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祖國大西北腹心地帶的甘肅,由于經濟的長期滯后,讓人們往往忽略了對于她異常豐厚的人文資源的知曉。此次,由中國音樂家協會與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主辦的“西風烈·絢麗甘肅”歌曲征集評選活動中一批優(yōu)秀歌曲作品的涌現,給人們帶來了一種似乎是意料之外的驚喜。透過這些作品所展示出來的幾個熠熠閃光的亮點,為人們對于這片土地的認識,揭開了神秘面紗的一角。
之一:本土作者以群體性態(tài)勢強勢出現
本來,在每一個地域或城市的歌曲征集評選活動中,本土作者的參與其中是自然而然、合乎常理之事,但是,就近些年來持續(xù)進行的、難計其數的全國性的歌曲征集評選活動中,像甘肅這樣本土作者以如此令人震撼的雄壯陣容強勢介入并斬獲甚豐的現象,卻是相當罕見、甚至是獨一無二的。請看事實:
參與此次征歌的作者大致分為本省作者,其他省、市作者和受邀赴甘肅采風的委托創(chuàng)作的作者三個部分。但以最終獲獎的30首歌曲作者的構成比例來看,在曲作者共31人、次(含合作者1人)中,本省作者多達13人、次,比例將近44%;而在歌詞作者的30人、次中,本省作者竟有21人、次之多,比例達到70%。應當說,這是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結果,至少是在近些年來中國音協主辦的同類全國性歌曲征集評選中,恐怕難以尋找到相同甚至相似的實例。
我想,如此之高的獲獎率的出現,并非無源之水,更非人為使之,而是有其產生的內在深層必然因素。
大凡關注藝術創(chuàng)作的人們都不可能不注意到,在共和國誕生后的大西北,甘肅的文藝創(chuàng)作一直有著驕人的業(yè)績。以話劇《滾滾的白龍江》、《康布爾草原上》、《遠方青年》,歌劇《月亮灣》、《向陽川》,電影《紅河激浪》,舞劇《絲路花雨》、《大漠敦煌》等為代表的這些名播四海的佳作,十分有力地彰顯著該省藝術創(chuàng)作的雄厚實力。就歌曲而言,近二十年來,在邵永強的《牧笛》(尚德義曲)、《大漠之夜》(尚德義曲)、《走進敦煌》(杜濱曲)等作品相繼走向全國之后,以由部隊業(yè)余作者步入蘭州軍區(qū)戰(zhàn)斗文工團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的劉頂柱以及王彬、楊玉鵬等為代表的青年詞作者,均在全國詞壇的各種創(chuàng)作活動中頻頻展露才智,使得甘肅的歌詞隊伍呈現出一派群體性涌現的喜人態(tài)勢。其中僅在2012年由中國音協與東莞市人民政府舉辦的“首屆全國打工歌曲”評選中,楊玉鵬的《土豆花兒開》(韓剛曲)與王彬的《人在他鄉(xiāng)》(大平曲),就分別摘取了金獎與銀獎,如此驚艷的業(yè)績,不能不令人刮目相視。而此次征歌中,我們又欣喜地看到了蘇瑋、張雁林等相對陌生的作者,他們用自己不俗的作品,證明著自己同樣是這支隊伍里的中堅分子。
相對于歌詞作者,由于歌曲囿于其傳播渠道的特殊與地域的局限等原因,此次的一批曲作者除了任職于省音協的左霞之外,更多的名字對于我們則相對比較陌生。但是,一首又一首因在藝術上具有強烈征服力而獲獎的作品,讓我們可以說是零距離地走近了他們、認識了他們:蘇瑋、朱耀東、陳雄、周麗娟、陳世祥、張雁林、叢密雨、畢英爽、郭琳、封奎海等等。顯然,這是一支陣容更加雄壯的音樂創(chuàng)作生力軍,實在值得我們予以充分關注。尤其應當指出的是,這批作者中的相當一部分是正在就讀于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的研究生,他們得益于賽音教授的指點,在創(chuàng)作上齊放異彩。正是這支真正意義上的非職業(yè)曲作者支撐起了這次獲獎作品的幾乎半壁江山,委實令人嘆喟。
當然,歌曲征集的最終目的在于能夠發(fā)現佳品力作,但從來出作品與出人才都是互為一體的——當一批佳作與一批本土作者同時問世時,那恐怕會是征歌活動最為完美的結局了。
之二:真情付出與多元汲取釀造出的音樂佳釀
位于古絲綢之路腹心地帶的甘肅?熏有著多民族聚居的隴東高原、隴南山水、河西走廊、祁連雪山、甘南草原、騰格里沙漠,而黃土文化、巴蜀文化、農耕文化、草原文化、西域文化等等,都在這片土地上長久融合,成為了兒女們世世代代引以為自豪的精神家園。像信天游、秦腔、隴劇、回族花兒以及藏族、裕固族、東鄉(xiāng)族民歌等等所具有的豐富多彩、個性鮮綻放的音樂寶藏,對于長期同這片土地朝夕相處、甘苦與共的作者們來說,當然是一種具有得天獨厚營養(yǎng)的乳汁和極為豐富的礦藏,可以任憑他們捧出自己骨肉親情般的愛戀,盡情吮吸、盡情采擷,并以各自的匠心創(chuàng)造出風格各異的藝術作品來。也許這也正是此次征歌能夠凸顯本土作者(尤其是詞作者)優(yōu)勢的根本原因所在。
正是基于此我們看到,在楊玉鵬的《我的甘肅老家》里,那種同這片生養(yǎng)自己故土休戚與共、須臾難離的的一汪深情,通過切切私語、娓娓動人的傾訴,被表達得那么感人肺腑,字里行間無處不涌動著一腔兒子對于慈母的赤誠情懷,熱切而真摯,楚楚而動人。我們沒有理由懷疑,給如此充溢著真情的歌詞輔之以印青質地厚樸但卻情感豐沛、大氣酣暢的音樂旋律,能不叩動千萬聽眾的心扉么!
同樣是帶著滿腔深情在謳歌敦煌,劉頂柱與周麗娟的新作《敦煌尋夢》同早先邵永強與杜濱合作的《走進敦煌》則顯示出了完全不同的風格特征:后者的現實性筆觸已經被前者富有現代意識的浪漫氣質所取代,那詩一般瑰奇靈異的語言與超越地域界限的流行音樂語言的嚴密契合,編織出了一種如夢似幻的意境與想象世界,將人們帶進了對于這座人類東方藝術寶庫的無限向往中,甚至容易讓人想起《阿姐鼓》來。
蘇瑋的《月牙泉》,實在令人有些喜出望外——那并不前衛(wèi)的歌詞語言卻在“泉是天上月,印在沙心間,月是地上泉,點亮沙的眼”的纖細巧妙構思中,傾訴著一種“泉涌月明共纏綿”的依依戀情,與富有西域音樂風格特征的音樂旋律相融合,顯得委婉細膩,精巧新穎,成為一種耐人品味的珍品。而她的另一首與李勇合作的《雅丹》仍然以秀麗、靈趣卻極易上口取勝。而應當特別指出的是,作為一向是歌手的蘇瑋,近年來兼及創(chuàng)作,并且在一個創(chuàng)作團隊的鼎力協助下,新近推出了一套個人演唱專輯《敦煌》,其中的作品可以說是眾妙畢集,各抒靈趣,色彩斑斕,愉悅心境,而她的這兩首作品則盡在其中。我以為,這也許正是一位女性歌手在實現向音樂人轉化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特優(yōu)勢的必然體現,讓人驚喜不已。endprint
此外,朱耀東的《原來你是這樣的美》(楊玉鵬詞),賦予了深情樸實的歌詞以一種輕松伶俐、活潑可人、洋溢著青春氣息的旋律;叢密雨《醉舞敦煌》(劉頂柱詞)的旋律,則突顯出了西方古典音樂的濃重色調;郭琳的《迭部之戀》(邵永強詞)顯然是在對甘南藏族音樂海洋中精心覓珠采寶過程中生成的;至于詞曲兼?zhèn)涞膹堁懔肿髌凤L格的粗獷、渾厚以及薩爾圖在《唱鄉(xiāng)》中所展示出的裕固族音樂的明麗品格等等,都無不在注釋著這批作品風格的多元、多彩、多樣,而這,正是一代音樂創(chuàng)作者承襲傳統、廣采四海、創(chuàng)造自我、融于時代的一種必然。
當然,在歌曲傳播語境日趨國際化的今天,作為一次全國作者參與的創(chuàng)作活動,省內外的強強聯手、優(yōu)勢互補,總是最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方式。此次受邀的名家們的作品除了印青的《我的甘肅老家》之外,戚建波那首運用音域不寬但卻清純親切、娓娓動聽的音樂語言譜成的《問隴南》(雨壽詞),則更加具備易于演唱、易于流傳的內在潛質;而王曉嶺的歌詞《河西走廊》則在同本省曲作者封奎海的合作中取得了成功。至于為數不多的其他省、市作者的入選作品中,以如李昕的《黃土塬》(張雁林詞)、曹賢邦的《敦煌》(王彬詞)等,無疑都以各自異常突出的藝術個性為此次征歌增添了光彩、加重了砝碼。
之三:遵從規(guī)律的頂層設計給予我們更多的期待
當下,各地的征歌活動如果用此起彼伏、層出不窮來形容實不為過。然而,歌曲藝術的根本品質就在于能夠化為歌聲,而且應當是化為被盡可能眾多的受眾群體或喜歡欣賞或自覺傳唱的歌聲。當那些被評選出的獲獎歌曲有獎而無聲的現象一次次重復出現的時候,我們不能不說,這樣的歌曲征集評選活動至少只不過是一種勞而無功、走走過場的游戲罷了,它同主辦者的初衷幾乎是南轅北轍、互不相干。但我們必須指出的是,隱藏在這個過程中的多個原因中,至少有一種是往往容易被主辦方所忽略,即歌曲藝術產生社會效應的延遲性。
歌曲不同于諸多的姊妹藝術,像文學、美術、攝影、舞蹈、戲劇、電影、電視等等,其作品的審美過程,大致可以在一次性欣賞中基本完成,而歌曲則不同。由于歌曲自身對于大眾廣泛參與的需求特征,使得想要達到歌曲作品社會效應的最大化,往往需要在傳播過程中才可能獲得聽眾(觀眾)的認可。正是這一點,使得至少在共和國成立以來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幾乎所有的獲獎歌曲無不是在社會上經過反復傳播,并最終由廣大聽眾直接參與才最終評選出來的。
但是,如果說在傳播媒體相對比較單一的20世紀80年代之前,一首歌曲通過電影、廣播甚至現場教唱,比如《歌唱祖國》、《我的祖國》、《學習雷鋒好榜樣》等,可以在很短時間里就會引發(fā)強烈社會效應的話,那么,進入新時期、尤其是近些年來,在多元化的群眾審美取向與多種歌曲傳播方式并存的文化背景下,一首歌曲社會效應的產生就顯得更加復雜,如像《同一首歌》、《濤聲依舊》這些名作均是在首唱數年之后才獲得大面積流行的這一事實,便最典型地證明了這一點。今天,雖然優(yōu)秀歌曲的產生已經由以往的群眾評選被專家的評選所取代,但歌曲的廣泛傳播受制于廣大群眾的這一藝術秉性不僅依然未變,而且愈加突出。這里的一個相當關鍵問題正在于:任何一個主辦者對于創(chuàng)作歌曲的被認可,一定要有一個遵從這一藝術規(guī)律的頂層設計,要有一個借助于各種傳播渠道使得廣大聽眾能夠與這些作品反復認知的時間規(guī)劃,才可能通過聽眾的參與而最終實現其征歌的宗旨。
在此,我們興奮地看到,正是從對甘肅這個富有極其豐厚文化資源的現實出發(fā),省委宣傳部推出了一個建設文化生態(tài)大省的整體三年規(guī)劃,而此次歌曲征集評選活動只是其中的一個項目,并且今后還將繼續(xù)舉辦。僅就歌曲而言,這讓我們更有充分理由堅信,這批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的歌曲作品,必將會在今后通過與受眾的大面積不斷互動,逐步體現出自己真正的社會價值,從而獲得各自持久的藝術生命力。
讓我們真誠祝愿“絢麗甘肅”征歌活動為促進我國西部歌曲的嶄新繁榮和實現建設文化強國的美好夢想拉開一道別有
洞天的帷幕!
晨楓 詞作家,音樂文學理論家
(責任編輯 榮英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