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蘭 李娜
學校資源科學課堂自主學習《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作為教師,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里,應引導學生走出教室,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的廣闊天地。
一、充分利用學校資源
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科學知識體系,提供了最基礎的科學知識、最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
1.開放科學教室,允許學生自行實驗
要使學生的科學探究真正落到實處,就必須像科學家那樣為其準備一個能自行實驗研究的“實驗室”,而學校里的科學教室則是學生自行實驗的最好場所。通過開放科學教室,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行實驗,可由值班教師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應的指導,學生在沒有壓力的環(huán)境里,輕松自在,設想出許多奇思妙想的實驗設計,通過互相合作,自主實驗,他們可以發(fā)現許多有價值的科學現象,領悟教材上學不到的知識,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2.發(fā)揮網絡、圖書室優(yōu)勢,擴大信息收集范圍
在學生學習探究中,經常會碰到這樣那樣的疑問,許多疑問老師都難以解釋清楚,而學生恰對這些問題最感興趣。這些問題僅憑課本不好解決,但可以讓學生從圖書室借來有關這方面的書籍進行查閱,同時還可以開放網絡教室,讓學生自主收搜信息,激發(fā)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
二、把科學課堂拓展到大自然中
大自然是人類永遠都學不完的“大教材”,匯集著無窮的知識和奧秘。如果我們局限在教室里,僅憑標本、教具、課件是遠遠不夠的,這樣既會束縛學生的思維空間,又會削弱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樂趣。因此,要帶學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到野外去,或在農田中,或在小河旁,或在山坡上,都可以引導學生積極觀察和探索,把課本與大自然聯(lián)系起來,把學生的探究也已有的知識經驗聯(lián)系起來,開拓出廣闊的自然課堂。
三、把科學課堂拓展到社區(qū)和家庭生活中
課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現實的大教材,學生可以在生活中學到許多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體會知識力量的強大。
在生活中發(fā)現問題,提出疑問,進行探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學生在家中做家務也經常會有問題,燒水時水溢出水壺;煮雞蛋時雞蛋開裂了;冷天里,倒入開水后熱水瓶塞會蹦出來等。當學生提出這些問題時,我們正好可以引導他們學習熱脹冷縮知識。
我們也可以發(fā)動學生深入社區(qū),開展一些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學習,學生懂得了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在社區(qū)里宣傳買菜不用塑料袋,塑料袋會造成白色污染;廢舊電池不能亂扔,會污染水和土壤的等。有一次,我在課堂上向學生介紹了上海一位小學生發(fā)現家里的抽水馬桶很費水,經過一段時間琢磨,他發(fā)明了抽水馬桶的節(jié)水裝置。學生聽后躍躍一試,許多同學回家擺弄起了家里的自行車、縫紉機等,向我提的問題也多起來了。雖然到目前為止,沒有什么發(fā)明,但是我相信在將來,他們當中會走出發(fā)明家。
科學的奧妙是無窮的。為了孩子更好地發(fā)展,讓我們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走進社區(qū)、走進家庭,走向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