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學語文情感教學,是指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以飽含情感的課文為載體,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教學設備,調(diào)用各種教學手段,教師以自己的情感投入營造情境氛圍,調(diào)動起學生的潛在情感因素,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和感染,從而使學生建立起健康的個性和正確的審美觀、人生態(tài)度。語文情感教學的實施過程分為三部曲:課前師生情感涵育,課堂中師生情感對話和課后學生情感的進一步感悟升華。
關鍵詞:語文;情感教學;體驗交流
當今許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對“情感教學”的方式相當關注,也提出了各自對語文情感教學的見解。雖然語言表述不同,切入角度各異,但歸結(jié)起來看,他們所涉指的關于語文情感教學的內(nèi)涵卻還是大同小異的。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以飽含情感的課文為載體,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教學設備,調(diào)用各種教學手段,教師以自己的情感投入營造情境氛圍,調(diào)動起學生的潛在情感因素,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和感染,從而使學生建立起健康的個性和正確的審美觀、人生態(tài)度。
首先,文章不是無情物。學生在朗讀、品味這些課文時,會很自然地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交流,乃至引起共鳴。特別是在中學語文教科書中,編選了大量聲情并茂的課文。如郁達夫的《江南的冬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學生可以從感知中感受各色美景;老舍的《想北平》、韓少功的《我心歸去》學生從朗讀中感受一方故土之思……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種情感,千言萬語也難以一一道盡。只是無論是詩歌還是散文,無論寫古代還是現(xiàn)代,只要是語文課文,無不洋溢著作者所賦予的濃濃深情。這樣富于深情的文章,在講授時能少得了情感的投入嗎?語文課能不滲透情感教學的方式嗎?
其次,師生倶是有情人。語文課的教授者和學習者都是充滿感情的人。尤其是語文老師,情感教學的要求比其他學科的老師要體現(xiàn)得更多一點,并且善于以深情的言辭去打動學生。而作為學生,特別是中學時代的青少年,在這一年齡階段比較感性、情緒化,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教師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可以使學生的心靈泛起點點漣漪。那么有計劃有目的的情感教學就更能挑起學生情感的波瀾,感化學生的心靈。
就以上兩點可見,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貫穿情感教學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一
很多教師在多年教學中領悟到,語文學習不僅僅只是局限于課堂上,課前課后、課上課下,語文學習仍在繼續(xù)。而中學語文情感教學的實施過程也不只是局限于課堂上。課前課后,情感教學仍在起作用。所以,語文情感教學的實施過程分為三部曲:課前師生情感涵育,課堂中師生情感對話和課后學生情感的進一步感悟升華。
(一)課前師生情感涵育
課前醞釀涵育,是指老師課前備好課,仔細揣摩文中作者所流露的情感;學生也要充分地預習,互相交流文中作者的情感滲透。
在課前,教師要吃透教材,發(fā)掘課文中的情感因素。語文教師要善于通過對語言、意境、形象的分析,來捕捉作品本身的情感和作者所投注的情感。為了理清作者的情感,教師要仔細地參考作者生平,深入了解作品寫作背景,品讀作品中的重點字詞。這是教師醞釀情感的必經(jīng)階段,為課堂上實施情感教學作好充分的準備。
學生課前做好預習也是情感教學得以實施的重要方面。教師則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做好預習。新高中語文課本中有一篇關于描寫寂寞的文章,描寫的是寂寞時的心情和對寂寞的感悟。有位老師課前要求學生在晚上臨睡前默讀這篇課文作為預習。而第二天上課時,先不講課,而讓同學們自己說說夜讀時的感受。沒有按要求預習的同學站起來支吾了半天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有草率讀一遍的同學找了文中的幾個字眼來依樣劃葫蘆;而認真品味的同學卻讀出了自己真實的感受,將課文中的“寂寞”感悟娓娓道來,讓其他學生也受到感染。
(二)課上師生情感對話
課上情感交流的一方是教師。教師要將自己的情感體驗最大限度地表達出來,讓學生的情感潛在因素也受到刺激,從而帶動全班進行情感的交流。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因為教師的知識水平和領悟能力一般高于學生,教師從教材中參悟到的情感與學生自己初讀課文感悟到的情感還是有很大的差異的。教師理解的情感要深沉一些,學生所理解的要粗淺一些。師生之間要很好地開展交流,就必須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搭建起一座情感溝通的橋梁。師生情感溝通的渠道主要有如下幾種:
1.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情感氛圍。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是第一步,也是關鍵,就是教師如何導入課文的藝術。當然,導入的方式頗多,這里主要以能體現(xiàn)情感教學的導入方式進行闡述。
如多媒體激趣導入,利用多媒體導入的方式,使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大增。其圖文并茂、聲像同步的特點也節(jié)省了教師一些不必要的解釋精力。特別對于一些枯燥難懂的說明文,可以通過圖片或短片的播放給學生一個直觀、整體的印象。然后再來學習課文就顯得生動簡單多了,如教《景泰藍的制作》,可以先播放專門攝制的教學電視片,學生從視像中直觀地了解景泰藍的工藝制作流程。像《雷雨》《阿Q正傳》這類課文,故事性強,矛盾沖突典型,許多語言風格特色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2.語言傳情,溝通情感。好的導入是課堂上師生情感交流的第一步。作為情感發(fā)起人的教師,其語言體態(tài)表達得適宜,也是傳達情感的法碼。中學生處于少年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學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但知識又不足,常常希望借由老師的語言直觀地分析事物。他們對老師的語言有種期待,有種渴望。所以,優(yōu)美動聽的語言,簡單明了的道理就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們心情愉悅,易于動情。
3.誦讀欣賞,體驗情感。教師的言傳身教打動學生畢竟是一種外部條件。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的主動性發(fā)揮出來才是最重要的。像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配上音樂來讀,仿佛讓人置身于江南水鄉(xiāng)的三月江岸,月色朦朧,幾滴春雨灑落,激起春江的點點漣漪,也在游子心頭泛起絲絲的戀鄉(xiāng)情緒。配樂朗讀適宜教師范讀,學生聽,也可讓個別聲音優(yōu)雅的學生來讀,帶動其他學生在樂聲中默讀。這樣的讀課文法,學生的情感能不被牽動嗎?
(三) 課后升華感悟情感
課上完了,不等于學生對課文的情感體驗就結(jié)束了。相反,課后學生對課文的情感內(nèi)容的認識有一個深化的過程,會延伸發(fā)展出新的認識和情感體驗。相當于一次新的情感體驗的起點。
二
語文情感教學能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情感教學的這種促進意義我們應該看到,但是同時我們也應注意,萬事萬物都非盡善盡美,總在一個規(guī)定的“度”中,才能展現(xiàn)它完美的一面,語文情感教學也不例外。所以最后還要補充一點,那就是語文情感教學要適度。
“語文教師要重視認知和情感的關系。認知與情感互為因果,相輔相成,情感過程滲透著認知過程,認知過程總伴隨著情感過程。” 語文教學不能將情感和認知割裂開來,不能忽略其一,也不能厚此薄彼。有些教師教學只注重認知而忽視了情感。這種缺乏“情感”的課堂枯燥無味,學生還得忍受填鴨教學,題海戰(zhàn)術之苦。學生苦不堪言,又何來情感體驗。當然也有個別教師,情感過甚,表面上聲情并茂,激情四溢,可語言太浮夸。學生聽得云里霧里,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所以情感教學一定要注意把握好課堂教學時的“情感”尺度。
綜上所述,中學語文情感教學就是要以教材蘊涵的情感為源頭,通過課前、課堂、課后的三個階段,特別是以課堂作為情感交流的平臺,給教師和學生一次情感的激蕩。教師把握好情感教學尺度,讓學生感受到真真切切的情感。那么,語文課不再是單純的“語文”課,而是學生展望生活,展望社會,展望人生的舞臺!
編輯∕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