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英
(河池學院 政治與歷史文化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法律的生命在于適用。然而,法律在“由精神王國進入現實王國控制社會生活關系”的過程中,人們常發(fā)現看似清晰明了的法律條文其實并不清晰,因而,法律的適用離不開解釋。在我國,法律規(guī)定法律解釋權屬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人大常委會),同時賦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釋。實際情況是:我國大多的法律解釋都不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進行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已經演變?yōu)橐环N準立法活動。它沒有理論、邏輯的合理性,但具有歷史的合理性。據有關數據統計,截止2014年6月15日,我國各類司法解釋共計5803件,現行有效的是4551件。從某種意義說,侵權責任疑難問題也是通過司法解釋來解決的。
在裁判的法律依據不明確、清晰時,法官明確法律規(guī)范的含義或確定裁判依據進,往往借助于溝通而達成的共識。在我國,更多時候司法解釋代替法官的溝通,澄清特定法律規(guī)定的含義或者確定據以裁判的規(guī)則,扮演明確法律界限及補充規(guī)定的角色,避免了法律適用中因理解不同導致的同一法律事實產生不同的裁判結果現象的出現,實現法律的公正性。
例一,界定了共同侵權行為的內涵和外延。民法通則第130條規(guī)定,共同侵權應當承擔連帶責任。這條規(guī)定僅強調共同侵權的責任承擔方式,沒有對“共同侵權”作內涵和外延的限定。從起草者的解釋看,“共同侵權”是侵權人之間主觀上有意思聯絡的侵權。根據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民法通則意見)第148條的規(guī)定,教唆、幫助他人,教唆、幫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是共同侵權人,要分別承擔連帶民事責任、主要民事責任。民法通則意見把教唆和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定性為共同侵權行為,據此,共同侵權行為包括主觀上具有意思聯絡的行為和教唆、幫助行為。根據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解釋)第3條的規(guī)定,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造成損害構成共同侵權,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損害是由侵害行為直接結合造成的,也構成共同侵權。由此,有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行為也是共同侵權行為。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解釋第4條規(guī)定,實施共同危險行為并造成損害后果的人,如果無法確定實際侵權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130條規(guī)定承擔連帶責任,即規(guī)定共同危險行為為共同侵權行為。綜上,司法解釋對共同侵權行為范圍的界定,比民法通則立法時的理解更寬泛、具體,更具操作性。
例二,明確了“產品制造者”和“生產者”的范圍。2002年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產品侵權案件的受害人能否以產品的商標所有人為被告提起民事訴訟的批復》中認為,任何將自己的姓名、名稱、商標或者可資識別的其他標識體現在產品上,表示其為產品制造者的企業(yè)或個人,均屬于民法通則第122條規(guī)定的“產品制造者”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規(guī)定的“生產者”。這一司法解釋,明確了產品商標所有人的“產品制造者”和“生產者”身份,有效保護了產品侵權案件的受害人的權益,澄清了司法解決此類產品侵權疑難案件的認識。
有關侵權責任的規(guī)定解決了其所調整領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律問題,能夠滿足所調整對象的主要法律需求?!霸V至法院的案件當中,十分之九甚至更多的案件都是預先都確定好的”,但無論如何,還有“十分之一”或者更少的案件法律沒有預先確定好。正如德國學者Larenz說的:“法律涉入形形色色及不斷演變的生活事態(tài),對這些事態(tài),立法者無法事先一覽無遺?!蹦切┊惓I僖姾吞厥獾陌讣]有納入立法范圍,留給判例去解決,應留有一些空隙讓經驗來填補。我國不承認判例,但卻開創(chuàng)了司法解釋形式,當遇上疑難侵權問題時,通過司法解釋作出相關規(guī)定,使法院得以斷案。同時,法律制定后,新的事實的出現要求我們作出一些新規(guī)定,甚至推倒原有的規(guī)定。立法的缺失給司法解釋留下了空間,使司法解釋有了存在的理由和發(fā)揮作用的機會。
例一,適時填補堆放物品、人工構筑物等致害責任規(guī)定。民法通則第126條規(guī)定,因建筑物及其它們的擱置物、懸掛物發(fā)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所有人或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除非所有人或管理人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該條規(guī)定與大陸法系民法典的立法傳統的主要不同,就是將不動產設施致害責任的適用范圍擴展到了建筑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民法通則意見第155條規(guī)定,對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損害,如果當事人沒有過錯,應當根據公平原則酌情處理。該規(guī)定雖然沒有找到相應的立法理由說明,但“較為合理的解釋應該是當時實務中擱置物、懸掛物和堆放物致害情形都較多”,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解釋第16條規(guī)定的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擔賠償責任(即適用民法通則第126條的規(guī)定)的情形之一是:“道路、橋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構筑物因維護、管理瑕疵致人損害的”,從而有了人工建造的構筑物因維護、管理缺陷導致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填補了當時法律缺乏對人工構筑物致害侵權責任的規(guī)定。
例二,適時增補隱私保護內容。民法通則通過時隱私保護問題并不突出,民法通則第101條僅提到:“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蔽瓷婕半[私問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隱私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迫切需要法律對其作出相應的規(guī)定。為此,民法通則意見第140條規(guī)定,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情形是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隱私。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以下簡稱審理名譽權案件解答)中,規(guī)定了兩種致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情形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行為,一是擅自公布他人隱私材料,二是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這些規(guī)定涉及了對隱私的保護問題,但卻將對公民個人隱私的保護限定在名譽權的范圍內,因此,有關隱私侵權的案件在司法領域中被當作名譽侵權案件,甚為不妥。意識到問題后,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解釋)中,不再將侵害隱私當成名譽侵權,而是把侵害隱私作為侵害人格利益的一種類型。2008年的《民事案件案由規(guī)定》將“隱私權糾紛”作為人格權糾紛的一種,此時,隱私權單獨成為一種權利,與姓名權、名譽權并列,不再歸屬于名譽權。通過司法解釋的方式,滿足了現實中對隱私權保護的需要。
例三,及時填補死者名譽者的保護規(guī)定。按照民法的通說,自然人的人格權始于出生,終于死亡,死者的名譽權不存在法律保護問題。然而在現實中,自然人死亡之后,如果名譽受到侵害,極有可能使人們在對該人的認識上出現誤解,對其評價降低,損害了死者的聲譽并使得其家屬也受到損害。法律邏輯與現實生活的沖突要求法律及時進行填補,回應現實的需求。天津市《今晚報》刊載的連載小說《荷花女》是我國第一起因侵犯死者名譽權而引起糾紛的案例。198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死亡人的名譽權應依法保護的復函》中答復,吉文貞(藝名荷花女)死亡后,其名譽權應依法保護,其母陳秀琴亦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一答復承認了死者享有名譽權。199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范應蓮訴敬永祥等侵害海燈法師名譽權一案有關訴訟程序問題的復函》稱:“海燈死亡后,其名譽權應依法保護,作為海燈的養(yǎng)子,范應蓮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993年審理名譽權案件解答中規(guī)定:“死者名譽受到損害的,其近親屬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本駬p害賠償責任解釋第3條規(guī)定,自然人死亡后,其近親屬因下列行為遭受精神痛苦的,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以侮辱、誹謗、貶損、丑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以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等的第7條規(guī)定了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后其人格或者遺體遭受侵害的訴訟主體。通過一系列的司法解釋明確了死者名譽權的保護問題。
胡云騰曾說,司法解釋既是適用法律的結果,同時也是法律適用的淵源。在我國,法治是沿著司法機關不斷總結經驗,把一些具有普遍價值的或者重要的經驗轉化為司法解釋,然后通過立法把這些司法解釋上升為法律的路線發(fā)展的。李適時則說,侵權責任法的制定要實事求是,把已在實踐中證明了的、有效的行政法規(guī)和司法解釋的內容吸收到侵權責任法草案里,使侵權責任法律制度更為完善。侵權責任法中有些內容實際是之前的司法解釋內容,有些內容是對之前司法解釋進行完善、修改后形成的。
例一,安全保障義務責任的規(guī)定。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解釋第6條規(guī)定了安全保障義務責任,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的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承擔相應賠償責任。如果是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fā)生的,由該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要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該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應當是在安全保障義務人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同時安全保障義務人可以有向第三人的追償權。侵權責任法第37條作了類似的規(guī)定,只是表達略有不同,如將“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的表達變成“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這條規(guī)定無疑是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解釋第6條的再現。
例二,教育機構的過錯責任規(guī)定。侵權責任法在教育機構的責任方面采用過錯責任原則。如第38條規(guī)定,幼兒園、學?;蛘咂渌逃龣C構除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外,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蛘咂渌逃龣C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責任。第40條規(guī)定,幼兒園、學?;蛘咂渌逃龣C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蛘咂渌逃龣C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蛘咂渌逃龣C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這些規(guī)定,其實就是在民法通則意見第160條和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解釋第7條的基礎上完成的。民法通則意見第160條規(guī)定,單位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生活、學習過程中或精神病人在精神病院治療過程中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有過錯的,可以責令單位適當給予賠償。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解釋第7條規(guī)定,未盡職責范圍內相關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對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例三,共同侵權責任的規(guī)定。侵權責任法第8-11條對共同侵權行為作了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較以往的規(guī)定都更為完善、科學,如侵權責任法第11條規(guī)定:“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边@條規(guī)定擺脫了“直接結合”與“間接結合”等難以把握的用語,強調從單個侵權角度判斷行為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來確定是否屬于共同侵權,比以往的規(guī)定更具操作性。這些規(guī)定其實都是在此前相關司法解釋的基礎上完善的。
例四,隱私權的規(guī)定。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二款列舉了18種民事權利,“隱私權”是其中的一種,隱私權從司法解釋的內容上升為立法的規(guī)定,實現了質的飛躍。
2009年,侵權責任法的通過使侵權責任有了專門的、系統的法律規(guī)定,這是對傳統民法典體系的重大突破,能更好地解決侵權責任問題。但侵權責任法的規(guī)定仍不免有缺陷,存在用詞模糊、規(guī)定不明確等問題,隨著侵權責任法的實施,侵權責任法在司法審判實踐運用中的疑難、爭議問題已逐步顯現,亟待出臺相關司法解釋,明確法律適用規(guī)則,以保證法律適用的統一。因此,司法解釋在侵權責任法適用過程中仍大有作為,而且必須有作為。
例一,人身損害賠償標準的確定。侵權責任法第16條對人身損害的賠償范圍進行了規(guī)定,包括醫(y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賠償范圍還包括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賠償范圍還有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但侵權責任法未具體規(guī)定人身損害賠償標準,因此,司法實踐中是否將被撫養(yǎng)人的生活費計入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引起了爭議,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適用侵權責任法的通知)第4條規(guī)定,如果受害人有被撫養(yǎng)人的,人民法院適用侵權責任法審理民事糾紛案件時,應當依據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解釋第28條的規(guī)定,將被撫養(yǎng)人生活費計入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這一司法解釋明確了人身損害賠償應包括被撫養(yǎng)人的生活費,解決了司法實踐的難題。但死亡賠償金依何標準進行計算,是按照國家上年度城鎮(zhèn)職工年平均工資標準賠償,還是根據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解釋第29條規(guī)定區(qū)分城鄉(xiāng)標準計算,或是按照死者生前收入情況及年齡確定,以及賠償期限如何等仍需要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
例二,“嚴重精神損害”判斷標準的確定。侵權責任法第22條對精神損害賠償進行了規(guī)定,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情形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如何認定“嚴重精神損害”在現實中是眾說紛紜,這也需要司法解釋作出明確規(guī)定。
例三,共同侵權范圍的確定。就共同侵權來說,侵權責任法第8條規(guī)定,造成他人損害的共同侵權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從共同侵權的范圍來看,這與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解釋第3條規(guī)定并不一致,侵權責任法規(guī)定的共同侵權是否包含共同過失、侵權行為直接結合等情形,司法解釋應當予以明確,避免司法適用的混亂。
例四,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權侵權責任地位的明確。有的學者認為,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權的侵權責任是與診療損害責任并列的侵權責任類型,但從侵權責任法的條文順序角度來看卻引起質疑。因此較為合理的解釋是,侵權責任法在起草過程中由于未對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權的侵權責任的獨立性有明確而充分的認識,因此在侵權責任法的條文順序上才出現現有規(guī)定的順序,未來司法解釋應對這一問題予以明確。適用侵權責任法的通知規(guī)定了侵權責任法的適用范圍、適用侵權責任法審理民事糾紛案件中進行醫(yī)療損害鑒定的依據、將被撫養(yǎng)人生活費計入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等,但該司法解釋仍較簡單,不能滿足司法實踐的需要。實踐中迫切需要侵權責任法司法解釋的出臺,為司法對侵權責任法的運用提供幫助,公正解決侵權責任疑難問題,發(fā)揮侵權責任法的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