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愛麗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看旅游景區(qū)公示語英譯
——一份關于武漢磨山景區(qū)公示語英譯的調查報告
程愛麗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中國旅游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對旅游景區(qū)的公示語英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目前武漢磨山景區(qū)公示語的英譯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出發(fā),通過語言、文化和交際三個維度對景區(qū)公示語的英譯規(guī)范問題進行分析,指出在公示語英譯過程中,譯者應努力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堅持“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以獲取“整合適應選擇度”高的公示語英譯。
生態(tài)翻譯學;公示語英譯;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
胡庚申教授從達爾文的“適應選擇學說”論證建構了“翻譯適應選擇論”(胡,2004),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了生態(tài)翻譯學(Eco-translatology)。它是一種生態(tài)學途徑的翻譯研究,抑或生態(tài)學視角的翻譯研究。它具有“生態(tài)學”和“翻譯學”跨學科交叉研究性質,對翻譯概念、翻譯實質、翻譯原則、翻譯方法、翻譯過程和譯文評價標準都從生態(tài)學的視角進行了全新的解讀闡釋。
生態(tài)翻譯學的核心概念是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譯者的適應與選擇。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是指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制約譯者最佳適應和優(yōu)化選擇的多種因素的集合(胡,2008:1)。胡教授將翻譯過程定義為“以譯者為中心的、譯者適應與譯者選擇的交替進行的循環(huán)過程”,并圖示了這一翻譯過程 (圖略),即,翻譯是以譯者為中心的;翻譯過程是譯者對以原文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和以譯者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對譯文的“選擇”。(胡,2004:120)從生態(tài)翻譯學角度,翻譯方法被概括為“三維”轉換,即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之下,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維”的適應和至少“三維”的選擇轉換,才可能產生出恰當的譯文。適應轉換的維度越多,選擇的適應性越高,譯文的“整合適應選擇度”才有可能越高。
為了調查外國友人對武漢磨山景區(qū)公示語英譯的滿意度,筆者做了一份問卷調查。筆者將在磨山景區(qū)拍攝的近200張照片做了分類整理后,邀請筆者所在大學的海外教育學院的留學生們及外教幫助完成。這些留學生來自世界各地的很多國家,如,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巴基斯坦、瑞士、瑞典、加拿大、印度等。通過整理統(tǒng)計50份有效問卷數據,并就不明之處與外教溝通,最終了解了外國友人對磨山景區(qū)公示語英譯的滿意度。
考慮到本次調查的目的和內容,筆者首先設計了一個選擇題,when you have a sightseeing in a scenic area,which do you think is the main guide media?A map B tourist guide C public signs D the natives E or any other其目的是為了得到一個大致的關于公示語的印象和作用。而從問卷結果來看,超過90%的外國友人選擇了C,從而說明,在完全不懂中文的情況下,英文的公示語對他們的旅游參觀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來,筆者選取了景區(qū)有代表性的一些譯文,以表格的形式列舉出來,讓外國友人來選擇該譯文是完全正確、可以接受還是完全錯誤。其中,完全正確(completely correct)是指該譯文完全符合英美國家的標準和習慣;可以接受(acceptable/ OK)是指該譯文并不與英美國家的標準和習慣相一致,但是沒有明顯的錯誤,外國人可以看得懂;完全錯誤(totally wrong)是指該譯文充滿語法錯誤或不符合英美國家的表達習慣,外國友人完全不知所云。
從筆者的統(tǒng)計結果來看,那些經常在公共場所出現,并且簡單的公示語一般都是完全正確的,如:“Tickets”,“No Thoroughfare”,“Rest Area”,“Stairs Up”等。有一部分公示語雖不太符合英美國家的表達習慣,但不影響外國友人的理解,如:“Mind Your Steps”應該是“Mind Your Step”;“No Burning”中的 “burning”是屬于用詞不當,應該是 “No Open Fire”;“Warning! Falling into Water.”應改為“Warning! Deep Water.”而大部分的公示語都是完全錯誤的,如:“半票對象”被譯作了“People of half price”,這種譯法感覺是給人貼上了價格標簽,應改為”Half-price tickets”;再如,“(停車場)請讀卡”被譯為 “Please refurbish card”,這里的 “refurbish”也是屬于用詞不當,應為”swipe”.
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筆者設計的問卷是開放式問卷,即,對于預測譯例選項不提供任何信息和任何說明,所以,對于那些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國友人來說,對于某些譯例的評判就不是那么客觀了,當然這只是極少數的情況。如:對于“聯票”的翻譯“Coupon Ticket”,有72%的友人認為是完全正確的,后經筆者與外教溝通才發(fā)現,原來在外國確實有“Coupon Ticket”這一說法(指購物后得到的贈劵或打折券),但是其與我們所說的“聯票”(指游覽某一景點的通票)是完全不一樣的涵義??偟膩碚f,外國友人對于該景區(qū)的公示語英譯質量不是很滿意,我們完全可以做的更好。
根據“翻譯適應選擇論”對翻譯的定義,譯者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即是生存的基本理念,翻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指“制約譯者最佳適應和優(yōu)化選擇的多種因素的集合”(胡,2004:6)而要求譯者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全部因素是不現實的,由此而得出“多維度適應(multi-dimensional adaptation)”的翻譯原則。另外,譯者在多維度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基礎上,還要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選擇,即“適應性選擇(adaptive selection)”。譯者要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之下,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一)語言維適應性選擇轉換
語言維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翻譯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際,而交際過程是一個據意而擇言,就言而得意的過程(劉,2002:52-53)。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首先要注重語言形式是否規(guī)范。磨山景區(qū)公示語英譯的語言維錯誤集中體現在語言轉換過程中出現的單詞拼寫語法錯誤、名稱不統(tǒng)一、用詞不當、濫用漢語拼音等方面。如,“Phoenix Status”中的“Status”應為“Statue”;“景觀提升中,敬請期待!”中的“Look for it.”應為“Look forward to it.”;“道德模范”應為“Upstanding citizens”or“Moral paragons”,而不是 “Moral idols”;而著名的磨山梅園在翻譯時出現了不一致,被譯為了“Mei-flower Garden”和“Plum Garden”。
(二)文化維適應性選擇轉換
文化維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和闡釋。翻譯不僅僅是交際的方式,更是文化的傳遞。中西方由于所處地域不同,有著各自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因此其文化底蘊也大相徑庭。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不同,會導致人們對同一源語所指的內涵有不同的理解,也會影響交際的效果。
首先,在翻譯一些常見的提示性的公示語時可以套用國際常用的英文公示語的習慣表達,以適應受眾的文化和思維習慣,如,“小草青青,足下留情”,“小草對您點頭笑,請您將路繞一繞?!碧子脟H通用的英譯文表達,“Keep off the Grass.”即可。
其次,在某些景點介紹中,很容易遇到一些文化負載詞(culture-loaded words),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有時候很難在譯入語中找到對等的詞,這時就有必要對這些文化負載詞進行釋義或加注。如在磨山景區(qū),在介紹“煙浪亭”這一景點時,“煙浪亭得名于南宋文人袁說友所作《游武昌東湖》中的…”被譯為“The name of Yanlang Pavilion or Mist and Wave Pavilion comes from the poem A Visiting to East Lake in Wuchang, composed by a literati Yuan Shuoyou who lived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這里,“南宋”就是典型的文化負載詞,但是,中國歷經五千多年的歷史,期間經歷了無數的朝代的更迭。由于中國古代是按照當時的帝王的統(tǒng)治時間來標記年份的,而西方社會是按照基督紀元來標記年份,所以如果譯者在翻譯時不對其進行加注以補充說明,外國游客會感到困惑。因此,此處應譯為 “composed by a literati Yuan Shuoyou who lived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1127AD-1279AD).”
(三)交際維適應性選擇轉換
交際維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胺g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譯者除了關注語言信息和內涵的傳遞之外,更要關注譯文中交際意圖的傳遞。任何信息如果不起交際作用,都是毫無用處的”(譚,1999)。
首先,對于一些指令性的公示語,話語語氣應適當。磨山公園大門處,“門前禁止停留”的標識牌被譯為“Prohibition of Staying in Front”.這里“prohibition”的語氣過于強硬,給人一種命令和強制的感覺,讀來生硬冰冷,缺乏禮貌;建議使用“No Standing Here”語氣柔和很多,且顯得更加禮貌,同時也達到了告誡游客不要在大門處停留的交際效果。
其次,對于一些禁忌語,要學會委婉表達。在很多旅游景點,60或7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免票,所以售票處的標識牌上會出現“Free for old people”的譯文。在西方文化“old”是一種禁忌語,應用“senior citizens”比較恰當。再如,“無障礙坡道”中的“無障礙”被譯為“accessible”也是對于禁忌語“disabled”的委婉表達。
這里試舉一例磨山景區(qū)內譯者適應了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從交際的維度做了適應性選擇轉換,很好地達到了交際的目的。景區(qū)內有一景點“武圣廟”,被譯做了“Guan Yu Temple”,而沒有被譯為“Wusheng Temple”或者“Temple of the Saint of War”。如果被直譯為“Wusheng Temple”,不懂漢語拼音的外國友人肯定會一頭霧水;如果被直譯為“Temple of the Saint of War”,他們同樣不知道這里的“戰(zhàn)士”是何許人也;而被譯為“Guan Yu Temple”,則稍微對中國的“三國演義”有所了解的外國人都會知道,這里的“戰(zhàn)士”是赫赫有名的“關公”,從而更能激起他們想要進去做更多了解的欲望了。
公示語作為一個城市乃至國家的名片,其作用不可忽視。公示語的英譯更能體現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是對外宣傳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在公示語英譯時,應根據公示語的不同目的和功能,在生態(tài)翻譯學的指導下,將“三維”(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有機結合,采取適當的翻譯原則和策略,提高譯文“整合適應選擇度”,從而達到翻譯的最佳效果。公示語英譯文的質量保證,除了譯者要具備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嚴謹的翻譯作風,多視角探尋公示語英譯的原則和方法;也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加大監(jiān)管力度,及時更正英譯錯誤。多管齊下,確保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和國際地位的進一步提高。
[1]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庚申.從術語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概觀[J].上海翻譯,2008,(2):1-5.
[3]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4]劉煥輝.言與意之謎——探索話語的衣衣迷宮[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