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雅娜
(東北師范大學留學生教育學院,長春 130020)
漢語慣用語大部分來自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往往與漢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使得慣用語成為了解中國文化以及中國社會的重要途徑。另外,由于慣用語具有精練準確、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幽默含蓄等特點,能非常準確到位地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
慣用語的的構成方式一般分為動賓結構、偏正結構、主謂結構、聯(lián)合結構、動補結構、連謂結構、的字結構。這些不同結構的慣用語在句中做不同的成分。我們從句法功能的角度逐一分析:
(1)唱反調的人大部分都是平時就對他有意見的。(動賓結構)
(2)就是前邊那些腆著將軍肚的人。(偏正結構——定中)(3)那些人大部分都是靠邊站的知識分子。(偏正結構——狀中)
(4)對這種耳朵軟的人是真沒辦法。(主謂結構)
(5)他可不想再過牛郎織女的生活了。(聯(lián)合結構)
(6)這可是紅得發(fā)紫的明星啊。(動補結構)
(7)他就是個過河拆橋的人(連動結構)
可以看出除了“的字結構”外,其他的結構都可在句中做定語。
(8)他一向反對走后門。(動賓結構)
(9)別問他,他就是個半瓶子醋。(偏正結構——定中)
(10)誰都知道他是個硬骨頭。(主謂結構)
(11)環(huán)境問題一直就是老大難。(聯(lián)合結構)
(12)管那個閑事兒,你就是吃飽撐的。(的字結構)
從上面可以看出除了“連謂結構”和“動補結構”外,其他結構的慣用語都可做賓語。
(13)走彎路讓他浪費多少時間啊。(動賓結構)
(14)這些半邊天可不能小瞧啊。(偏正結構——定中)
(15)一頭熱只會讓你受傷。(偏正結構——狀中)
(16)火燒眉毛了還不著急。(主謂結構)(17)這個老大難終于解決了。(聯(lián)合結構)(18)打腫臉充胖子真難受啊。(連謂結構)
(19)這些拿槍桿子的終于鬧起來了。(的字結構)
從上面可以看出除了“動補結構”外,其他結構的慣用語都可在句中做主語。
(20)誰知道他們竟然在這兒打埋伏。(動賓結構)
(21)誰勸都不行,他就往牛角尖里鉆。(偏正結構——狀中)
(22)這就是大魚吃小魚。(主謂結構)
(23)在這里,他那一套吃不開。(動補結構)
(24)今天咱們就打開天窗說亮話。(連謂結構)
從上面可以看出除了“聯(lián)合結構”和“的字結構”以外,其他都可在句中做謂語。
通過講授各種結構的慣用語在句子中所做的成分,使學生能基本了解慣用語如何使用,不會感到雖然知道意思但使用起來無從下手。
我們上面討論了把慣用語作為一個整體結構在句中所做的成分。慣用語在實際運用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內(nèi)部可以插入一些成分,它的順序可以顛倒,它的某些詞可以被替換……
在使用中某些慣用語的內(nèi)部可以插入成分。
(25)他已經(jīng)在這里打了兩年下手了,該獨立做事了。
(26)軍長一上來就擺出一副要嚴肅整頓軍紀的架子。
慣用語的內(nèi)部插入某些成分主要體現(xiàn)在動賓結構上,當然其他結構也有的內(nèi)部可插入成分。
(27)他的嘴巴很緊。
(28)我們國家的底子太薄了。這主要體現(xiàn)在一些主謂結構中。
有些慣用語的語序是可以顛倒的。(29)這些年來冤枉路是走了不少。(30)他的賬誰敢不買?
這些語序顛倒的情況也主要體現(xiàn)在一些動賓結構中。
扯破臉皮、撕破臉皮、拉下水、拖下水、戳脊梁骨、捅脊梁骨……
有些慣用語替換了近義詞而意思并沒有變。除了替換動詞外,也可替換其他成分,如:撐門面、撐面子、潑涼水、潑冷水這種情況在動賓結構不少,當然在其他結構中也有:害人精、害人蟲。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慣用語的內(nèi)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這一點對留學生來說很難,他們即使知道了慣用語的意思,多數(shù)情況下對這些慣用語的靈活性掌握起來很困難,不知道哪個可以插入成分,哪個可以語序顛倒,哪個可以替換,什么時候可以活用,什么時候不能活用。以至于犯了以下錯誤:
(31)我敢打一張包票,明天他不會來。
句中在打包票中插入“一張”。
(32)她一直在領導那兒刮耳邊風,這誰都知道。
(33)你叫我們喝東北風啊。
句中慣用語的搭配不當,“耳邊風”應該和“吹”搭配,“喝”應該和“西北風”搭配。所以在使用時一定也要注意不能對慣用語的結構隨意改變,一定不能違背相關規(guī)則,破壞其本來面目。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在對外漢語慣用語的教學中不僅要講明意思,還要從句法功能和內(nèi)部結構使學生掌握慣用語的用法,使學生在日常使用中得心應手。
[1] 孫維張.漢語熟語學[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2] 魯健翼.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3] 黃伯榮,廖旭東.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
[4] 車曉庚.慣用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難點與應對策略[J].語言文字應用,2006,(12):56-57.
[5] 吳金明,張金橋.留學生漢語慣用語理解特點的實驗研究[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6,(04):39-40.
[6]王勤.論慣用語[J].語文研究,1982,(02):61-62.
[7]馬國凡.慣用語的性質[J].語言文學,1980,(0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