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俊
(湖南科技學院,湖南 永州 425100)
歷史、歷史思維與歷史研究性教學法
張恒俊
(湖南科技學院,湖南 永州 425100)
本文辨析了歷史、歷史思維等概念;簡論了歷史教育的意義與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簡述了我國大學、高中與義務教育階段歷史研究性教學法。
歷史;歷史教育;歷史思維;歷史教學法;研究性教學法
歷史的性質要求歷史教育的核心目標是歷史思維,而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不能不要求歷史教學法始終貫穿研究性教學法。
人類社會的歷史,定義時有兩個概念:一是客觀性歷史,即人類社會已經發(fā)生過的全部活動,這是客觀存在過的、絕對性的、包羅萬象的人類全部社會活動;二是主觀性歷史,即人們對客觀歷史的主觀認識與詮釋,其主要載體是歷史學者的歷史著作,這是主觀性的、相對性的、選擇性的并且有真?zhèn)?、是非等問題存在的以論述為特征的關于人類社會活動的學識。韓國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從兩個層面理解歷史概念,一是‘過去存在的事實’;二是‘經過調查和記錄的過去’?!雹龠@是重申史學界對歷史概念的共識。
對于任何人而言,有個本源性問題“我是誰?”,與之緊密聯(lián)系的問題是“我向何處去?”所有社會科學都與解決“我是誰?”這一問題相關,并且是其起點,其歸宿則是解決“我向何處去?”的問題。認識清楚“我是誰?”與“我向何處去?”兩個問題,“人”才成為“人”。歷史教育擔負著“使人成為人”的重大使命,歷史教育的意義由此發(fā)生。歷史知識、歷史意識與歷史思維,成為認識人、社會和世界的工具和手段。歷史蘊藏著改造社會的鑰匙與動力,而歷史教育則使歷史發(fā)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歷史教育有助于學子掌握唯物史觀、養(yǎng)成愛國主義情操與民族主義精神、健全人格、提升品德,有益于學子養(yǎng)成公民能力,促進學子作為“人”的全面發(fā)展。
歷史是“為了使‘人’成為感性意識的對象和使‘人作為人’的需要成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而準備的發(fā)展史?!雹谟芍?,歷史教育應當向學生展示豐富多彩的人類生活史,舉凡政治、經濟、藝術、科學、宗教、文學、倫理……理應統(tǒng)統(tǒng)包含在內。歷史是為了幫助后一代“看”到人類文明的多元領域最鮮活的圖景。歷史教育“不僅了解史實,也要理解歷史上存在的一般論題和復雜論題,并且能夠把自己的生活與之前、之后人們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雹蹥v史是學子社會化的推進器。
歷史教育不是為了傳授“過去的記憶”:歷史著眼于對當代社會問題的認識,著眼于對未來社會的思考,這就決定了歷史不可能像自然科學一樣的是純科學的學科,無論是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歷史與歷史教學始終有著不可或缺的追問。所有的事實、觀點、方法和技能,既來自于追問,也不斷在追問的過程中新陳代謝。歷史課程教學目標最終指向,美國要求培養(yǎng)學生 “能夠把各種歷史觀點運用到現(xiàn)在制定見多識廣的決策的過程之中”的學養(yǎng),澳大利亞要求培養(yǎng)學生“有依據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韓國要求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現(xiàn)在”的素質。④教師應明確意識到:只有當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歷史事實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思考時,歷史才真正被理解,歷史知識才能積累、歷史意識才能清晰、歷史思維才能進步,歷史的學識才能轉化為現(xiàn)實的智慧。
歷史思維,是指格物致知、分析辨證、解釋述評既往歷史并可以對當下、未來的社會問題做出個人明智決策的歷史學能力之一。在歷史知識、歷史技能、歷史思維等歷史科教學目標中,歷史思維應居于核心位置。歷史思維包括史學觀、史料甄別能力、歷史事件因果關系的分析理解、歷史的道德判斷、對同一歷史事件不同敘述的處理能力等,并能對當代社會難題與未來社會前景選擇做出明智的決策。澳大利亞歷史課程標準認為:“歷史思維是將歷史的本質定義為一門學科的一系列概念。這些概念包括:證據、傳承與變革、可競爭性等。歷史思維與對過去直觀的、基于記憶的理解有所區(qū)別的地方在于,它需要在熟悉與不熟悉之間達成協(xié)定,并對歷史進行調查、討論及歸因”;更重要的是,“運用歷史的思維方法,學習歷史能培養(yǎng)學生用經得起檢驗的方式組織問題并有依據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⑤
美國課程標準認為:“歷史向學生展示人類的偉大經歷,揭示個人和社會為了適應所面臨的難題而進行的各種調整,并揭示歷史上各種選擇的后果。通過研究歷史上的各種選擇和決策,學生在面臨當今社會難題和選擇時,能夠更深刻地意識到多種選擇以及每種選擇可能帶來的后果。當然,當今的社會難題和歷史難題并非完全相同……學生必須有扎實的歷史理解的技能基礎,才能進行合情合理的歷史分析,進而做出明智的決策。 ”⑥
因此,歷史學不是往后瞧的學科,剛好相反,歷史是向前看的學科。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立足于養(yǎng)成“往后瞧”基礎上“向前看”的歷史思維。
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從形式上看,是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知識、歷史意識、歷史思維。歷史知識是對歷史事實的掌握,歷史意識是理解歷史事實的理論與方法,歷史思維則是對人類歷史與未來社會的獨立性、批判性的思維能力?!皻v史學習實質上是一種以史料為基礎進行推理的過程”,⑦因此,在歷史思維指導下的歷史研究能力可以作為判斷歷史教學有效還是無效的依據。既然如此,唯有突出研究性教學法,才有可能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與歷史研究能力。
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從內容上看,是履行國民教育、公民教育、社會教育、人類教育的義務。歷史教育的國民教育義務,是指讓新一代學子養(yǎng)成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與文化自覺,堅定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立場,進入社會后成為一個為復興中華做出貢獻的人。歷史教育的公民教育義務,則是指讓新一代學子信奉社會主義價值觀、道德觀,成為一個有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的、勝任履行公民義務的公民。歷史教育的社會教育的義務,是指讓學子更快更好地完成社會化,養(yǎng)成積極的人生觀,沿著人類社會更公正、更自由、更民主、更繁榮的發(fā)展階梯前行。歷史教育的人類教育的義務,是指有助于學子正確認識全球化,使之抱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多元世界中的多元文化,積極與世界各民族友好合作,爭取人類社會更光明、更美好的未來。
歷史教育中的研究性教學法,并非一種純粹的、固定的教學法或教學模式,而是指歷史教學過程中把研究性方式方法貫徹于各種教學法或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充分體現(xiàn)研究精神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歷史研究性教學法之所以重要,原因是:無論是過去、當下、未來的社會生活,永遠有無數個難題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求解,而越是重要的社會問題,人們越是歧義紛呈乃至于聚訟紛紜,并且隨著知識面的擴大,所接觸與面臨的無知域越是擴大,因此,有必要培養(yǎng)學子研究性學習的能力,以讓他們真正獲得獨立或合作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教學法的形式角度看,可以劃分出下列歷史教學法:講授法、談話法、議論法、閱讀法、圖表法、課件法、多媒體法等教學法。無論是單一還是組合采用上述教學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推動學生向“(對歷史事實)發(fā)現(xiàn)者”、“(對歷史解釋的)判斷者”、“(對歷史論點的)批判者”的方向進步,研究是教與學互動的連結帶。
從教學法的組合角度看,教育界則創(chuàng)設了多種歷史教學法:討論法、辯論法、史料搜集法、參觀法、訪問法、社會調查法、小論文法等?;蚴钦n堂教學法的創(chuàng)新,或是課外活動的組織。上列教學法,教者須努力促進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對歷史事實多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等問題,引導他們去探索求真。研究的難度要符合于學習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與學生學識水平。如果說小學更多地是“是什么”的問題,中學更多的是“為什么”的問題,大學則更注重于“怎么辦”的問題。
從教學法的結構與邏輯關系看,中學歷史教育界發(fā)明了多種教學模式,例如信息傳遞教學模式、資料研習教學模式、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社會考察教學模式等。信息傳遞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的課堂講授為主要特征,其理論是將教學視為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學生進行的認識活動,而認識活動的基礎是接受和掌握知識。這一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逐步地掌握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技能和技巧,提高歷史知識水平。這是歷史教學活動最常見的教學模式。資料研習模式是以學生對歷史材料進行研究為主要特征,其理論是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學生直接參與發(fā)現(xiàn)的過程;對歷史資料的搜集、整理、辨析、分析、推論是掌握歷史信息的基本方式。這一教學模式的目標是使學生學會運用歷史材料,提高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問題研究教學模式是以師生討論歷史問題為主要特征,其理論是人們的認識起于問題的發(fā)生;正是在發(fā)現(xiàn)、探討、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才得以提高和加深。這一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歷史問題的探究和研討,使學生自己形成歷史知識、發(fā)展研究能力、健全歷史思維。社會考察教學模式以是師生走出校門進行歷史調查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方式。歷史信息有些保存在遺址、文物、博物館及當事人記憶中,參觀遺址與博物館,調查歷史事件的現(xiàn)場與人物(如農村改革的小崗村),訪問當事人(如抗戰(zhàn)老兵)等,之后寫成歷史考察報告。這一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社會調查的方式了解、認識歷史,提高歷史發(fā)現(xiàn)與研究的能力。⑧上述教學模式無一不浸透研究性教學的精神。
大學歷史專業(yè)的教學法,從提高歷史思維的前提出發(fā),可以分別采用論題教學法、單元教學法、比較教學法、辯論教學法、小論文教學法等研究性教學法。論題教學法,是指由一個個歷史論題(相當于教材的“節(jié)”、“目”)展開教學活動的教學法。這一以講授為主要手段的方式,需要教師適當穿插提問、討論,形成師生教學互動,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在教學過程中認真體會教師課前準備過程中與教材編著者的研究方法。單元教學法:是指把時間先后相接、成為建構新時代共同原因的幾個歷史事件作為一個單元,重點、深入教學的教學法。比較教學法:是指以某些方面相似的歷史事件采用比較研究型的教學法。辯論教學法:是指由學生分組采取對抗性辯論的方式研討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教學法。小論文教學法模式:是指精選課題布置學生獨立完成小論文的教學法。
注 釋:
① 《韓國社會科課程標準選讀》,收入趙亞夫等:《國外歷史教育文獻選讀》,長春出版社,2012年版,第28頁。
②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頁。
③ 趙亞夫等:《國外歷史課程標準簡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06頁。
④ 《美國歷史科課程標準選讀》、《澳大利亞國家歷史課程標準選讀》、《韓國歷史課程標準》,收入趙亞夫等編:《國外歷史教育文獻選讀》,長春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頁、第21頁、第22頁、第28頁。
⑤ 《澳大利亞國家歷史課程標準選讀》,收入趙亞夫等編:《國外歷史教育文獻選讀》,長春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頁、第22頁。
⑥ 《美國歷史科課程標準選讀》,收入趙亞夫等編:《國外歷史教育文獻選讀》,長春出版社,2012年版,第11~12頁。
⑦ 《美國歷史科課程標準選讀》,收入趙亞夫等編:《國外歷史教育文獻選讀》,長春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頁。
⑧ 可參見于友西等:《中學歷史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48~1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