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麗
(湖北科技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咸寧 437100)
美國20世紀的20年代人們稱之為“喧囂的20年代”或是“爵士時代”。這10年是美國自由資本主義蓬勃發(fā)展的興盛期??焖俚墓I(yè)化、城市化帶來了激動的震顫和混亂的騷動,熱鬧的喧囂之聲處處可聞。稱其為“喧囂的20年代”確實名副其實。來自黑人的爵士樂是種全新的非主流、非傳統(tǒng)的音樂,它表達了開放的、自由的、即興的、隨意的,甚至是大膽的放蕩的情緒。因此這種破陳規(guī),標新意,反傳統(tǒng),求變革的時代風尚在大膽、快速、強烈、跳蕩的流行爵士樂中得到了最具有象征性的體現(xiàn)。20年代處于美國歷史的轉(zhuǎn)折期,是一個屬于青年人的時代。這10年中,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汽車、成衣、收音機進入家庭,迅速改變著美國人的生活。但是,轉(zhuǎn)折的標志主要不體現(xiàn)在物質(zhì)層面,而是出現(xiàn)在青年一代的觀念、態(tài)度、信仰的大幅度變化。他們認為,古老的清教主義是舊文化的根源,它代表了思想保守、道德偽善、功利主義等許多方面。它漠視精神生活、人的價值和想象力;它壓制新思想、性解放和個人自由。文化青年給它畫了一幅難看的嘴臉,然后朝它吐唾沫。他們急切地想從由那些死板的人制定的死板的規(guī)范中跳出來,到未知的生活領(lǐng)域去闖蕩,去冒險。由于經(jīng)濟的振興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正負兩方面的原因,這中間10年的青年人對偉大的事業(yè)沒有興趣。他們比較多地關(guān)注自己,希望文化創(chuàng)新,也希望分享戰(zhàn)后的物質(zhì)繁榮。因此,他們憤世嫉俗的文化批判態(tài)度,結(jié)合了及時行樂的生活態(tài)度。他們懶得對過去進行深刻的思考,也不為將來設置追求的目標。戰(zhàn)后的青年趕上了突然到來的消費時代,在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反復讀到這種縱情尋歡的場面,正是狂歡、冒險、歡慶背后的壓抑和焦躁不安的情緒的真實再現(xiàn),才使得他的作品產(chǎn)生深遠的價值。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出生于明尼蘇達州的圣保羅。他的外祖父通過經(jīng)營雜貨批發(fā)而擁有萬貫家財,遺傳到作家母親手中時,也有25萬美元之巨。因此菲茨杰拉德一家的生活還算體面。17歲他進普林斯頓大學,對寫作和體育極感興趣。1917年他離校入伍,在營地他利用業(yè)余時間寫小說。在這期間,他愛上了一位法官的年輕貌美的女兒。她答應他只要有足夠的錢讓她過舒適日子,便愿意嫁給他。他立即回到圣保羅致力于創(chuàng)造。小說《人間天堂》的出版轟動一時,他也一下子成為蜚聲文壇的作家,就在這一年他和他心愛的女子結(jié)婚了。他們在20年代初來到紐約,出入上層社會,經(jīng)常大擺筳席,俾晝作夜,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他們成為美國人所向往的年輕、富有、美貌和幸福的象征。1924年他們到了法國,一時成為巴黎文藝界的重要人物。
菲茨杰拉德代表著美國文化史上一個關(guān)鍵時期,他以熟練的筆描述了這個稱為“爵士樂”和“金元”的時代。他把自身的經(jīng)歷同美國的經(jīng)歷等同起來,成為“爵士樂時代”的代言人,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精神幻滅的青年們。
菲茨杰拉德的第一部小說《人間天堂》以他本人在普林斯頓大學期間的經(jīng)歷為素材,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美國校園小說,再現(xiàn)了20世紀20年代代“與青春有關(guān)的日子”,表現(xiàn)出一個當代美國青年人對自己人生的設計和情智的成熟。小說的主人公艾默里·布萊恩,外表俊美、家境富裕、嬌生慣養(yǎng)。他所受的啟蒙教育全來自于他的母親,這是一種比較傳統(tǒng)的美學教育,它注重培養(yǎng)美學的品味和直覺:“那是一種根據(jù)一個人或喜愛或鄙視一個人的多寡來衡量的個別指導,那是一種富于一切藝術(shù)和傳統(tǒng),但是缺乏任何思想的的文化,好比一個偉大的園丁修剪了劣質(zhì)的玫瑰讓一朵理想的花苞開放之后最終產(chǎn)生的文化。”
這種文化使艾默里早熟而自負,他在上大學之前就對人的行為舉止擁有很強的觀察力,懂得維護自己的形像,知道如何贏得別人的喜愛。他考入普林斯頓大學,大學生活給了他發(fā)揮才智的舞臺,但并沒有給他多少教育,他討厭理性,不喜歡思想,數(shù)學補考也沒能及格。他和同學之間只有很少的共鳴。在他眼里,這些人喜歡表現(xiàn)自己獨特的一面,對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感興趣,不注重自己的形貌,舉止粗野,沒有人可以成為他的榜樣幫他完善自己。唯一看上去有品位的同學 還因為卑微的出身讓他覺得頹喪。他渴望成為校園里的風云人物,躋身于大人物的行列,成名的渴望使他心勞神疲,為此他徒勞地掙扎在愛情和生活的漩渦里。后來他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在大戰(zhàn)期間,他的母親去世,朋友們不是戰(zhàn)死就是失蹤。殘酷的戰(zhàn)爭讓他看到了人性中丑惡的一面。30歲的艾默里迷茫、頹廢,變得憤世嫉俗,開始“厭惡這個社會制度”,盼望來一場社會革命,把自己推到社會的頂峰。男孩們的困惑,神秘的青春以及青春時期的信仰,還有隱隱約約的憂愁戀愛,菲茨杰拉德對年輕人的虛榮、自尊、戀愛心理描摹得細致深刻。艾默里的功敗垂成之感也揭示出“爵士樂時代”的年輕一代成人以后價值觀念發(fā)生困惑質(zhì)疑的失望與灰暗心理。他也成為菲茨杰拉德筆下“嶄新的一代”的代表,那個時代的人不相信上帝,戰(zhàn)爭頻發(fā)、信仰動搖的時代。
1922年他的第二部小說《美麗與毀滅》出版,延續(xù)了前一部小說的暢銷奇跡。小說主人公安東尼·帕奇最初似乎還只是一個純真無邪的追夢者,是一個沒有生活經(jīng)驗的人。他,單身,充滿幻想,沉湎于藝術(shù)哲學,甚至決定寫一部關(guān)于中世紀的作品——那是一個充滿勇猛和剛毅的騎士風范的時代,終極目標是追求理想中的清純少女。然而,很快他就結(jié)識了葛羅麗亞。她是一位時髦的少女,面容清新,姿色過人,有著令人屏息的驚艷。可她卻是一個恣意揮霍和放縱的人。對他們來說,婚姻是一場生動的表演。他們堅決不要小孩,婚姻變成了兒戲,他們渴望像小孩一樣無憂無慮的生活。
安東尼幻想從富裕的祖父那里繼承巨額遺產(chǎn)的希望支撐著他們的婚姻生活。他們依憑上一輩的財富在鄉(xiāng)間大宅過著奢華的生活,終日歡宴笙歌。奢侈華麗,紙醉金迷的生活以致他們道德、經(jīng)濟、健康不斷扭曲、淪落。一次狂歡中安東尼古板的祖父突然造訪,目睹了他們縱情聲色的生活,這位毅然支持禁酒運動的道德家碰見爛醉如泥的安東尼,以致取消了他的財產(chǎn)繼承權(quán),從此夫妻倆的生活逐漸陷入了困境,兩人的感情也在歲月的流逝中日趨淡漠。最終安東尼在多年的努力后,贏得了關(guān)于繼承權(quán)的官司,但他的生活業(yè)已全然失敗。小說的主人公從意氣風發(fā)的少年到失敗的中年,以及到最后的所謂勝利。他所面臨的生活問題并不帶有普遍性。小說搖擺于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放縱與節(jié)制之間。觀念陳舊思想保守的老一代人仍然以勤儉節(jié)約為最高品德,他們的錢包一般來說總是關(guān)得很緊,這也就不難理解安東尼的祖父不能接受安東尼的生活方式。而經(jīng)濟生活重心的轉(zhuǎn)移必然會導致社會觀念和風尚的變化,因此文化重心向青年人轉(zhuǎn)移實際上就是因為青年人本身所具有的特點適應了消費型經(jīng)濟及其價值觀念的要求。只有“很”有錢,這對夫妻才能在眾人間活得理直氣壯,稱職地扮好紳士和淑女的角色,并隨心所欲地從事體面工作、旅行和戀愛,這樣,生活才是“美麗”的;反之,若是缺錢,必須時時為金錢而工作,那就是“毀滅”的開始,整個世界都成為一種對立而敵意的存在,成為被羞辱、輕蔑、嘲諷的對象,并根本地撼動兩人的安全。因此,祖父遺產(chǎn)的得到與否,成為貫串全故事的針線、男女主角失去青春美貌和不腳踏實地工作的借口,以及最后的救贖,其中的痛苦和為逃避痛苦的放縱、耽溺于享樂、酗酒、自毀,清醒之后的懺情,皆是菲茨杰拉德赤裸裸的生活寫照。
《了不起的蓋茨比》為菲茨杰拉德贏得了不朽的聲譽。蓋茨比為了博取昔日戀人黛西的愛情,不惜用5年時間積累財富,耗費巨資買下一幢豪華別墅。他揮金如土,經(jīng)常舉行豐盛的酒宴,吸引黛西前來相會,希望復活他們之間已失去的舊情。這部小說菲茨杰拉德再次融入了自己深切的人生經(jīng)驗。 蓋茨比從籍籍無名到富甲一方,他的成功是當時無數(shù)美國年輕人的夢想。可他的成功是靠非法走私而攫取的巨額財產(chǎn)。正如菲茨杰拉德堅信金錢就是能將廢墟變成圣殿的魔杖,相信金錢可以實現(xiàn)理想這也是美國這個國家“金元”時代的矛盾形象的突出特征。小說中豪華的別墅,豐盛的酒宴,甚至臥室里堆得老高的五顏六色的真絲襯衫都彌漫著濃濃的金錢味道??稍谏w茨比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青年人不可多得的高貴與天真。他生活目標專一,有理想并對理想忠貞不二,他心中的情人黛西就代表著他對生活的憧憬。他的性格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相信人可以恢復過去的美好歲月,重享青春和愛情的幸福時刻,對未來充滿希望??墒趋煳魉撞豢赡偷呐e止言談使蓋茨比頗感失望。蓋茨比的期望落空了。夢想破滅了,百無聊賴的蓋茨比最后成為自私的黛西的犧牲品。
菲茨杰拉德用人物尼克的敘述來鋪陳故事,通過這種獨特的敘述方式,蓋茨比的現(xiàn)實的成功與理想愛情之間的矛盾,傳統(tǒng)道德與現(xiàn)代社會生活理念的對抗,以及金錢的腐蝕性、消費主義的勃興都一一呈現(xiàn),在處于轉(zhuǎn)型期的美國社會中,蓋茨比的形象生動地折射出美國現(xiàn)代化中個體青年的感受。
菲茨杰拉德主要作品的主人都是青年人。我們甚至認為他就是青年的代言人。一般來說,作家以青年人為作品的主人公是為了通過青年人易塑的性格和活躍的行動來傳達普遍的人生經(jīng)驗和感情。但菲茨杰拉德卻關(guān)注的是年輕人所特有的人生體驗。雖然主人公遍歷了人生的興衰際遇而步入中年,但他們所面臨的生活問題卻并不帶有普遍性。菲茨杰拉德小說的主人公幾乎無一例外地是年輕的富人,是奇特的人,不是普通的人,這些人活動的舞臺不外乎校園、大都市或是豪華晚會。他們的心理年齡很難說隨著年齡而成熟起來。他們始終沉迷于那個令人心醉神迷的青春時代,以至于他們的整個余生似乎都注定要在一種追懷往事的惆悵情緒和曲終人散的無奈之感中度過了。故事的講述者卻是普通的平民,他們用那一種置身事外的,超脫得近乎冷漠的平視的角度娓娓道來。盡管故事的主角總是那些生活在美國“爵士時代”的有錢人,但卻絲毫不令人反感,相反地,在那些浮華的布景背后,總是蕩漾著一絲令人悄然心碎的失落。菲茨杰拉德本能地把自身的經(jīng)歷同美國的經(jīng)歷等同起來,表面的經(jīng)濟繁榮預示著好景不長。青年人的夢想與奮斗到頭來卻是失意和絕望。菲茨杰拉德的天才與偉大正在于無意中反映出時代的脈搏和面貌。
參考文獻:
[1]虞建華.美國文學的第二次繁榮[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楊金才.新編美國文學史[M].(第三卷).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宜燮,常耀信.美國文學選讀(下冊)[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4]吳建國. 菲茨杰拉德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陳雷.對《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一種解讀[J]. 國外文學,200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