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清
(湖南商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6)
1.分層教學理論綜述。
分層教學,指針對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學習成績等差異,劃分層次,并相應制定出不同的教學目標,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促進學生智能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法。[1]兩千多年前,我國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觀點,其實質與分層教學有許多相似之處?,F代教育學對因材施教涵義的解釋是:在共同的培養(yǎng)目標下,根據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長、性格、原有基礎等具體情況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給予不同的教育。[2]顯然,現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具有“分層”的內涵。
17世紀中葉,捷克“教育學之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1632)一書中闡述了“班級授課制”, 即將學生按年齡和程度編成班級,使每一班級有固定的學生和課程,由教師按照固定的教學時間表對全班學生進行上課的教學制度。這其實就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教學分層?!鞍嗉壥谡n制”的實施,大大地降低了教育成本,加速了教育的普及。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在《為掌握而學習》(1968)一書中提出了“掌握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只要提供較好的學習條件,多數學生學習能力、速度和動機方面的個別差異將會消失,95%的學生將獲得較高的學習成績。[3]布盧姆的教學理論突破了“好學生才能學會學好”的陳舊教學觀念,為學校實施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以及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共同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1931-1932),更是分層教育的重要理論基礎,只是因為政治原因,該理論直至上世紀60年代才得以傳播?!白罱l(fā)展區(qū)”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兩種發(fā)展水平:現有水平和潛在水平,兩者間的區(qū)域被稱為“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fā),把最近發(fā)展區(qū)轉化為現有發(fā)展水平,并不斷地創(chuàng)造更高水平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4]“個體差異”是分層教學的基礎;“創(chuàng)造更高水平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是其目的。同為前蘇聯的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其《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預防學生學業(yè)不良的方法》(1972)一書中,闡述了“教學形式最優(yōu)化”理論。該理論強調:在傳授容易理解的新教材、進行書面練習和實驗時采用個別教學最好;在必須采用不同深度的新教材或練習演算時,可進行不同方案的臨時分組;當講授復雜、分量較多的新教材時,應采用集體講授或集體談話的形式。他主張實行上述三種教學形式的最佳結合。[5]巴班斯基的觀點為分層教學的具體實施提供了參考。
2.分層教學的發(fā)展與實踐。
20世紀初,美國面對背景不同的移民開始了分層教學的實踐。到了50年代,英國幾乎所有的中小學都進行了分層教學。與此同時,因種族、低能兒童的歧視等問題,分層教學當時也頗受爭議,并就此進入了短暫的低谷期。1957年,前蘇聯人造衛(wèi)星的成功上天,使西方國家產生了緊迫感,并對“精英”教育重新審視和重視。在教育家們看來,兒童之間智力和能力客觀上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再加上工業(yè)化國家的高度分工需要各式各樣具有不同能力、資格和水平的人才的觀點的支持下,分層教學在西方再次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應用。
改革開放后,我國開始吸收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引進并實踐了分層教學理論。國內各省市許多學校進行過分層教學的探索,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均有??上驳氖?,各地在實施英語類課程分層教學的過程中,總結出了不少值得推廣和借鑒的經驗。但早期的研究和實踐,基本上都是在中小學里展開。90年代末開始,我國高等院校紛紛開展了分層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從而推動了該領域的研究在國內的發(fā)展和繁榮。其研究的深、廣度也在近些年得到了不斷拓展,有針對單門課程的、也有針對某一門學科的;有研究其發(fā)展歷史的、也有實證研究其效果的,但整體上對英語教學的研究依然占據較大比重。
3.分層教學的主要內容及特征。
分層教學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部分。1.學生分層。根據學生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等特征將全班學生分成高、中、低等幾個層次,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2.目標分層。制定出與各層次學生學習可能性相匹配的教學目標,通過分層教學,促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實現相應的目標。3.方法分層。分層教學過程中,要承認個別差異的存在,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用靈活多樣的分層教學方法。4.問題分層。教師設置課堂提問時,要根據學生水平、接受能力的高低,由易到難臺階式設置,分層提問,以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5.作業(yè)分層。課堂內外的作業(yè),應根據大綱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及較高要求,分為必作題和選作題。6.評價分層。教師應準確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注意課堂評價的針對性,以期更好地推動優(yōu)秀生更上一層樓,并保護后進生的自尊,提高其學習興趣。
這種教學法的特點是:教學內容的梯度性,教學對象的全面性,教學程度的針對性,教學效果的同步性。[6]它能較好地突破班級授課制難以照顧學生個別差異的局限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來的基礎上學有所得,學有所進,并最終共同發(fā)展。
1.商務英語翻譯課程的教學內容及目標。
商務英語翻譯教材大都包括五部分。第一是簡述翻譯歷史、中外著名翻譯理論及商務英語翻譯的基本特征及涵蓋內容。第二是國際商務英語的基本特征及內容。第三是商務英語翻譯的一般翻譯原則和翻譯方法。第四是商務口譯的理論及基本技巧。第五是對商務合同、商務廣告、商務報告及商務信函等重要文體的了解。該課程教材內容理論與實踐均有,但更側重于應用。
商務英語翻譯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一是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翻譯理論,為日后工作的展開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二是使學生能較為熟練地翻譯有關商務英語方面的材料,如,名片、商標、公司簡介、產品說明、廣告等;三是使學生能夠掌握常見組織機構的翻譯方式,了解不同行業(yè)的一些翻譯常識;四是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翻譯技巧熟練翻譯各類相關文稿、商務信函和單證材料以及各種常見商務報告等。當然,教師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和學生英語及商務知識的掌握情況對教學內容做適當的增減,以適應特定教學目的的需要。
2.獨立院校商務英語翻譯課程教學的現狀。
獨立學院的專業(yè)設置要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多開設當前我國各行各業(yè)急需的短線專業(yè)。獨立院校的師資隊伍由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兩部分組成,專職教師主要是理論型的傳統(tǒng)教師,兼職教師主要是具有行業(yè)背景的經驗型教師。對于商務英語翻譯課程的教學而言,這些教師要不缺乏行業(yè)背景,要不就英語功底不厚。獨立院校的學生也大體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 “花高價錢、學好本科應用型專業(yè)的”;另一部分是出身“貴族”的獨生子女,“混個文憑”是其主要目標。因而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也比較分明。這些因素既是獨立院校教師和學生的主要特征,也是其分層教學實施的重要基礎。
商務英語翻譯是商務英語、電子商務、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也是學生畢業(yè)后從事涉外貿易所必須掌握的關鍵知識。課題組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對5所獨立院校商務英語翻譯課程的相關情況進行了調查。從教師的情況來看,專職與兼職教師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指導方面雖各有所長,但并沒有協(xié)同合作,優(yōu)勢互補,各院校均是由一名教師從頭教到尾。從課堂教學情況看,各院校都是按行政班統(tǒng)一授課,作業(yè)、提問以及測試對學生均是“一視同仁”。效果上,課題組對60名大三學生的商務英語翻譯技能掌握情況調查后發(fā)現,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情況極不樂觀。在該調查中,能現場較為準確地書面翻譯商務文本的學生只占10%,基本不能翻譯的占到了70%,能現場口譯的只有5%。應該說,這離該課程的教學目標相差較遠。
課程分層教學的實施,必然要存在幾個基礎。一是教學管理者和主導者要有教學改革的勇氣和耐心,管理層能為推動改革制定相關政策,而主導者則能在政策的指導下實施、改進和完善相關改革策略;二是課程可以科學地進行分層,并有不同層次的教師資源可供調配;三是學生在各方面存在分層的必要。
1.基礎分班與動態(tài)分班相結合。
從課題組所調查的5所獨立院校商務英語翻譯課程開設情況看,該課程都是在學生大二上學期開始必修,學分因專業(yè)不同而有所不同,從3學分到6學分均有。經過大一學年的學習,部分學生的基礎英語知識有了一定的進步,并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英語語言類課程的學習方法和技巧,而部分學生因語言天賦或學習態(tài)度問題導致差距更大。鑒于獨立學院學生的兩極化特性較為明顯的事實,傳統(tǒng)的全班統(tǒng)一教學進度、統(tǒng)一教學內容顯然對兩端的學生都不利,“吃不飽”和“吃不消”的現象普遍存在。
基礎分班是根據學生第一學年基礎英語水平的差別,結合每個班級人數多少進行適當層次的劃分。當前獨立院校的行政班人數基本都在40人左右,一個行政班一般分兩個層次即可,一部分為高級班,另一部分為基礎班,層次太多不易操作也不易管理?;A班的教學內容可以按教學大綱執(zhí)行;高級班則要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適當拓展知識面。分班也不能一成不變,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作業(yè)情況甚至測試成績,對分班進行動態(tài)調整,基礎班學習態(tài)度認真、進步較大的應該調入高級班,而高級班明顯跟不上的同學應該調入基礎班。基礎分班有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共同”提高,創(chuàng)造并跨越各自更高水平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而動態(tài)分班則是基礎分班的一種“修正”,也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一種激勵。
2.教師分層與課程分層相結合。
同一門課程由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教師來講授,在我國高等學府里并不常見。獨立院校的創(chuàng)設本來就是我國高等教育機制的一種創(chuàng)新,因而其教學模式、方法、手段也應該大膽改革。對于理論與實踐較為分明的課程,完全可以嘗試由風格和背景迥異的教師來協(xié)同、分層完成,以保證不同教學內容的教學效果。
商務英語翻譯課程教材基本都可以分為兩塊,一是基礎理論性較強的部分,二是側重于實踐應用的部分。教材中的“翻譯概論、商務語篇的文體和翻譯、英漢文化與商務翻譯、英漢詞語對比與翻譯、英漢語篇的銜接與翻譯文獻的翻譯”都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和學術性,該部分內容可由經驗豐富的高校傳統(tǒng)型教師來講授。該類型教師理論扎實、學術深厚,可以為學生打下牢固的基礎。教材中的“商標和廣告的翻譯、商品說明書的翻譯、英語商務信函的翻譯、商號和商務名片的翻譯”等內容實踐性較強,可由具有企業(yè)或行業(yè)背景的兼職教師來講授,該類教師實踐經驗豐富、對于翻譯實踐有獨特的體會。偏重理論的部分先行講授,課時分配上,兩部分各占一半較為合理。獨立院校具有企業(yè)或行業(yè)背景的兼職教師較多,這種由不同教師來講授不同層次課程模塊的范式,其操作難度也不是太大。這種教師分層與課程分層的結合,既有利師資的充分利用和教師特長的發(fā)揮,也有利于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同步提高。
3.考核分層和評價分層相結合。
課題組還查閱了上述五所獨立院校商務英語翻譯課程近三年共30門次的期末考試成績分析報告,其分值極差均超過50分,最高的有76分;平均標準差達到17.6,最高的達到了24.6。這說明了學生考試成績的兩極分布情況較為嚴重的同時,也說明了考核方式存在不合理性。因而,考核分層的必要性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首先,基礎班和高級班的考核內容和側重點應該有明確的分層,基礎班的考核應以檢測學生基礎英語語言運用能力、重點以課本知識為主,以記憶和模仿性試題為宜。而高級班則要以課本內容為藍本,對相關知識進行拓展,增加有一定難度和創(chuàng)新性的測試題,進一步提高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比如,考核時如要求學生對某一商務文本進行翻譯,基礎班能簡單直譯即可,而對高級班則要提出語言流暢、翻譯技巧等方面的更高要求。其次,無論是過程中還是結果中的語言或是書面評價,教師都應該注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評價。對基礎班的學生,教師可多使用鼓勵性的語言評價;而對高級班學生,特別是自覺性較強的學生,則要更多地引導其對課本知識進行深化和拓展。動態(tài)分班本質上也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客觀評價方式,是結果評價。
課堂提問分層、作業(yè)分層等也是分層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需要教師們的精心備課和辛勤付出。獨立院校課程分層教學改革的管理層,要激勵教師們以踏實、嚴謹的態(tài)度投入教學,以專業(yè)的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的精神投入到教學改革的事業(yè)之中。
[1]陳秀麗,宋志華.以人為本 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分層教學改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05):56.
[2]宋寶亮.分層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6:208.
[3]劉樹仁.試論分層遞進教學模式[J]. 教學與管理,2006(08):54.
[4]宋秋前.關于分層遞進教學的教學論思考[J]. 中國教育學刊,2000(03):P47.
[5]程艷紅,朱汝葵.“分層遞進教學” 研究綜述[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06):30.
[6]楊毅,饒學舟. 分層教學在任職教育院校技能教學中的應用[J]. 網絡財富,2010(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