隨著超聲檢測在產前檢查及普及, 妊娠合并卵巢腫瘤檢出率明顯提高, 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探討有效的診斷及治療方法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妊娠合并卵巢腫瘤雖然多為良性, 然而治療不及時徹底可誘發(fā)早產及流產等現象, 而隨著卵巢腫瘤的進展, 可對胎兒及子宮等產生擠壓作用, 胎位異常, 正常分娩受到嚴重影響[2];而當腫瘤蒂生長到一定長度時可墜入子宮直腸窩內形成鉗頓, 從而對胎兒出生產生阻礙, 導致難產現象的出現, 甚至導致子宮破裂, 嚴重威脅母嬰安全。腹腔鏡手術能夠有效避免傳統(tǒng)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后并發(fā)癥多等優(yōu)勢, 不會對子宮及胎兒等造成損傷[3], 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手術及術后情況均明顯優(yōu)于參考組(P<0.05), 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參考組(P<0.05), 兩組患者妊娠結局均良好(P>0.05), 由此可知, 妊娠合并卵巢腫瘤治療通過B超等影像學診斷, 并行腹腔鏡手術治療有助于促進患者康復, 術后并發(fā)癥小, 改善妊娠結局, 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趙建國.妊娠合并卵巢惡性腫瘤的診斷與治療.國際婦產科學雜志, 2010,16(4):241.
[2] 李巨.妊娠合并卵巢腫瘤的處理及其對妊娠結局的影響分析.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 2013,13(2):245.
[3] 鄒杰.妊娠合并卵巢腫瘤的臨床診治分析.中華保健醫(yī)學雜志, 2011,13(6):464.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妊娠合并卵巢腫瘤的臨床診斷方法及治療價值。方法 選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0例妊娠合并卵巢腫瘤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為35例, 兩組患者均采用腹腔鏡進行診斷, 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 參考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情況、術后并發(fā)癥及分娩結局。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均明顯少于參考組(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及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參考組(P<0.05);兩組患者妊娠結局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腹腔鏡明確診斷對于臨床治療有著重要作用, 腹腔鏡手術治療損傷小且術后患者愈合良好, 妊娠結局良好, 可推廣使用。
【關鍵詞】 妊娠;卵巢腫瘤;臨床診治
卵巢腫瘤是育齡期女性常見病癥, 妊娠合并卵巢腫瘤多為良性, 然而可對妊娠及分娩等造成較大影響, 治療不當可導致難產等現象, 嚴重威脅母嬰生命安全, 而妊娠期腫瘤又可發(fā)生改變[1], 臨床處理復雜且難度較大, 因此有效診斷及治療成為臨床醫(yī)學研究的重要話題, 腹腔鏡能夠對腫瘤進行早期診斷及明確, 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依據, 同時在腹腔鏡下行手術治療效果顯著, 作者對中原油田第一社區(qū)第一醫(yī)院收治的70例妊娠合并卵巢腫瘤患者進行研究分析, 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0例妊娠合并卵巢腫瘤患者, 年齡21~43歲, 平均年齡(30.15±5.32)歲, 腫瘤直徑1~15 cm, 平均直徑為(7.68±5.21)cm, 腫瘤位置:左側35例, 右側31例, 雙側4例, 孕周2~9周, 平均孕周(4.65±1.37)周, 其中初產婦26例, 經產婦44例, 所有患者均為單胎妊娠, 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為35例, 兩組患者年齡、孕周、腫瘤位置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可進行比較。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經腹部B超檢查確診, 對卵巢內腫瘤大小、部位、內部結構、形態(tài)及臨近器官關系等進行觀察, 同時給予其治療。觀察組患者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術前估計其適應癥, 并通過超聲對卵巢內在性質、胎兒存活力等進行觀察;患者術前禁食8 h, 同時提前做好轉開腹手術準備;手術前晚給予患者法莫替丁20 mg藥物, 患者均采用氣管內插管全麻, 監(jiān)測其潮氣末端二氧化碳壓力, 控制在32~34 mmHg水平;患者均取頭低左側傾斜仰臥位, 同時觀察患者病理癥狀位置、宮底水平, 通過臍水平對穿刺孔位置進行調整。在正中線宮底上5 cm部位放置第一個穿刺針, 兩側宮底、上腹部和第一個穿刺針間水平位置放置5 mm的套管針;常規(guī)建立氣腹, 氣腹壓維持在12 mmHg, 腹腔鏡進入腹腔后對卵巢腫瘤及其周圍器官關系進行探查;電烙術將卵巢被膜部位進行切開, 同時將被膜邊緣解剖, 徹底分離剔除卵巢腫瘤與周圍組織, 在對卵巢被膜部位進行旋轉時采用雙極電凝進行止血, 剝除腫瘤標本放置如滅菌袋內送往病理檢測, 對組織出血及損傷等情況進行觀察, 術后采用腹腔鏡檢查無誤后, 采用生理鹽水對腹腔進行沖洗, 縫合腹腔。觀察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開腹手術治療。
1. 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等情況進行觀察,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平均住院時間, 同時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10年隨訪, 觀察其妊娠結局。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x-±s), 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 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參考組,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1。
2. 2 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術后出現1例卵巢腫瘤蒂扭轉,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9%, , 參考組患者術后出現3例卵巢腫瘤蒂扭轉, 6例破裂,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7%, 數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3 觀察組流產3例(8.6%), 早產2例(5.7%), 足月分娩30例(85.7%), 參考組流產4例(11.4%), 早產3例(8.6%), 足月分娩28例(80%), 兩組患者流產、早產及足月分娩人數比較均無顯著差異,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妊娠合并卵巢腫瘤是臨床常見病癥, 近年來隨著超聲檢測在產前檢查及普及, 妊娠合并卵巢腫瘤檢出率明顯提高, 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探討有效的診斷及治療方法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妊娠合并卵巢腫瘤雖然多為良性, 然而治療不及時徹底可誘發(fā)早產及流產等現象, 而隨著卵巢腫瘤的進展, 可對胎兒及子宮等產生擠壓作用, 胎位異常, 正常分娩受到嚴重影響[2];而當腫瘤蒂生長到一定長度時可墜入子宮直腸窩內形成鉗頓, 從而對胎兒出生產生阻礙, 導致難產現象的出現, 甚至導致子宮破裂, 嚴重威脅母嬰安全。腹腔鏡手術能夠有效避免傳統(tǒng)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后并發(fā)癥多等優(yōu)勢, 不會對子宮及胎兒等造成損傷[3], 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手術及術后情況均明顯優(yōu)于參考組(P<0.05), 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參考組(P<0.05), 兩組患者妊娠結局均良好(P>0.05), 由此可知, 妊娠合并卵巢腫瘤治療通過B超等影像學診斷, 并行腹腔鏡手術治療有助于促進患者康復, 術后并發(fā)癥小, 改善妊娠結局, 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趙建國.妊娠合并卵巢惡性腫瘤的診斷與治療.國際婦產科學雜志, 2010,16(4):241.
[2] 李巨.妊娠合并卵巢腫瘤的處理及其對妊娠結局的影響分析.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 2013,13(2):245.
[3] 鄒杰.妊娠合并卵巢腫瘤的臨床診治分析.中華保健醫(yī)學雜志, 2011,13(6):4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