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冰
(西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基督教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西方的主流文化?;浇虖膭?chuàng)立至今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它的發(fā)源地巴勒斯坦傳播到世界各地,一直在影響著其傳播之地的文化,塑造著人類文明。在西方已經(jīng)成為主流文化的基督教文化,滲透在西方文化的各個領域。
基督教文化體現(xiàn)在社會風俗的方方面面,沿用至今的“公元”,是根據(jù)耶穌誕生之年推算出來的。AD為縮寫的拉丁文“主的生年”,BC是英文的縮寫,意思是“在基督之前”。
西方國家的主要節(jié)假日多與基督教歷有關,如舉國同慶的圣誕節(jié)和復活節(jié)源于新約所記載的耶穌事跡。為了慶祝耶穌的誕生日每年12月25日定為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在每年的3月底至4月底之間的某個星期天,用以紀念耶穌死而復活。
每個星期天,所有的商鋪關門,工廠停工,這一天人們要按圣經(jīng)中上帝的要求,到教堂去敬拜上帝、讀圣經(jīng)、聽布道、唱贊美詩。反思自己的言行,懺悔過錯。提醒人們禮拜日休息一天,去教堂學習對人們的靈修大有裨益。
在西方法庭上,出席法庭的人必須把手放在《圣經(jīng)》上說:“我發(fā)誓我所講的都屬實?!边@是按照圣經(jīng)中“摩西十誡”律法而定的。摩西十誡中的第九條“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p>
西方的婚禮以基督教的教義在教堂舉行,由牧師主持,才能被視為是由上帝締結并受上帝祝福和保護的婚姻,具有莊嚴神圣的意義?;槎Y中新郎和新娘的結婚誓言依圣經(jīng)制定的:不論是好是壞、是福是窮、是有病是健康,我要保有你,熱愛你,珍惜你,直到我們被死分開,這是我的莊嚴的誓言。
葬禮儀式中,要用圣經(jīng)經(jīng)文:“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保ā都s翰福音》11:25-26)“死??!你得勝的權勢在哪里?死?。∧愕亩俱^在哪里?死的毒鉤就是罪,罪的權勢就是律法。感謝神,使我們借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哥林多前書》15:55-57)這些圣經(jīng)話語體現(xiàn)出西方喪葬的民俗,也關乎靈魂寄托的實存問題,更是一種情感的體驗。
基督教文化在規(guī)范人的思想、倫理、道德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權威,基督教奠定了西方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西方人以基督教作為道德的基礎,從信仰上帝開始才可以解決人的價值觀與生活的意義等問題。正如陀思耶夫斯基說的,西方人擔負不起沒有上帝的后果,“如果沒有上帝,人什么都可以做”。
耶穌關于“無條件的愛”、“給予”、“寬恕”、“忍讓”的教誨,圣經(jīng)關于“人之罪”、“上帝之愛”、“愛人如己”、“圣潔”、“懺悔”、“拯救”等觀念,深植于西方普通百姓和知識權貴階層。由于強調(diào)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注重無私、受苦、仁慈、寬容、博愛的美德,西方的倫理道德具有深厚的人文關懷、人類意識和普世精神。圣經(jīng)表述了人類的原罪論,由罪感引發(fā)懺悔和自責的行為,人們在反思中不斷成長。西方人普遍關心公益事業(yè),參與義務志愿者活動,維護弱勢群體,這些行為中包含了基督教的思想理念。
西方的絕大多數(shù)繪畫和雕塑作品都以圣經(jīng)故事為題材,比如,圣母瑪利亞、耶穌生平、創(chuàng)世紀傳說、最后審判等基督教歷史和感人的故事,還有先知、使徒、圣徒等宗教人物。達芬奇的壁畫《最后的晚餐》取材于《約翰福音》第13章耶穌受難的故事,當耶穌說:“你們當中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這時就餐人們的不同心理表情如栩如生地反映在作品中。畫中的人物沒有聲音,卻像出色的演員,表現(xiàn)出各自心底的秘密。米開朗琪羅的《最后的審判》中有400多個神態(tài)各異的人物,云端中的上帝簇擁著他的生母和使徒,以及那些離開人間的靈魂,作品展現(xiàn)出人體的美和力量,還有人類靈魂的掙扎和向往[1]。米開朗基羅的壁畫《創(chuàng)世紀》以及雕塑《摩西》、《大衛(wèi)》、《哀悼基督》等世界名作都是以圣經(jīng)為淵源。畫面的背景,總是以固定的金色,就好像是要強調(diào)畫面的主體與真實的世界毫無關系一樣。宗教的力量控制了繪畫的發(fā)展,圣經(jīng)成為繪畫作品最直接的主題,激勵人們執(zhí)著于最高的宗教信念[2]。
西方建筑文化的特色展示在教堂的建筑風格,拜占庭、羅馬、哥特式等建筑風格與基督教的發(fā)展和圣經(jīng)的理念密不可分,建筑布局和主體都在試圖說明圣經(jīng)的主題,引入宗教的情感。拜占庭式的風格采用圓形穹窿屋頂,象征上帝君臨天下的最高權柄和對人類的庇護,感覺人在上帝的懷抱之中。哥德式教堂在高高的塔樓上加錐形尖塔,如法國的巴黎圣母院,其高聳挺拔的建筑風格表達了人們崇拜上帝,向往永恒的心理。哥德式大教堂提升了人們的靈性,就像有人所說:“它深不可測的高度表達了人性向往一位被愛和被尋求的上帝的熱愛,無論是在白天日光中的教堂中殿,還是在黃昏燭光搖曳的小禮拜里”(施密特.2004)。
基督教把音樂看做是基督教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基督教從誕生之時,就在音樂的伴隨下發(fā)展的,甚至被稱為“音樂之教”?;浇痰囊魳返於藲W美音樂發(fā)展的基礎,并成為西方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1]。在神學籠罩的中世紀,音樂始終是基督教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居于宗教藝術的首位[3]。崇拜儀式中唱的“贊美詩”,歌詞取自于圣經(jīng),尤其是《圣經(jīng).詩篇》,受希伯來音樂文化和希臘音樂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以頌調(diào)為主要形式的圣樂體系,圣樂是西方音樂的主體。6世紀末,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改進教會音樂,開始了歐洲樂譜記錄的歷史,并創(chuàng)立了許多音樂術語、音樂方法以及音樂理論體系,對整個西方音樂的發(fā)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文藝復興時期,宗教領袖馬丁路德非常注重音樂對人類情感的影響。他說:“在圣經(jīng)里,音樂獲得了最高的榮譽。她是人類情感的女神和統(tǒng)治者......她控制著人類,或者說她更多地征服了人類......不管你是要撫慰傷痛、抑制輕率、鼓勵絕望、貶抑驕傲、平息激情,或是要安撫那滿腔的仇恨,還能找到比音樂更好的方式嗎?”[1]眾贊歌就是路德教創(chuàng)立的一種圣詠[3]。17世紀的巴赫、亨德爾都是把一生都投入到宗教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音樂家,他們認為音樂是贊美上帝的和諧之音,音樂的創(chuàng)作是“使上帝的話語廣為流傳”。宗教鼓勵音樂家們根據(jù)自己的思考和感情來表達圣經(jīng)的故事。復調(diào)音樂和無伴奏合唱是最理想的宗教禮儀音樂,《彌賽亞》劇中的《哈利路亞》合唱氣勢恢宏,激蕩人心。每次的演出中,全場觀眾起立致敬,這種敬佩之禮已經(jīng)成為慣例。后來的貝多芬、莫扎特等大音樂家的作品都說明,圣經(jīng)在音樂中已經(jīng)超出了宗教的界限,成為人類共同情感的表達方式。
基督教文化的基本觀念和精神滲透到了西方社會生活以及人們思想意識的各個方面,深刻影響了西方的宗教傳統(tǒng)、社會組織、倫理道德、政治經(jīng)濟、文學藝術、風俗習慣、審美情趣、語言表達、生活體驗等等。以新興大國出現(xiàn)在世界舞臺上的中國,以快步邁入世界經(jīng)濟、政治格局的今天,必須了解西方的思維邏輯、行事準則、審美方式,我們了解基督文化,才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化。
[1]朱銘.外國美術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2]張育英.中西宗教與藝術[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黃滕鵬.西方音樂史[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