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冬
(昆明理工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 美術系,云南 昆明 650093)
高校書法教學之我見
王振冬
(昆明理工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 美術系,云南 昆明 650093)
“書畫同源”是書法與中國畫最重要的關系,書法在文化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變化的過程中承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但在高校書法教學及人才培養(yǎng)中有眾多問題有待改革及完善,若不重視這些現(xiàn)象,那么本土文化、書法筆墨的流失,書寫性的丟失,必將使與書法共存的中國畫偏離幾千年締造的傳統(tǒng)文化的軌道。
高校書法教學 領悟 民族文化 素描
書法從字表解釋是書寫之法,就是以漢字為基礎運用書寫的法則及規(guī)律創(chuàng)造美的藝術。它是中華民族千百年培養(yǎng)的本土文化,有強烈的民族特色符號特征,隨著歷史的沉淀逐漸成為民族文化的象征。書法從殷商起歷經(jīng)幾千年發(fā)展與演變,筆畫越來越簡單,更方便人們記載,其實用性增強,在技法越來越嫻熟的同時更復雜多變。舉例來說唐書法家顏真卿71歲所作的楷書《勤禮碑》,筆法包括露鋒、藏鋒、中鋒、偏鋒、跪筆、連筆、頓筆、抽筆、斷筆、彈筆、懸針、垂露、淹留、欲豎先橫、欲橫先豎、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無垂不縮、無往不收、陰陽頓挫、俯仰翻合,還有指法、腕法、掌法、身法、撥燈法等,可謂繁雜多變。由此看來真正想學好書法并非易事,正如孔子所說:“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簡言之,書法易學但學好難,關于書法教學我有以下觀點。
學書法時首先要讓學生明白書法的重要性,為何要學書法,學書法的意義及作用又是什么?調(diào)動學生學習書法的積極性。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書畫同源”,張式《畫譚》明確表明:“山似畫沙,樹如屈鐵,畫之上品。否者縱令成就,不過是逞巧弄筆……如印印泥,如錐畫沙?!边@既是書法用筆的理想境界,又是國畫追求的境界。學書有利于增進“骨法用筆”,提高對筆線的控制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自謝赫創(chuàng)“六法論”以來,它一直作為中國畫創(chuàng)作及賞鑒方面的準繩。元趙孟頰有首著名的題畫詩,將書法對畫法的影響深入淺出地加以說明“石如飛白木如摘,寫竹還須八法通”①。它們是相通的、互相影響的,正是因為這個“書畫用筆同法”。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讓學生深入了解書法的必要性,這樣學習書法才能發(fā)揮積極作用。我在自身國畫學習及創(chuàng)作中深切地體會到書法的重要性,一天的時間中我有一半用于書法的臨摹及創(chuàng)作,這是國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書法是中國畫課程設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大多院校書法課程設置比重偏低,基本是蜻蜓點水,沒有得到重視,導致教學不科學系統(tǒng)化。不要讓書法篆刻成為課程設置體系中的擺設,而要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當然這并不是要喧賓奪主,片面加大其比重,而是呼吁各高校更理性地對待其地位。在我的實踐教學中,如幾十課時的書法課完結后,由于學生的惰性及自發(fā)性弱,缺失老師的監(jiān)督及引導教學往往隨著課時的結束而結束,而書法學習必須有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精神。學生缺乏長期的、階段性的學習和輔導,這就使得教學成果在轉為學生自學以后提高較慢,甚至應付老師以至于荒廢。那么書法在學過之后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屬于無用功,讓人惋惜。
學書法除了上面所說的需要勤學及時間保證外,還要懂得領悟,前者偏重于手,后者偏重于心。所以在教學中除了專業(yè)技法的練習實踐外還要多讀好書,以內(nèi)在文化涵養(yǎng)為支撐,才稱得上領悟,即文化沉淀是書法的內(nèi)在力量?!八囆g教育的內(nèi)涵不應只有形式原則、情感表達或美化人生,更重要的是具有文化內(nèi)涵與社會意義”。這段話很清楚地表明文化在當代美術教育中的地位和他所要承擔的使命,同時明確提出美術教育中的文化要求,人文素質(zhì)是高師院校學生應加強的內(nèi)容。書法理應在其列,我們應該向古人學習,如宋代,書法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這就要求書法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兩個層次外,還要具有“學識”,即“書卷氣”,這就是說練習書法需要知識領域和藝術層面的修養(yǎng)。歷史上大凡有成就的畫家,多能廣泛涉獵,對于繪畫以外的諸如書法、篆刻、文學、詩詞、歷史、哲學甚至戲曲、音樂等頗感興趣,以至于還有著較深層次的研究。這是因為其他文化領域很多知識及規(guī)律性認識,往往可以開啟繪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審美情趣,使其達到峰回路轉、曲徑通幽的妙悟境界。平時我們所說的“功夫在畫外”,多半指畫家在其他領域所得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和促進。
值得注意的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是學生創(chuàng)作時,書法相關技法忽略不計,十之八九無法完整背誦寫下一首完整的唐詩宋詞,名人佳句更是無法提及,讓人很是頭疼。因此學書法教師應針對學生大多重技法輕理論的情況,加大人文修養(yǎng)課程的選修力度。由這個問題應該看到經(jīng)濟的發(fā)展促進文化發(fā)展多元化的同時,帶來生活模式的改變,學生大多依賴網(wǎng)絡形式接受廣泛的信息量,但大學生對信息的選擇及鑒賞還有待提升。老師的啟發(fā)引導尤為重要,上書法課時要求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并開出相關書單布置下去。另外,教師在上課過程中穿插書法史論及相關名人典故,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
書法的個性語言其一在于書法的線條,書法的線條是構成書法形象的語言也是中國畫文化性品質(zhì)不可脫離的因素。它不單單是造型線條的簡單勾勒,更是這些線條形成過程中蘊涵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文化思想。線條的抽象性是書法的首要特征,由與其緊密相關的中國畫可以看出,中國畫從寫實發(fā)展到寫意,始終徘徊在“似與不似之間”,而沒有走向西方式抽象,原因之一是中國早有一門抽象的造型藝術——書法。中國近代山水畫畫家黃賓虹說:“畫之法不在位置而重在筆”。不求或少求意境的當代國畫審美不需要“畫之不足,題以補之”。書法作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其線條的抽象性可以運用在設計當中,英國美學家克萊夫·貝爾(Clive-Bell)的著名美學假設——“有意味的形式”就是對藝術中形式因素的極端強調(diào),有越來越多的人被其抽象性所吸引成為其研究及探索者。
就此在具體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如顏體書法是“筋書”與“墨豬”。衛(wèi)夫人在《筆陣圖》中說:“善筆力者多骨,不擅筆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謂之筋,多肉少骨者謂之墨豬?!庇捎陬侒w的書法特點是筆道豐健,以“筋”勝,史稱“筋書”,由于時代特點字體方正,儀態(tài)豐滿,初學者如果不用心讀帖,很容易犯的一個毛病是只求表面大氣,筆畫強調(diào)粗壯的一面,用筆較重而無力。這就是我課堂上所說的猶如人的虛胖而無肌肉,也就談不上線條的美感。
我國原有美術專業(yè)基礎課程,教學體系基本是在20世紀50年代確立起來的,如依賴西畫模式,大多數(shù)院校的學科都是以素描色彩為基礎的,西畫占一定比例,趨于在這種西化思想引導下及市場的導向,現(xiàn)況是學西畫的人數(shù)多于國畫,認為西畫就業(yè)前途優(yōu)于國畫,而且趨勢日益嚴重,直接造成民族傳統(tǒng)文化人力資源的匱乏,長此以往書法、國畫這些本土藝術形式很有可能逐漸衰弱并導致流失,所以改革迫在眉睫。另外“素描是一切繪畫的基礎”這種理念廣泛傳播到社會上,使今天繪畫觀念變得非常狹隘。沒有針對性的素描先入為主的教學訓練破壞了對國畫繪畫觀念的理解,延緩了對中國畫語匯系統(tǒng)的學習,導致中國畫教育積重難返的局面。近一個世紀的教學經(jīng)驗告訴我們,在大學本科階段,基礎課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把素描作為中國畫的基礎,這種課程設置會造成以形似為造型標準、作畫離不開對象進而創(chuàng)作時束縛于“筆墨表現(xiàn)難以兩全的矛盾境遇之中?;A和造型的再現(xiàn)他們的作品的寫生狀態(tài)”,使學生長久處在求真造型與筆墨表現(xiàn)的兩難中。
跟書法息息相關的中國畫,如果沒有了傳統(tǒng)造型手法,沒有了書法的內(nèi)在支撐,中國畫在多大程度上還能稱做中國畫?而書法和中國畫如影相隨,一直以來都有著書畫同源的說法,而且事實如此?!鞍舜蟮囊詴氘嫞皇呛唵蔚臅嬈醇?,也不是把繪畫變成純抽象的符號,而是將書法語言因素有機滲透到繪畫中,使繪畫語言更為豐富。其以書入畫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以書法豐富而內(nèi)斂的中鋒用筆運用于繪畫揮寫,二是用書法抽象的空間構成處理畫面的造型布白。其繪畫的奇古造型,如石的上大下小,鳥的鼓腹縮頸,弓背露一足,樹干的上粗下細等失重造型都能從其書法空間結構中找到淵源關系”[1]。南朝劉宋時代的張僧繇和唐代吳道子是代表。他們不但將書法筆意自覺運用到畫中,而且將書法神韻自覺運用到畫中。故張彥遠寫道:“凡畫,氣韻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筆,用筆之難,斷可識矣?!比魰?、國畫無筆墨而只追求形似及造型,那么就缺失本土文化特有的味道,而被西化。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對于氣韻生動的追求,要求體現(xiàn)“道法自然”、“書如其人”、“天人合一”等精神境界,均和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追求一致。它們同樣反映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2]。書法如果在今后某個時期取代素描課程作為中國畫教學的基礎課,其影響是深遠的,作用是巨大的。
在書法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如畫竹子篆書隸書運筆可以運用其中,如筆的運用要穩(wěn)重有力、頭腳要回鋒,正好用來表現(xiàn)竹子的桿,粗細變化勻稱,有力度美;而行草書的運用較流暢而飄逸,點畫生動活潑,正適宜于表現(xiàn)多姿多彩的竹葉。好的中國畫,合起來看,筆筆都是形象,拆開看筆筆都是書法,這是“見筆而筆痕”的原理所在[3]。
綜上所述,高校教師在書法教學中不要僅局限于技法傳授與練習,技法固然重要,但意境格調(diào)要有所提升,應帶領學生走入書法及中國畫的意象世界。從書法的線條意象聯(lián)想到中國畫的意象,使書畫真正相通相融,擴充其內(nèi)涵,更好地詮釋和宣揚本土文化,促進書法發(fā)展。
注釋:
①元·趙孟頫.自題秀石琉林圖.
[1]李鴻照.素描,國畫教育的陷阱/美術觀察/[J].2005.10.
[2]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清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3]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