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心,看不見
文_馬琳
能幫你記住日子的,除了孩子的成長,就是那一年的好戲好書。不多,和家人一樣珍貴。這幾年自己看了又買書送給別人的也就是李娟的新疆系列,小安的《我們這兒是精神病院》和桑格格的半自傳系列。
能幫你記住日子的,除了孩子的成長,就是那一年的好戲好書。不多,和家人一樣珍貴。這幾年自己看了又買書送給別人的也就是李娟的新疆系列,小安的《我們這兒是精神病院》和桑格格的半自傳系列。
三人都被主流關注肯定,但并不最受推崇。主流需要的是一堂有架勢的家具,而她們是樹木,青翠欲滴,有陽光有蟲洞有氣息,她們有自己的生態(tài),她們的身姿不貢獻給伐木者。
桑格格和李娟書寫內(nèi)容不一樣,直覺卻很相似,李娟寫童年那幾篇恍惚是《小時候》的姐妹篇。
李娟寫邊疆,小安寫精神病院,地理和社會意義上的角落卻是文學的沃土,兩個好苗子落在這里瘋長。尤其是李娟,簡直是奇跡。奇跡不易超越,包括自己,但真讓人期待。
桑格格的難度系數(shù)最高,她面對的是被反復書寫的日常生活,不提供特殊場景、極致感受,她是孤軍奮戰(zhàn)。家常的衣服要穿出驚艷,底子得多好?!缎r候》算是橫空出世,說橫空不僅因為它起點高,也因為當初被當成兒童文學推出,令人莞爾。好吧,起碼說明了她的靈性指數(shù)。
《小時候》之后是《黑花黃》,這兩部書迅速招聚了一大批素質(zhì)很高的“死忠粉”。
自傳體的書寫是有局限性的,不容易翻開第二頁。拿到今年這本《不留心,看不見》,有擔心,覺得出得快了些?!缎r候》《黑花黃》珠玉在前,能不掉下來已屬不易,還能提供什么新鮮的東西?
但是,《不留心,看不見》是我最愿意看到的桑格格的書。
書有三部分,小說,散文和詩歌。
小說里,依然有那個蓉娃子帶我們走進她的生活?!妒Y碧蓉》、《爸爸的心愿》、《豆豆》等篇目都完全沒有讓人失望。是容易被忽視的人和日子,是我們自己也不曾留心的自己,她替我們捕捉到了。
真正袒露自我的是《小黃貓》,在輕快地寫父母離異沒有給自己帶來任何不良影響,媽媽打“我”也是“小打怡情”后,她寫自己“特別渴望養(yǎng)點什么,像我媽養(yǎng)我一樣我養(yǎng)著它,哪怕是只小蟲子或者小魚呢?!薄拔矣X得自己內(nèi)心充滿了一種想要去愛別的生命的沖動,而且期待通過這種養(yǎng)育關系建立起一種和別的生命親密關系”。于是她養(yǎng)育了一只小黃貓,生命中唯一完全屬于她、依賴她的更弱小的一個生命,被媽媽暴怒下隨手扔下樓,摔死在預制板上的小黃貓。
小黃貓長在了“我”心里,深深種下了對這個世界的恐懼、不信任。
喜愛“我”的,除了這個女孩的好耍、真實、皮實、自嘲,更多地是痛惜這些輕快下面的傷痛。
《小時候》走紅后,其中的腔調(diào)被很多聰明的創(chuàng)作者學去,用在了自己的作品里,可惜只寫出了“二”。很幸運,他們的小時候,沒有背著一只死去的小黃貓游蕩在街道上,不曾感覺過一個和你依偎的小生命的漸漸冰涼。他們不知道好耍可以是天性,也可能是受傷后的一種過激保護。痛,是學不來的。
一直關注桑格格的創(chuàng)作,她的文字是靈性的,讓人喜愛的??墒?,越看越沉重。太讓人喜愛了,乖野得當,太舒服了,反而顯出了作者對于這個世界的惶恐、不信任。那個小黃貓真的要帶著那個小姑娘,永遠住在小時候了嗎?這個世界,真的這么讓人不安嗎?
這本書最珍貴的是那些詩歌,為數(shù)不多。真的是不留心,看不見,卻是最寶貴的痕跡。這里,小黃貓終于隱去,“我”成長了,顯露了對待世界的真實態(tài)度。
“我其實想/人在深山,空氣干凈濕潤/鳥語空靈,蔥翠四合/找塊大石頭坐下來/一句話也不用說/又或者/可以在深水里呼吸/在水下十米處。讓水/像果凍那樣把我包裹/要么干脆,/把我封進塑料里,/做個假琥珀鑰匙鏈吧/也不錯?!?/p>
“一個人走在路上/相關的人都很遠,也沒有一個/一定要去的地方/此刻并不傷感,內(nèi)心澄明穩(wěn)定/像是螞蟻推著的一粒露珠/純正的孤獨,質(zhì)比金堅”
在這里,她顯示了她內(nèi)心的高傲孤獨,不再是那個缺乏安全感的小人,期待眾人的關注接納,她穩(wěn)定成熟,敢于和這個世界拉開距離。
“有一把心愛的傘/壞了很久,舍不得丟/這次,我要把它帶回成都/這個世界上,我唯一知道的修傘攤/就在我家后面的小巷子里/其實,我家后面那家修傘攤/我也不確定還在不在/不在了,我就把壞了的傘/再帶回來”
“我坐在柳樹的下面,無牽無掛/每個人走過的時候,都要問我/你為什么坐在這/我笑嘻嘻地回答/這是我的煩惱”
前一首是面對缺失的平衡和平靜。后一首的最后一句,不是調(diào)侃,是真的回歸。
敢于抒情,敢于不自嘲不調(diào)侃,能靜靜地轉(zhuǎn)過身,和這個世界拉開距離,需要多么大的自信。
能轉(zhuǎn)身,是心里有了安全感,是對這個世界有了一點信任,信任到可以說不。這個世界可以容納我,還有我的拒絕。
這個變化,讓人對這個世界多了感謝和期待。
而另一種不變也令人欣慰。桑格格成長了,但還在自己的生態(tài)里。
她書中的很多內(nèi)容都是我們時代的橫截面,比如:爸爸的經(jīng)歷,和家鄉(xiāng)的關系,如何寫族譜、林娘娘一家的經(jīng)歷、豆豆、“我”的經(jīng)歷。貫穿了八十年代到現(xiàn)在,時代變遷滄桑都有,讓學院派一收拾完全可以變成一堂好家具。她不會不知道,但是她違背不了本心,她感興趣的是人,讓她沖動的是人,而不是文學野心和規(guī)范。
《丑舅舅》其實是危險的。一個傻子加孤兒娶了美麗的殺人犯,過上了一段好日子,然后又失去。這類題材不少見,常常會被寫成寓言或者是黑色的故事,在其中表現(xiàn)中國人和土地的關系,傳統(tǒng)文化對人的閹割、性、生命力或者圖騰之類。我們是宏大敘事控,五迷三道而不悔。
桑格格沒有踏入這個迷人的陷阱,她筆下沒有這種臆想狂式的企圖,有的是對自然、生命的思考,不滿溢,卻真誠。
“古時候的人,是怎么定的這個二十四節(jié)氣呢? 到了這一天,該下雨的下雨,該飄雪的飄雪,多少年,極少有不準的時候。所以,這天地間一定是有一個真正的真理,萬事萬物都按照這個道理活著或者死去。”
寫傻子燒瓦那幾節(jié)樸素動人。“做一次瓦,不是一天就能做成,這樣一連好幾天都有要忙的事情,他心里就安穩(wěn)著,覺得日子里有支撐”?!斑h遠看上去,紅紅的火堆邊,坐著一個赤身裸體的人,他睡著了。院子,火塘、男人、那情境好像已經(jīng)有了家的味道,雖然少了一個女人?!?/p>
這個傻子是被作者關心的,而不是一個表達的符號,一個泥偶。這是創(chuàng)作者的寶貴天性。我不知道有沒有上帝,上帝那里有沒有一個終極的道理,如果有,我也只相信上帝在細節(jié)里。有這句“覺得日子里有支撐”,傻子就有了光。
當然,最感動的還是這一首詩。
“我看見了你的成長,你生命中/一次次的碰撞/卻不能為你做什么/在那么早的時候/我還不能叫醒你”
幾乎就是,我想對小時候的“我”,說的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