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鵬
?
和生學視野下的中醫(yī)學
姚春鵬
(曲阜師范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山東 曲阜 273100 )
錢耕森教授積幾十年之功力,抉發(fā)出“大道和生學”。大道和生學乃中國古代形而上學之真諦,為中國古代一切學術之靈魂。中醫(yī)學作為中國古代科學之瑰寶,深受大道和生學之影響。中醫(yī)學實乃大道和生學之科學典范。依“大道和生學”觀照中醫(yī)學之原典——《黃帝內經》,認為:“和生學”是中醫(yī)學建立的哲學基礎和生理學、病理學的基礎,也是養(yǎng)生學、治療學的最高價值目標。
錢耕森;大道和生學;《黃帝內經》;中醫(yī)學
錢耕森教授親炙于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門下,得其為人與為學之真諦。浸潤于哲學海洋數(shù)十年,對哲學有著深刻的領悟與造詣,特別是深研中國哲學之義理,抉發(fā)出“大道和生學”之新說。錢先生之新說乃依史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及老子“道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之說為根柢,并且打通二者之間隱而不顯的邏輯聯(lián)系,朗現(xiàn)為“大道和生學”。筆者一接觸到錢先生的“大道和生學”即倍感親切熟悉。以筆者多年來研究中國哲學及中醫(yī)哲學已隱約感覺到“和”與“生”的思想是中國哲學及中醫(yī)學的一條主線;中國哲學是生命的哲學,或者說生命哲學是中國哲學之根柢。及聞錢先生言,頓有豁然之感。以先生“和生學”之視域觀照中醫(yī)學或別有韻味。
依和生學“和實生物”,“和”是世界萬物的本源,世界萬物由“和”而生。但是,和生萬物是有條件的,即必須有不同的“他”存在,所謂“以他平他謂之和”。(《國語·鄭語》)錢先生認為這句話的要點有二:“他”與“平”。他說:“這句話的要點有二:第一,是‘他’。要生物就得有‘他’;并且至少要有兩個‘他’,而不能只有一個‘他’。如果只有一個‘他’,實質上就還是一個‘自我’,也就還是‘同’,而‘同’是不能生物的[1]49?!卞X先生進而認為:“老子所說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實是將其所說的‘道生萬物’進一步深刻地詮釋為道是通過陰陽二氣相沖互動達到和諧時就產生了萬物,可簡而言之曰‘道和生萬物’。這種解讀充分表示老子關于‘萬物生成’說,由‘道生萬物’的普及層面提升到‘大道和生’的高深的層面,實現(xiàn)了對史伯的‘和生學’的傳承與完成。所以,老子的‘道生萬物’說,實即‘和生萬物’說。因此,筆者明確提出老子的‘道生萬物’說,其實就是‘大道和生’說。于是,筆者又明確提出‘和生萬物’的‘和生學’,乃史伯開創(chuàng),老子建成[1]52?!敝嗅t(yī)學的第一部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最終成書于漢代。但其形成則是從春秋戰(zhàn)國至漢代這樣一個比較漫長的歷史時期。受到了當時的科學、哲學的深刻影響。從哲學世界觀的層面看,《內經》基本是以“大道和生學”為其理論基礎的。
《內經》繼承了“大道和生學”的和生萬物的思想?!端貑枴れ`蘭秘典論》云:“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這是說“大道”是微妙難測,不可以僅憑感覺感知的,但天地間的一切變化又是由它發(fā)生和推動的,一般人很難了解它是生成萬物的本原。作為道之產物的世界萬物雖然千姿百態(tài),道作為生成萬物的本源也微妙難測,但這其中又是有蹤跡可尋的,那就是“陰陽”?!瓣庩枴笔侨f物生成的兩種基本要素和力量,是兩種最基本的“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边@是說,陰陽是天地之道即大道的展開,即老子所謂“道生一,一生二”。(《老子·四十二章》)由大道衍生的陰陽是萬物生成的根據(jù),一切的變化、生殺都決定于陰陽。因而形成了天地之動靜、萬物之生長收藏及形氣寒熱的變化。
《素問·天元紀大論》對和生萬物并推動其變化的本原大道,作了詳細的解說:“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圣。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逦?,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边@里《內經》首先肯定了大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所謂“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進而對大道以五運陰陽為具體法則的“變化之為用”給出了詳細的描述,得出了“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的結論。顯然,在這里,《內經》一方面繼承了“大道和生學”關于道生天地的基本思想,一方面又有所發(fā)展,給出了比較具體的生化圖景。
由上述我們已經知道,《內經》認為陰陽還只是和生萬物的最基本要素的兩個“他”,實際上萬物具體的生成過程僅有兩個基本的“他”還是不充分的,還要進一步分化,至少要有五個“他”,這就是“五行”。錢先生說:“要有兩個‘他’,這是不可或缺的、不可突破的底線,也是一定要守住的底線,而上線則是不封頂?shù)?,是完全開放的,是多多益善的,因為只有有無限個‘他’,才可以生成‘萬物’,生成世界上的萬事萬物[1]49-50。”《內經》認為五行是萬物生成的直接條件?!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疲?/p>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
這里,《內經》從醫(yī)學的角度以人身五臟、五體、五竅為例闡明了其生成與五行的關系。在《內經》看來,事物及其顯現(xiàn)的五行屬性都由五行之氣所生成。
《內經》繼承“大道和生學”的觀念,認為“和”是陰陽五行能夠形氣相感化生萬物的前提?!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罚骸胺碴庩栔?,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這是說陰陽“和生”萬物的要點必須是陰陽二者的協(xié)調配合,如果二者的關系不能達到穩(wěn)定平衡,則不能生物,即便是現(xiàn)存事物也會因為失和而瓦解消亡。陽具有積極主動的生發(fā)之性,但是在與陰結合形成事物統(tǒng)一體中的兩個方面時,必須收斂自己過于積極的主動性,能夠與陰配合,這就是要求陽做到“密”,只有“陽密”,陰陽形成的統(tǒng)一體的關系才能“固”。如果失和,就像春無秋、冬無夏,則出現(xiàn)陽氣過強不能固密,而陰氣斷絕。只有“陰平陽秘”,機體才能正常,事物才能存在。在《內經》看來,陰陽關系好比夫妻關系。原本作為快樂單身的丈夫既然與妻子結合組成家庭,就要改變過去我行我素的單身生活習慣,時刻注意與妻子協(xié)調配合,使夫妻的生活步調一致,創(chuàng)造和諧美滿的家庭。如果一個丈夫仍然像未婚之前一樣,無視妻子的存在,不能與之建立和諧的關系,則家庭將很快解體。
對于陰陽“和生”關系的重要性,《素問·陰陽別論》有深刻的論述。經云:“陰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這是說陰氣之所以能夠生化,是以陰陽之平和為根本。如果以陽剛與陽剛配合,有陽無陰,不能生化,則最終陽氣也會破散敗壞,陰氣也隨之消亡。不同事物的配合是天地化生萬物的根本原則。正如史伯云:“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标套右舱f過:“以水濟水,誰能食之?”(《左傳·昭公二十年》)《內經》以制作湯液醪醴必用稻米、稻薪為例,說明天地之“和”對于萬物“生成”的重要意義?!端貑枴乎蝉氛摗罚骸包S帝問曰:為五谷湯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
對于“和”的重要性,《內經》不僅從哲學的高度給予論述,更結合醫(yī)學的實際,從生理學、病理學和養(yǎng)生、治療學的角度進行了詳盡闡發(fā)。為避免與下文重復,這里僅從人的“生成”角度敘述“和”的意義?!秲冉洝氛J為人類是天地氣化的產物?!端貑枴毭握摗罚骸叭艘蕴斓刂畾馍?,四時之法成?!薄鹅`樞·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但是,作為個體的人則由父母所生?!鹅`樞·天年》:“黃帝問于岐伯曰:愿聞人之始生,何氣筑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钡?,在具體生人時《內經》強調“陰陽和”的重要性?!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罚骸罢煞虬藲q,腎氣實,發(fā)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痹谡撆由硖匦詴r沒有提“陰陽和”?!芭悠邭q,腎氣實,齒更發(fā)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在論男子生理特性時強調“陰陽和”不僅是說生理上的男女交媾是生人的自然前提,而且包含著在精神、社會層面的“和生”。只有如此,才能生出健康的后代?!把獨夂汀笔翘航】档纳砬疤?。《靈樞·天年》:“血氣已和,榮衛(wèi)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薄把獨夂汀币彩侨松斫】档臈l件?!鹅`樞·陰陽二十五人》:“足太陽之上,……血氣和則美色。”
生理學是醫(yī)學科學的基礎,任何醫(yī)學總是以一定的生理學為其成立根據(jù)的,中醫(yī)學也是如此。中醫(yī)生理學以“大道和生學”為哲學基礎,中醫(yī)生理學以臟腑、經絡、氣血之“和”為生理健康的靈魂。《內經》認為人身是由以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十五別絡以及五體、五竅等等構成的復雜系統(tǒng),其系統(tǒng)內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系統(tǒng)與系統(tǒng)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這種聯(lián)系是以“和”為基礎的。
《內經》首先認為五臟六腑位置端正是臟腑之“和”的解剖學前提?!鹅`樞·本臟》:“心端正則和利(作“邪”解,下同)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味苏齽t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味苏齽t和利難傷;肝偏傾則脅下痛也?!⒍苏齽t和利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尻痛也。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苦常病。……五臟皆端正者,和利(作“順利”解)得人心,五臟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不可以為人,卒反復言語也。”
臟腑位置的端正僅僅是臟腑“和”的解剖前提,更重要的是,《內經》認為人身各個系統(tǒng)之所以能夠實現(xiàn)以“和”為基礎的聯(lián)系是由于人身存在五行生克的調控機制。中醫(yī)認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相生關系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相克關系。由于相生相克關系的同時并存保證了五行之間的“和”。這一規(guī)律體現(xiàn)在人身就是臟腑、經絡之間也存在這樣的生克關系以保證機體之“和”。《靈樞·平人絕谷》:“腸胃之長,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腸胃所受水谷之數(shù)也。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边@里從生理角度闡明了“五臟安定,血脈和利”是健康即“精神乃居”的前提?!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罚骸瓣柌粍倨潢?,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是以圣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边@是說只有陰陽調和則五臟安靜,氣血順從,內外調和而耳目聰明。
由于《內經》著述的醫(yī)學性質,其論臟腑經絡氣血之和主要是以其反面——病理學的面目出現(xiàn)的。如《素問·調經論》:“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由此可見,五臟氣血之和是健康無病的前提?!鹅`樞·脈度》:“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為癰。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边@里提出了“五臟不和”“六腑不和”可致“七竅不通”“留為癰”的觀點,并且對邪氣留滯于六腑所致的關格之病的病理作了具體闡釋。由于胃在六腑的首要地位,《內經》在病理學上特別強調“胃不和”的意義。《素問·評熱病論》在討論證見“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干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病名曰風水”的“腎風”時,指出“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端貑枴へ收摗氛J為“熱厥”之所以見熱象,是因為“酒入于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支也”?!鹅`樞·五味論》討論多食酸味致癃閉時說:“酸入于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在《素問·逆調論篇》中引用了遠古《下經》之“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說法??梢姡拔覆缓汀痹诩膊“l(fā)生中的重要意義是中醫(yī)學很早就發(fā)現(xiàn)和形成的認識。
《靈樞·脈度》對臟腑“和”的意義作了全面論述:“五臟常內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p>
經絡系統(tǒng)是與臟腑系統(tǒng)密切相關的人身又一重要結構和機能單位。包括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五別絡以及難以計數(shù)的孫絡、浮絡,構成了一個網狀結構系統(tǒng)。發(fā)揮著溝通周身上下,運行氣血和傳遞信息,維持人身生理平衡的重要作用?!鹅`樞·經脈》:“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薄鹅`樞》的《經脈》《經別》諸篇對經絡系統(tǒng)的分部走行有詳盡的論述,這里不引述?!鹅`樞·五亂》:“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wèi)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边@里指出十二經脈陰陽已和,營衛(wèi)相隨,是人身大治的保證。無論是臟腑還是經絡其發(fā)揮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是氣血,對氣血“和”的論述是《內經》著墨最多之處。
何謂氣?《靈樞·決氣》:“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焙沃^血?《靈樞·決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睔庋侨松顒拥奈镔|基礎,氣血之“和”是正常生命活動的保證?!端貑枴ち?jié)臟象論》:“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yǎng)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本珰馍袷侨松砣龑?,而氣的“和生”是神之生成的保障。《素問·痹論》:“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睒s即營,榮氣即營氣。營氣與衛(wèi)氣相對,是營養(yǎng)人體的氣,從水谷之精化生而來。只有營氣正常地“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進入血脈之中,才能灌注于五臟六腑,使臟腑發(fā)揮生理功能。與營氣相對的是衛(wèi)氣?!鹅`樞·脹論》:“衛(wèi)氣之在身也,常然并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時循序,五谷乃化?!毙l(wèi)氣在人身發(fā)生作用也是以“和”為根據(jù)的。《素問·舉痛論》:“喜則氣和志達,榮衛(wèi)通利,故氣緩矣?!薄鹅`樞·行針》:“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都是說“和調”則營衛(wèi)血氣和緩滑利而發(fā)揮正常作用。
除了氣血,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還有津液。所謂津液,《靈樞·決氣》云:“腠理發(fā)泄,汗出溱溱,是謂津?!热霘鉂M,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jié)?,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苯蛞汉蜌庋g存在著相互轉化的關系。而這種轉化也以津液“和調”為前提?!鹅`樞·癰疽》:“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yǎng)骨節(jié),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谿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皆盈注于經脈。”這是說血的生成是氣滲入孫脈即微細的血脈,類似現(xiàn)代醫(yī)學的毛細血管,在此與津液“和調”,經過變化而成為血。所以血是至為寶貴的。正如《靈樞·營衛(wèi)生會》所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獨得行于經隧,命曰營氣?!毖c營氣、津液不可分,營氣就是血中的氣,津液是血中的水。但這些都要以“和”為條件才可能。
臟腑、陰陽、氣血、津液在“和”的基礎上發(fā)生的生化作用,表現(xiàn)為“平人”。平人具有如下的表征:“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靈樞·禁服》)“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于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問·調經論》)平人在面部的表現(xiàn)是:“明堂廣大,蕃蔽見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博廣大,壽中百歲?!?《靈樞·五閱五使》)“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藏次于中央,六府挾其兩側。首面上于闕庭,王宮在于下極。五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靈樞·五色》)在脈象上也有表現(xiàn),如:“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素問·平人氣象論》)
平人的最佳情形是“陰陽和平之人”?!鹅`樞·通天》:“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謹診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容儀?!庩柡推街耍錉钗?,隨隨然,颙颙然,愉愉然,暶暶然,豆豆然,眾人皆曰君子。此陰陽和平之人也。”《靈樞·本臟》總結“和”的作用時說:“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jié)清利矣。衛(wèi)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jié)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依“大道和生學”,道之所以能夠生萬物在于“和”,所以說“和實生物”。那么“和”是如何生物的呢?錢先生說:“‘和’之所以能‘生物’,就由于‘和’本身具有‘他’和‘平’這兩個特點。其中的‘他’表示數(shù)量,意味著‘和’不是‘單一的’‘相同的’,而是‘多元的’‘相異的’,可以多到‘無限’,可以異到‘完全相反’。其中的‘平’表示性質,意味著‘平’不是‘不平的’‘不平衡的’‘不和諧的’,而是‘平的’‘平衡的’‘和諧的’,可以是‘持續(xù)平衡’‘持久和諧’。換言之,‘他’與‘平’,乃是‘和’之所以能‘生物’的兩個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一個也不能少的,二者相對而言,‘平’比‘他’更難,更重要[1]51。”所以,道所生之萬物,一般而言是積極健康的好的事物,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這都是主流。如果沒有這個主流,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將走向消亡。因此,只要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存在,道所生的一定是以積極健康的萬物為主。但是并不能因此否定世界上存在著消極非健康的事物。這是人類經驗證明了的基本事實。這并不能否定大道創(chuàng)生萬物的偉大作用,而是道自身所包含的根本屬性。因為,道以其所生萬物的無窮變化來顯現(xiàn)自己的永恒存在。因此,萬物由于“和”而“生”,因“失和”而“消亡”,就是道的內在本性。所謂積極的消極的,好的不好的,終究是從人來說的,對道而言是不存在的。
“失和”的事物實際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按照大道和生的規(guī)律,自然失和而趨于消亡的事物。這是世界新生,保持生機的基本機制。如人類的個體度過了天年而回歸自然。試想如果人類的個體都不死,新的人如何生;衰老的身軀、僵化的思維如何使人類社會保持生機?所以對此自然規(guī)律人應該樂觀地接受。還有一類失和是由于人的失誤以及自然關系的錯位造成的,這一類就是與“真善美”相對的“假丑惡”的事物?!凹俪髳骸蓖侨嗽斓氖挛铮@是人與動物的最大不同。動物的行為完全遵循本能進行,因此是完全合乎道即自然規(guī)律的。而人由于具有自主意識而突破了自然本能的限制,其行為的結果就有符合與不符合大道的兩種可能性。當然,對于不符合大道的這一類“假丑惡”的事物,人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來克服改變。比如社會層面的不合理的制度、各種丑惡的現(xiàn)象,都應以“大道和生學”的思維來加以改變。對于自然層面由于關系錯位造成的失和,人也可以改變。如大禹治水就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發(fā)揮人的能動性,修整水道,使洪水能自然入海,而又不危及人的生存并造福于人。
人是自然與精神的雙重存在。一方面,人的身體源于自然,具有自然屬性;另一方面,人又具有精神意識的能動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身體。所以,人是具有自然和精神屬性相統(tǒng)一的特殊存在。當然,準確地說人是自然、精神與社會的三重屬性的存在。這里由于論域的關系,只說其兩重性。人類以其精神控制其身體徹底改變了自然界的面貌,使得現(xiàn)在的自然界已經不是純粹意義的自然界,而是人化的自然界。對于人類精神的積極意義無論如何肯定、贊美都不為過。但是任何事物,有一利就有一弊,人的精神既能發(fā)揮積極作用,同樣也會發(fā)生消極的作用。就人的自然肉體而言,人自身的錯誤使用是造成人類疾病的重要原因。對此,我們偉大的祖先,《內經》的作者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大聲地告誡人們:“生病起于過用!”(《素問·經脈別論》)這是比現(xiàn)代醫(yī)學遠為偉大的醫(yī)學思想。疾病的責任很大程度上在我們自身,所以《內經》倡導“不治已病治未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的積極養(yǎng)生學。
《內經》不僅在萬物生成的哲學高度、人體生命活動的生理學角度,以“大道和生學”作為自身建立的基礎,而且尤其是在養(yǎng)生治療學方面以“和”作為自己一切醫(yī)學活動的靈魂和指南,“以平為期”是中醫(yī)養(yǎng)生治療學最崇高的價值追求。充分體現(xiàn)了古人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視和發(fā)揮。
飲食養(yǎng)生以“和”五味為原則?!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罚骸瓣幹?,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shù)廊绶?,長有天命?!边@是說五味偏嗜會造成五臟功能的偏盛或偏衰,只有五味“調和”才能氣血暢通,保有天命。飲食而外,其他一切養(yǎng)生皆以“和”為最高原則?!鹅`樞·本神》:“智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jié)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边@里的“順”“適”“節(jié)”“調”皆具“和”意。養(yǎng)生之大端為四時寒溫、情志喜怒、飲食居處及房室陰陽,這些都以“和”為圭臬。
在疾病治療學中,中醫(yī)學有所謂的“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至于具體治法則更是豐富多彩,不可盡數(shù),但皆以“和平”為目的?!端貑枴と烤藕蛘摗罚骸氨叵榷绕湫沃适?,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后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無論什么病,都以“和平”為治療的終極目標。不同的病情運用不同的治法,而“和以所宜”?!端貑枴ぶ琳嬉笳摗罚骸案哒咭种?,下者舉之,有余折之,不足補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素問·五常政大論》舉出一個具體病案說明多種治法,而歸結于“和”?!暗墼唬翰≡谥卸粚嵅粓?,且聚且散,奈何?岐伯曰:悉乎哉問也!無積者,求其藏,虛則補之,藥以祛之,食以隨之,行水漬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對于這樣一種“不實不堅,且聚且散”即癥狀不很明顯,似有似無的病證怎么辦?岐伯給出了藥物、飲食、行水三種具體治法,但其目的是“調和”內外,就可以達到治療目的。
《內經》時代,長于針刺,在針刺治療中也充分體現(xiàn)了“和”的思想?!鹅`樞·刺節(jié)真邪》:“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脈猶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后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边@里以行水必待天溫冰釋凍解類比對于寒厥的治療,首先用熱熨疏通血脈,然后據(jù)不同情況用不同的刺法。這里無論熱熨還是針刺都以“平和”為目標。關于痿病治法,《素問·痿論》曰:“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蓖ㄟ^調補滎穴和疏通俞穴的治法來“調和”失和之病?!鹅`樞·邪氣臟腑病形》:“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發(fā)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發(fā)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發(fā)針,疾按其痏,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辈∏橛小凹薄薄熬彙薄按蟆薄盎薄皾保黄渲委熌繕耸恰昂推涿}”?!端貑枴ふ{經論》:“神有余,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鄙裼杏嗯c神不足是兩種相反的病情,治法也不同,但這里的結果都是使神氣恢復“和平”。
在治療學上,《內經》主張依“大道和生學”充分發(fā)揮醫(yī)家的能動性,認真研究疾病發(fā)生的機理,從各個方面探究病情,運用各種方法,調節(jié)臟腑,疏通氣血,達到機體的“和平”?!端貑枴ぶ琳嬉笳摗罚骸爸斒夭C,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痹趶娬{發(fā)揮醫(yī)家能動性的同時,《內經》更強調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要以尊重客觀規(guī)律即遵循“天和”為前提?!端貑枴の宄U笳摗罚骸安∮芯眯拢接写笮?,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盡,行復如法,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边@是說運用藥物治病要遵守一定的度,即不能過度使用藥物,而傷害人體正氣。同時要考慮天氣時令的特點,不能違逆“天和”,才能不致誤治甚至殺人?!段宄U笳摗酚终f:“帝曰:‘其久病者,有氣從不康,病去而瘠,奈何?’岐伯曰:‘昭乎哉圣人之問也! 化不可代,時不可違。夫經絡以通,血氣以從,復其不足,與眾齊同,養(yǎng)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乃彰,生氣以長,命曰圣王。故《大要》曰:無代化,無違時,必養(yǎng)必和,待其來復。此之謂也?!?/p>
黃帝提出疑問:有久病者氣機已經順從,疾病也消失了,可是身體瘦弱,怎么辦?岐伯特別強調“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經過治療,病人“經絡以通,血氣以從”。這時不要繼續(xù)用藥了,必須“調和”靜養(yǎng),謹守其氣,才可能健康長壽。并且再次引用古經《大要》的“無代化,無違時,必養(yǎng)必和,待其來復”。強調醫(yī)家能動性的發(fā)揮要有限度,要明白大道自然的偉力?!秲冉洝返倪@一觀點看似消極,其實是非常正確偉大的思想。依“大道和生學”,大道具有無窮的創(chuàng)造偉力,世界的一切包括人類都為道所創(chuàng)生,人類雖然具有能動性,但這能動性的發(fā)揮也必須以尊重大道的創(chuàng)生規(guī)律才能產生積極結果,否則必將受到大道的懲罰。當今人類,自以為無所不能,蔑視自然,恣意妄為,已經受到了自然的懲罰。我們應該從“大道和生學”中汲取智慧,在尊重大道和生的前提下,發(fā)揮人的聰明智慧,創(chuàng)造與自然恒久和諧相處的豐富生活。
[1] 錢耕森.史伯“和實生物”說本義淺釋——兼答河北省和諧文化研究會王殿明會長問[J].衡水學院學報,2013(6):48-53.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erspective of
YAO Chun-pe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276826, China)
Professor Qian Geng-sen puts forward(physiology) after years of unremitting research,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soul of all ancient academic thoughts in China, reflecting the true meaning of Chinese ancient metaphysics. As a treasure of Chinese ancient scie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theory. Based on, the paper focuses on, a book of original evidence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rgues thatis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hology and histopathology, and presents the highest value goal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therapeutics.
Qian Geng-s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4-09-20
姚春鵬(1964-),男,遼寧沈陽人,曲阜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哲學研究所所長,哲學博士.
10.3969/j.issn.1673-2065.2014.06.013
B2
A
1673-2065(2014)06-0065-06
(責任編校:耿春紅 英文校對:楊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