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湖里區(qū)人民檢察院 林劍銘
廈門市海事法院 鄧金剛
在航運市場多年低迷的背景下,船舶進廠維修后,因為船東無力支付修船款或者因為船東的其他債務、船舶遭受扣押等,導致船舶非正常滯留船廠的現(xiàn)象大量出現(xiàn),由此產(chǎn)生的相關費用計算問題,是海事司法實踐亟須解決的問題,也是需設立統(tǒng)一裁判標準的新課題。筆者結合案例和法律的規(guī)定,闡述對于滯留費用認定的觀點。
原告上海某船舶工程公司①案號:2014廈海法確字第2號。訴稱,2011年10月,被告廈門某船運公司所屬A 船因與B 船碰撞受損到原告船廠進行修理。就修理費問題,原告與被告及其保險公司三方于2012年4月20日簽署了《A 船修理協(xié)議書》,約定因碰撞事故造成的損壞修理費為770 萬元人民幣(下同),對因碰撞事故造成的損壞以外的加賬工程修理項目,被告另行承擔修理費。隨著A 船的修理,截至目前,包括加賬工程在內(nèi)的全部修理費已達9460546元,扣除被告通過保險人支付的修理費690 萬元,尚欠2560546元。此外,在法院扣押船舶之前,船舶長期停泊占用船廠碼頭產(chǎn)生的靠泊費為4371865.8元(該費用包括碼頭費每天4900元、安保費每天2000元、系解纜費一次230元、搭拆扶梯費用每次315元、拖船配合每次15840元,臺風期間的安全值班費用每天4800元、拖船配合安全值班每艘63360元,計算期間為2012年7月3日起至2013年7月17日止)。法院于2013年7月17日簽發(fā)《扣押船舶命令》,扣押期間產(chǎn)生碼頭費、安保費、臺風期間的安全值班費,拖船配合安全值班費等各項費用2552820元(計算期間為2013年7月18日至2014年3月31日)。綜上,截止2014年3月31日,原告對被告的債權共計9485231.8元。請求法院判令:確認原告對被告享有債權9485231.8元,該債權作為留置權,可以在A 船拍賣款中優(yōu)先受償。
被告廈門某船運公司辯稱:一、原告關于船舶修理費的主張缺乏依據(jù)。根據(jù)雙方修理合同的約定,維修費用總計為770 萬元,扣除保險人已經(jīng)支付的690 萬元,在原告按約完成修理的前提下,答辯人欠付的修理費為80 萬元。原告所稱的加賬工程缺乏依據(jù),未經(jīng)答辯人書面授權,任何人簽署確認的加賬工程單據(jù)均為無效。原告存在虛增、虛構修理費或與相關人員惡意串通,虛增、虛構修理費的情形。原告沒有根據(jù)修理合同的約定完成修理義務,因此無權要求全額支付修理費用。答辯人保留就原告未履行修理義務向原告提出索賠的權利。二、原告關于船舶扣押前停泊費用的主張缺乏依據(jù)。船舶之所以未能及時離廠,根本的原因在于原告未能按時完成對船舶的修理,因此所產(chǎn)生的損失和費用均應由原告承擔,與答辯人無關。此外,靠泊費用本身屬于修理合同項下的一部分,原告無權另行要求答辯人支付,原告也無權單方制定靠泊費的計算標準。三、船舶扣押期間的費用不屬于訴訟請求事項。法院扣押船舶以后,答辯人已經(jīng)喪失對船舶的任何處分權利。根據(jù)《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及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船舶扣押期間的費用應直接從船舶的拍賣款中優(yōu)先受償,不存在向船東提出主張的問題。并且,船舶扣押期間的費用應以法院認定的結果為準,不由原告單方?jīng)Q定。據(jù)此,原告的訴請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jù),應予駁回。
該案在審理過程中,經(jīng)法院主持調解,原被告雙方自愿達成如下調解協(xié)議:被告廈門某船運公司確認原告上海某船舶工程公司在該案中的債權數(shù)額為311 萬元,并同意該款從A 船拍賣款中予以分配;原告上海某船舶工程公司同意該案債權確定為311 萬元,并從A 船拍賣款中予以分配。
該案涉及的爭議問題主要有:
其一,船舶未能及時離廠的原因何在?
其二,滯留期間的費用應如何結算?
其三、,扣押之后的停泊看管費用應如何主張和認定?
正是在法院對這些爭議問題進行分析,并與雙方進行充分溝通后,雙方才達成了調解協(xié)議。下文中,筆者結合該案例對滯留費用的認定問題進行分析。
如果修船合同正常履行,雙方均應嚴格依照合同約定的費用標準來支付款項,符合雙方的期待和法律的規(guī)定;但是,如果船舶出現(xiàn)前述的非正常滯留情況時,產(chǎn)生了額外的款項,原合同的約定是否仍能約束合同相對人則存在不同的看法。
第一種觀點認為,滯留費用的計算,原合同有約定的,一律按約定計算,沒有約定的,才按照市場的行情進行計算;第二種觀點認為,滯留情況的出現(xiàn),表明了原合同已經(jīng)中止,甚至如果是船廠的原因引起,再按原合同的價格計算不合理,因此應一律按市場價格,或者優(yōu)惠價格計算;第三種觀點認為,滯留費用的計算應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進行判斷,即根據(jù)雙方的過錯情況來認定和判斷。如果是船東的單方過錯,合同有約定的,應依照合同約定來計算,合同未約定的按市場價格計算;如果是船廠的單方過錯,那么因此產(chǎn)生的費用不能由船東承擔。如果是雙方的混合過錯,那么應依照一個與雙方過錯程度相適應的方法來計算。
筆者贊同第三種看法。具體而言,如果修船委托方與船廠就滯留的費用達成了協(xié)議,那么只要協(xié)議不損害第三方利益、社會公共利益,費用的計算就以該協(xié)議為準。如果雙方無法達成一致意見,那么應以過錯責任的情況作為前提來進行判斷。
首先,就船舶未能按時離廠的原因分析。導致修船工期延誤的可能原因從雙方的陳述中可知:船舶未按期完工、委托方未及時付款、未及時提供船級社審定的圖紙等。該案中船舶未按期完工的主要原因在于委托方未及時提供船級社審定的圖紙,以致修理工程無法繼續(xù)進行,而更深層次的根源在于作為委托方的船東財務上限于困境,無法正常運作。因此該案中,委托方的過錯構成船舶滯留的主要原因。但是船廠在長達二年的時間內(nèi),沒有及時行使索賠權,也沒能及時采取相應的減損措施,也是造成船舶滯留費用不斷擴大的原因之一。此外船廠在已收到絕大部分修船款的情況下,仍未完成不需要等待船級社圖紙確認的部分修理作業(yè),也存在一定的過錯。故該案中,滯留費用產(chǎn)生的原因委托方過錯占主要因素,船廠的原因占次要因素。
第二,就滯留期間的費用應如何結算的分析。該案的滯留費用種類包括碼頭靠泊費、防臺抗臺費用、消防費、安保費、系解纜費等。除防臺抗臺費用,雙方的修理合同未約定外,其余費用合同中都進行了約定。船廠主張,對于碼頭靠泊費外的其他費用依照合同約定進行計算,防臺抗臺費用則按市場行情和實際發(fā)生的費用計算。委托方主張,合同約定的費用標準系在合同期間才有效,在合同已經(jīng)實際中止履行的情況下,適當補償船廠損失即可。法院在調解過程中,對占費用大部分的碼頭費、安保費、防臺抗臺費用應如何認定,與雙方當事人進行了充分的釋法析理和溝通。
其中,對于碼頭費用,船廠主張不能按合同約定的每天650元的價格計算,而應按市場價的一定折扣即每天4900元計算,為此還提供了之前某海事法院按市場價格認定碼頭費的判決書①(2012)滬海法商初字第9號民事判決。作為依據(jù);而船東則認為,船廠的計算標準不合理,應按優(yōu)惠價格計算,或者因滯留的碼頭費系船廠引起不能由船東承擔。筆者認為,船廠所提供的判決,沒有附已生效證明,無法被認定為系生效的裁判;況且該判決也非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案例,而中國也無依據(jù)判例裁判的法律依據(jù),因此,不能簡單以該判決認定的碼頭費標準來認定該案的碼頭費。該案碼頭費用的計算,應綜合考慮雙方的過錯程度、合同的約定、實踐中已有的作法等進行判斷。該案合同對碼頭費、安保費等都進行了約定,宜以該約定為基礎,參考船廠的正常收益水平,確定一個合理的數(shù)額標準。之后,考慮到船廠對于滯留費用的擴大也有過錯,以及實踐中滯留費用一般都按優(yōu)惠價計算的情況,對船東應支付的滯留費用宜按一定的折扣比例進行計算。
對于安保費用,船廠主張按合同約定的每天2000元計算費用;船東認為,船舶并非在正常維修,無須支出正常維修的安保費用,因此不應按合同約定計算。筆者認為,安保費用的支出,不管是在正常維修期間還是滯留期間都需要保證船舶安全,因此只要船廠履行了對船舶的安全保障義務,就可以收取相應的費用。滯留期間的安保費用,可以依合同約定的標準為參照,結合船廠實際履行的安保措施以及相應的成本支出情況,確定一個合理的數(shù)額。如果船廠并未實際額外采取安保措施,則無權收取安保費用。對于是否采取安保措施及其成本的支出,應由船廠進行舉證。
對于防臺抗臺費用,筆者認為,該費用性質應是特殊的安保費,應根據(jù)實際支出的成本情況來進行認定。成本的支出情況,應由船廠承擔舉證責任。
正是在權衡了法律對于費用的可能認定結果以及船廠對于費用支出的舉證完成情況的基礎上,船廠同意對其主張的費用數(shù)額大幅折讓。
第三,扣押之后的停泊看管費用應如何主張和認定?船廠在該案中,針對法院扣押之后的費用一并提出訴請,要求確認。但船東主張,船舶被扣押之后,其已實際喪失對船舶的控制和指揮權,扣押之后所產(chǎn)生的費用,應由船東直接向扣船法院申請支付,不應再向其主張。筆者認為,船舶被法院實際扣押后,控制權和指揮權都在法院,因此所產(chǎn)生的合理費用,船廠可以直接向法院提出申請要求支付,法院會根據(jù)船舶最終的處理情況進行安排。如船舶釋放,則會責令船東直接將有關的費用支付船廠;如船舶被拍賣或變賣,則會從拍賣或變賣款中支付該費用。船廠也可以就該費用向船東主張,畢竟船舶的所有人對于其所有物產(chǎn)生的合理費用應承擔責任,并且法院扣押后船舶所產(chǎn)生的費用,除非扣押錯誤,否則所產(chǎn)生的費用實質也是由船東承擔,法院所支付的款項來自于船東或者船舶拍賣或變賣款。因此,主張途徑的選擇權在于船廠。
由此,該案中作為修船委托方的船東因其過錯導致船舶滯留,應承擔船舶滯留所產(chǎn)生的費用,而船廠沒有采取減損措施導致?lián)p失擴大,也應自擔一定的費用。此外,船廠所主張的安保費用和防臺抗臺費用的支出,沒有提供充分的證據(jù)證明,也影響到訴訟的結果。因此,雙方握手言和,達成調解協(xié)議。
綜上而言,為避免船舶滯留費用的爭議,雙方可在修船合同中預先進行約定,一旦發(fā)生滯留,所產(chǎn)生費用的承擔自然容易分配。但是,如果雙方?jīng)]有約定,那么船廠就需特別注意保留費用發(fā)生的憑據(jù),特別是安保費用、防臺抗臺費用等支出的依據(jù),并及時行使索賠權,以及采取其他減損措施,以便有理有據(jù)地主張相關的滯留費用,否則船廠可能對因其過錯導致的費用擴大部分無權主張。如果是船廠的過錯導致修理工期延期,船舶所產(chǎn)生的滯留費用則應由船廠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