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晴
(清華大學 中文系, 北京 100084)
《三峽通志》是由明人吳守忠纂輯、盧國楨校訂的一部專記三峽的志書,全書共五卷,于明萬歷十九年刻成,《續(xù)修四庫全書》曾據(jù)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影印[1]。筆者發(fā)現(xiàn)其中有詩文三則為《全宋詩》、《全宋文》及諸家補遺所未及。今參稽他書,對三則詩文整理如下,原版漫漶不可辨識者,以“□”代之。
白帝城邊春草生,黃牛峽里水波清。追思昭烈千年事,常使英雄氣不平。[1]19
按:元不伐即元勛,為黃庭堅弟子?!度卧姟肪硪欢妮嬙獎自?首[2],但未輯此詩。
楚國多奇山,江行問遺俗。削壁俱刺天,顛崖自生木。夷陵異夢昔所聞,我曾謁之山川神。煙雨蒼蒼三峽路,四十年間五來去。一身肝膽猶惘然,只有顏色非其故。青巒黃影白巖嶂,霜天曉晴云氣上。峽山欲盡不盡時,十二小峰遙入望。過灘猶如竹節(jié)稠,前頭平善可無愁。君恩未報復回首,石馬祠前還艤舟。[1]43
按:本詩又見于同治《續(xù)修東湖縣志》卷十九“藝文”,“我曾”作“曾一”、“只有”作“只見”、“白巖”作“自崖”[3],屬劉克莊集外詩。
太虛九光,金冊元后,乃西華之至妙,洞陰之極尊。自然而成,貞者有四,分治名山。云華夫人治玉琰之臺,若巫山者,特弭節(jié)游觀之地,蓋其別宮,雖非常御,自不可廢。昔受禹謁告以道,貞賜之神助,地平天成,權輿于此,決非偶然者。館御既設,威靈益著,巴蜀荊楚之人,素沿奉祀,殆無虛日。咸平中,有詔增葺而舊址據(jù)高,因遷而下之。至元豐三年十二月,始賜廟曰“凝貞”。正(案當作“政”)和二年,守者不戒失火,延燒重門,雨雖下,暨齋庖俱焚,至楷楯止。惟閣樓得免,久之亦為風雨所敗。至宣和二年冬,祀事復成。時會蕃之妻孫氏得手疾,和煩眩,嘗致禱焉,煩眩即愈而手疾亦除,遂出私錢十萬助之。知縣事唐晉思姿(疑當作“資”)未謹,方患廟未就,得市財就功,未幾,已廢而□可因者增換,廢而可峙者,無慮十之九,繪侍衛(wèi)并塑黃麈白馬之神。越明年六月,詔以“凝貞”為觀,于是作碑而銘之,銘曰:混淪之初誰操權,木公金母天地元。西淋少雨日得先,云華帝命司真詮。石壇平廣山之巔,歸來西海常留連。[1]40
按:據(jù)文中“至宣和二年冬”、“越明年六月”二語,知此碑文作于宣和四年(1122)六月。本文對于考察三峽地區(qū)的民間信仰及歷史遺跡有一定的文獻價值,《全宋文》失收。
參考文獻:
[1] 吳守忠.三峽通志[M].續(xù)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3] 同治續(xù)修東湖縣志:19卷[M].同治三年奎星樓刻本.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