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豐,張 嬌
(南開大學 哲學院,天津 300071)
本文之作,實深受張岱年先生之賜,深受張先生學術(shù)研究理論與方法之啟迪指引。20 世紀80年代初,張先生曾精心結(jié)撰《孔子哲學解析》,這是中國哲學學術(shù)園林中的一篇至文。岱老認為:孔子學說雖較平實,然其中也有一些深微曲折之處,并非那么易于理解,有許多問題,眾說紛紜,迄無定論,更需加以解析辨正。經(jīng)他悉心研判,認為:孔子思想有十大特點,可用十大命題加以統(tǒng)攝,它們是:“一、述古而非復(fù)古;二、尊君而不主獨裁;三、信天而懷疑鬼神;四、言命而超脫生死;五、標仁智以統(tǒng)禮樂;六、道中庸而疾必固;七、懸生知而重聞見;八、宣正名以不茍言;九、重德教而卑農(nóng)稼;十、綜舊典而開新風[1]336?!?《孔子哲學解析》)張先生所論孔子思想的十大命題看似簡單,實具深義,其中每一個命題既有事實考據(jù),又有義理闡發(fā),還有價值判斷。文章又客觀、系統(tǒng)、自恰之優(yōu)長,而毫無主觀、片面、武斷之弊端,非具大學問家素養(yǎng)且長期精考細研者不能達此高深程度。筆者試仿其例,概述老子哲學精義及其應(yīng)用價值,冀望學習岱老得其精髓于萬一。
中華民族很早就產(chǎn)生了自己的哲學,但中國古人不把它稱作哲學,而稱之為“道術(shù)”①。“道術(shù)”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天下》篇②。在中國學問中,“道術(shù)”是可以和哲學思想完全對等的概念。老子《道德經(jīng)》就是中國古代“道術(shù)”的最上精品。這一最上精品包涵著一個巨大的哲學思想體系,以筆者淺見,這一體系可以八大命題概括之:
真正的哲學都是一元的,“一本萬殊”是哲學的重要觀念,哲學家們總是用自己的方式來建構(gòu)一本統(tǒng)攝萬殊、一本觀照萬殊、一本說明萬殊的思想體系。柳詒徵在《中國文化史》中說:“吾國形而上之哲學實自老子開之,亦可曰一元哲學實自老子開之?!毙芗玖趪缽?fù)《老子評點敘》中說:“老子者,閱世久而富于經(jīng)驗之人也。其所言,悉得于天道、地道、物理之會通,吾國哲學之濫觴也。”
老子是中國古代創(chuàng)立哲學本體論的第一人?!按蟆薄暗馈薄盁o”“樸”都是老子本體論同實而異名的基本范疇?!耙员緸榫?,以物為粗”(《莊子·天下》)是老子本體論顯著的思想特征。25 章老子提出亙古未有的本體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個宇宙自然的本體,由于它原始質(zhì)樸不可見聞、不可搏得、不可名狀,故可稱之為“無”“樸”“惚恍”。道“象帝之先”(4 章),為“萬物之宗”(4 章)“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60章),都是唯物無神的話語。42 章論述道的衍化過程,精簡似一“楷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边@一命題就其修辭言詮的明快性,空靈超脫的涵蓋性,邏輯結(jié)構(gòu)的簡易性,都是無與倫比的。對此梁啟超在《老子哲學》中給以詳盡的解讀③。并認為:《老子》說25 章“天法道”而不說“道法天”是他“見解的最高處”,“道法自然”中“自然”二字是“老子哲學的根核,貫通體、相、用三部門”,51 章所謂“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則為羅素所發(fā)見“是專提倡創(chuàng)造的沖動”。梁氏的評斷都極具見地。張岱年指出:道的觀念是由“天道”觀念轉(zhuǎn)化而來,老子的道卻比天更為根本,天、地、萬物都是從道而來的。道是渾然未分的原始的總體,它是“無名樸”(32 章),既沒有任何屬性,也沒有任何形式,它是構(gòu)成天地萬物的原始材料,原始材料分化了,就形成各種特殊的東西,就是“樸散則為器”(28 章)。因之,老子的道論“對于唯物主義的發(fā)展有重大的貢獻”[2]。(《中國唯物主義思想簡史》)
老子的著作名為《老子》或《道德經(jīng)》,這里須指出:老子的道德不同于孔子的道德,孔子的道德是指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倫理道德,老子的道德是指形而上的規(guī)律法則。馮友蘭對此界定得很清楚,指出:老子以為宇宙間事物之變化,于其中可發(fā)現(xiàn)通則。凡通則皆可謂之為“?!被颉俺5馈?,所謂“道可道,非常道”(1 章),所謂“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16 章)。常、常道亦可稱為“道”。老子所說的“道”與“天道”“人道”有別:“天道”是指天文星象運動的規(guī)律,兼指自然規(guī)律;“人道”是指社會人事方面的規(guī)律,兼指歷史規(guī)律;“道”則是指最普遍、最一般的規(guī)律[3]151。(《老子哲學》)從范疇的層次來說,“天道”和“人道”處于同一個層次,而“道”則處于最高的層次。老子對事物的法則有這樣細致的分析和認識,這在哲學史上是很重要的理論貢獻。老子時代,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已經(jīng)相當發(fā)展,天文學知識也比以前大為豐富,客觀世界的種種發(fā)展變化的情形,舉如星體的斗轉(zhuǎn)參橫,四時的流逝更迭,莊稼的生死榮枯,以及社會的動蕩變換,都表現(xiàn)了一定的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性反映在哲學家的頭腦中,便形成了“天道”“人道”和“道”的概念。老子用“道”的概念取代了殷周以來的上帝觀念和天命觀念,這無疑是唯物主義的思想。誠如郭寶均所說:“老聃以猶龍之資,讀藏室之富,審周室之衰,明天運之故,乃毅然否定天帝,無用筮卜,而代以道德”,這就把“宇宙本質(zhì)的研究,從神秘混沌中剖洗出來,是一大貢獻”[4]。至于對先秦諸子哲學研究特具卓識,撰寫了《青銅時代》《十批判書》等名著的郭沫若,對于老子“道的發(fā)現(xiàn)”,更是給與了熱情的贊頌,則是現(xiàn)代學術(shù)史上的美談④。
陰陽矛盾的觀點、兩點論的觀點,是中國人很古老的辯證觀念。中國古人講 “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系辭》),講“萬物負陰而抱陽”(42 章)。就是說,不能只有陰而沒有陽,或者只有陽而沒有陰。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兩點論[5]。據(jù)此中國哲學不斷闡發(fā)陰陽同門、有無相生、禍福相倚、成敗相因的道理,其中老子的闡發(fā)最具原創(chuàng)性。
柳詒徵指出:“老子之書,專說對待之理,其原蓋出于《易》。”柳氏論斷是正確的,他細檢《老子》全書,發(fā)見老子所涉矛盾對立范疇,如美惡、善不善、有無、難易、長短、高下、虛實、強弱、后先、得失、曲全、枉直、洼盈、敝新、多少、重輕、靜躁、雄雌、白黑、榮辱、壯老、張歙、廢興、與奪、貴賤、損益、堅柔、得亡、成缺、盈沖、辯訥、生死、禍福、大細、有余不足、正奇善妖之類,累達三四十對[6]。其中既有對自然現(xiàn)象的概括,也有對社會、歷史、政治生活的概括,亦有對人的精神生活的概括,老子從大量的物質(zhì)現(xiàn)象和精神現(xiàn)象中概括出了矛盾普遍存在的思想。
老子概括的陰陽矛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矛盾雙方同處于一個根基之中,所謂禍福同淵,吉兇同源,哀樂同本,喜怒同根,利害同生,成敗同鄰,是非同在,善惡同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2 章)。對此怎么評判?如前所述,黑格爾贊揚了老子,但由于他不懂漢語,難免有些誤讀,錢鐘書指出:“黑格爾嘗鄙吾國語文,以為不宜思辨;又自夸德語能冥契道妙,舉‘奧伏赫變’(aufheben)為例,以相反兩義融合于一字[7]?!?《論易之三名》)其實在《道德經(jīng)》中有太多的詞匯一詞兼具相反義或曰相反義納于一詞,錢氏提出:“老子用‘反’字,乃背出分訓之同時合訓,足與“奧伏赫變”(aufheben)齊功比美,當使黑格爾自慚于吾漢語無知而失言者也[8]445?!卞X氏之發(fā)見實屬重要。
這里說的“反動”乃是“反者道之動”的節(jié)縮語。老子這一命題從其語義解讀是說:道的運動是反向的,即事物總是向相反方面運動的;或曰反向運動是道之固然,是運動的基本原理。至于其深刻哲理,王國維認為:“老子以此‘道’為宇宙一切萬象之根本原理,故其思辨也,使一切現(xiàn)象界皆為相對的、矛盾的事物而反轉(zhuǎn)之[9]。”馮友蘭認為:“一事物發(fā)展至極點,必變?yōu)槠浞疵妗F淠芫S持發(fā)展而不致變?yōu)槠浞疵嬲?,則其中必先包含其反面之分子,使其發(fā)展永不能至其極點也[3]153。”張岱年亦指出:在老子看來,“比較圓滿地狀態(tài)是正面采取反面的形態(tài),正面包括反面的成分,這樣才是偉大的正面即高一級的正面……這是以正為主的正反結(jié)合[1]301?!?《中國古代辯證思想發(fā)微》)這些看法皆具哲學的深度。筆者綜合研究認定,老子的“反者道之動”至少具有四義:其一,反復(fù)循環(huán)義。例如老子借用當時天文學描述天體運動的狀態(tài),描述道體的運行:“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25 章),以及農(nóng)耕生活中所見“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16 章)的各種現(xiàn)象,顯然是周而復(fù)始的循環(huán)。其二,積漸成長義。老子初步接觸到事物量的積累可以引起性質(zhì)變化的規(guī)律,如毫末長成大樹,黃塵筑成高臺,跬步導(dǎo)致千里,細流匯成江河,“為大于其細,圖難于其易”(63 章)等等。其三,正言反說義。高延第《老子證義》稱:“正言若反”一語“發(fā)明上下篇立言之旨?!薄胺财兴^知不言,言不知,損而益,益而損,曲全枉直,洼盈敝新,柔弱勝剛強,無為則有為,不爭莫與爭,言相反理相成,皆正言反說也?!逼渌模卫圻M義。老子還初步接觸到事務(wù)由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觀念。他所述愚→智→大智、拙→巧→大巧、沖→盈→大盈、訥→辯→大辯的三段發(fā)展過程似乎都有不斷反復(fù)、不斷提升的過程。又如41 章“大音希聲,大象無形”、45 章“大成若缺,大直若屈”之類的話語,錢鐘書認為:“若抉髓而究其理,則否定之否定爾。反正為反,反返復(fù)正,‘正言若反’之‘正’,乃反反以成正之正也[8]464。”由此可見,老子的“反者道之動”是何等奧博精深的哲思睿論,真是耐人反復(fù)再三切磋琢磨而不已。
“柔弱”何以能勝“剛強”?從老子的論述來看有其獨特的論證。論證之一,從水之特性得來?!吧仙迫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8 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43 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 章)論證之二,從赤子之特性得來?!皩庵氯幔軏雰汉??”(10 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精柔而握固?!?55 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瓘姶筇幭拢崛跆幭?。”(76 章)論證之三,從牝牡之特征得來?!疤煜轮?原作‘交’,據(jù)高亨《老子正詁》改),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61 章)論證之四,從剛強者常敗得來?!拔飰褎t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30 章)“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42 章)“兵勝則不強,木強則折?!?76 章)要之,水的特性是貌似柔弱而實則有能量積累之特長,赤子的特性是貌似弱小而實則有成長性的優(yōu)勢,雌性動物的特性是貌似孱弱實則有厚德載物、繁衍力強的功能。以此論之,能夠從小積累、從弱成長、積累成長以后又能繼續(xù)包容生長之物,雖小亦強,何弱之有⑤!
關(guān)于有與無的作用問題,11 章指出:“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边@就是說,車子的功能和作用,不僅在車身、車輪,更在空心的車軸;器皿的功能和作用,不僅在實體的部分,更在虛無的部分;建筑物的功能和作用,不僅在磚瓦棟梁所構(gòu)成的建筑體,更在內(nèi)部的空間。老子在這里看到了有無的搭配產(chǎn)生了各種功能和作用,故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痹鷧浅斡需b于此,他解讀曰:“器以貯物,室以居人,車以載重致遠,皆所以為天下利,利在‘有’也。然車以轉(zhuǎn)軸為用,室以出入、通明為用,皆在于空虛無礙之處[10]?!边@種解讀充分說明了老子并不像有些論者所說,老子只重視“無”不重視“有”,是一個貴無論者;而勿寧說,老子是兼顧有無的,他的觀察較之簡單的崇有論更為完整,從而才能形成更精深的認知思維。陳寅恪對比儒道指出:“中國儒家雖稱格物,然其所殫精致意者,實僅人與人之關(guān)系;而道家則研究人與物之關(guān)系,故吾國之醫(yī)藥學術(shù)之發(fā)達出于道教者為多[11]?!痹诠P者看來,論及有無的功能與作用,所謂“有”指的是物質(zhì)實體(實體范疇),所謂“無”指的是物質(zhì)的空間(空間范疇),乃至物體之間的關(guān)系(關(guān)系范疇),甚至思想理念的東西(概念范疇)。老子兼顧有無,有時在兼顧中偏重“無”的作用,這不表明他“唯心”,恰恰表現(xiàn)出其理論的深刻性。在這一方面,老子的有無觀念對我國古代建筑學、美學(包括書法、繪畫、音樂理論)乃至古代科學技術(shù)都產(chǎn)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認識論雖不是老子哲學的主干內(nèi)容,但也是哲學史家關(guān)注的老學之一翼。在這方面老子總體特點是輕視感性認識而特重視理性思維與直覺。關(guān)于輕視感性認識活動有如下佐證:“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廑。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52 章)“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56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47 章)輕視感性認識,輕視實踐活動,確實是老子認識論的不足之處。關(guān)于老子重視理性思維與直覺,主要體現(xiàn)在老子提出兩個觀點,一是提倡虛靜以知常,如16 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歸根曰靜,是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倍翘岢[以知常,玄覽就是運用理性思維作深度考察,要超越常規(guī)思維,要“滌除”清洗掉外來的各種干擾和內(nèi)心的各種雜念,使內(nèi)心像一面一塵不染的明鏡,以之觀照大道及宇宙萬物,即可做到“心居玄冥之處,覽之萬物”(河上公《老子章句》)。應(yīng)該指出:老子上述觀點還包含主體修養(yǎng)學說,即認為深覺深知與主體修養(yǎng)境界的清明是分不開的。老子特別重視主體方面三種良性狀態(tài):一是虛,虛就是認識事物之前不能有預(yù)判的成見;二是靜,靜就是認識主體必須保持客觀冷靜的態(tài)度;三是篤,篤就是竭誠專一的努力堅守。從事認知活動的主體做到了“致虛極”“守靜篤”,就有望達到認知的縱深層面和應(yīng)有高度。老子的這些思想對我國古代哲學認識論的拓寬加深,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對人們的操存涵養(yǎng)、篤守執(zhí)著、獲致成功,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后來道家的“虛靜”學說,乃至荀子的“虛一而靜謂之大清明”的論斷,就濫觴于老子上述觀念,是明顯不爭的事實。歷史上許多事業(yè)發(fā)達、建立高功的人物都有這方面的體驗,如曾國藩就說:“老莊之虛靜”,“皆可師,不可棄也”。(《曾文正公全集·求闕齋日記類鈔》)
長期以來有學者認為老子的“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表現(xiàn)了他復(fù)古倒退、無所作為的思想傾向,并給予很多批判,有一定的誤導(dǎo)性。有鑒于此,張舜徽給予深刻匡正:“近人治哲學者,乃謂老子之言無為,實欲返諸太古之無事。使果如此,必致耕稼陶漁、百工技氣,皆清凈無所事,則乾坤幾乎息矣,烏睹所謂后世之文明乎?故其說必不可通[12]?!贝搜陨跏?。讀者勿忘,“無為”后面有“無不為”,“無不為”即有為。筆者聯(lián)想到魯迅評老,時有貶詞,但在其學術(shù)著作《漢文學史綱要》中論及老子的無為思想,其詞曰:“老子嘗為周室守書,博見文典,又閱世變,所識甚多……戒多言而時有憤辭,尚無為而仍欲治天下。其無為者,以欲‘無不為’也[13]。”魯迅的這一評估立足史料,甚是公允。
老子哲學在整個古代思想體系中占據(jù)了極其重要的地位,《道德經(jīng)》五千言涵蓋了本體論、辨證法、認識論、社會歷史觀等重要內(nèi)容,是我國古代文明智慧的結(jié)晶。其應(yīng)用價值也是“既深且廣”的。尤其體現(xiàn)在政治、科技、醫(yī)學、兵學這四個門類。筆者就此試論之:
在社會政治、國家治理方面,老子有深湛之見,老子言道之功能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37 章)。這里的道不僅指天道,還包括社會人道。老子曰:“天之道,不可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73 章)“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仰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77 章)天道自然無為體現(xiàn)了規(guī)律的常在性、客觀性,所以天道是無為(無意識,無目的)而有為(有運行,有功能,有作用,有成果)。老子又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混淆、雜亂、誤差),馳聘田獵令人心發(fā)狂?!?12 章)魏源《老子本義》注曰:“視久則眩,聽繁則惑,嘗多則厭,心不定則發(fā)狂?!笔侵赣^甚過泰必然走向反面,太過有為則適得其反。即社會人道也應(yīng)遵循無為的法則。同樣,社會經(jīng)濟政治諸制度也會因統(tǒng)治者窮奢極欲、好大喜功產(chǎn)生相反的結(jié)果,故曰:“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57 章)在老子看來:圣人之治天下,注重取消一切致亂之源,以“無為”為之,以“不治”治之,無為反無不為,不治反無不治。
對老子的治國理念,呂思勉指出:“老子之旨,可以兩言括之:一曰治國主于無為,二曰求勝敵當以卑弱自處而已[14]?!敝螄饔跓o為是指治國者最貴發(fā)見社會內(nèi)在法則規(guī)律而遵守之,如其不然,姑無論其莽然行事不能成,即或幸成,其反動之力,亦必巨大。韓非《解老》有云:“緣道理以從事者無不能成,棄道理而妄舉動者,雖上有天子諸侯之勢尊,而下有倚頓、陶朱之富,猶失其民人而亡其資財?!边@話深得老子精髓。若以現(xiàn)代意識演繹其理,蓋有六端:1) 不爭是自然之本性⑥;2) 無為是治國妙道⑦;3) 儉嗇是長生久視之法⑧;4) 退守是積蓄力量之策⑨;5) 以客為主是克服強敵之術(shù)⑩;6) 知足知止是成熟的人生省思?。適如陳鼓應(yīng)在《老子注釋及評價》中所倡言:“這些觀念不僅沒有消極的思想,相反的,卻蘊含著培蓄待發(fā)的精神;一方面他關(guān)注世亂,極欲提供解決人類安然相處之道,另方面,他要人凝練內(nèi)在生命的深度?!敝茢钞斠员叭踝蕴幖词恰独献印贰叭崛鮿賱倧姟?36 章)之旨。關(guān)于強弱剛?cè)嶂q,《尚書·洪范》提出“剛克”和“柔克”的概念,指出柔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尚未充分論述?!独献印穭t充分系統(tǒng)闡述了柔弱在事物發(fā)展和國家治理中的作用,張岱年指出:“老子‘貴柔’,意在‘勝強’。老子認為柔弱是有力的,剛強反而是無力的。水雖然表面柔弱,卻是有‘無以易之’的力量。‘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43 章)柔弱就能處于主動地位,堅強反而處于被動地位?!蕡詮娬咚乐?,柔弱者生之徒?!?76 章)柔弱是有生命力的,堅強是缺乏生命力的[1]301。”(《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發(fā)微》)可見“弱者道之用”(40 章)的著名命題含有相當深邃的智慧?。由是可知,老子的“卑弱自處”與其“無為而治”乃是相互滲透而又各有側(cè)重的思想,它們共同構(gòu)成獨具特色的老子治國之道。
老子的理政之道可以稱之為“柔性管理”,其要點為:抱柔守雌,注重積累;靜觀其變,以待時機;知盈處虛,永不溢滿;居上謙下,筑牢根基;不爭之爭,實處上風;見微知著,治于未萌;深藏不露,執(zhí)守機要;委曲求全,正題反作。以上諸要點中尤以老子總結(jié)出的兩大“楷式”具有典型意義??街唬骸爸湫郏仄浯?,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28 章)楷式之二:“將固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36 章)這兩大楷式,老子視之為最高智慧,他志得意滿地稱之為“微明”。這里老子主張的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絕不是反對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而是將剛健有為與以柔克剛相互補償,相得益彰,實現(xiàn)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的最佳效果?。嚴復(fù)在《原強》一文中說得好:“善保其強,則強者正可以長存;不善用其柔,則柔者乃可以速死?!?/p>
治國理政者在體會和實踐老子管理之道時似應(yīng)注重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尊道貴德,分功為治。老子云:“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51 章)又說:“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為,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薄暗馈焙汀暗隆眲?chuàng)生萬物、養(yǎng)育萬物,卻不據(jù)萬物為己有;做萬物的統(tǒng)領(lǐng),卻不干涉、傲視它們:這才是深厚悠遠的大德(“玄德”)。老子津津樂道的“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2 章)所憧憬的“治大國如烹小鮮”無非就是分功為治而已;二是低調(diào)無痕,戒驕戒躁。老子42 章云:“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9 章提出“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的深刻思想,主張“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而珞珞如石”。老子還以“江海處下而為百谷王”的事實,告誡人們不要“自矜”“自伐”“自是”,對“滿招損,謙受益”的真理作了充分的發(fā)揮,具有永恒的哲理的價值;三是功在不舍,貴在持續(xù)。老子認為一切事功都有一個積累的過程,不可急于求成。64章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始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9 章曰:“治人、事天,莫若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這些論述都啟示我們?nèi)f事都要循序漸進,依理而行,絕不可以主觀自是,好大喜功。
老子的治國理政之道如呂思勉稱:“非對一時政治立言”,而是具有恒久價值的。其立言維護的對象是廣大的農(nóng)民大眾?。治國理政者需孜孜矻矻,求知修德才能實現(xiàn)老子立言的目的即爭取獲致社會長期的和諧、穩(wěn)定和發(fā)展。
老子哲學對古代自然科學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數(shù)學、天文學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老子》與古代數(shù)學的關(guān)系,應(yīng)該說主要體現(xiàn)在運用辯證邏輯思維方法去認識事物的數(shù)量關(guān)系。43 章“無有入無間”一句,汪奠基認為“此系‘空間’與‘零位’概念。按古算用策籌,故無零位記號?!赌?jīng)上》所下的‘端’的定義,乃此義引申”。即用算籌法記數(shù),空位就是“無”,零就是“無有”,合起來則謂“無有”入于“無”間。50 章“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動皆之死地,亦十有三?!蓖舻旎赋觯骸鞍词腥f,各家解釋不同,《術(shù)數(shù)記遺》及《五經(jīng)算術(shù)》都說‘古者黃帝為法,數(shù)有十等,及其用也乃有三焉。’殷甲骨文載十有三的歷名。十有三即一年的月數(shù)。是前說認十有三為無窮盡之意,后說則為年年月月之意,兩說合解,乃謂生死無盡之辭[15]?!贝送猓€稱“曲則全”是指方圓的幾何概念,“正復(fù)為奇”即整數(shù)與余數(shù)的相對概念,“多言數(shù)窮”“故致數(shù)輿無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大方無隅”“大直若曲”“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等也都包含有關(guān)自然數(shù)或數(shù)學基本概念上概括得來的意義。當然,《老子》不是一本數(shù)學專著,只是在論及事物的空間、形體等內(nèi)容時,確有涉及數(shù)量及其正負關(guān)系,諸如長與短,少與多,九層與累土,千里與足下等等,正如周翰光所說:“老子這些數(shù)學化的哲學語言和哲學化的數(shù)學成果,無論對于哲學史還是數(shù)學史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貢獻。他關(guān)于對立雙方既矛盾又統(tǒng)一的哲學思想,為以后的數(shù)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們開拓了新的思維道路[16]?!毙靸x明認為:“我國古代重要的數(shù)學著作劉徽的《九章算術(shù)注》受《老子》的影響十分明顯。如劉徽用‘得失相反’來說明正負的涵義,揭示了正與負的對立統(tǒng)一;他在《方田》篇中說:‘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誤?!@使我們不由自主地想起老子所說的一些話?!独献印?8 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7 章:‘其出彌遠,其知彌少’[17]477?!焙苊黠@,劉徽的句式和語言結(jié)構(gòu)和老子十分相似,不管是從形式邏輯的角度還是辯證邏輯的立場,劉徽都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響?!独献印穼笫涝跀?shù)學方面的影響可謂深遠和廣泛。
古代天文學主要研究天體演化和宇宙起源、結(jié)構(gòu)等,老子對這方面也有不少的論述。他認為天道自然。它“利而不害”(81 章),“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73 章),其中是有客觀規(guī)律可以探索、遵循的。道生天地又包涵天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25 章)即是說道作為物體渾然天成,其早在天地之前就存在。它靜寂無可匹配,不生不滅,獨立長存,可以認為它是天地的始祖。老子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名道紀?!?14 章)即認為道作為宇宙本體是無形、無聲、無體的一個整體,在有道以前的情況不甚明了,有道以后漸明而不昧了。道恍恍惚惚,似無而實有。它有運動規(guī)律,人掌握了它的規(guī)律,就可以指揮萬物。對于道德基本規(guī)律,老子明確地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40 章)徐儀明認為:“這里的‘反’含義有二,其一為相反或?qū)αⅲ黄涠捶当緩?fù)初即道的復(fù)歸。在老子看來,道以及自然界萬事萬物莫不遵循‘反’的規(guī)律在運動變化,即通過否定自己的對立面來顯示其運動變化。而‘弱者道之用’是說道在創(chuàng)生萬物、輔佐萬物時,并非強力作為而是因任自然的。道是自然而然的[17]481?!比卫^愈指出:“老子用當時天文學的知識對宇宙的奧秘進行了探索,根據(jù)天文學的知識(當時的科學成就)以反對有人格的上帝支配一切……只有掌握了當時足夠的天文學知識,才會有效地說明天變不足畏,天道不神秘,有客觀規(guī)律可循。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天文學知識,才會使人相信天不能對人類降禍、降福(天地不仁)。有了天文學知識,就能有效地說明天象的變化、天道的運行有周期,有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18]?!边@也說明,老子對于天道自然運動變化的探索是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chǔ)之上的,閃現(xiàn)著人類理性之光。
古代醫(yī)學講“精、氣、神”,也與老子密切相關(guān)。關(guān)于“精”。《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 章)這段強調(diào)了“精”在物質(zhì)世界的重要性,它給“惚兮恍兮”的“道”帶來了神奇的功能。又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55 章)這里純粹探討的是人體生理范圍內(nèi)“精”的作用,“精”可謂人體各個器官發(fā)揮正常功能的物質(zhì)保證。關(guān)于“氣”。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42 章)按成玄英的解釋:“一,元氣也。”(強思齊:《道德真經(jīng)玄德纂疏》)在老子看來,宇宙萬物產(chǎn)生的過程是:由道化生出混沌的氣,氣演化出相互作用的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的交感運動,使萬物協(xié)和生長。老子的氣即是“一”,是宇宙混沌未分之氣?!拜d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10 章)這是說人只要能保持體內(nèi)之氣,就不會離開本真;而使體內(nèi)血氣柔和,如嬰兒一般,便可以返璞歸真,從而氣血兩旺,精力充沛。關(guān)于神。老子說:“谷神不死?!?6 章)意即養(yǎng)神才能不死。于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中對于老子此言的闡釋是這樣的:“《想爾注》:‘谷者,欲也 。’精結(jié)為神,欲令神不死,當結(jié)精不死?!睂B(yǎng)神與結(jié)精同作為長生不死的樞要,接近老子的原意。
關(guān)于養(yǎng)生,老子主張?zhí)竦?jié)情。強調(diào)恬淡虛無,少私寡欲,節(jié)情守靜,順應(yīng)自然。他認為:“致虛極,守靜篤”(16 章)、“滌除玄覽”,這樣便能清心寡欲,“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20 章),如赤子一樣單純天真就是養(yǎng)生之道。老子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勞,謂之不道,不道早已?!?55 章)懂得“和”叫做常,懂得“?!苯凶雒鳎回澤趴v叫做祥,欲望主使力氣叫做強;過分強壯便走向衰老,叫做不合于道;不合于道,便會加速滅亡。老子叫人不要放縱,而要好生保養(yǎng),防患于未然。張岱年指出:“老子‘夫唯病病,是以不病’(71 章)的命題可以說預(yù)示了注射預(yù)防針的方法,種牛痘的方法[1]301?!?《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發(fā)微》)只有防微杜漸,才能有備無患,以期長生久視。老子還認為沉溺于聲色滋味等感官享受之中,將會嚴重損害身體健康?!八麖娬{(diào)養(yǎng)生應(yīng)當和治理國家一樣,最便捷有效的方法莫過于愛惜財物,節(jié)情少欲[17]501。”正所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81 章)意思就是要適應(yīng)環(huán)境,順應(yīng)自然,隨遇而安。可見,老子思想對于醫(yī)道養(yǎng)生也有啟迪之功。
在《老子》一書中,確有許多篇章是講用兵之道的。所以自古至今,有不少學者都把它視作一部兵書?!端鍟そ?jīng)籍志》兵家類著錄中,就有“《老子兵書》一卷”。唐憲宗朝議郎王真?在其《道德經(jīng)論兵要義述》中,指出:“老子非獨諷其當時候王,蓋亦防其后代人君輕用其兵也,由是特建五千之言,故先舉大道、至德、修身、理國之要,無為之事,不言之教,皆數(shù)十章之后,方始正言其兵。原夫深衷微旨,未嘗有一章不屬意于兵也?!?《全唐文》卷683)“王真的兵書之說,對后世老子思想的研究頗有影響[19]。”北宋著名學者蘇轍在其《老子解》卷二中,指出:“……此幾于用智也,與管仲、孫武何異?”也是把《老子》一書視作兵書。明清之際大哲學家王夫之認為,《老子》既言兵,既為“言兵者之祖”,理應(yīng)為“言兵者師之”。晚清魏源亦把《老子》視為“兵家之言”“言兵之書”,而加以推崇和發(fā)揮[10]664。近代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章太炎在《訄書·儒道》中寫道:“老聃為柱下史,多識掌故,約《金版》、《六韜》之旨,著五千言,以為后世陰謀者法?!闭J為《老子》一書簡要地概括了古代兵書之要旨??梢姡蕴拼跽嬷两绿?,把《老子》視為一部兵書,幾成定論。
老子對于戰(zhàn)爭的基本態(tài)度是:“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30 章)其原因在于“強梁者不得其死”(42 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30 章)老子把戰(zhàn)爭視為人人都厭惡的“不祥之器”,而“非君子之器”,所以“有道者不處”(31 章)。但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如抵御外敵、平定內(nèi)亂等,也應(yīng)用之。他提出了“不爭而善勝”(73 章)以及“守柔曰強”(52 章)的戰(zhàn)略思想?!安粻幎苿佟笔侵浮吧茷槭空?,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這里的“不武”“不怒”“不與”,皆是“不爭之德”在兵戰(zhàn)中的具體表現(xiàn)。既然戰(zhàn)爭是“不得已而用之”,那就要盡可能地采取非軍事方式去解決,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68 章)。至于“守柔曰強”則是以“柔弱勝剛強”(36 章)為指導(dǎo),主張不為主而為客,不進寸而退尺,以退為進,以柔克剛,哀兵必勝。其言曰:“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主動進攻),而為客(被動防守),不敢進寸(進攻別國領(lǐng)土),而退尺(退守本國領(lǐng)土)。’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zhí)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69 章)由此可見,老子獨具特色的用兵之道,以及一系列的軍事謀略思想,運思深微,極具智慧,對中國兵學有開山之功,甚至與《孫子》十三篇相媲美而毫無愧色。
恰如張岱年先生所言:“中國古代有兩個影響最大的哲學家,一個是孔子,一個是老子。孔子善言人道,奠定了中國倫理思想的基礎(chǔ)。老子善言天道,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本體論學說[20]?!?《老子學說的宗旨》)老子五千言,充滿智慧之言,實可謂字字珠璣。有幾則評老的斷語令人過目不忘:魏源:老子道,太古道。老子書,救世書[10]646-647;章太炎:老子如大醫(yī),徧列方劑,寒熱、攻守雜陳而不相害,不能盡取[21];呂思勉:老子五千言理精辭簡,一望而可知其為“經(jīng)”[14]63;曹聚仁:老子《道德經(jīng)》是思想的鉆石,有著多面的光輝[22];傅斯年:五千言之意,最洞徹世故人情,全無主觀之論,皆成深刻之言[23]。西哲中也有盛贊:“中國古代經(jīng)典五千言的《道德經(jīng)》,充滿睿思妙語,像一座永不枯竭的井泉,只要你放下汲桶,甘泉唾手可得?!?尼采語)作如是觀,筆者認為:重視老子思想的推介與普及,對當今哲學發(fā)展及社會精神文明建設(shè)意義深遠。
注釋:
① 另外的稱謂叫做形上學、玄學、理學等等,“道術(shù)”這個概念在中國出現(xiàn)最早。
② 《莊子·天下》認為:古代的道術(shù)是純正完美的,后世各家各派自逞其說,才導(dǎo)致“道術(shù)將為天下裂”。文章在分析各家學術(shù)特點時,多次使用“古之道術(shù)有在于是者”這一語式:“……古之道術(shù)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聞其風而悅之”;“……古 之道術(shù)有在于是者,宋、尹文聞其風而悅之”;“……古之道術(shù)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悅之”;“……古之道術(shù)有在于是者,關(guān)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
③ 一和二是對待的名詞,無“二”則并“一”之名亦不可得;既說個“一”,自然有個“二”和他對待;所以說“一生二”。一二對立,成了兩個,由兩個生出個“第三個”來所以說“二生三”。生出來的“三”,成了個獨立體,還等于“一”,隨即有“二”來和他對待;生的“三”不止一個,個個都還等于“一”,無數(shù)的一和二對待,便衍成萬了,所以說“三生萬物”。
④ 郭氏在《讀梁任公〈墨子新社會之組織法〉》一文中說:“周秦之際的學者,承受三代的黑暗時期之后,而蔚成思想革命的潮流。老子最激烈,他要把神鬼龜卜的一些陰魂一齊消滅?!痹凇吨袊幕畟鹘y(tǒng)精神》中他更以詩化語言稱贊老子:“雄渾的雞鳴之后,革命思想家老子便如太陽一般升出。他把三代的迷信思想全盤破壞,把人格神的觀念連根拔出,而代之以‘道’的觀念?!?/p>
⑤ 此處論述頗受龐樸先生《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一文,“釋貴柔”一節(jié)之啟發(fā)(參見《沉思錄》第174-176 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雖觀點不盡相同,實有所因。
⑥ 《老子》8 章:“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彼淖匀槐拘栽谟谒喔取⒆甜B(yǎng)萬物卻無競無求,治國的圣人也應(yīng)該有如水的德行。
⑦ 《老子》60 章:“治大國若烹小鮮。”河上公注:“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表n非《解老》:“烹小鮮而數(shù)撓之,則賊其澤。”以小方大,治國者應(yīng)謹守規(guī)程,切勿盲動。故57 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p>
⑧ 此處“長生久視”可解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独献印?9 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7 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59 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即治理社會、改造自然,都必須遵守可持續(xù)發(fā)展之道。
⑨ 37 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天下將自正”。31 章:“恬淡為上,勝而不美。”26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蹲髠鳌分小巴吮苋帷币嗍恰独献印吠耸刂苿僦狻?/p>
⑩ 69 章:“用兵者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zhí)無兵,扔無敵?!泵髅髟趽舸?,卻似沒有擊打,擊打主體似不在位,似未執(zhí)有兵器,但飛花摘葉皆可傷人。27 章:“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shù)者無籌策?!?8 章:“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比朔Q老子也是兵書,大半緣此。
? 《老子》29 章屢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深刻哲理,屢申歷史與現(xiàn)實中“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的慘痛教訓,勸誡為政者,知進知退,知行知止,知榮知辱。知白知黑,庶做到“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 劉澤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關(guān)于道家一章論及老子“弱用之術(shù)”,約有10個要素,即:1.靜觀;2.守弱;3.用柔;4.知盈處虛;5.居上謙下;6.不爭之爭;7.知微、治于未亂;8.創(chuàng)造條件使對手失??;9.以曲求全;10.深藏不露。并認為老子總結(jié)的“柔弱勝剛強”雖談不上是規(guī)律,卻是可能存在的事實。(《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166-171 頁)
? 這里實際上提出了三個觀點:(一)弱者取勝之道,是由于弱者的積累、漸進、善守和信心;(二)強者不敗之道,是由于強者的自謙、謹慎和包容反面因素的涵蓋性;(三)中間勢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道,是由于其自己善于汲取經(jīng)驗教訓,總是從頭開始,善作正反的合題。
? 任繼愈在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國哲學史》就是這么認為的。進入21 世紀他仍然作如是觀,他的專著《老子繹讀·前言》有如下精彩論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流傳廣泛的哲學流派不少,號稱百家,其實只有兩家,一個是儒家,一個是道家。儒家受到朝廷的重視,后來成為指導(dǎo)人們政治生活的國家宗教(儒教)……另一流派的老子,他的社會基礎(chǔ)是農(nóng)民。道家成為在野派的主流……老子一派以廣大小自耕農(nóng)為其社會基礎(chǔ)?!薄胺从侈r(nóng)民呼聲最早、最系統(tǒng)的是《老子》”“迄今為止,老子所提出的為政不要過多的干擾,不要亂出點子,而要讓農(nóng)民生生發(fā)育,穩(wěn)定進步,仍值得借鑒”。
? 清代的阮元在《四庫未收書提要》中提及唐王真所撰的《道德經(jīng)論兵要義述》四卷時寫道:“真此書獨取《道德經(jīng)》所論兵戰(zhàn)之要,摭拾元微。本上下二卷,后更分為四卷,與鄭樵所載卷數(shù)合。元和間進之于朝,唐憲宗嘗手詔褒美之……老子《道德經(jīng)》五千言,備舉大道、至德、修身、理國之要,數(shù)十章后,及言及用兵,其旨微,其言博,自河上公為之訓釋后,若嚴氏指歸、開元注釋,固已法蘊指微,而真所著《要義》獨于論兵之法,經(jīng)悉言之。考真以朝議郎出領(lǐng)漢州軍事,久列戎行,而考其談兵,意指顧深,求乎老子之說,唐人之書不多,是宜錄也?!?/p>
[1]張岱年.張岱年全集:第5 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2]張岱年.張岱年全集:第4 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19.
[3]馮友蘭.三松堂學術(shù)文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4]郭寶均.中國青銅器時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3:279.
[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
[6]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8:230.
[7]錢鐘書.管錐編: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9:122.
[8]錢鐘書.管錐編:第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9.
[9]戴逸.二十世紀中華學案:綜合卷2[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139.
[10]魏源.魏源全集:第2 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0:664.
[11]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36.
[12]張舜徽.周秦道論發(fā)徽·前言[M].北京:中華書局,1981:1.
[13]魯迅.魯迅全集:第9 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363.
[14]呂思勉.呂思勉講國學[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61.
[15]汪奠基.中國邏輯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62.
[16]周翰光.傳統(tǒng)思想與科學技術(shù)[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34.
[17]徐儀明.道家與中國文化精神[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18]任繼愈.中國哲學史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27.
[19]谷方.中國哲學人物辭典[M].太原:書海出版社,1990:364.
[20]張岱年.張岱年全集:第6 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123.
[21]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5 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46.
[22]曹聚仁.中國學術(shù)思想史隨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6:127.
[23]傅斯年.諸子、史記與詩經(jīng)文稿[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