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趙一帆
前不久,北京市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修正案(表決稿)》,將《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第(二)項修改為“夫妻一方為獨生子女,并且只有一個子女的”,修正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北京市啟動“單獨兩孩”政策的實施方案》也相繼正式出臺,這標志著北京市正式實施“單獨兩孩”政策。與此同時,人們對北京市的婦幼健康服務配套工作的擔憂也隨之而生?!皢为殐珊ⅰ闭呤欠駮е滦律鷥簲盗考ぴ??北京市目前的婦幼健康服務配套工作情況如何?已經做好了哪些準備?本刊記者日前就此進行了走訪。
據了解,自2008年開始,北京市結合群眾訴求和人口、經濟社會發(fā)展現狀,開展《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修訂的相關準備工作,包括對實施“單獨生育”政策的調研論證,并于2011年5月和2013年12月,先后兩次聘請中國人民大學人口社會學專家對北京市單獨家庭生育意愿進行調研,各區(qū)縣也分別對本地育齡群眾特別是單獨家庭的生育意愿進行調研預測和風險評估。北京市衛(wèi)生計生委綜合各方面情況,形成《北京市啟動“單獨兩孩”政策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并就人口形勢、基層基礎工作以及政策實施的風險評估等進行預測,征求相關部門的意見,提出風險防控預案?!秾嵤┓桨浮芳芭涮孜募洷本┦形姓畬徸h后報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備案,為實施“單獨兩孩”政策提供了依據和參考。為切實做好“單獨兩孩”生育政策調整后的婦幼健康服務配套工作,北京市衛(wèi)生計生委組織有關單位對全市各級助產機構產科床位數及開放情況進行了調研、制訂了方案、采取了措施,以確保滿足“單獨兩孩”政策調整后廣大群眾需求,確保孕產婦安全和嬰幼兒安全。
記者從北京市衛(wèi)生計生委獲悉,近三年北京市產科分娩量分別為:2011年約19.1萬,2012年 約22.4萬,2013年約21.6萬。截至2013年,北京市共有助產機構127家。其中,三級41家,二級73家,一級13家。全市各級助產機構產科核定床位數共計4466張。其中,三級醫(yī)院核定床位數為1478張,二級醫(yī)院核定床位數為2853張,一級醫(yī)院核定床位數為135張。結合孕產婦分娩住院天數及目前北京市剖宮產率、高危孕產婦住院天數延長以及休息日、節(jié)假日等影響,假設每年每張床位可周轉60人次,按北京市市級核定床位數4466張計算,可以承擔分娩量約26萬人次。同時,為積極應對生育政策調整,近三年內全市各級助產機構共計劃增加產科床位1000余張,可增加約7萬人次分娩量,如果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及每年增加的資源,2014年~2016年,北京市每年可容納分娩量分別約為29萬、31萬、33萬人次。
根據2013年12月的抽樣調查,在夫妻一方為本市戶籍、女方年齡在20歲~49歲(以妻子為標識)的家庭中,“單獨”家庭數量約為55.4萬。其中,已經生育一個孩子的家庭約為45.1萬?!皢为毲乙延缓ⅰ钡募彝ブ?,絕大多數符合新政策條件且具有生育兩孩意愿的家庭會在5年內完成第二個孩子的生育。調查顯示,有生育兩孩意愿的在50%~60%,以這個比例計算,全市將累計新增加出生人數最高為27.07萬人。政策放開后平均每年將新增加出生人口5.42萬人左右。政策實施后的第五年總和生育率達到1.8左右,出生人口達到峰值24萬人,此后會穩(wěn)步下降??紤]到每年遷入北京市的人口規(guī)模較為龐大而結構相對年輕,對出生人數具有一定的拉升作用,北京市未來的實際出生人數將比預測值更高一些。從近三年平均分娩量為21萬人來看,生育政策調整后,目前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資源基本可以滿足北京市孕產婦分娩需求。
此外,為配合生育政策調整,北京市還從專業(yè)人員、技術能力、管理措施、保障政策等方面開展調研并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婦幼健康服務監(jiān)測預警”機制,及時、動態(tài)了解產科建檔、產科床位使用等情況,及時研究制定調控措施,保障群眾安全分娩。按照《孕產期保健工作規(guī)范》,篩查孕期危險因素,識別高危孕婦。改變管理模式,加強助產機構和基層衛(wèi)生服務機構間高危孕產婦信息溝通,進行專案管理,監(jiān)測治療妊娠合并癥及并發(fā)癥,保障母嬰安全。在此基礎上,北京市進一步促進各區(qū)縣婦幼保健機構規(guī)范化、標準化建設和發(fā)展,加強綜合醫(yī)院婦產科、兒科和婦產、兒童??漆t(yī)院建設。采取對口支援、建立醫(yī)聯體等多種方式,提高一級、二級助產機構服務能力。根據監(jiān)測情況,適時采取挖掘內部潛力及提高床位周轉率等措施,提高床位使用能力。通過完善危重孕產婦轉會診標準、暢通轉會診渠道、提高三級助產機構高危孕產婦建檔比例等方式,引導群眾合理選擇助產機構,逐步形成一級、二級助產機構以接診正常和低危孕婦為主,三級醫(yī)院以接診高危孕產婦為主的格局,多措并舉做好婦幼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