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飛 (江蘇省沭陽仁慈醫(yī)院,江蘇 宿遷 223600)
胸膜纖維層剝脫術治療慢性膿胸有著廣泛的臨床應用,本文從針對具體的手術中、手術后的情況進行了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自2011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慢性膿胸患者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齡34~58歲,平均(40.12±1.73)歲,患者經(jīng)過影像學和血液檢驗符合慢性膿胸的臨床癥狀。結(jié)核性膿胸45例,非結(jié)核性膿胸15例。主要癥狀為反復發(fā)熱(97/100)、氣促(87/100)、乏力(70/100)、咳嗽、黃痰(96/100)、食欲不振(90/100)、消瘦營養(yǎng)不良(89/ 100)。查體胸廓下陷,肋間隙變窄(96/100)、患側(cè)呼吸音減弱或消失(85/100)、聞及濕啰音(91/100)、杵狀指(91/100)。
1.2 治療方法:手術全身麻醉氣管內(nèi)插管下進行,取后外側(cè)切口,切開皮膚、皮下、肌肉后,切開骨膜,去除第5或第6肋骨,切開肋骨床,沿胸膜外間隙鈍性剝離胸膜纖維板,剝開一定范圍以后,用胸廓牽開器撐開切口及肋間隙,地一步剝離胸膜纖維板,直到將全部胸膜纖維板剝除,臟壁兩層胸膜纖維板反折部位有時不易辨認,可以把膿腔切開,將膿液及纖維素等清除,再仔細將臟層纖維板剝除。術中清除膿液,膿塊及壞死組織,剝除肺表面的臟層纖維板,使被壓縮的肺組織充分膨脹。對病程長,纖維板粘連重不易剝離者,可行“#”字型切開,壁層纖維板不剝離,以免滲血。用干紗布反復擦拭該處胸腔壁層纖維板,去除表面膿苔。
1.3 手術評價方法:本次研究的評價方式包括三項:①治愈:膿腔消失,臨床癥狀消失,肺復張良好,全身狀況良好,隨訪6個月后沒有復發(fā);②好轉(zhuǎn):膿腔消失、癥狀基本消失,肺復張良好,但胸壁留有瘺孔或出院帶管,隨訪3個月后沒有復發(fā);③無效:術后患者臨床癥狀沒有改善,隨訪3個月后患者出現(xiàn)反復癥狀。治愈和好轉(zhuǎn)合起來是總有效率。
1.4 隨訪:本次研究的全部患者均進行了隨訪,隨訪時間為3個月~9個月,平均隨訪時間為(6.30±2.63)個月。
1.5 統(tǒng)計學分析:本次研究采用了SPSS 14.4軟件進行分析,對比資料用具體數(shù)值和百分比進行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結(jié)果:術后恢復工作88例,參加輕體力勞動6例,退休料理家務4例,繼續(xù)休息治療1例,只有1例患者因為術后出現(xiàn)腦意外而死亡,本次治療患者的術后總有效率高達99%。
2.2 手術情況:100例膿胸患者手術平均時間(3.5±0.4)h,術中出血量平均(600.41±42.40)ml,僅有1例患者出現(xiàn)了術后的胸腔滲血,經(jīng)過休息以及對癥治療后痊愈。
針對胸膜纖維層剝脫術的臨床研究較多,鄒偉研究指出,胸膜纖維層剝脫術是治療慢性結(jié)核性膿胸的經(jīng)典手術方法,由于結(jié)核病在肺內(nèi)及胸腔內(nèi)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病理表現(xiàn),導致即使同樣是慢性結(jié)核性膿胸在胸腔內(nèi)的病情也都不完全一樣,部分病例無論是手術前診斷還是手術中的處理等都有各自的特點,有必要加以分析總結(jié)。劉輝指出[2],胸膜纖維板剝脫術是常見的治療慢性膿胸的方法之一,其具有最大的恢復肺功能,保持胸部基本解剖輪廓等優(yōu)點,可以在臨床上推廣使用。從這些著作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胸膜纖維層剝脫術的臨床應用廣泛性較強,具體到臨床發(fā)展過程中,其優(yōu)勢包括:①手術時間縮短,手術創(chuàng)傷減輕,出血減少,使患者手術耐受力相對提高了,手術范圍擴大了,術前肺功能檢查只要達到第一秒肺活量(FEV 1)>1.0,最大使用通氣量(MVV)>40%即可手術。②手術出血量較小,患者恢復較快,治愈率高,而且復發(fā)率低。需要注意的問題是:有繼發(fā)性肺組織纖維性變時,術后肺仍不能膨脹,手術就達不到預期效果。如肺內(nèi)有廣泛破壞性病變、結(jié)核性空洞或支氣管擴張時均不宜施行胸膜纖維板剝脫術,因此該手術適用肺內(nèi)無明顯改變、胸膜增厚明顯的慢性膿胸,早期進行,效果最好。總之通過文獻查閱本次研究總結(jié)了之前臨床研究的空白,針對具體的手術中、手術后的情況進行了分析,最終得出結(jié)論:胸膜纖維板剝脫術是治療慢性膿胸較為理想與合理的一種手術方法。
[1] 鄒 衛(wèi),潘宴青,劉政呈,等.胸膜纖維層剝脫術治療慢性膿胸113例[J].江蘇醫(yī)藥,2011,37(21):2546.
[2] 鄒 衛(wèi),王科平,許棟生,等.慢性結(jié)核性膿胸合并呼吸衰竭手術治愈1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28): 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