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昌
2012年6月16日,“秦風問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鐵山內畫藝術展”在西安唐皇城墻含光門遺址博物館開幕。小小的鼻煙壺中,青銅器、青花瓷、《清明上河圖》……一改雋麗秀美之風,呈現出瑰麗雄奇、厚重莊嚴的漢唐氣象。
這次內畫藝術展,是國際內畫藝術界對陜西內畫藝術風格的認可,也讓更多人知道,中國內畫除了京派、冀派、魯派和粵派,還有“秦派”。
一個人 一個門派
因為要迎接2014年秋的國際內畫研討會,鐵山內畫藝術研究院正在裝修,我們這次拜訪,約在了鐵山內畫研究院舊址。這里和鐘樓、碑林博物館呈三角關系,讓我們的談話似乎也有了一種歷史感。
張鐵山是個嚴謹平溫、樸素務實的人,惜時的觀念在圈里早有所聞,再加上他近日事務纏身,幾句寒暄后便直奔主題。談話的間歇,不斷有公司的人員進來辦事,從他與員工簡練的對話中,不難看出他在管理上的自信與從容。
談及西安內畫從業(yè)群體的狀況,張鐵山并不避諱:“我是唯一一家?!?/p>
陜西的內畫藝術是1900年隨著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的陜西避難之行流入,一直未有起色,直到張鐵山來到西安?!跋胍龊脙犬嫞仨毥Y合當地歷史文化,這樣才能接上地氣。”分析了京、冀、魯、粵四派的特點后,他提出了創(chuàng)建“秦派”內畫的設想。
“秦文化中所包含的強韌進取的精神力量,是我所推崇的。”作為中國封建時代輝煌文明的核心區(qū)域,陜西擁有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底蘊,藝術資源更是攫取不盡。張鐵山帶領自己的團隊,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秦派”內畫作品。他選用青銅器、兵馬俑、瓷器等工藝形象為圖符,形象地展示出陜西的歷史傳統與文化標志?!斑@些圖符并非只是簡單的視覺描摹,而是需要深刻領會這些文物所傳達出來的人文氣息,通過對器物上斑駁痕跡和工藝造型的描繪,也對原有的內畫繪技產生革新與促進?!?/p>
如何看出張鐵山對文物歷史和人文氣息的把握,唯有直面作品。在2012年“秦風問鼎”這次內畫展上,他把幾十年來的創(chuàng)作傾囊展出,引起業(yè)內不小震動。京派厚重、魯派流暢、冀派典雅、粵派艷麗,在吸收了它們的長處后,張鐵山又繼承了陜西地域中周、秦、漢、唐的國韻氣質,創(chuàng)立了以潤、透、精、雅為特點的“秦派”內畫藝術。
這些“秦派”作品,與以往題材均不同,古物的凝重與滄桑,被張鐵山刻畫得淋漓盡致。譬如《西周大鼎博古鼻煙壺》,在僅不足1厘米見方的瓶壁上,以極其細微而富于質感的筆觸,將器物上所承載的歷史斑駁與人文氣韻傳達了出來。對這些器物的描繪,他更喜歡采用光影來強調,這樣視覺更真實,融中西繪畫審美語言于一體,使器物的凝重滄桑與水晶瓶體的清潤通透形成對比。
2006年,張鐵山當選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國大師”的3套作品中有一套歷屆港督,十分能代表“秦派”內畫的特點——潤、透、清、雅。西北大學藝術學院的講師、內畫理論研究者張輝點評得很是到位,“這套作品集中反應了‘秦派內畫的一個藝術追求,很好地體現了張大師的風格,起筆落筆都非常委婉、含蓄,藏而不露,筆尖微微,非常豐富地把墨色的變化、人物皮膚的質感表現了出來?!比缃瘢@套作品也是研究院的鎮(zhèn)院之寶。不過,“秦派”的大師目前只有張鐵山一人,可謂一個人的“門派”。
他鄉(xiāng) 故鄉(xiāng)
不足盈握的小瓶,彎筆入內,反繪瓶壁,通過鬼斧神工之筆,納藏一切風物——內畫技藝之高超,手法之精巧,但凡見過,無不為之精絕稱奇??梢韵胍?,學習內畫,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祖籍衡水的張鐵山,走上內畫之路,是因為父親的私交?!靶嗅t(yī)的父親曾給師父家偷開過當時的違禁藥品(阿司匹林),私底下交情不錯?!?979年,在衡水特種工藝美術廠做學徒的他,拜在冀派內畫創(chuàng)始人王習三門下?!半m然一直對繪畫情有獨鐘,但從沒想過自己會從事內畫?!蹦菚r,做一個手藝人并不被社會主流所認可,但既然已經拜師,端謹自律的張鐵山便義無反顧地投入內畫學習中。
雖然有繪畫基礎,但內畫完全不同于在紙上作畫,它是在微縮的瓶壁上進行反向描繪,對于心手相應的配合具有極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從業(yè)者具有一般的書畫技巧和審美,同時還要練就敏銳的藝能感觸和機巧。沒有經驗的張鐵山只能從基本功開始學起,構圖關系、雕刻技法、臨摹前作、創(chuàng)作思路……
為了讓我們直觀地了解內畫,張鐵山現場示范,他把彎筆伸入瓶體內,雖然瓶子是半透明的,卻根本看不清筆在何處,只有筆尖接近瓶體時,才能對其形跡做出判斷。而這,不過是基本功。“要熟稔規(guī)范地掌握內畫技藝,通常需要10年左右。”張鐵山在衡水特種工藝美術廠度過的時間,正好10年,從一個對內畫懷有懵懂向往的少年,成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青年,并已在中國內畫界嶄露頭角。
1988年,25歲的張鐵山懷著闖一番事業(yè)的夢想與決然,孤身一人來到兒時生活過的西安,租了半間小屋,開始了艱難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難怪他說的普通話,偶帶河北腔,偶帶陜西腔。不知衡水與西安,哪方是故鄉(xiāng),哪方是他鄉(xiāng)?
“再往南幾十米,就是我初到西安時租建的工作室?!彼?。上世紀80年代末,西安的民俗工藝品市場一度興盛,但對于帶有貴族趣味的特殊工藝,似乎帶有本能的排斥。張鐵山卻在這個時候,以內畫藝人的身份進入西安,可謂天時地利皆無。
“莽撞”的張鐵山處處碰壁,舉目無親的他,甚至要通過節(jié)食來壓縮生活開支,也不是沒想過放棄,“可是放棄了又該何去何從?”轉機很快來臨。西安賓館的涉外工藝美術品商店終于被他精純的內畫技藝和執(zhí)著打動,同意把他的作品放到專柜銷售。放上去第二天,就被一批外國游客一掃而空。
得知這一消息,不少涉外商店紛紛找上門,希望銷售他的作品。如此,張鐵山很快在西安站住了腳,自己的內畫研究室也順勢成立。
長安城 秦風傳
經過6年時間的積累與籌措,1994年研究室升格為研究所,2000年升格為研究院。2003年,“非典”來襲,這對靠國外游客生存的研究院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短短3個月,張鐵山的積蓄就花光了,無奈之下,他賣掉了房子?!安还茉趺凑f,‘秦派是我創(chuàng)立的,總不能眼睜睜看著它沒了?!敝钡浇裉欤允亲夥孔?,所有收入全部投入內畫事業(yè)。
事業(yè)的好轉引起了年輕人的關注,上世紀90年代起,不斷有人找上門來學習。然而這些年徒弟來來去去,留下的只有極少部分。這讓他更加堅定了對技藝的傳承,“只有傳承下去,才能擴大本地內畫的影響?!毕胍獋鞒?,就必須走出自己的風格,創(chuàng)建“秦派”的想法,也是在這個時間內慢慢成型。
為了保持良好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他堅持不飲酒吸煙?!皟犬嬍且豁棙O為嚴謹的手工藝,手不能抖,心不能偏?!睘樽龊脗鞒?,他對徒弟要求十分嚴格,耐不下清苦的學生,他也不多做勸留。如今研究院的弟子中有美術學院的大學生,有技校畢業(yè)生,還有40歲以上的中年人,甚至有香港的中學生……每一位,他都傾囊相授,希望更多人從事“秦派”內畫,希望這些弟子學成后可以自立門戶,推廣“秦派”內畫。
除了創(chuàng)作、帶徒,張鐵山還積極致力于內畫交流和推廣。2014年在西安舉辦的國際內畫學術研討會便是鐵山內畫藝術研究院一力承辦。
25年來,從半間小屋,到700多平方米、30余人的專業(yè)創(chuàng)研機構;從幾無土壤的地方,到營造出自己的內畫天地,張鐵山一步一步、扎扎實實地在國內及國際內畫界奠定了自己的聲名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