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意義整體論的存在論問題

        2014-04-08 01:43:04王愛華
        當代外語研究 2014年6期
        關鍵詞:整體論組構表達式

        王愛華

        (電子科技大學,成都,610731)

        我們的話語擁有它們所擁有的意義,是什么促成的?這是意義理論或語義學的中心話題,這也是語言哲學中最基礎性的問題。自從語言哲學作為哲學的一個領域以來,就有各種理論致力于回答這些問題。意義整體論在語言哲學界受到極大關注。盡管過去20年來,意義整體論被熱烈地討論,然而,對于什么是意義整體論,卻沒有一個統(tǒng)一清楚的看法。本文在扼要梳理各種意義整體論和對意義整體論的各種反駁之后,討論意義整體論存在的充分必要條件,即意義整體論的存在論問題。

        1.意義整體論

        要討論意義整體論的存在論問題,首先要澄清意義這個概念。李福?。?012:61-63)認為意義涉及5個要素:對象、概念、符號、使用者和語境。以往的意義理論,大多是通過這5個要素中的一個或幾個來描述意義。涉及對象的意義理論有指稱論、真值條件論、維也納學派的證實論,以及Quine(1951)式的證實論等。涉及概念的有觀念論,Block(1986)、Brandom(1994)等哲學家的推理作用語義學等。對象和概念都涉及的有Frege的途徑論等。涉及使用者的有Wittgenstein(1953)的使用論、Grice(1957)的心理主義(認為意義是說話人的打算、想法、隱含等)、Austin(1962)和Searle(1970)的言語行為理論,以及Quine(1960)等的行為主義(認為意義是話語刺激與行為反應的結合)。涉及符號的意義理論有結構主義,認為意義是符號之間的關系。

        盡管意義理論如此繁多,它們大致可歸為相互排斥的兩大陣營:原子論(atomism)和整體論(holsim)。原子論認為,語言的意義僅僅由語言與非語言之物的關系構成,如指稱論、真值條件論、證實論、觀念論、行為主義等,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語言與非語言之物的二維關系。意義整體論可分為兩類:第一,語言整體論(linguistic holism),即語言的意義至少部分地由其在語言中的角色或功能來確定?!罢Z言就是符號的集合”(Fodor &Lepore 1992:7)強調的是意義對語言整體的依賴。推理作用語義學、結構主義、Quine式的證實論等屬于這類整體論。語言整體論所討論的意義是Tyler和Evans(2003)所說的常規(guī)意義(conventional meaning),或字面意義,是言語社區(qū)共享的、比較穩(wěn)定的意義,任何表達式的這種意義,依賴于整個語言系統(tǒng)。錢冠連(2003:56)的語言全息論也是一種語言整體論,其基本思想是每個表達式是整個語言系統(tǒng)的縮影,“語言系統(tǒng)內部,部分與整體全息;部分與部分包含著相同的信息,體系的每一個全息元在不同程度上成為整體的縮影?!钡诙祟悓W整體論(anthropological holism,F(xiàn)odor &Lepore 1992:6),它主張語言符號與規(guī)約、實踐、禮儀、行為等意圖背景(intentional background)之間存在內在聯(lián)系,由于這些意圖背景在存在上是相互依賴的,所以語言符號具有整體性。在這里,語言符號與意義所涉及的5個要素之間存在多維的、網狀的關系。后期Wittgenstein的意義使用論、Grice的心理主義和Austin和Searle的言語行為理論可納入這類整體論。在我們看來,在人類學整體論中所討論的意義屬于Tyler和Evans(2003)所指的在線意義(online meaning),是在各種具體語境下產生或建構的意義,是句法、語義和語用互動的結果。這樣的意義具有整體性,是因為意義所賴以產生的條件是由語言與非語言(人的智力與行為、社會、文化、語境等)所構成的人文言語網絡(錢冠連2002)。這個人文網絡中,各要素在存在上相互依賴(ontologically dependent on one another),因而是非原子的,是整體性的。

        2.對意義整體論的反駁

        關于意義整體論,存在各種爭論,但我們發(fā)現(xiàn),爭論的焦點不是人類學整體論,而是語言整體論。文獻中,有三個反駁意義整體論的論據:(1)語言習得證據(Dummett 1976:42-45,1991:221);(2)意義不確定性證據(Dummett 1976;Fodor &Lepore 1992:11-22),這會導致交流成為不可能;(3)組構證據(Fodor&Lepore 1992:332-37)。

        就語言習得論據而言,Dummett(1973,1976)、Fodor和Lepore(1992)認為,意義整體論使語言無法被學習。第一語言能被習得的唯一方法是漸進性的習得(gradually)。這就是說,我們必須是從一個一個的單詞到句子地學習語言表達式的意義。然而,意義整體論排除了這個可能性:根據意義整體論,語言中所有表達式之間的相互關系是表達式意義的基礎,如果你要知道任何表達式的意義,你必須知道該表達式與所有其他表達式之間的關系,以及所有表達式之間的關系,那么語言學習不可能以漸進的方式進行。因此,F(xiàn)odor和Lepore(同上:9)說,意義整體論有這樣一個錯誤的蘊含:只通過一次單一的無痕跡認知(through a single spasm of seamless cognition),語言就能被學會,這顯然是荒唐的。因此意義整體論是錯誤的。

        意義的不確定性證據關涉任何差異所帶來的全局效應(global effects of any difference),其大意是,構成意義的整體網絡中的任何差異,會引起整個網絡發(fā)生徹底的改變。Fodor和Lepore(1992,1999)認為,如果兩個整體網絡有任何的不同,那么根據意義整體論,兩個網絡所涉及的所有表達式的意義必須不同,意義是構成性的,因此由整體網絡來識別。在兩個人之間,由于表達式之間的相互關系所構成的整體網絡是肯定不同的,因此,意義整體論使語言交流成為不可能。由于整體網絡不同,任何兩個人會給語音相同的語詞分配不同的意義,由此彼此不可能相互理解。交流可能的唯一情形是:意義構成網絡是完全一致的,這顯然是不必要。同理,意義整體論似乎排除了個體在意義系統(tǒng)變化上的一致性:意義的任何改變(可能來自信念的重構),會導致語言中所有表達式的意義的整體改變,這就否定了變化的理性特征。既然語言交流和語義變化是顯然的存在現(xiàn)象,意義整體論必定是錯誤的。

        就組構證據而言,其大意是,一個復雜表達式的意義,是其構成成分的意義和其組構方式的函數(shù),這個主張與意義整體論沖突,因為意義整體論要求表達式的意義是外部構成的,即通過表達式與語言中其他表達式的全局關系(global)構成的,而組構性似乎蘊含了內在的、局部的意義構成(Dresner 2012:612)。不過,關于這個論據,Pagin(1997)提供了較為有力的回應。他認為,組構性與意義整體論事實上并不矛盾。組構性并不表明,語詞自己有自立、互相獨立的意義,然后由這些相互獨立的意義組構成句子意義,這是典型的意義積木觀(building block view of meaning)。相反,組構性可以不具有這種積木式的形而上的隱含,我們可以把組構性解讀為:句子的意義是其句法成分的函數(shù)(a function of its syntactic constitution);顯然,這種組構性可以和意義整體論組合,而成為一種連貫的意義理論(a coherent theory of meaning)。

        在我們看來,這些反駁意義整體論的論據并不充分,因為它們只說明如果意義整體論成立,會有什么樣槽糕的后果,而沒有考察意義整體論本身。并且意義整體論不必然導致這些糟糕的后果,這不是此處討論的重點。此處要討論的是,如果意義整體論成立,它應該滿足什么樣的條件,也就是,我們需要回到意義整體論本身,而不是討論其后果。

        3.意義整體論的充分必要條件

        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因此,要使整體論成立,首要的問題是確立整體和部分該是什么樣的實體,以及整體和部分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該有什么樣的關系,也就是,整體論的充分必要條件是什么?遺憾的是,意義整體論的支持者和反對者都沒能清楚地回答這些存在論問題。這就是為什么文獻中關于整體論的討論顯得笨拙,且啟示甚微。在這里,我們試圖討論和澄清上述問題,以期證明意義整體論的合法性,或存在論地位。

        在Esfeld(1998)的基礎上,我們提出,應該至少滿足以下三個條件:(1)部分之間有類屬存在性依賴(ageneric ontological dependence);(2)家族定性屬性(a family of qualitative properties);(3)恰當?shù)呐帕薪M合(suitable arrangements)。這是一個體成為一整體之部分的充分必要條件。下面我們將沿著這三個充分必要條件討論意義整體論。

        3.1 意義的類屬存在性依賴

        如果某物具有整體性,它的構成成分之間具有類屬存在性依賴。所謂類屬存在性依賴,就是如果某個體存在,當且僅當另一個體也存在(Simons 1987)。換句話說,任何具有F屬性的個體,就其具有F屬性而言,在存在上,依賴于具有G屬性的另一個體。這個類屬存在性依賴概念可用以下公式表達(見Esfeld 1998:368,稍作修改):

        這個公式是三個函式的合取。第一個函式是主要條件,其它兩個函式是附加的限制性條件。第一個函式的大意是:如果存在具有屬性F的某個體x,就必然存在具有屬性G的個體y。但是這個函式可能有兩個負面隱含:第一,具有F屬性的個體x不可能存在,除非具有G屬性的個體y存在。這個類屬存在性依賴,就成了關涉?zhèn)€體的存在問題,即如果個體x不具有屬性F,x就不存在。這就是所謂的空存問題。第二,在每一可能世界中,屬性不為G的個體,對屬性為G的某個體有存在性依賴,可能僅僅是因為在每一個可能世界中存在具有屬性G的個體。這就使類屬性依賴失去了意義。這就是所謂的泛存問題。不過,這兩個問題可以由公式中的兩個附加限制條件給與消除。

        空存問題可由第一個附加限制條件排除。這個附加條件的含義是:存在一個體x,可能具有屬性F。因此,個體x在沒有屬性F時是否存在,就具有開放性。泛存問題可以由第二個附加限制條件消除。這個條件的大意是:不必存在具有屬性G的個體y。這個對個體泛存問題的限制,使類屬依賴具有真正的意義。

        類屬存在性依賴的核心是,只要某個體具有某些屬性,就與其他個體有存在性依賴。顯然,這個“類屬存在性依賴”概念比較寬泛。只要擁有某些屬性,不等于必然擁有這些屬性。就意義整體論而言,語言系統(tǒng)內各表達式之間的類屬性依賴是明顯的。比如,如果某語言表達式具有“主語”這個屬性,就必然存在另一個表達式具有“謂語”這個屬性。在“蘋果熟了”這個表達式中,表達式“蘋果”作主語的句法屬性與表達式“熟了”作謂語的屬性是相互依賴的。但具有“主語”這個屬性的表達式“蘋果”,不必然具有“主語”這個屬性,在一些情況下,它可能做定語(如“蘋果汁”)或賓語(如“吃蘋果”)。在另一些情況下,不必存在具有“謂語”屬性的表達式y(tǒng),如在會話中,某人問“什么水果熟了”,你可以簡單的說“蘋果”。因此,我們可以說,具有“主語”屬性的表達式對具有“謂語”屬性的表達式之間,有類屬存在性依賴。類屬存在性依賴,不僅體現(xiàn)在句法層面,還體現(xiàn)在其他層面。例如,在語音層面送氣音[ph]與不送氣音[p=]的關系就是類屬存在性依賴,在一個語言系統(tǒng)中,如果有送氣音,就必有不送氣音。在詞匯層面,語詞“父”與“子”的關系也是類屬存在性依賴。有具有“父”屬性的人,就必存在具有“子”屬性的人。但這并不意味著,如果表達式“父”沒有父這個意義時,它就不存在,我們知道它還可以用以表達“老年人”這個意義,如“漁父”、“田父”。不難發(fā)現(xiàn),在語音系統(tǒng)與詞匯系統(tǒng)之間、詞匯系統(tǒng)與短語系統(tǒng)之間、短語系統(tǒng)與句子系統(tǒng)之間以及句子系統(tǒng)與篇章之間,也存在類屬存在性依賴(由于篇幅限制,此處不一一舉例說明)。

        由此看來,“類屬存在性依賴”這個概念有兩個優(yōu)點。第一,它回避了本質主義(essentialism)的爭論。本質主義的主張是:某個個體必然擁有某些屬性,沒有這些屬性,它就不存在,這些屬性是它的本質。然而,本質主義遭到很多哲學家的質疑。這里的“類屬存在性依賴”不要求個體必然具有任何屬性,因而回避本質主義。第二,“類屬存在性依賴”也回避了用“身份條件”這樣的概念來描述整體的構成成分,從而避免了跨世界同一性問題,盡管我們在公式(1)中用了可能世界理論中的術語。

        “類屬性存在依賴”這個概念也消解了“任何差異所帶來的全局效應”這個難題。如果某個表達式x具有某種屬性F,就與系統(tǒng)中的具有屬性G的其他表達式y(tǒng)形成類屬性存在依賴。如果x不具有F屬性,就不與具有G屬性的y形成類屬性存在性依賴。這表明,系統(tǒng)是開放的。事實也證明,任何語言系統(tǒng)完全允準其語詞的增減,語詞意義的改變,而這并沒有使語言系統(tǒng)發(fā)生巨大改變,而使其成為完全不同的語言,以致無法識別或理解。

        類屬存在性依賴也可稱為形而上學依賴(metaphysical dependence),事實上Fodor和Lepore(1992:1,6-7)有時交替使用這兩個詞。對于他們來說,整體屬性就是:如果某實體擁有這個屬性,這個屬性必然被許多其他個體擁有(Fodor &Lepore 1992:2)。類屬存在性依賴與因果依賴(causal dependence)不同。因果依賴的確能夠使個體之間相互連接為一個整體系統(tǒng),但是整體內的部分之間的關系比因果關系復雜得多,僅因果關系不足以確立一個系統(tǒng)為整體。類屬存在性依賴也不同于邏輯依賴(logical dependence),因為邏輯依賴只能在命題之間獲得,而不是在命題所指的實體之間獲得。

        3.2 意義的家族定性屬性

        類屬存在性依賴是整體的構成成分相互依賴的方式。但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需要回答:如果某整體內的某成分x,在存在上依賴于其它成分y,只要它擁有某些屬性,那么這些屬性應該是什么?

        Esfeld(1998)所使用的“家族定性屬性”這個概念比較合適,它不同于本質屬性。個體x要成為某整體的部分或構成成分,它必須擁有一些家族定性屬性,即這些家族定性屬性使個體x成為某整體的構成成分。家族定性屬性能對整體的構成成分給予嚴格的限定,從而排除不恰當?shù)膶嶓w。例如,對一支球隊來說,隊員個體的心理素質、身高、力量、奔跑速度等是球隊的家族定性屬性,而某一隊員是否喜歡音樂、善于繪畫等特征相對來說是意義不大的屬性,因而不屬于球隊這個整體的家族定性屬性。

        就語言系統(tǒng)內的任一表達式x而言,它應該具有哪些家族定性屬性呢?根據意義的五要素,我們認為,語言表達式可能具有以下7種屬性。(1)客觀性(objectivity):語言本質上具有對象指向性(objectdirected)(Dilman 2002:5-6)。人們在習得語言的同時,也習得了語詞的指稱對象?!笆裁礊檎妗迸c“什么為假”是人們在語言生活的不同情景中所做出的區(qū)分,這樣的區(qū)分以語言所指對象的實存性為前提。比如,在追問“某物體在感覺上是否為真”這一問題時,我們已假設了該物體具有實存性。因此,可以說,當我們掌握了語言時,也同時掌握了各種實在維度(王愛華2008:12)。最近的研究發(fā)現(xiàn)也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顏色語詞最佳地適合于顏色空間(Regier et al.2007),關于身體部分的語詞受感覺中斷(perceptual discontinuities)(Majid 2010)的限制,關于行為的動詞涉及到生物化學的中斷(biomechanical discontinuities)(Malt et al.2008)等等。至于語言符號是如何與客體聯(lián)系起來的,我們認為,既有任意性(arbitrariness),也有擬像性(iconicity)。它們構成一個連續(xù)體的兩端,靠任意性的一端,規(guī)約性(conventionality)強,靠擬像性的一端,規(guī)約性弱。(2)主體性(subjectivity):語言表達式也涉及主體,即語言使用者。語言必然帶有主體的自我表現(xiàn)的印記,正如Benveniste(1971:225)所言,“語言帶有的主觀性印記是如此之深刻,以至于人們可以發(fā)問,語言如果不是這樣構造的話究竟還能不能名副其實地叫做語言?!敝黧w在語言中的印記主要表現(xiàn)在主體視角(perspective)、情感(affect)、認識情態(tài)(epistemic modality)、交際意圖(intention)等方面,這些主觀性的東西可以通過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固化在語言系統(tǒng)中(Traugott 1995)。(3)心智性(mentality):這個屬性涉及語言所表達的概念,是人們通過對大量的客觀對象的范疇化所形成的,是認知主體對外界事體屬性所作的主觀概括。涉及符號本身的有三個基本屬性:(4)二重性(duality),(5)組構性(compositionality),(6)能產性(productivity)。二重性是指無意義的語音/形(如英語的字母,漢語的筆畫)層,通過一定的規(guī)則,組構成有意義的表達層(語素、詞、短語、分句和語篇)。語言是一個奧秘的層級系統(tǒng),以少數(shù)結構單位有規(guī)則地組成無數(shù)表達式,上一層(或上一級)的結構單位由下一層(或下一級)的結構單位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組合構成,這也是語言的組構性。這種形式上的組構性使語言在意義上也具有組構性,即一個表達式的意義由其構成成分,按一定的規(guī)則組構而成。二重性和組構性使語言具有能產性。有限的語言表達式可以用來表達從未被人說過的句子。(7)語境性(contextuality):語境這個詞的拉丁詞根是contextus,意為“被編織在一起”(woven together)。這表明,語境性這個概念已經隱含了某種關于意義呈現(xiàn)的結構所具有的關系的、或整體的概念。如果意義呈現(xiàn)總是物體在布景(setting)中的呈現(xiàn),那么所有的呈現(xiàn)都隱含了一個呈現(xiàn)語境(context of presentation)(Malpas 2002:404)。一個表達式的規(guī)約意義所隱含的呈現(xiàn)語境是整個語言系統(tǒng)和語言所在的言語社區(qū)的社會文化;一個表達式的使用意義所隱含的呈現(xiàn)語境是更為復雜的語境,除了語言系統(tǒng)、社會文化語境外,還有當下具體的語境。

        我們認為,在上述的七個家族定性屬性中,語境性是某一表達式意義確定的使能性條件,其余六個屬性是意義確定的構成性條件。語境的作用就是Searle(1980)所謂的背景作用,而其它六個屬性的相互作用就是Davidson(1991)所說的三角測量(triangulation)。這些屬性相互作用,形成我們下文要討論的排列組合,或網狀關系。

        3.3 恰當?shù)呐帕薪M合

        成分之間的類屬存在性依賴,以及成分擁有一組家族定性屬性,只是使某個體成為某整體的構成成分的必要條件,我們還必須說明成分之間恰當?shù)囊蕾嚪绞交蚯‘數(shù)呐帕薪M合,充分必要條件才得以成立。也就是說,一個整體的構成成分不單擁有一組家族定性屬性,它們還必須以恰當?shù)姆绞脚帕薪M合起來。例如,一群人要構成一個社區(qū)整體,他們之間必須以某種方式相互聯(lián)系。Piaget(1971)將這種排列組合方式稱為結構性特征。

        整體不是諸組分的簡單集總,而常常呈現(xiàn)為某類結構。這一特性可以從整體與一般復合體的比較中得出。根據Bertalanffy(1968:54),通常存在著三類集合體,如圖1所示:

        圖1 三類集合體

        第Ⅰ類可以依據元素數(shù)量的多少得以區(qū)分。第Ⅱ類可以依據元素種類的不同得以區(qū)分。前面這兩種集合體可歸結為通常所稱的復合體,滿足諸元素加和性(summative)這一特征。第Ⅲ類集合體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集合體,它們具有構成性(constitutive)特征,元素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對它的區(qū)分必須依據其元素間內在關系(結構)的不同,它們可被視為整體。更精確地說,結構的存在使元素相互聯(lián)系與作用產生了新的聯(lián)系(R),成為整體新質,以致任一個元素p在R中的行為不同于它在另一關系R′中的行為。

        在我們看來,恰當?shù)呐帕薪M合其實就是整體的構成成分之間的各種關系所組成的一個網狀關系集合。就意義整體論而言,擁有上述七個家族定性屬性的每個語言表達式,必然是被納入多元交互、依賴、融合的關系網絡中。因為這些家族定性屬性,在本質上是關系屬性,關涉表征系統(tǒng)中的任一表達式與語言符號、主體、客體、語境的關系。這些關系可用Davidson(1991)的三角關系和Searle的背景觀來概括:主體包括Davidson所謂的說話人與解釋者,他們因為語言符號的交流被納入一種社會關系中;交流的成功還需要兩個主體與客體(即共享世界)的因果關系作為客觀基礎,以及Searle所謂的背景作為限制條件。說話人與解釋者之間的社會關系,主體與客體的因果關系,以及背景的制約關系,將解釋者、說話人和客體納入一個三角圖景,使他們相互支撐于一個背景之下,形成某種共存的和諧關系,統(tǒng)一于表達式的意義中。正如Heidegger所說,“意義”總是在聯(lián)系中存在,任何事物都在與他事物的聯(lián)系中達到它自身(轉引自張祥龍2003)。

        主體間的社會關系、主體與客體的因果關系和背景的限制關系相互作用,使意義生成與理解得以實現(xiàn)。首先,意義生成過程必然伴隨語言交流這個社會過程。語言交流給交流主體提供基本線索,使每一主體與外部對象的因果關系得以確認,正是這種語言交流的主體間性使所謂的客觀性成為可能,同時也內在地要求解釋者必須將說話者視為處于同一世界中的另一理性言說者。另外,理性的言說者,必然共享Searle(1980)所謂的背景,即人類共同擁有的慣例、技能、信念、愿望、假定、傾向和性情,大致等同于Bourdieu(1977)的habitus。這個共享的背景限制了話語意義理解的范圍。比如,我們理解“He cut the grass”時,不會用“He cut the cake”中的“cut”來理解,這并不是因為cake與grass有不同的語義內容,也不是因為cut這個動詞的意義原本是模糊的,乃是因為我們共享了關于grass和cake的很多背景知識,如人們擁有草坪的用意是什么?我們一般能對草坪做什么處置?蛋糕的用途是什么?如何切蛋糕?等等(Searle 1980:227)。這些背景雖然沒有包含在“He cut the grass”和“He cut the cake”的意義中,但卻給我們提供了彼此認可的規(guī)范性背景,以達成對意義的正確理解。

        可見,語言表達式的意義所涉及的各種關系既相互依賴又不能彼此替代,各自存在的理由都需要以其他各方的存在作為前提,而各自的存在又都是其他各方存在的依據。這正如Davidson(1991:218)所說,由說話者、解釋者和外部世界代表的“三種知識構成一個三腳架:任何一條腿失去,就沒有一條腿可以站立”。

        4.結語

        綜上所述,意義整體論是成立的,因為它滿足整體論所需要的充分必要條件:語言表達式具有一組家族定性屬性;語言表達式之間以類屬的方式相互依賴;且以適當?shù)姆绞脚帕薪M合,統(tǒng)一于語言整體之中。因此,意義整體論在存在論上是客觀的(ontologically objective)。這樣的客觀存在獨立于人的理解或認識,絕不會因為我們的描述方法不同而會有絲毫的改變。至于意義整體論所導致的三個后果,在我們看來,語言習得問題、語言交流和翻譯問題都是認識論問題。從認識論的角度講,意義整體論并不必然帶來那樣的后果,人們對意義把握或理解是相當復雜的,我們必須劃清關于意義整體論的本體論問題和認識論問題,不然我們往往會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關于這一點,將留另文討論。

        Austin,J.L.1962.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nveniste,E.1971.Problems in General Linguistics(M.E.Meek &Coral Gablres trans.)[M].Miami: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

        von Bertalanffy,L.1968.General Systems 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M].New York:G.Braziller.Block,N.1986.Advertisement for a semantics for psychology[J].Midwest Studies in Philosophy10:615-78.

        Bourdieu,P.1977.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andom,R.1994.Making it Explicit[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avidson,D.1967.Truth and meaning[J].Synthese 17(3):304-23.

        Davidson,D.1991.Three varieties of knowledge[A].In D.Davidson(ed.).Subjective,Intersubjective and Objective[C].Oxford:Clarendon Press.205-20.

        Dilman,I.2002.Wittgenstein’s Copernican Revolution:The Question of Linguistic Idealism[M].New York:Palgrave.

        Dummett,M.1973.Frege:Philosophy of Language[M].New York:Harper &Row.

        Dummett,M.1976.What is a theory of meaning?(Ⅱ)[A].In G.Evans &J.McDowell(eds.).Truth and Meaning:Essays in Semantics[C].Oxford:Clarendon Press.67-137.

        Dummett,M.1991.The Logical Basis of Metaphysic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resner,E.2012.Meaning Holism[J].Philosophy Compass 7/9:611-19.

        Esfeld,M.1998.Holism and Analytic Philosophy[J].Mind107(4):365-80.

        Fodor,J.&E.Lepore.1992.Holism:A Shopper’s Guide[M].Oxford:Basil Blackwell.

        Fodor,J.&E.Lepore.1999.All at sea in semantic space:Churchland on meaning similarity[J].Journal of Philosophy96:381-403.

        Grice,H.P.1957.Meaning[J].Philosophical Review66:377-88.

        Majid,A.2010.Words for parts of the body[A].In B.C.Malt &P.Wolff(eds.).Words and the Mind:How Words Capture Human Experience[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58-71.

        Malpas,J.2002.The weave of meaning:Holism and contextuality[J].Language &Communication 22:403-419.

        Malt,B.C.,S.Gennari,M.Imai,E.Ameel,N.Tsuda &A.Majid.2008.Talking about walking:Biomechanics and the language of locomotion[J].Psychological Science 19(3):232-40.

        Piaget,J.1971.Structuralism[M].New York:Harper Torchbook.

        Pagin,P.1997.Is compositionality compatible with Holism?[J].Mind &Language 12:11-33.

        Quine,W.V.1951.Two dogmas of empiricism[J].Philosophical Review60:20-43.

        Quine,W.V.1960.Word and Object[M].Boston:MIT Press.

        Regier,T.,P.Kay &N.Khetarpal.2007.Color naming reflects optimal partitions of color space[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4(4):1436-41.Searle,J.R.1970.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arle.J.R.1980.The background of meaning[A].In J.R.Searle,F(xiàn).Keifer &M.Bierwisch(eds.).Speech Act Theory and Pragmatics[C].Boston:D.Reidel.

        Simons,P.1987.Parts.A Study in Onotolgy[M].Oxford:Clarendon Press.

        Traugott,E.C.1995.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aticalization[A].In D.Stein &S.Wright(eds.).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31-54.

        Tyler,A.&V.Evans.2001.Reconsidering prepositional polysemy networks:The case of over[J].Language 77(4):724-65.

        Tyler,A.&V.Evans.2003.The Semantics of English Prepositions:Spatial Scenes,Embodied Meaning and Cogn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Wittgenstein,L.1953.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M].Oxford:Basil Blackwell.

        李福印.2012.語義學概論(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錢冠連.2002.漢語文化語用學(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錢冠連.2003.語言全息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愛華.2008.明達語言維度與實在樣態(tài)[J].外語學刊143(4):11-17.

        張祥龍.2003.朝向事情本身——現(xiàn)象學導論七講[M].北京:團結出版社.

        猜你喜歡
        整體論組構表達式
        四川盆地燈影組微生物巖組構元素富集特征及意義
        沉積學報(2024年1期)2024-02-26 10:02:18
        一個混合核Hilbert型積分不等式及其算子范數(shù)表達式
        彭水廖家槽地區(qū)燈二段微生物碳酸鹽巖沉積建造
        山東化工(2020年7期)2020-05-19 08:51:54
        表達式轉換及求值探析
        淺析C語言運算符及表達式的教學誤區(qū)
        空間組構與空間認知
        世界建筑(2018年3期)2018-03-20 05:28:33
        從整體論角度理解“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
        學習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26
        綜合報告與財務報告、社會責任報告比較研究
        會計之友(2014年24期)2014-08-27 22:33:33
        組構對花崗質巖石流變影響的實驗研究
        淺析意義整體論及爭議
        亚洲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视频| 欧美另类人妖| 欧美国产精品久久久乱码| 欧美深夜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黄色免费网站|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8888四色奇米在线观看| 无码专区亚洲avl| 狼狼色丁香久久女婷婷综合|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双| 116美女极品a级毛片|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蜜臀AV| 午夜免费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国产欧美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亚洲欧美日韩无线码| 国产精品麻豆成人AV电影艾秋| 国产精品成人黄色大片|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 | 亚洲美女性生活一级片| 国产日产在线视频一区|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久久99国产伦精品免费| 国产av三级精品车模|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不卡| 狼色精品人妻在线视频| 亚洲AV秘 无套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情侣亚洲自拍第一页| 性xxxx18免费观看视频| 9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2017| 青青草视频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av色影在线| 国产乱子乱人伦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福利成人一区二区| av网站国产主播在线| 屁屁影院ccyy备用地址| 无码片久久久天堂中文字幕| 国产av一区二区制服丝袜美腿| 亚洲va韩国va欧美va| 99这里只有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