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溧陽市橫澗初級中學,江蘇 溧陽 213335)
語文曾伴隨我們從兒童到少年,從少年到青春,走向成熟。一路走來,語文永遠充滿著激情,充滿著青春,這就是語文的強大魅力。語文,我們生命的青春通道。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我們有理由也有責任讓青春與語文做伴。
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必須具備怎樣的心理素質?很多教師會脫口而出:我們應該具備熱情、耐心、細膩和豐富的情感。我們體驗過許多教學活動,有的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情緒飽滿、表情豐富,由于學生受到教師的情緒感染,產生了強烈的求知興趣,產生了情感碰撞,與教師一起進入了活動角色,效果倍增,整個語文課充滿青春的氣息。如上《背影》時,教師這樣導入:“母愛是我們生命里最和煦的一縷春風。但是,如陽光照亮我們生命旅程的還有父親的愛。父愛如山,呵護著兒女的成長,強壯著兒女跳動的心?!边@樣一段青春獨白必定會感染學生的情懷,學生自然會充滿深情地進入課本的探究中。
語文老師具有青春的活力和豐富的情感,并把它們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必然會得到同樣充滿活力和擁有細膩情感的學生的認可,教學自然容易開展。因此,一個充滿青春、激情的老師就是語文課的旗幟,他引領著青春的語文,閃耀著語文的青春。不管教師青春與否,只要我們擁有一顆青春的心,學生就會在我們的感染下樂于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此看來,語文課要上得精彩,學生必須受到尊重和關愛,這樣的語文課生命才會獲得發(fā)展,青春才會得到飛揚。
尊重關愛學生,就要尊重關愛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就要學會傾聽他們的聲音。教育專家李烈在《給生命涂上愛的底色》一書中寫道:“學生的愉悅來自教師的尊重。教師要掌握好‘無錯原則’,使孩子在課堂上有‘安全’感,這樣他們才會愉悅地積極探索?!比绻麑W生在課堂上得以“安全”地成長,那么他們的生命必然是完整的。
語文教學一直在不斷地傳承,又一直在不斷地創(chuàng)新。如何更好地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讓語文課充滿青春活力,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我有以下幾方面的思考:
我校先后進行了如下課題研究:《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主體探究型教學模式的研究》、《基于“課堂效益”的師生互動策略的研究》,這些教學模式帶有一定的框架,限制著教師的創(chuàng)新,不利于教師突破。重慶外國語學校的王君老師建構的充滿奇思妙想的課堂,使我們深刻思考。她的語文課打破傳統(tǒng)授課模式,以新穎的構思、大膽的嘗試帶給學生驚喜,讓語文學習在一種愉悅活潑的狀態(tài)中進行,學生被深深地吸引著。這是靈動的、飄逸的、出人意料的、無可復制的語文課,而不是一種模式。
我在這方面進行了嘗試:執(zhí)教《挖薺菜》前,我按照學校備課要求,認真進行了教材分析、問題設置、知識拓展。課備好后,總感覺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不會很好。不如讓他們去挖薺菜,這樣既可以讓學生識別這種野菜,又可以讓他們體驗挖薺菜的過程。有了這個想法后,我向學校領導提出了申請,得到同意后,一堂在大自然學習語文的課程開始了。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活動氣氛特別熱烈。我想,學生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取得的效果肯定比關在教室里學到的更好。
語文奇跡要在學生身上發(fā)生,就要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讓他們感受到青春原來這么美,感受到語文原來這么美。
從自己做學生到現在做老師,語文課的教學結構好像變成了中國特色的固定法則:復習——作家、寫作背景介紹——讀讀講講——總結全文——作業(yè)布置。開始幾節(jié)課,學生也許會認真聽課,但長此以往,學生就會覺得老師上的課太死、太呆板,太缺乏新意。由課及人,老師在學生心目中也就沒有了地位。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構的安排上需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課堂時間的安排及課文需要大膽設計,使教學結構既嚴謹有序,又生動活潑,充滿青春氣息。
如有老師利用課前3~5分鐘設計了一些有趣的活動,總稱為課前“三操”,即形體操、語言操、思維操,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為學生快速進入狀態(tài)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創(chuàng)造了條件。又如老師在課文講解過程中,就某一問題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辯論,或者讓學生以記者身份進行現場采訪,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使課堂結構發(fā)生了嶄新變化,學生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課堂教學的主角,課堂的生命氣息、青春氣息油然而生。再如一節(jié)課的最后一定要由老師總結嗎?學生完全可以成為這段時間的主人,可以表演、演說、一分鐘接龍等。總之,45分鐘的課堂應該是搖曳多姿的,應該是充滿靈動多變的。語文課的教學結構應該有創(chuàng)造性效應,要讓青春的舞步在語文課上跳躍。
《語文課堂標準》中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所以學生的主體性與課堂的開放性要得到體現,課堂上就要真正實現師生間的對話。對話能促進師生的情感交流,能交換師生的人生體驗。我在執(zhí)教一篇新課之前,先努力鉆研教材,查找資料,發(fā)掘課文中蘊含的情感因素,站在學生角度思考情感點,進而找到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切入口。這樣,有了情感的交互碰撞,師生間的對話就能順暢進行了,對于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就會更容易了。
很多專家提倡在語文教學中開展詩意教學,作為語言工作者,我們在與學生對話時,是否可以運用優(yōu)美語言進行交流,讓詩意在師生間流淌?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如上《最后一課》時,老師提問:學生就要告別韓麥爾先生,告別法語課了,在這樣最后一節(jié)課上,如果讓小弗朗士發(fā)表心中的感慨,那么他會怎樣說呢?問題提出后,我首先深情表達了作為老師上最后一堂課的感受:曾經用鴿哨聲響亮這片天空,曾經用紫藤蘿裝扮這一扇窗,而今,天空就要換了顏色,窗外的風景就要變換,你我將離別在風雨的冰冷中。當我說了這一段話后,學生仿佛進入到憂傷的離別氛圍中,他們仿佛在品味生活的苦澀。當他們交流問題時,語言充滿了強烈而豐富的情感。
農村孩子要學好語文,還有一個關鍵是多讀書。要讓學生喜歡讀書,教師首先要喜歡讀書,把讀書當做一種習慣,這樣才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要讓學生喜歡讀書,老師就要讓學生擁有青春的激情。
平時我首先做到經常讀書,既讀經典又讀流行作品,讀到好作品就適時介紹給學生。我經常是課堂上花三五分鐘用充滿欣賞的語氣介紹作家作品,這樣既不影響課內教學,又能對課內進行拓展和延伸。如學習了《端午日》,就介紹《邊城》;學習了巴金的《繁星》,就介紹《家》、《春》、《秋》等作品。我會利用下課前五分鐘采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給大家,講到緊要處,下課鈴聲大作,我的故事戛然而止,不再講下去,只是告訴大家:“欲知后事如何,自己去閱讀?!卑橹闷嫘模瑢W生的閱讀欲望被激發(fā)。學生需要的是自由,這是一種青春的自由閱讀。我想,學生在這樣的引導下閱讀,肯定收獲頗多。
語文課堂上,教師的智慧和學生的智慧不是兩條并行的線,它們要交鋒、碰撞、融合與升華。教師引領生命的成長,學生成長的拔節(jié)聲會更響,更有節(jié)奏,他們青春的姿態(tài)會得到更自由的展示。
總之,教學任務就是把學生塑造成朝氣蓬勃、見解獨到、個性飛揚的人。唯有青春作伴語文,語文課堂才會靈動,生命才會多彩,任務才會完成。
[1]語文課程標準,2011.
[2]朱良才編著.理想的課堂.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3]張文質.教育的心靈之約.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