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媚
(黑龍江省中醫(yī)研究院·哈爾濱 150036)
慢性腎小球腎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簡稱慢性腎炎,系指各種原因引起的雙側腎小球彌漫性或局灶性炎癥改變,分為不同的病理類型及病期,此病病情遷延,病變緩慢進展,由不同程度的腎能減退最終發(fā)展為慢性腎功能不全的腎小球疾病的總稱[1]。蛋白尿是慢性腎炎最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蛋白尿會導致腎小球硬化及腎小管損傷,長期致使雙腎萎縮,腎功能不可逆性改變。因此減少尿蛋白是中醫(yī)治療此類疾病的主要目標。筆者有幸長期跟隨導師學習,收獲良多,現(xiàn)將其從濕熱論治慢性腎炎蛋白尿的經驗簡述如下。
慢性腎炎蛋白尿當屬祖國醫(yī)學“腎風”、“尿濁”等范疇。蛋白質是人身的“精微”,由脾胃化生,在脾氣散精、三焦通調等的作用下濡養(yǎng)全身臟腑,其中一部分由腎封藏以養(yǎng)先天,腎精化氣為生命活動的根本,故腎精充則五臟功能正常、精神志意智充沛。長期的蛋白尿則精微漏泄而致精氣暗耗,臟腑隨之衰敗。在病變演化過程中,脾虛則運化失司,津液不行留而成濕,腎虛則氣化不利,津液不得蒸騰聚而成濕,濕聚日久而生熱。濕熱源于正虛,而又加重氣血的耗散,此時徒補虛損,則濕熱愈重。張師認為治療當以清化濕熱為主,邪祛則流自清。
姜某,女,36 歲,2013年10月28日初診。小便有泡沫1年,某醫(yī)院診斷為慢性腎炎,雖服用激素(具體不詳)等治療,癥狀反復發(fā)作?,F(xiàn)自覺身熱,時有心悸,膝部及足底疼痛,手足心熱,小便黃,帶下色黃而稠,唇干,舌紅苔白微厚,脈滑數(shù)。尿常規(guī):蛋白(+++)??紤]本例為濕熱下迫,腎失封藏,精微外泄所致,加之濕熱流溢經絡而致骨節(jié)疼痛。中醫(yī)診斷為尿濁,(濕熱相搏)。治以清熱解毒,祛風勝濕。方用當歸拈痛湯化裁。當歸15g,羌活15g,防風15g,升麻15g,豬苓15g,澤瀉15g,茵陳15g,黃芩10g,葛根15g,白術20g,蒼術15g,苦參15g,知母15g,薏苡仁20g,公英20g,甘草15g。水煎服,每日1 劑早晚分服。用藥14 劑后癥狀明顯緩解,身熱、膝痛、足底痛明顯減輕,帶下由黃稠轉為白稠,近日扁桃體發(fā)炎,咽紅,舌紅苔白,脈滑數(shù)。尿常規(guī):蛋白(+)。原方加玄參15g,金蕎麥20g,重樓20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用藥7劑后癥狀明顯改善,偶有身熱、膝痛、手足心熱,足底痛、心悸、咽紅已愈,帶下正常,小便略黃,舌紅苔白微干,脈滑略數(shù)。尿常規(guī):蛋白(-)。前方去玄參、金蕎麥、重樓,加生地15g、麥冬15g、天花粉15g。水煎服,每日1 劑早晚分服。用藥14 劑后身熱、膝痛、手足心熱等基本消失,小便正常,舌紅苔薄白,脈滑略數(shù)。尿常規(guī):蛋白(-)。繼續(xù)治療,予清熱養(yǎng)陰補腎的清心蓮子飲加味以善其后,隨訪1年,蛋白尿未見復發(fā)。
濕熱內蘊為慢性腎炎遷延期的常見證型,臨床上張師多根據(jù)濕熱的成因及所聚部位不同,如三焦水熱停蓄,濕熱中阻,下焦?jié)駸岬?,給予不同的方藥[2]。上文病例為濕熱內蘊日久,流溢經絡所致,故除蛋白尿外兼有膝及足底煩疼,當給予當歸拈痛湯治療。此方出自金代張元素所著的《醫(yī)學啟源》[3],由羌活、防風、升麻、葛根、白術、蒼術、當歸身、人參、甘草、苦參、黃芩、知母、茵陳、豬苓組成,治療“濕熱為病,肢節(jié)煩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脛,腫痛不可忍”。張師常用此方化裁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屬于風濕熱邪內蘊,流溢經絡,或外感風濕熱邪,循虛而中腎的癥候。其中羌活、防風透散流溢之濕,為“風能勝濕”“濕淫于內,治以苦溫”之意;升麻、葛根助風藥升提外散,使郁滯的濕熱得以宣散;白術、蒼術,健脾燥濕,除身體內外之濕氣;當歸補血和暢血絡,血行則風自祛,痹阻乃通;人參、甘草補脾而治生濕之源;苦參、黃芩、知母、茵陳,清瀉濕熱,并制約風藥之苦燥;豬苓利濕而不傷陰,使?jié)耠S小便而祛。諸藥合用,祛風清熱利濕,上下分消濕熱,使痹阻得通。全方雖未用一味收澀藥而尿蛋白消失,此為中醫(yī)辨證施治的精髓所在。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第七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508.
[2] 張佩青.從濕熱論治慢性腎功能衰竭[J].江蘇中醫(yī)藥.2006.(06):7-8.
[3] 金·張元素.醫(yī)學啟源[M].任應秋點校.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8: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