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幸存者手記:災難見證與情感記憶
        ——論巴金《隨想錄》的寫作意向

        2014-04-09 03:22:38
        關鍵詞:隨想錄作家出版社幸存者

        唐 偉

        (湖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幸存者手記:災難見證與情感記憶
        ——論巴金《隨想錄》的寫作意向

        唐 偉

        (湖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隨想錄》的寫作,既不同于一般的散文書寫,也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的回憶錄。作為一名幸存者,巴金的歷史見證者的角色意識,決定了《隨想錄》的寫作面向?!峨S想錄》中,巴金懺悔的向度并不是線性的突進,而指向的是靈魂的安妥,即在肯定—否定—肯定的往復辯難過程中展現(xiàn)人性的真實。巴金以一個幸存者的姿態(tài)強調友誼之于他個體生命的重要性,可以說,那些??吭谒洃浬钐幍耐鲮`構成他寫作《隨想錄》最重要的內驅力。

        《隨想錄》;幸存者;見證者;友誼;情感;記憶

        在詩歌、小說一統(tǒng)80年代文壇的格局中,散文的處境多少顯得有些落寞。在此語境下,被研究者冠以“自傳體散文”之名的《隨想錄》雖然也曾“在80年代引起很大的震動”[1],但比起年輕一輩作家的風光無限,巴金和他的《隨想錄》已很難引起人們持久的熱情。與此對應的研究批評現(xiàn)狀則是,長期以來,寫“文革”之實的《隨想錄》因散文之名,而被置于一個相對冷落的境地。正如有論者指出的那樣:年輕一代的作家,腳力旺盛得幾近于浮躁。他們像風一樣地變換著他們所能抓到的主題:“傷痕”、“尋根”、“荒誕”、“調侃”、“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反后現(xiàn)代”、“超寫實”……無奇不有,惟獨沒有誰去憑吊巴金的“文革博物館”,哪怕看一眼,問一聲,……啊,“文革博物館”還沒有建一磚一瓦,記憶便已荒涼![2]而更進一步的問題還在于,對于《隨想錄》這樣一部作者曾聲稱“把它當作我的遺囑寫”和“當作我這一生的收支總賬”的大書,僅將其當作一部文學散文來對待,是否合情合理?且合乎文本內在的邏輯呢?

        在《隨想錄》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我們發(fā)現(xiàn)研究者往往遵循文學研究的常規(guī),在進入文本之前,先行給《隨想錄》和它的作者貼上各種類型化的文學標簽(比如自傳體散文、知識分子),多數(shù)研究成果迄今仍停留在文本修辭分析或文學意義闡釋的層面上——名實之辨有時確實很難避免,也正因如此,文學研究中的名稱和概念運用須得分外小心才是。誠然,以“知識分子”、“現(xiàn)當代作家”等類型化的身份標簽來言說巴金固然可在一定程度上來考察一代知識分子或作家的心路歷程,但這種類型化的研究視角難免會因普遍化的研究訴求而預設諸多不實的期待。在此觀照下,也就可能將文本呈現(xiàn)的豐饒歷史細節(jié)抽象成空洞虛無的概念,而鮮活具體的歷史現(xiàn)場也可能因客觀對象化被遮蔽或簡化,文本本有的意涵深度特別是尋求見證的意向結構則更有可能被漠視忽略。

        一 幸存者手記——《隨想錄》的現(xiàn)象學還原

        以何種方式來面對言說巴金及其《隨想錄》而同時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證所論對象的自足性是考察《隨想錄》時首先要回答的一個問題。借助于現(xiàn)象學面向事情本身的還原,或許我們能更直觀地洞徹《隨想錄》的寫作本原?!艾F(xiàn)象學是在對象對向意識的如何顯現(xiàn)中來考察對象,就是說,現(xiàn)象學不僅直向地詢問對象,而且詢問對象的‘認識方式’。而作為本質直觀的方法,現(xiàn)象學從這個意識關系中揭示出先天之物?!盵3]對《隨想錄》的作者而言,祛除掉形形色色的文化身份符號,巴金首先是一個人,一名普普通通的世紀老人,一名歷史的見證者和災難中的幸存者。以本質直觀的方法視之,巴金的《隨想錄》首先是一份歷史證詞。作為一份個人懺悔記錄,一份言之鑿鑿的歷史證詞,巴金的《隨想錄》既不同于其以往的任何寫作,也不同于一般性的文學散文。質言之,《隨想錄》和它的作者從根本上說是拒絕歸類的。將散文的研究范式挪至《隨想錄》無異于削足適履。

        在別人批評《隨想錄》作為文學散文所存在的缺失時,巴金本人也曾做過這樣的自我解釋:“有人批評《隨想錄》‘忽略了文學技巧’。我不想替我的小書辯護。不過我要聲明:我不是空手‘闖進’文壇,對一個作家來說,更重要的是藝術的良心?!峨S想錄》便可以給我的話作證?!盵4]208這再次表明了《隨想錄》既不是自傳體的文學散文,也不同于一般歷史文獻。事實上,在《隨想錄》的寫作中,巴金也并不是以文學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巴金自己曾說過要“把它當做我的遺囑寫”,這種“向死而寫”的寫作姿態(tài),其實已經表明了其不同于一般文學寫作的性質。

        作為20世紀中國文壇不可忽視的存在,巴金無疑是中國20世紀文學最有資格的見證者,當他那些舊時代的同行者都垂垂老矣并逐漸故去的時候,他卻有幸筆耕不輟至一個嶄新政權的建立;而身為一名有著傳奇經歷的世紀老人,他又整整見證了一個世紀的風云變幻。相信在20世紀的中國歷史中,沒有誰比巴金能更好地詮釋“幸存者”的真切涵義?!霸诳箲?zhàn)的八年中我常說自己‘身經百炸’,沒有炸死是僥幸;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我常說自己‘身經百斗’,沒有‘含恨’而死,也是幸運。”[5]在這段話中,巴金自己也明顯流露出一種自覺的“幸存者”意識——對于從戰(zhàn)爭動亂的炮火硝煙中走向自主獨立且在建國后又歷經空前人類災難的中國而言,那些歷經歷史風云變幻在世紀之交仍筆耕不輟的老作家不僅是20世紀的“幸存者”,同時也是20世紀中國文學的見證者。幸存者無疑構成那個時代最大的社會政治主體。

        知人論世,較之于作家或知識分子之類的指稱,幸存者因明顯少了職業(yè)色彩而更貼近于《隨想錄》作者的實際境況?!靶掖嬲呤悄切┙洑v了死亡和苦難,而既沒有成為殉道者、烈士,又沒有成為英雄或反叛者的人們。當他們是‘受難者’的時候,幸存者被死亡和困難扭曲了人性。他們因此喪失了信仰,經歷了道德墮落,從人淪落為非人。幸存者曾經是人性廢墟中的活尸體,他們的沉淪構成了對邪惡和苦難最直接、最令人觸目驚心的見證。幸存者是那些努力從死亡世界重返活人世界的人們,是那些向活人講述死亡世界故事的人們?!盵6]228幸存者首先是災難的直接受害者,那些經歷了奧斯維辛大屠殺的幸存者們構成歐洲及美國六七十年代民主運動的主體,他們以見證歷史的勇氣參與并直接推動了西方國家當代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在奧斯維辛集中營之后,我們看到西方有大量幸存者見證性文本的涌現(xiàn)。廣為人知的有安妮·弗蘭克的《安妮日記》、埃利·維賽爾的《夜》、維克多·克萊普勒的《我會坐見證》以及普利摩·利瓦伊的《如果這是一個人》等,而《辛德勒名單》《紐倫堡審判》《大屠殺》等諸多影視載體的出現(xiàn),更是越出了單一的文字表現(xiàn)形式,將歷史見證引向一個可觀的多維深廣度。而在中國,一個不容忽視的文學事實則是,結束了十年“文革”的中國,并沒有像西方在奧斯維辛之后那樣,涌現(xiàn)一股由幸存者主導的強大的見證文學熱潮;即便就當下的文學研究而言,“幸存者”仍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課題?!啊聲r期’的‘文革’敘述中,‘幸存者’這個概念并不是一個流行的概念,對它也沒有強調的論述;只有先鋒詩歌界80年代后期有過‘幸存者’詩歌的提出。”[7]

        作為歷史災難的見證人,無論是對于幸存者本人還是對國家歷史敘事,幸存者的見證并不是可有可無。對幸存者本人而言,他們曾一度“喪失了信仰,經歷了道德墮落,從人淪落為非人,是人性廢墟中的活尸體”,而要想“重返活人世界”,他們必須做見證,給自己一個交代,“見證之所以有力,乃是因為見證無須評述。見證者說自己的事,用自己的話說自己的故事。……只有做見證,幸存的受害者才能重新變回是一個人。”*J.M.Greene and S.Kumar.Editors’Introduction.In J.M. GreeneandS.Kumar,eds..Witness:Voices from the Holocaust.New York:Free Press.2000,p.xxiv.轉引自徐賁《人以什么理由來記憶》,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10月第1版,第299頁。在浩劫災難中只有存活下來才有日后作見證的可能,亦即作見證和活下來是相輔相成的,“作見證不只是人的語言行為,而且更是人的存在的方式,那就是,在凡是有加害人和受害人區(qū)分的地方,都站在受害人這一邊”,*Terrence Des Pres.The Survivor:An Anatomy of Life on the Death Camp.New York:Pocket Books,1977,p.32.轉引自徐賁《人以什么理由來記憶》,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10月第1版,第256-257頁。盡管道義的天平在受害人這一方,但災難的幸存者并非自然而然地都是歷史的見證者,承擔見證的歷史使命,還需要幸存者具備足夠的勇氣和智慧?!拔乙詾椴皇巧須v其境、不曾身受其害、不肯深挖自己靈魂、不愿暴露自己丑態(tài),就不能理解這所謂十年浩劫?!盵4]207“讓下一代人給它下結論、寫歷史也好。一定有人做這個工作。但為什么我們不可以給他們留一點真實材料呢?我們?yōu)槭裁床豢梢园褌€人的遭遇如實寫下來呢?難道為了向前進,為了向前看,我們就應當忘記過去的傷痛?就應當讓我們的傷口化膿?”[8]可見,巴金的見證角色意識是主動的生成。巴金不僅自己承擔起見證的歷史重任,還誠懇呼吁更多和他一樣的幸存者站出來做見證。

        作為一名災難幸存者,巴金其實早就有了見證者的角色意識——可以肯定的是,那些在“文革”中被擄去的日記無疑記錄下了巴金最早的歷史見證——如果說“十五年中間我還在寫我的另一種日記,那就是五卷本的《隨想錄》”[9],那么,反過來也可以說,作家在那個時期所記下的日記就是還在醞釀而未成形的《隨想錄》。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僅將《隨想錄》看作是巴金8年寫作歷程的階段性成果,也不能簡單地將其作為“巴金晚年思想的一個總結”來處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兩種處理方式都會一定程度地遮蔽《隨想錄》所蘊含的巨大價值?!峨S想錄》有一個開放的文本結構,它是一個動態(tài)的存在,它的構思其實早已在其形成文字之前展開了。雖然《隨想錄》的寫作在1986年擱筆,但這并不意味著《隨想錄》的“寫作”在巴金那里就已完全終結。正如有論者指出的那樣:“隨想錄是一部沒有結論的書”,[10]不惟如此,我們傾向于認為,作為一個敞開的開放文本,《隨想錄》還是一本沒有結束的書,雖然書面形式的記載宣告終結,但作家的懺悔和回憶在以另外的形式在繼續(xù)進行著?!峨S想錄》不僅具有歷史見證的文本功效,也有著重要的人類學意涵。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作為舊時代戰(zhàn)爭動亂和新中國“文革”十年浩劫的雙重幸存者,巴金的見證意識從隱蔽的潛在到最終浮出水面,有一個內在的發(fā)展過程。巴金的歷史見證意識在“文革”中已初見端倪,十年浩劫之后重回書桌的拾筆創(chuàng)作是見證意識逐漸加強并最終以文字的形式付諸實現(xiàn)?!峨S想錄》的人類學意義即在于它并不是一味地傾訴當事人自身的苦難經歷,“見證苦難,不僅僅是為了災難不再發(fā)生在見證人自己身上,而且更是為了苦難不再發(fā)生在任何別人身上”,[6]257在《隨想錄》中,巴金以他開闊的世界性眼光多次表達了這樣的愿望,“我認為那十年浩劫在人類歷史上是一件大事。不僅和我們有關,我看和全體人類都有關。要是當時不在中國發(fā)生,它以后也會在別處發(fā)生?!盵11]歷史災難并不僅是一堆沉重的歷史素材,它本身就是一種意義,“‘災難’是一種意義,在群體的災難記憶中,災難是群體就歷史事件達成的共識。強調災難意義的建構,不僅是強調社會有可能吸取災難的道德教訓,而且也強調這一道德自我教育必須由社會公眾自己來完成。”[6]283《隨想錄》的價值并非簡單停留于它對文學史的貢獻,更重要的是作為一份擲地有聲的災難證詞,它見證了人類史上罕見的災難浩劫,從而成為民族記憶的有機構成部分。

        誰都不能否認的是,在歷史災難還未得到應有的清理就淡出人們的視線時,我們這個民族需要太多的《隨想錄》了。在《隨想錄》面前,每一個有良知的讀者都不應是一個置身事外的旁觀者,而應該是意義破損世界的積極修復者和重建者。而在整個民族對“文革”的檢討反思時至今日仍沒有提上議事日程之前,純粹地討論《隨想錄》的藝術得失或文學優(yōu)劣或許是“不道德”的——這并不是一個批評研究的方法論問題,而是一個最基本的批評立場問題。在文學研究的框架內,將《隨想錄》作為自傳體散文來處理乃是因為文學研究的體裁歸類需要,固然,這種體裁意義上的分類限定在文學范圍內是成立的,但這并不足以說明《隨想錄》本身的性質,而更重要的是,這種定性有可能抹殺其最有意義的價值所在。

        二 懺悔的自洽與友愛的靈息

        巴金的《隨想錄》至少可以表明這樣一個事實:沒有宗教信仰的中國人同樣也可以懺悔,只不過懺悔的方式有別于宗教方式而已。但在“文革”過去了幾十年的今天,別說有誰的懺悔深度達到了巴金的深度,即連“文革”懺悔似乎也很少見有過。當那場浩劫離我們越來越遠,災難的記憶正被逐出民族記憶的疆界時,我們是選擇聽之任之的徹底遺忘還是勇敢地承擔起反省的歷史重任?這或許是每一個有民族責任心的中國人都需要回答的問題。

        在《隨想錄》中,巴金的懺悔是在一種情感回憶中漸次呈現(xiàn)的。懺悔和反省從根本上說是一次純屬個人的道德問責。對于“文革”此類的人類浩劫,絕不是某一個人一次性的反省或思考所能穿透得了的,它事關整個民族的歷史態(tài)度。如何面對民族史上丑陋骯臟的一頁,是每個民族成員無法回避的課題,也理應在民族記憶的框架下完成?!峨S想錄》既不是對“文革”做純學術意義層面的探討,也不是畢其功于一役的一次性反思。作為一名災難幸存者,對于“文革”十年浩劫,《隨想錄》的作者只是憑良心說出了他該說的以及能說的。

        盡管依既定的文本事實而言,《隨想錄》確是對“文革”十年浩劫的沉痛反思,但需要指出的是,巴金在《隨想錄》寫作之初并沒有一個明確完整的寫作計劃,并不是像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巴金寫《隨想錄》的出發(fā)點非常明確,就是要對‘文化大革命’做出個人的反省”,[12]在《隨想錄》的合訂本新記中談到《隨想錄》的創(chuàng)作時,巴金曾這樣清晰地回憶:“當初為香港《大公報》寫稿的時候我并未想到那些事情。我的《隨想錄》是從兩篇談《望鄉(xiāng)》(日本影片)的文章開始的?!菦]看到《望鄉(xiāng)》,我可能不會寫出五卷《隨想錄》?!盵13]5從“起初我攤開稿紙信筆寫去,遠道寄稿也無非為了酬答友情”[13]5,到“后來《隨想錄》其實是我自愿寫的真實的‘思想?yún)R報’。至于‘四害’橫行時期被迫寫下的那些自己咒罵自己的‘思想?yún)R報’,讓它們見鬼去吧”[14]的轉變,從在《隨想錄》的創(chuàng)作談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作家從開始的半推半就到后來的自主自覺,《隨想錄》的寫作其實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從隱蔽的潛意識走向明確的顯意識,“從無標題到有標題,從無計劃到有計劃,從夢初醒到清醒,從隨想到探索,腦子不再聽別人指揮,獨立思考在發(fā)揮作用?!辟|言之,懺悔和回憶并沒有預設一個既定的框架,更沒有預設一般研究者所謂的深度。

        有論者指出,“我們應當肯定《隨想錄》中批判的態(tài)度,肯定書中表達了知識分子的良知的部分。但是總體上,巴金的隨想錄的檢討和批判,是不深入的,更談不上深刻。巴金對于‘文革’悲劇發(fā)生的體制根源,沒有進行過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因此也就沒有更深的開掘……巴金對造成‘文革’大悲劇的根本性原因并沒有探究?!盵15]這種貌似公允的指責顯然是按照論者自己預設的目標來要求巴金和他的《隨想錄》的,而全然沒有考慮到巴金創(chuàng)作《隨想錄》時的實際情況——且不說這種指責忽略了作為“文革”受害者的作家本人的身心痛苦,對于一位年屆80且又疾病纏身的老人來說,這種指責是不是過于刻薄了呢?事實上,巴金寫作《隨想錄》的過程并非論者想象中的那樣順利,除了要負責作協(xié)等工作上的事務不說,雜多的生活瑣事也嚴重干擾著《隨想錄》的寫作,到了80高齡也仍然不能“從心所欲”,“人不斷地找上門來,有熟人,也有陌生的讀者。他們?yōu)榱私舆B出現(xiàn)的各種‘紅白喜事’拉我去充當吹鼓手;他們要我給各式各樣的報紙、書刊題辭、題字,求我擔任這樣那樣的名譽職務?!盵16]對巴金而言,《隨想錄》只是寫出了部分可以言語的懺悔,而那些來不及形諸筆端的罪疚可以說無一刻不在折磨著年老體衰的當事人。

        “我在病中想得太多,什么問題都想到了,而且常常糾纏在一兩個個問題上擺脫不開,似乎非弄到窮根究底不可。其實憑自己的胡思亂想,什么也解決不了……我激動起來,滿頭冒汗,渾身發(fā)顫。那種‘非人生活’是從哪里來的?它會不會再來?我抓住這個問題,想窮根究底,一連想了好幾個晚上,結果招來一次接一次的人與猛獸斗爭的噩夢?!盵17]通過歷歷在目的文本現(xiàn)實,我們所看到的實際情況是即使深受病痛的折磨,巴金老人也并沒有停止過對“文革”成因的思考——很顯然,他的反省和思考未能上升到論者所要求的“高度”不是因為道德和思維的懶惰,而是限于年齡和身體上的原因,巴金已經觸及到了自我思考的極限。

        巴金懺悔的向度指向的是靈魂的安妥,亦如他自己所說的是要“還債”。“對‘四人幫’及其招牌口號除了害怕外,我已毫不相信。過去那些年的自己的形象又回到我的眼前。我怎么會是那樣的人?!我放棄了人的尊嚴和做人的權利,低頭哈腰甘心受辱,把接連不斷地抄家當做自己應得的懲罰。想通過苦行改造自己,也只是為了討別人的歡心。”[18]278~279這既是一段歷史證詞,也是一種幸存經驗。在切身感受災難折磨后,巴金知道了明哲保身的僥幸心理不過是一種幻象。事實證明,一個自愿放棄人格尊嚴的人既不會討得別人的同情憐憫,更不會贏得他者的尊重。幸存者的清醒不僅在于對過往經歷的審思?!跋袼菢犹孤实亟馄首约海苤档梦覍W習。我也一樣,‘當時沒有勇氣’,是不是今后就會有勇氣呢?他坦白地說:‘不敢開支票’。難道我就開的出支票嗎?難道說了這樣的老實話,就可以不折磨自己嗎?我辦不到,我想他也辦不到?!笨梢姡词故菓曰谝膊⒉皇且晃兜厝我獾刈鍪潞蟮牡赖鲁兄Z,人類浩劫的經歷者對人性對災難有清醒的認識——即便在真誠懺悔之后也不能完全保證以后不會重蹈覆轍,巴金的真誠就在于此:他的懺悔并不是線性的突進,而是在肯定—否定—肯定的往復辯難過程中展現(xiàn)人性的真實。

        “今天對人談起‘十年’的經歷,我仍然無法掩蓋自己的污點?;ㄑ郧烧Z給誰也增添不了光彩。過去的事是改變不了的。良心的責備比什么都痛苦。想忘記卻永遠忘不了。只有把心上的傷疤露出來,我才有可能得到一點安慰。所以我應當承認,我提倡講真話還是為了自己?!盵18]279即使是自己一再提倡的講真話,作家也真誠坦言是為了自己。當然,巴金不僅敢于暴露自己人性的污點,對于人性的普遍缺陷也有著深度的反思?!斑@次動筆寫《三說》的時候,我絕未想到那些打死人不眨眼的小紅司令,可是疑問自己產生了:填鴨式的教育怎么會產生那些曇花一現(xiàn)的小紅司令?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問題。”[19]可見,巴金對“文革”的思考主要停留在了人性的角度而并非宏大的國家制度層面。關于“文革”,巴金并沒有將所有的責任全部都推給“四人幫”,除了“文革”的主要策劃者外,對歷史負有罪疚還有為數(shù)更多的災難執(zhí)行者,甚至可以說,是千千萬萬個紅衛(wèi)兵、千千萬萬個普通“文革”執(zhí)行者的人性破產所致的“平庸的邪惡”累積起了災難的深度。

        對巴金來說,《隨想錄》的寫作是一種注定的必然——不僅為自己,也為那些已逝的亡友,從這一意義上說,《大公報》不過是在恰當?shù)臅r間提供了一個偶然契機和表達平臺:“在這本書里我記下了‘四人幫’的罪行,我有不少的朋友是給‘四人幫’或者他們的爪牙迫害致死的,而且有的人死得非常悲慘。他們死了,而我活下來,我活著并不是為了忘掉他們,而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記住他們,為了讓他們活下去……我不講假話,我不講空話。這本書是為那許多位我所敬愛的人和對我十分親近的死者而寫的。”[20]“在‘四人幫’垮臺之后再這樣地‘混’日子,我就漸漸地感到不習慣、感到不舒服了。我的心開始反抗,它不讓我再‘混’下去。早已被我忘卻了的亡友的面貌又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于是我開了抽屜,不僅是打開抽屜,我打開了我的心?!盵21]在《隨想錄》中,巴金以一個幸存者的姿態(tài),多次強調友誼之于他個體生命的重要性,可以說,那些??吭谒洃浬钐幍耐鲮`,構成他寫作《隨想錄》最重要的內驅力之一。

        在《隨想錄》中,巴金用近30篇的篇幅來追憶懷念那些曾與他同行相識的老友們,除了較為著名的《懷念魯迅先生》《紀念雪峰》《懷念老舍同志》《懷念胡風》《悼念茅盾同志》《靳以逝世二十周年》等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是為悼念那些默默無聞的老友,比如像《懷念一位教育家》《懷念非英兄》《懷念正均兄》《懷念滿濤同志》等。在這些寄托著幸存者追憶哀悼的溫情篇什中,作者有愧疚,有感激,更有深深的懷念。友愛的靈息在幸存者的懺悔中得到了延續(xù),“朋友之間的友愛,就是這么一種氣息,它就是幸存者的生命……友愛,無論如何,都始于幸存的可能性。此乃哀悼的別名,其可能性絕對是不可期待的?!盵22]友愛與幸存構成一種有機的辨證關聯(lián),而在此關聯(lián)中起著中介作用的是人的記憶,“記憶是維持(人際)關系的黏合劑,有共同記憶的群體,才有濃關系,也才有倫理?!?Avishai Margalit.The Ethics of Memory[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P8. 轉引自徐賁《序 人以什么來記憶》,《人以什么理由來記憶》,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10月第1版,第5頁。我們看到,巴金對亡友的懷念哀悼伴隨懺悔和自省而貫穿《隨想錄》始終。需要指出的是,巴金對亡友們的回憶,不單是為修復自己破損的人格,更是為了讓那些蒙受不白之冤的朋友們在自己的見證呈現(xiàn)中回到正義的歷史序列中來。在他呼吁下建立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即是友愛的物質結晶,而遺憾的是,他在《隨想錄》中多次提到的“文革”博物館,至今仍是一紙念想而已。

        結 語

        幸存者的見證敘事與一般的文學寫作迥然有別。如果說一般性寫作以審美藝術為旨趣,那么幸存者的見證敘事則是力求真誠和真實。從這個意義上講,巴金的《隨想錄》可以說是中國見證文學的發(fā)軔,但遺憾的是,像《隨想錄》這樣有影響力的“幸存者手記”迄今并不多見。楊絳的《干校六記》、季羨林的《牛棚雜憶》某種意義上可看做是對《隨想錄》的后起呼應,但它們的研究境遇與《隨想錄》相差無幾,多數(shù)研究者仍然也是以散文研究的框架來處理。對文學研究者而言,當《隨想錄》的研究重心由辨查災難浩劫的歷史成因,轉為以貌似公允的態(tài)度去質疑當事人懺悔的深度時,最應深思的究竟是巴金本人還是作為研究者的我們?這恐怕是一個更應值得我們認真面對的問題。

        [1]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374.

        [2] 張志揚.創(chuàng)傷記憶:中國現(xiàn)代哲學的門檻[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119.

        [3] 〔德〕埃德蒙德·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方法[M].克勞斯·黑爾德,編.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29~30.

        [4] 巴金.隨想錄·日譯本序[M]//隨想錄.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5] 巴金.一顆核桃的喜劇[M]//隨想錄.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29.

        [6] 徐賁.人以什么理由來記憶[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

        [7] 洪子誠.“幸存者”的證言——我的閱讀史之《鼠疫》[J].南方文壇,2008(4).

        [8] 巴金.絕不會忘記[M]//隨想錄.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72.

        [9] 巴金.致樹基(代跋)[M]//巴金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10] 周立民.痛切的情感記憶與不能被對象化的《隨想錄》[J].文藝爭鳴,2008(4).

        [11] 巴金.我和文學——一九八零年四月十一日在日本京都“文化講演會”上的講話[M]//隨想錄.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155.

        [12]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94.

        [13] 巴金.《隨想錄》合訂本新記[M]//隨想錄.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14] 巴金.《隨想錄》后記[M]//隨想錄.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78.

        [15] 林賢治.不應該神話巴金[N].南方都市報,2003-11-25.

        [16] 巴金.“從心所欲”[M]//隨想錄.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351.

        [17] 巴金.病中(三)[M]//隨想錄.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267.

        [18] 巴金.“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M]//隨想錄.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19] 巴金.三說端端[M]//隨想錄.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408.

        [20] 巴金.懷念集·序[M]//隨想錄.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196.

        [21] 巴金.懷念烈文[M]//隨想錄.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112.

        [22] 〔法〕雅克·德里達.《友愛的政治學》及其他[M].胡繼華,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37-38.

        (責任編輯:畢光明)

        AReviewofBaJin’sWritingIntentioninRandomThoughts

        TANG Wei

        (CollegeofLiberalArts,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

        The writing ofRandomThoughtsis distinct not only from ordinary prose writing but also from memoirs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As a survivor, Ba Jin is possessed of the role consciousness of a witness to history, which determines the writing intention ofRandomThoughts. In the book, Ba Jin’s confession is presented in a linear onrush but directed properly towards the soul, namely revealing genuine humanity in the reciprocating and debatable process of affirmation-negation-affirmation. With the attitude of a survivor, Ba Jin ha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friendship to his individual life. It is the soul of the dead nestled in the depth of his memory that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drive for his writingRandomThoughtsas it were.

        RandomThoughts; survivors; witnesses; friendship; emotion; memory

        2014-06-05

        唐偉(1983-),男,湖南東安人,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I206.7

        A

        1674-5310(2014)-08-0053-06

        猜你喜歡
        隨想錄作家出版社幸存者
        詠嘆調
        了意
        讀者(2019年21期)2019-10-14 03:14:50
        “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像幸存者身上的輻射殘留
        從巴金《隨想錄》淺析現(xiàn)代教育
        圓 滿
        雜文月刊(2017年20期)2017-11-13 02:25:05
        “慰安婦”幸存者黃有良離世
        南方周末(2017-08-17)2017-08-17 12:54:09
        正裝店幸存者
        幸福一日
        視野(2014年21期)2014-10-21 13:23:37
        一個幸存者的糾結(佳作獎)
        海峽影藝(2013年3期)2013-12-04 03:22:26
        在戈壁上一個人在走
        雜文選刊(2007年9期)2007-05-14 13:37:34
        国产大片内射1区2区| 在线视频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婷婷国产精品综合|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播放| 亚洲毛片αv无线播放一区| 免费的黄网站精品久久| 一二三区亚洲av偷拍| 免费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热一区| 蜜臀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午夜国产在线| 亚洲色图在线视频观看| 麻豆91蜜桃传媒在线观看| 欧美怡红院免费全部视频| 国产精彩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无码在线播放| 秋霞鲁丝片av无码|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不卡| 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被欺辱的高贵人妻被中出|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精品一区|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五十路熟妇亲子交尾| 亚洲av套图一区二区| 日韩女优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超薄丝袜足j好爽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巨乱亚洲| 国产自拍av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三级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大片|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av| 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精品丝袜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