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商學院 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2000年以來,我國財稅改革的重點方向之一就是預算管理體制,這既是對長期忽視政府預算的積極回應與彌補,也是對我國探索建設現代財政制度的有益嘗試與實踐。細數這十多年,我們已相繼進行了部門預算、政府采購、國庫集中支付與預算收支分類改革,改革內容涉及預算會計科目體系、預算編制過程、預算執(zhí)行方式和預算監(jiān)管等各個方面,改革幅度與密集程度都遠超財稅領域的其它改革??梢哉f,圍繞著政府預算的這一系列變化,極大改善了我國預算實踐落后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局面,也使我國財政走向現代財政邁出了堅實一步。不過,若仔細回顧這些改革歷程,我們應注意到改革的密集度還是或多或少干擾了人們對每一項改革的深刻認識,它們對改良財政環(huán)境進而影響政府與社會、公共與個體間關系的深遠意義。筆者嘗試通過對部門預算改革歷程的回顧,歸納部門預算實踐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從而推導出進一步推進部門預算改革的路徑選擇,以發(fā)掘圍繞部門預算改革所能產生的深遠涵義。
簡單而言,部門預算就是一個部門一本預算的意思,它是西方發(fā)達國家在強調政府預算中的績效導向與項目管理的過程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先進的預算編制方法。由于預算編制是整個預算活動的起點,編制質量的高低自然決定著審核和執(zhí)行結果的好壞,故對預算編制的改革與完善就成為政府預算改革的重點。長期以來,我國是按照支出功能來編制預算的,即依據財政支出功能的不同,在編制過程中將一個部門的預算內容分割成不同預算模塊,向不同的財政業(yè)務部門上報匯總。這種編制方法存在諸多缺陷,更無法適應逐步開放的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模式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與發(fā)達國家預算體系的對接需求。因此,參照西方發(fā)達國家部門預算的實踐經驗,在我國嘗試部門預算編制方法,成為改革首選方案。1998年,遵循“積極探索、穩(wěn)步推進”的改革原則,我國先在河北省進行了部門預算改革試點,并于1999年3月按照部門預算模式編制了2000年河北省級預算。同時,財政部于1999年5月在天津召開國際研討會,邀請來自美國、澳大利亞的預算管理專家介紹其預算編制經驗。7月,又在河北廊坊召開國際研討會,邀請OECD的預算專家重點介紹法國、瑞典實行部門預算的情況[1],這些都為部門預算在中央層面的推廣奠定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2000年,中央政府開始試行編制部門預算,并選擇農業(yè)部、科技部、教育部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作為試點單位,由這4個部門單獨向全國人大呈交本部門的年度預算,經審查批準后作為法律文件執(zhí)行與實施。2001年,中央政府職能部門中向全國人大報送部門預算的增加到26個,并開始進行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預算編制的改革試點。2004年,部門預算改革已由中央層面迅速擴展到其它層級政府,截止該年初,全國 36 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本級財政都已實行了部門預算;實行部門預算的市級財政共 269個,占市級區(qū)劃數的 81%;實行部門預算的縣級財政 1010個,占縣級區(qū)劃數的 36%[2]。2007年,財政部進行了政府預算收支分類改革,把預算收支分為收入、支出功能與支出經濟三部分來反映,從預算會計科目改進上增強了部門預算編制的科學性,也使部門預算編制內容與國際慣例開始趨向一致。2008年,國務院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條例對政府信息公開范圍、公開方式與程序等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這為部門預算編制內容的公開提供了法規(guī)保障。2010年,經批準的部門預算報告從向立法機構和行政機構公開的“內部公開”走向社會公眾公開的“外部公開”,開始成為一份所有公眾皆可獲取的年度性政府政策文件。該年中央本級預算向公眾公開的內容包括中央財政收支、國債余額等在內的12張預算表格。2011 年,中央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中的教育、科學技術等部分重點支出以及2010 年度中央本級支出決算進一步公開到“項”級科目。2012年,絕大多數中央部門向社會公開了部門預算,從公開的內容上看,增加了部門職能介紹、政府性基金預算表和部分支出項目細節(jié)信息等新的亮點[3]。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越來越多的向社會公開了預算與決算信息。
回顧部門預算改革,能看出該項改革經歷了先試點后推廣、先中央后地方、先內容后公開等慣常做法,取得了編制主體增加、編制時間延長、編制內容擴充和編制質量提高的良好效果,不過,若從以下幾方面來看,說這項改革已接近完成則為時尚早。
2000年以來一系列預算事務的改革目標究竟是什么,是一個容易被忽略和混淆的問題,這要追溯到現代預算產生的歷史根源。1215年,英國《大憲章》簽署生效,這份開創(chuàng)現代預算的協(xié)議,核心價值有三個:一是確立對國王課稅權加以限制、國王征稅必須經被征者同意的條款;二是國王征稅必須得到別人的一致同意,隱含公眾開始擁有國事的咨詢權;三是不許對商人任意征稅的規(guī)定有助于貴族與市民的聯(lián)合??梢钥闯觯洞髴椪隆肥窃噲D通過對征稅權的討價還價來形成相對平等的政治環(huán)境,之后的西方歷史一次次鞏固和明晰了這種從財稅之經濟權利走向政治之民主權力的演進道路,并進而為現代契約社會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奠定了平等的政治基礎。1297年,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簽署補充條例《無承諾不課稅法》,再次確認《大憲章》的法律效力;1689年,英國國會制定《權利法案》,從法律上正式確立近代意義上的憲政民主制度,使議會承擔起推行公共財政制度的責任;1789年,法國發(fā)布《人權宣言》,規(guī)定人民財產不得任意侵犯;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中又一次重申“無代議士不納稅”的口號[4]。而在這一演進過程中,將不贊成勿納稅的平等政治理念付諸社會實踐的具體工具就是溝通政府與公眾、行政機構與立法機構的政府預算,預算因此也被理解為政治行為。不過,發(fā)展到19世紀,西方理論界出現了行政與政治相分離的思想,認為行政就是政府具體的執(zhí)行與操作。自然,這一變化也傳遞到對政府預算的看法上,使針對政府預算的分析逐漸分化為指向行政效率的技術路線和指向憲政民主的政治路線。進入20世紀,政府職能不斷擴大所引發(fā)的財政危機又使人們紛紛將注意力集中到提高行政效率上,與之相應的,政府預算就更多被強化到技術層面來加以討論或實踐。這在馬駿(2011)對預算能力發(fā)展歷程的描述中有所提及,他把預算能力發(fā)展分為“前預算”、“預算”和“新績效預算”三階段,相比前兩階段,新近出現的新績效預算改革的焦點就是戰(zhàn)略與效率[5]。很顯然,若不認清西方對政府預算的認識變遷,我們會很容易把預算跟績效等同起來,這也是這些年來國內談績效預算更多,而較少談及預算對民主促進作用的原因。因此,確定部門預算改革究竟要實現什么目標,值得我們深入討論。筆者以為,若僅從提高預算資金使用績效角度來界定部門預算,那就忽視了部門預算改革走向公開的民主趨向和“二上二下”部門預算編制流程中隱含的程序民主,這對尋找適合我國國情的特色民主有很大幫助。
部門預算編制中涉及的行為主體主要有財政部門、職能部門和立法機構,與改革前相比,前兩類行為主體的行為模式都已產生很大變化。對財政部門而言,改革前雖負責政府預算的編制,但這種預算編制是非常粗糙的:一是編制內容不完整,各職能部門汲取的預算外資金不在財政部門掌控范圍內,也無法體現在編制的預算報告中,而且其它一些職能部門也擁有對一定數量財政資金的分配權,這使得財政部門不可能像一個核心預算機構那樣在政府內部實施集中統(tǒng)一的財政控制;二是編制內容不細化,由于財政部門不可能清楚了解各職能部門的工作內容,故它對預算資金的分配只是一攬子撥付給各職能部門,再由職能部門將預算資金分配到具體用途[5]。改革后的財政部門承擔起預算編制中的調控和匯總等管理職責,并通過配套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加強了對職能部門自有預算外資金的監(jiān)控,以確保預算編制內容的完整性。不過,要說這場改革促使財政部門升級為核心預算機構則不盡然,一是部門預算制度是要建立一種預算編制管理部門與職能部門間討價還價的協(xié)商機制,而不是簡單的編制主體的對換;二是財政部門本就負責預算收支的具體執(zhí)行,而預算收入繳庫和支出撥付是非常復雜的①,若再加上預算編制工作,財政部門的權力既過大,也造成財政部門任務過多、負擔過重。對職能部門而言,從改革前的僅僅提供相關數據變?yōu)楦母锖蟮念A算編制主體,其在預算編制過程中的重要性被大大提升,這有利于預算編制的細化。不過,若仔細考察“二上二下”的編制流程,會發(fā)現職能部門的配置權限還是受限的,原本應在第一次預算數據上下過程中出現的職能部門與財政部門的對等協(xié)商被控制數簡單取代了,傳統(tǒng)的預算資金分配方式并未發(fā)生大的改變。這也反映出我國預算資金分配中的一貫矛盾,一方面是預算內資金的由上往下配置,隨機強制成份更多,跑部錢進現象始終存在;另一方面是職能部門預算外資金的自收自支,不透明、不公開特征使其成為浪費貪腐的主要資金來源。至于立法機構,在我國編制流程中,預算數據的第二次上下就指立法機構對編制結果的審核批準,故改革不可避免的涉及立法機構。但由于我國預算一直是行政主導型的預算管理體制,完整的編制、審核、執(zhí)行與決算四階段在我國被簡化為編制、執(zhí)行與決算三階段②,這也意味著立法機構沒有發(fā)揮實質性監(jiān)管作用,相應的,部門預算改革在加強立法機構對行政機構編制結果的監(jiān)管方面沒有大的改進。
部門預算改革對預算編制內容的調整突出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區(qū)分一般支出與項目支出的差別,把項目支出管理引入預算編制中;二是把預算外收支納入部門預算收支編制中。就項目支出管理而言,改革的目的是把項目當成是撥付資金的一種新方法,從而通過項目管理來改變財政運行模式,實行契約性質下的項目制合同運營管理。但在實踐中,部門預算中的項目支出部分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宋東葵(2012)就列舉到:“沒有形成項目庫制度、沒有建立績效評價機制、沒有形成項目滾動管理制度,更缺少科學系統(tǒng)的論證、評價、決策體系,許多項目未經可行論證、專家評審以及公開招標就安排了預算,執(zhí)行中隨時、隨意安排,缺少應有的科學性和必要的程序性;有的項目為盡快得到財政資金,邊評審、邊論證、邊申請、邊撥款,嚴重影響了預算的科學性和嚴肅性。專項資金成為被擠占、挪用的主要對象,同時也助長了各部門競爭預算份額、熱衷于跑路、拉關系之風,埋下了腐敗的種子”[6]。針對預算外收支,應該說,部門預算與國庫集中支付的綜合運用,對控制預算外收支規(guī)模起到一定作用,但很難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游離于公開集中管理之外的預算外資金的存在,根本原因在于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系上,一方面,我國人口眾多、關系復雜都要求中央要有強大的財力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另一方面,我國區(qū)域差異、地域廣大又要求地方要有足夠財力承擔起本區(qū)域的公共事宜。故一定時期內,國家掌握的有限財力究竟給中央或地方誰多分配些,都會造成矛盾。1994年之前,預算外資金規(guī)模放大更多歸因于管理體制的松散,但在分稅制改革之后,中央集中財力行為成為了預算外資金規(guī)模放大的內因。既然獲取預算外資金是為了彌補地方財力不足,那地方自然會消極對待要求公開集中管理預算外收支的部門預算收支編制了。
對部門預算編制結果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兩點:一是部門預算編制結果的公開問題。公開性本就是政府預算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不僅要求部門預算編制結果要向公眾公開,而且要以公眾能看得懂的方式公開。近幾年來,各級政府雖已開始向公眾公開部門預算編制結果,但公開的內容非常有限,尤其是項目支出和預算外收支部分,公開面臨意愿上和技術上的阻撓。二是應利用部門預算編制結果加強對職能部門的監(jiān)管。而這一點卻恰恰體現出部門預算的規(guī)劃性偏弱,部門預算報告應被理解為一份職能部門必須切實履行的責任文件,公眾通過解讀這份最重要的部門文件來評估履責情況[3],但就我國預算實踐而言,現階段職能部門編制預算的出發(fā)點更多是追求預算規(guī)模最大化,以此為目的所編制的部門預算規(guī)劃性自然較差,再加上預算執(zhí)行調整過多,部門預算也就難以作為評估職能部門履責的基本依據了。
總結上述問題可發(fā)現,部門預算改革在目標性、績效性和規(guī)劃性上都存在缺陷,故下一步推進部門預算改革的具體路徑有三條:一是民主路徑,應利用“二上二下”編制流程和公開訴求實現相關各方間的協(xié)商機制,以達成程序民主;二是績效路徑,應利用項目支出管理和部門績效目標以實現針對職能部門的績效考核;三是規(guī)劃路徑,應利用機構調整和強化觀念來追求職能部門運作的科學規(guī)劃。
前文已述,部門預算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助力很大,原因有二:一是政府預算本就是實現民主的重要途徑。西方理論界對行政與政治的兩分法并不能掩蓋政府預算的民主內涵,這既是因為歷史中政府預算一直是從自由經濟走向平等政治的演進通道,也是因為政府預算的基本特征同時就是所有成員平等擁有決定公共政策權利的評判標準,正如馬駿(2011)所闡述的:“控制權力行使的最佳方式就是控制政府的活動,而控制活動最好的辦法就是控制資金……但是,直到現代公共預算建立之后,財政體系才變成一個能夠有效約束權力使用、促進財政問責的制度”[5]。二是部門預算的編制流程會形成管理部門與職能部門、行政機構與立法機構、政府與公眾間的公開協(xié)商機制,這是從程序上對民主進行的解釋與規(guī)范③。例如,國外對部門預算編制內容的嚴格審查,既會涉及到立法機構,也可能涉及到社會中介機構,從而在最大范圍內取得預算共識[7]。當然,這意味著部門預算改革目標應是多層次的,既要有技術上對預算編制科學性的改善與提高,更要有政治上對預算編制過程的公開與協(xié)商。至于具體的部門預算實施中萌發(fā)的程序民主,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就編制內容的確定所形成的管理部門與職能部門間的協(xié)商機制?!岸隙隆钡木幹屏鞒淌强梢詣?chuàng)造出管理部門與職能部門討價還價的協(xié)商機制的,在預算數據上下傳遞過程中,職能部門申請預算數的依據是什么,而管理部門下達規(guī)劃數的理由又是什么,應在雙方間展開充分平等的辯論程序。這就要求進一步抬升職能部門在預算編制中的作用,職能部門必須充分清楚自己的所作所為、工作重點和發(fā)展規(guī)劃,并要向管理部門清晰解釋這些內容,而管理部門則要根據預算資金總量和國家宏觀政策對各職能部門的業(yè)務規(guī)劃進行有理有據的調整。當然,預算編制時間應繼續(xù)延長,以留出充足時間滿足雙方的辯論需求。二是就編制結果公開所形成的行政機構與立法機構、政府與公眾間的相互促進關系。王雍君(2012)在談及部門預算公開的意義時,提到三個相互關聯(lián)的邏輯:行政部門必須被質疑;行政部門必須被問責;行政部門必須采納“表達——回應”的參與機制[3]。應該說,這種立法機構、公眾廣泛參與的“表達——回應”程序是行政部門被質疑、被問責的前提條件,故針對職能部門編制的預算結果,應建立立法機構、公眾層面上的預算公開聽證程序,由職能部門向立法機構、公眾具體解釋編制的結果,并回答立法機構、公眾提出的相關疑問。
技術上對預算編制科學性的改善與提高,突出表現在強化部門預算改革的績效性上,這是因為:第一,經濟的本質要求??v觀人類歷史,經濟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極大提升了人類社會效率,使更多的人開始擺脫物質條件的束縛,并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命運并非絕對不可更改??梢哉f,經濟的效率要求是改變每個人生活的潛在力量,自然也是經濟發(fā)展的本質要求。第二,財政資金相對緊缺。當今世界社會經濟發(fā)展對財政資金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從2009年的歐債危機到2013年的財政懸崖,都顯示出因財政資金相對緊缺而引發(fā)財政危機的可能性正在增加[8],故提高既有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是必須要做且非常重要的工作。至于強化部門預算績效性的切入點有兩個:
(1)加強項目支出管理
項目制管理是我國一定歷史情勢和社會條件的產物,渠敬東(2012)認為,專項資金的分配與管理滿足了嚴格控制、專職專責、理性管理和宏觀調控等需求,這種極為強調理性化目標管理和過程控制的技術治理方式,既可強化國家體制對自由市場的引導和規(guī)制,亦能盡可能規(guī)范合理有效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9],故應在嚴格審定項目資金的基礎上,加強對項目支出的管理。一是建立項目庫,細分項目類型,建立合理的項目排隊規(guī)則,對基本建設類項目、行政事業(yè)類項目和其他類項目三大類項目, 要進一步細分,然后根據輕重緩急和財力可能進行排序,從而確定項目支出的內容和規(guī)模;二是合理區(qū)分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對項目支出要有定性和定量規(guī)定,項目經費中的專項業(yè)務經費所包含的內容要有明確規(guī)定,防止預算單位在填報預算時把屬于日常公用經費內容的支出作為專項業(yè)務經費;三是職能部門報送的項目支出預算要與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地方政府工作重點緊密結合,以改變職能部門套取預算資金、把難題推向政府的問題。
(2)明確職能部門績效目標
盡管部門預算改革在全國各級政府已廣泛推開,但有關職能部門預算編制質量、支出項目所產生的社會效果、部門決算同年初部門預算的差異程度等都還沒被詳細考究,其原因就是在編制的部門預算報告中缺乏明確的績效目標??梢哉f,近十年來的預算管理體制改革包括部門預算改革在內,主要集中在行政機構內部運行的程序規(guī)范上,有關行政機構運行效率的績效性則更多只是從理念上加以研究,這并不符合未來財政發(fā)展的經濟趨向。因此,要求各職能部門在編制本部門預算報告時必須提出明確的績效目標是非常必要的,這是提高職能部門運行效率的前提,是對部門預算的績效加以評估、衡量與追蹤的基本依據。另外,績效評價的要害在于本年度的績效評價結果與下年度預算經費安排直接掛鉤[10],這應是下一步深化部門預算改革的一個側重點,使部門預算編制少受利益或關系影響,而是以各職能部門運行效率和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的好壞為參照。
當然,不論是滿足各方利益需求的程序民主,還是滿足經濟效率要求的績效考量,都是從政府預算最基本的規(guī)劃功能上延伸出來的。換句話說,政府預算之所以能有效推進民主進程,提升政府運行效率,就是因為它是針對龐大的財政資源提出的一份周密而細致的使用規(guī)劃,自然會影響到各個部門、每個個體的實際利益。不過,可惜的是,從近幾年預算執(zhí)行的過程來看,諸如超收收入過多、年底突擊花錢等問題都反映出預算編制的規(guī)劃性是很差的,故強化部門預算編制的規(guī)劃性,使部門預算編制結果真正成為預算科學執(zhí)行的法律規(guī)范,是下一步推進部門預算改革的可選路徑之一。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1)成立專門的預算編制管理部門
現行的財政部門擔任預算編制管理部門的做法弊端有二:一是財政部門集預算編制、執(zhí)行、決算于一身,在預算事務上具有壟斷權,這使職能部門很難與財政部門形成平等的博弈關系④;二是財政部門同時管理預算編制、執(zhí)行、決算工作,意味著預算編制并不是獨立的工作,致使各方對預算編制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粗糙的預算編制成為了整個預算流程的最大硬傷。因此,應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成熟經驗,將預算編制工作獨立出來,成立專門的預算編制管理部門居中協(xié)調[7],形成管理部門、職能部門、立法機構與公眾間的平等協(xié)商機制,并將這一機制常態(tài)化、制度化,使部門預算編制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各方積極參與的一件大事,從而有利于政府預算地位在我國的整體提升。
(2)編制長周期職能部門規(guī)劃信息
我國具有制定長周期發(fā)展規(guī)劃的傳統(tǒng),但相比發(fā)改委的宏觀統(tǒng)籌規(guī)劃,各職能部門的具體職責作用、任務分解流程與所需資金配置等長期規(guī)劃信息,在編制的部門預算中則較為模糊,而這點恰是西方發(fā)達國家部門預算編制中的一大特點。沒有詳細的長周期規(guī)劃信息,那職能部門的所作所為就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對職能部門的經濟績效考量也會有短視效應。故應要求職能部門在編制部門預算時,必須詳細列明至少三年以上的規(guī)劃信息⑤。
(3)依據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現代財政制度建設,貫徹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
針對我國未來財政發(fā)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必須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wěn)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fā)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要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11],這一規(guī)劃既全面概括了我黨我國對財政發(fā)展走向現代化的制度訴求,也提到了改進預算管理制度的具體要求。毫不夸張的說,預算制度能否走向現代化,能否突出并實踐公開、平等、民主等現代價值觀,是建立現代財政制度、進而促使社會經濟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故應從實現社會經濟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高度來認識部門預算編制工作,并將其看作是部門預算編制的基本指導思想。
對部門預算改革的深入研究會給我們帶來一個啟示,那就是任何一項改革作用的發(fā)揮都是漸進的過程,尤其是財稅方面的改革,動輒涉及千家萬戶,其改革結果更需很長時間才能顯現。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將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時期,這意味著改革涉及人群更為廣泛、利益更為復雜,這既要求我們要有敢于改革的勇氣,更要有科學規(guī)劃的智慧。而對以往改革內容的回顧與總結,是我們獲取科學規(guī)劃的主要方式。這也是討論推進部門預算改革路徑的意義所在,以期通過此種嘗試,有助于深化我國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從而為實現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我國現代財政制度奠定堅實基礎。
(編輯:周亮;校對:余華)
【注釋】
① 這方面也恰是我國預算工作的薄弱之處,近些年來都存在年底突擊花錢的情況,說明預算執(zhí)行過程很不理想。
② 我國立法機構對政府預算的審核一是時間短,二是審核時間與執(zhí)行時間相重合,這嚴重削弱了預算審核所應發(fā)揮的監(jiān)管作用。
③ 相比空洞的去談民主問題,現今我國更應著眼于首先通過行政運行程序的改進,以形成利益各方的相互制約、相互協(xié)商的程序民主機制,再在長期的程序民主運行過程中,培養(yǎng)各方的民主意識和民主表達方式,從而向最大程度的顧及各方利益的實質民主過渡。
④ 擁有預算壟斷權的財政部門在部門預算編制過程中反而難以準確了解各職能部門真正需要的預算資金,職能部門往往會采用經營關系、虛報預算額度等手段對待財政部門,使財政部門與職能部門間出現互不信任的惡性博弈關系。
⑤ 從這點來說,預算外資金最大的弊端是未能將有限財政資源用到最需要的公共產品或服務提供上,故對預算外資金的治理,除公開透明這一思路外,還有就是要求各職能部門、各級政府提出明確且詳細的長周期發(fā)展規(guī)劃,用可考量的規(guī)劃信息迫使預算外資金使用者將相對隱蔽資金用于發(fā)展規(guī)劃上。
[1]內蒙古自治區(qū)財政廳.部門預算改革講座[EB/OL].http://www.nmgcz.gov.cn/nqnsczgg.ASP?id=6&lb=2,2006-3-8.
[2]王彥紅.部門預算改革探索[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碩士畢業(yè)論文,2007.12.
[3]王雍君.部門預算公開:評述與展望[J].中國財政,2012,(12):24-27.
[4]李煒光.稅收的邏輯[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105-108.
[5]馬 駿.治國與理財:公共預算與國家建設[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1.61-65,74,120.
[6]宋東葵.淺議當前部門預算管理、執(zhí)行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財政監(jiān)督,2012,(5):56-59.
[7]王 慶,蔣俊生.借鑒國外部門預算對加強我國部門預算的實踐意義[J].財會研究,2006,(12):70-71.
[8]王 慶.從“歐債危機”到“財政懸崖”—公私均衡下的二元財政[J].經濟學家,2013,(12):93-100.
[9]渠敬東.項目制:一種新的國家治理體制[J].中國社會科學,2012,(5):113-130.
[10]古炳輝.地方政府部門預算監(jiān)督存在不足及原因探討[J].經濟研究參考,2012,(29):33-35.
[1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