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華
(湖南科技學院 中國語言文學系,湖南 永州 425199)
由寶玉出家看《紅樓夢》敘事之因果關(guān)系
周艷華
(湖南科技學院 中國語言文學系,湖南 永州 425199)
以“寶玉出家”這一《紅樓夢》中男主人公的最終結(jié)局作為出發(fā)點,探尋《紅樓夢》中深層敘事的因果關(guān)系,可發(fā)現(xiàn)這一條因果關(guān)系鏈—黛玉之死直接導(dǎo)致了寶玉出家,而黛玉之死是由寶玉成親一事造成,寶玉成親又是封建家長們一手促成,封建家長們之所以釀成悲劇,是因為男權(quán)中心、男尊女卑思想以及擁有權(quán)力和財富是他們的核心價值理念。
寶玉出家;《紅樓夢》;敘事;因果關(guān)系
一
當代結(jié)構(gòu)主義敘事學家認為一個故事至少必須包括兩個事件,這些事件構(gòu)成一個序列,這個序列必須具有某種可續(xù)性。所謂可續(xù)性是指,故事中的事件必須能夠安排得能夠激起讀者的興趣,使他渴望看到下一步將會發(fā)生什么事,某一人物、某個場面將會發(fā)生什么變化,沖突和危機是否能夠得到解決,將以什么方式解決等等。換言之,敘事作品包含的一系列事件必須導(dǎo)向某種結(jié)局,正是由于讀者渴望了解結(jié)局才使故事中各個事件具有了可續(xù)性。
可續(xù)性涉及事件與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采取著不同方式,它們包括:時間、空間、人物和因果聯(lián)系。其中因果聯(lián)系在作品中與故事的可續(xù)性關(guān)系最為密切。在《小說面面觀》中,福斯特認為,假定有這樣一個敘事陳述“國王死了,王后也死了”,它不能看作是情節(jié)。因為兩個事件之間的關(guān)系是散漫的、松懈的。如果將它改為“國王死了,王后也因悲痛身亡”,那么這就是一個情節(jié)了,因為兩個事件之間,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種因果聯(lián)系。美國學者查特曼后來對福斯特的說法提出異議,他認為,兩個例子的區(qū)別并不在于因果聯(lián)系的有無,而在于這種因果聯(lián)系是公開的還是隱蔽的,在前一個例子里,盡管作者沒有直接提供王后的死因,但只要不給予其他方面的暗示,讀者仍會在二者之間建立一種必然聯(lián)系,即認為國王的死與王后的死是有聯(lián)系的,因此這兩個句子的區(qū)別只是表面上的,在更深一層,它們都受到因果關(guān)系的制約。
在《紅樓夢》中事件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有隱有顯,某種原因引起一種后果,這種后果又成為原因,引起另一后果,這樣發(fā)展下去,直至最后結(jié)果的出現(xiàn)。我們在《紅樓夢》中以任何一個事件如“黛玉之死”、“金釧兒之死”作為最終結(jié)果往前追溯,大都可以發(fā)現(xiàn)一條條因果關(guān)系鏈。不妨以“寶玉出家”這一《紅樓夢》中男主人公的最終結(jié)局作為出發(fā)點,探尋一下《紅樓夢》中深層敘事的因果關(guān)系。
二
寶玉十九歲時就年紀輕輕遁入空門,普通人所追求的金錢,他無需努力,就唾手可得;美女,大觀園中“千紅”、“萬艷”云集;權(quán)力,家族世代高官,其姐姐貴為王妃,況且憑他的聰明才智,謀取高官并非難事,而實際上在文本中,寶玉也不費多大力氣就中了舉人。身處“繁華世界,錦繡叢中”的他,該有的似乎都有了,然而在第119回中寶玉卻了卻塵緣,向著佛門“仰面大笑而去”。我們不能不說這與黛玉的死有直接的關(guān)系。林黛玉在寶玉心目中有多么重要的位置,從寶玉的語言中可以明顯看到。例如,在第20回中黛玉吃醋,寶黛爭吵,“寶玉笑道:‘要像只管這樣鬧,我還怕死嗎?倒不如死了干凈’;在第28回中,“寶玉道:‘我也知道我如今不好了,但只憑怎么不好,萬不敢在妹妹跟前有錯處。便有一二分錯處,你倒是或教導(dǎo)我,戒我下次,或罵我兩句,打我兩下,我都不灰心。誰知你總不理我,叫我摸不著頭腦,少魂失魄,不知怎樣才是。就是死了,也是個屈死鬼,任憑高僧高道懺悔也不能超生,還得申明緣故,我才得托生呢!’;在第29回中有“寶玉心中想著:‘我不管怎么樣都好,只要你隨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是情愿的……’”;第30回中有“寶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等等。寶玉在向黛玉訴衷情時,常常提到死,情急之下連“出家”二字也分明說出。在寶玉的人生中,黛玉早已成了他的精神支柱,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最堅強有力的支撐,此“玉”之重要地位不亞于他隨生銜來的玉,玉在則生,玉失則毀。隨著黛玉之死,他的精神隨即崩潰,在第97回中有這樣的句子—“寶玉說道:‘我有一個心‘前兒已交給林妹妹了。他要過來,橫豎給我?guī)?,還放在我的肚子里頭’”。隨著黛玉“香魂一縷隨風散”,寶玉的心也早已灰飛煙滅了。也正因為如此,曹雪芹才說賈寶玉是“抱情而遁”。
三
寶玉出家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是黛玉之死,那黛玉又是怎樣死的呢?當然從小就“病比西子勝三分”的體質(zhì)虛弱是一個方面,加之喪失父母寄人籬下,心情時常抑郁寡歡等也是造成她死亡的因素,但從《紅樓夢》文本中可以看出導(dǎo)致她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寶玉成親一事。我們可以看到黛玉的死是在第98回,而前面十幾回并未提到黛玉的病已到了危及生命的程度,她本是常病的,在第87回她還撫琴寫詩,在第94回寫道“黛玉漸好”并“去請老太太安”呢!其實黛玉生理上的病一時要不了命,要命的是她的心病。仔細查閱文本,哪一回黛玉病情加重不是因為寶玉?在第 89回“蛇影杯弓顰卿絕粒”中,當她從紫娟雪雁那里竊聽到寶玉定親的話后,就開始虐待自己只求速死了。第96、97回寫了黛玉死的過程,明擺著是因為寶玉成親已成事實的噩耗對她的強烈刺激,直接導(dǎo)致了黛玉的死亡。黛玉數(shù)年的心病遭寶玉負情成親這一擊,一時急怒,連本性也迷了(她本無鳳姐寶玉那樣的癡癥前科)加之急怒之下焚稿撕絹,自己又“惟求速死”,這樣的傷精動元,再沒有不死的理由了。
四
我們不禁要問:寶黛本是情真意切,而且上至賈母、王夫人、鳳姐下至襲人、紫娟、雪雁等丫頭都是“明知”(該詞在文本中多次出現(xiàn))的,為何導(dǎo)致寶玉錯娶,黛玉屈死,活生生一對鴛鴦被拆散的慘痛局面?在封建等級制度下,丫環(huán)們處于社會的底層,縱是有心也于事無補,他們手中根本無權(quán)去改變現(xiàn)實;寶黛作為封建家長制度下的子輩、孫輩,婚姻無法自主,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只能順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們能夠在封建家長制度的嚴密監(jiān)視下愛得那樣深沉和堅定已屬不易。那么,看看這些封建家長們,作為操縱婚姻大權(quán)的他們,何以選擇寶釵而放棄黛玉呢?他們對待婚姻的態(tài)度又怎樣?寶釵黛玉都是天仙一般的人物,無論在外貌還是琴棋書畫方面都各有千秋,不相上下,但在他們看來,寶釵行事大度,又會周全長輩們;而黛玉喜歡使小性子,不會討人歡心,又常年多病,恐怕不長壽。另外,寶釵的身處薛家的身世背景,又遠非孤零零一個黛玉能比。在《紅樓夢》第25回有下面一段話“鳳姐笑道:‘你別做夢!你給我們家作了媳婦,還虧負你么?’,指寶玉道:‘你瞧瞧,人物兒配不上?門第兒配不上?根基兒家私兒配不上?哪一點還玷辱了你?’”封建家長(鳳姐是其意志的代表和執(zhí)行者)權(quán)衡婚姻合適與否的標準是外貌、地位、財富,在種種外在因素的較量下,選擇寶釵當然是順理成章的了。婚姻被封建家長們看作是鞏固、擴大自己家族勢力的策略,他們吸納、同化自己的順從者而對叛逆者予以排斥。
五
再仔細分析寶玉成親這一既成事實的內(nèi)部原因,還有一大非常奇怪的現(xiàn)象左右著封建家長們的決定。賈母知道寶黛本已生死想許,而且在家族內(nèi)部因愛而死也并非罕事(像司棋、尤三姐的自殺),因此,不能排除黛玉也有走這條路的危險。況且黛玉本已多病,受不了刺激。然而,他們竟全然不顧及后果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志給寶玉成親,說他們是給黛玉“催命”其實一點兒也不為過。對賈母來說,寶玉是兒子的兒子,黛玉是女兒的女兒,都是自己的親身骨肉的骨肉,在親疏程度上應(yīng)該是一樣的,為何一方面殫精竭慮地治寶玉的病,一方面對黛玉的死活不管不顧呢?這是多么奇怪的現(xiàn)象!從文本出發(fā),在賈母心里實際上一直把黛玉是當外人看待的。賈家掌權(quán)者們對于女性的幸福極端淡漠,一切以男性的幸福為目的。在第96回里當賈母從王夫人那兒得知寶黛之事時“嘆道:‘別的事都好說。林丫頭倒沒什么;若寶玉真是這樣,這又叫人作難了’”為什么“林丫頭就沒什么”呢?林黛玉的幸福在賈母的心目中原來是沒什么的!娶寶釵作媳婦無非也是為了治寶玉的病,給他沖喜,照顧他而已!一個瘋瘋傻傻的丈夫,又能給妻子帶來些什么呢?寶釵又有何幸福可言?若是把男女的幸福視為同等重要,“寶玉成親”這一荒唐鬧劇就不會上演。再聯(lián)系《紅樓夢》中其他女性,許許多多丫頭(金釧兒、司棋等)小姐(迎春、元春等)的悲劇,這些不正反映了以“男尊女卑”為核心思想的封建男權(quán)制度對女性尊嚴的凌辱和幸福的踐踏,就連廟里的女尼(妙玉)也是不放過的!
六
權(quán)力欲與物質(zhì)欲,加上習見和私心,成了拆散愛情的罪魁禍首,成了死亡的宣判者,成了悲劇的根源。追溯到底,我們竟恍然大悟,其實悲劇的可悲就在于人與人之間、男女性別之間的斗爭,在于物質(zhì)對人的異化。這便是寶玉出家的邏輯中心??梢?,探究寶玉出家的因果關(guān)系,探究到底,有利于我們循著事件的發(fā)展,找出其前因后果,并探究出深層的、隱秘的邏輯起點,從而更深刻地領(lǐng)會《紅樓夢》,欣賞《紅樓夢》的敘事技巧與價值內(nèi)涵。
[1]羅鋼.敘事學導(dǎo)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清]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長沙:岳麓書社,2001.
[3]方兆平.寶玉出家新探[J].名作欣賞,2012,(8).
I206
A
1673-2219(2014)06-0064-02
2013-10-16
周艷華(1981-),女,湖南溆浦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文藝學。
(責任編校: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