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紅,胡彬彬
(1.湖南大學 岳麓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2.中南大學 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湖南 長沙 410083)
在湖南大學中國傳統(tǒng)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胡氏藏書中有《文公家禮》三卷,其中一卷為《喪禮》。該文獻為紙捻條裝手抄本,行書,書法老道,字體雅秀。文字正體、異體、俗體并存。封面及前三頁因為年代久遠而破損不存。共212頁,每頁12行,全書約25萬字。少數(shù)頁面有磨損,文獻全貌基本完整。此文獻為新見清代禮制文獻孤本。全書內(nèi)容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完整的喪禮儀軌程式;第二部分為備辦喪禮所需之物的一些圖式,如鬼帛式、翣、呼招百魂的大旂、河圖洛書等;第三部分為喪禮宜從凡例,其中包括給亡者通往冥界的護身關文、牌式及要張貼的訃狀等;第四部分是為配合第一部分各個喪葬程序而作的祭文、祝文、召亡葬禮詩文,及刊墓勒碑文、豎碑祀土文等。
第三部分給亡者準備通往冥界的護身關文寫道:“今據(jù)大清天下……”又在第一部分行招魂禮,司祝宣西招詞:“赤蟻若象,元蜂若壺些。徜徉無所寄,廣大無所極些?!薄霸洹倍帧冻o·招魂》作“玄蜂”。“清之避諱,自康熙帝之漢名玄燁始”[1],該手抄本改“元”為“玄”,當為避康熙帝玄燁諱。所以可以推定,該手抄本當寫于清代康熙帝繼位(1662年)后。
《喪禮》發(fā)現(xiàn)于湖南婁底(明清分屬寶慶府、長沙府)?!肚灏揞愨n·喪葬類》:“常德人之喪,縉紳家必依朱子家禮,間有隨俗增損之者?!保?]在“行蓋棺禮”中,有繞棺默念詞:“徽國文公朱夫子,制為家禮宜古今。吾儒尊崇行圣教,異端邪穢詎相侵?!边@與汨羅所行喪禮之《繞棺集》中的“徽國文公朱夫子,制有喪禮宜古今。吾儒尊崇行圣教,異端邪穢不敢侵”[3]只有幾個字不一樣。盡管可能細節(jié)不一樣,但是湖南汨羅、常德、婁底三地在湖南的中部或北部,地理條件相似,其所傳的《文公家禮》的喪葬內(nèi)容應基本一致。通過對其研究,可以窺見清代湖南中北部地區(qū)民間縉紳之家喪禮的大概。
自儒家喪禮誕生之始,其程序、儀節(jié)極多,繁文縟節(jié),不可勝數(shù)。因文獻前三頁已失,我們所能見到的第一個程序就是告祖,但在告祖之前至少還有招復和小殮(見后文)。在“余閣祭”中,最后有一段文字:“按尸未入棺,須不時蕩穢,……默念前招復禮內(nèi)詞。”又在第四部分“余閣祭文”中言:“痛惟吾△,一病頹唐。已臨大數(shù),倏幻仙鄉(xiāng)?!穸Y小殮,業(yè)已周詳?!备鶕?jù)余閣祭后的說明部分(“按”字后部分)及其祭文,我們可以知道,在告祖之前,至少已有招復和小殮兩個程序。
據(jù)該抄本的“文稿目錄”,共有118個程序和事宜。按照傳統(tǒng)的喪禮程序,將其大概分為出殯前、出殯、歸葬后及其他事宜四部分。其他事宜一般是特殊情況下碰到的所需要做的事項,這里說的特殊,指其不屬于喪禮完整程序中的內(nèi)容,但在喪禮中有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情況。
出殯前程序有:告祖、迎接文公、迎文昌、迎司錄府、迎城隍、迎廟王、迎土地、啟司命、告文公豎旛、啟門神、余閣祭、迎尸入棺、蓋棺、封殯、設靈座、成服、開方、題帛招魂、送土地燈、送廟王燈、殯奠、朝奠、中奠、夕奠、奠文公、奠城隍、奠廟王、奠土地、奠司命、告水國、設冥京、奠十二殿、設天京無辰、設坤府受生、總奠天京坤府、設薦、招薦魂、正薦合奠、起血盆經(jīng)、朝夕奠經(jīng)堂、禮韋駝(馱)大士、圓血盆經(jīng)、遷柩、存柩殯告、告安魂帛。
出殯:告祖轉柩起葬、轉柩告葬、祖道、朝祖、祖餞、舉輿、發(fā)柩、遣重喪、遣奠、擺路、客餞、祭江、祭橋、奠壙、歸窆。
出殯歸后:反哭、安靈、告文公出拯孤、啟孤魂統(tǒng)領、告本院五音十類甶子孤魂、拯孤魂(祝、再祝、三祝)、告文公出拯河魂、祭告河神發(fā)賑、放河燈祝水魂、功據(jù)、借夫(告土地發(fā)夫)、祭車夫、水引、奠靈宇、奠靈宇夫頭力士并祭、撤靈、卸愿、祭火神、送文公、安司命、安福神、奠土府、安門神、初虞、再虞(兼補土)、三虞、告白靈前設奠、啟文公送重喪、送煞、懺悔、題主(成主)、祀土謝墳、結帛招魂、傍文、袝主預告祖先、奠告新祖、合祭、葬后祭告。
其他事宜:舊停護柩、久停漏柩、啟攢、啟攢預告、請祖朝祖、刊墓勒碑、豎碑祀土、改葬預告開山、改葬預告墓所、修洗預告土神、修洗預告墓前、修成祭告土神、袝葬預告祖塋、袝葬墓成祭告、袝葬祭告新墓、伴葬墓成祭告、袝葬祭告祖塋、夫婦和塚祭告、袝葬祭告古冢、召亡葬花。
我們將該文獻與元刻本《文公家禮》、明代刻本《纂圖集注文公家禮》《文公家禮儀節(jié)》《家禮集說》等相比較可知,該手抄本未見刊行,故為珍貴的孤本文獻。抄本文字書寫規(guī)范工整,絕非底層略粗識字之人所能寫。內(nèi)容豐富充實,無論從其外在形式(文字、書法)還是其實質(zhì)內(nèi)容都有研究價值。具有在文字(存在大量的俗文字)、語言詞匯(特別是俗語詞)、文學(祭文、祝文、招魂詞、葬花詩都經(jīng)過文人加工創(chuàng)作)、書法、地方歷史、民俗和民間信仰等方面都極具研究價值。限于篇幅,就下面幾點試談其價值。
第一,抄本對婁底民間縉紳之家的喪禮有詳盡的描述?!案嫖墓傲猩癯稣隆敝醒云洹爸斪袢宥Y,用賑孤魂”,“封殯”中言其“謹遵家禮,封殯中庭”。則其自稱為“儒禮”,所行之禮本自《文公家禮》。其內(nèi)容之繁雜,程序儀節(jié)之瑣屑,自是普通百姓不能承當?shù)模荒苁怯幸欢ㄘ斄暗匚坏目N紳之家才能遵從。該抄本中對喪禮的描述可謂至纖至悉,毋寧說是一個理想的范本規(guī)定,不如說是一個在具體實踐操作中形成的操作手冊。文公地位非比尋常。茲錄“迎文公”相關內(nèi)容,可見其對喪禮載述詳盡之程度。在迎文公前,先要選擇一個安靜的廳堂,并陳設各物,具體要求是:
擇廳堂之靜者,打掃潔凈,張掛如官廳。設公案,鋪氈于案上,擺列朱筆、墨筆、朱池、墨池、筆架、筆筒等件。懸掛燈彩,并備桌圍椅搭等儀。書立圣位,用大紅紙一張,寫徽國文公神位,沾(粘)貼上面,前設香案,陳列香楮、酒醴、果品,每日戒令司香燭者不時蕩穢,廳前須設關防,不許閑雜人等出入,以昭誠敬。
正式迎接文公所備之物及儀節(jié)是:
執(zhí)事者司事:設公案,設儀仗,設器具,設燈彩,設神位,設香幾,設鼓樂,設盥具,設酒樽,設司祝。升炮,布席,伐鼓初演,鳴金一帀(匝),鼓再演,金二帀,鼓三演,金三帀。奏大樂一闋,起小樂,擊磬,大賓就位,孝子旁伏。迎神,跪,叩首三,起立,跪,叩首六,起立,跪,叩首九,興,平身。執(zhí)事者進盥具,奉巾,大賓沃手,退盥具。大賓詣香案前,跪,初上香,再上香,三上香,焚香。初獻爵,司尊者酌酒,奠酒;亞獻爵,司尊者酌酒,奠爵;三獻爵,司尊者酌酒,奠爵。獻果品,俯伏,□□,讀祝文,起樂,興,復位。跪,叩首三,起立;跪,叩首六,起立;跪,叩首九,興,平身。鳴金,奏大樂,化楮錢,焚祝文,遍撤,禮成,樂止,退位。孝子叩謝。
在迎文公的過程中,其所要讀、焚的祝文內(nèi)容為:
維我夫子,大宋名儒。品埓顏曾,沉潛仁義之府;道傳孔孟,從容禮法之場。集諸儒之大成,薪傳獨炳;辟百家之邪說,斧鉞維嚴。心在諸經(jīng),精靈不昧,志遵正道,千古如生。仰惟道以教修,亦謂禮由義起。茲以△人忽然謝世,痛隔絕于九原,念幽明無二理,虔具明器等物,化寄幽冥,用仿先圣家儀,恪修祀事。伏冀尊神降鑒,指示愚矇。嗤釋氏之荒談(唐),經(jīng)不宣乎貝葉,用儒家之典禮,道惟奉此瓣香,特表葵忱,尚垂藻鑒!
“迎文公”祝文很值得體味。其目的在于強調(diào)儒家之正宗,講究禮法,排斥異端,以表誠敬,并冀求文公及其他諸神能指引亡靈,使其往冥界途中不致迷途而不知所歸。在其后的迎文昌、迎司錄府、迎城隍、廟王、土地、司命諸神中,亦先備述諸神之所司事及其神通,繼之則亦冀求諸神保佑亡靈?!坝墓敝皇潜姸喑绦蛑械囊粋€,其他程序及所辦事宜,大多同樣有儀式、祭奠文或祝文,而在奠文中,又分初、再、三奠,其內(nèi)容豐富詳盡,可見一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學界,高才博學者甚夥,而多只看重高文典冊,稀珍佚文”[4],而民間文獻卻并未受到重視,該喪禮文獻對喪禮程序儀節(jié)的詳細記述,有利于民間喪禮的研究。
第二,反映了當時民間多神信仰的實際情況。抄本中不斷申明其行“儒禮”及文公的誠心敬意,如“告孤魂”文中所說“儒禮本文公,幽明資統(tǒng)攝”,并要排斥“異端邪教”?!案嫖墓稣隆蔽囊欢?,可見其遵崇“儒禮”及排老辟佛之意:
竊惟六經(jīng)垂訓,邈若山河。四子傳書,朗炳如日月。故冠昏喪祭,我輩恪守典型。而濂洛關閩,斯文常昭矩矱。今以孝家追薦亡人,禮奉儒宗,祀事數(shù)日。爰設孤魂之位,施賑濟之仁。奉旨意于天朝,推恩情于甶子。但辟老辟佛,未免拂眾意而起眾疑。而遵道遵儒所期鑒一心而臨一德。惟我夫子,黜百家之邪說……
然而,在喪禮的實際中,除了被神話的儒家代表人物“文公”外,還摻入了來自佛教、道教及其他各路民間神仙。這些神仙中,有來自道教主宰幽冥地府的“酆都大帝”①道藏[Z].北京、上海、天津: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陶弘景于《真靈位業(yè)圖》稱其為“酆都北陰大帝”,并謂其為炎帝大庭氏,諱慶甲,為天下鬼神之宗,治羅酆山。,有佛教天神“韋駝(馱)大士”[5],有“糅合了儒家慎終追遠的道德觀、佛教的輪回果報觀念,以及民間道教的鬼神觀”[6]的“十殿閻羅”,還有其他民間各路神仙,如掌管仕途的“文昌”,掌管世人壽命長短的“司命”,保護一方土地的“城隍”、“土地”等。除此之外,喪禮中還有道教的符箓咒語,佛教的“起”、“圓”血盆經(jīng)及懺悔儀式,它們的操作方式及內(nèi)容,是“三教融合”在民間的體現(xiàn)。茲錄“迎城隍”祝文,以說明其為何被民間信仰之理由:
功高漢室,千秋之俎豆常昭;爵列王朝,萬古之榮光不泯。判陰陽于案牘,別有薄書;分善惡于鬼門,居然官吏。今以△倏然謝世,孝子孫等哀盡慎終,惟是禮奉文公,家遵儒教,招亡魂而設奠,冀答親靈,崇祀典而告虔,敬抒忱悃。第恐幽冥渺渺,未免歸路茫茫。望斷家鄉(xiāng),何處是白云親舍;瞻其骨肉,幾時入黃葉山莊。伏冀賢侯,為斯民之父母;更祈光照,鑒亡者之逍遙。暫遣靈魂,快祥光之遠引;俾臨幾席,親祭奠之常儀。茲具微觴,恭迎圣駕,來歆來格,亦保亦臨。
根據(jù)其內(nèi)容,可知在此所迎之城隍神當為漢代紀信、灌嬰、周苛、或蕭何等其中的一人。①(宋)趙與時《賓退錄》第八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04.謂(城隍)“神之姓名具者:鎮(zhèn)江、慶元、寧國、大平、襄陽、興元、復州、南安諸郡,華亭、蕪湖兩邑,皆為紀信。隆興、贛、袁、江、吉、建昌、臨江、南康,皆謂灌嬰。福州、江陰,以為周苛。真州、六合,以為英布?!尻栔瘸菫槭捄巍!薄俺勤蛏癖緸槌鞘械氖刈o神,按理執(zhí)掌應主要是守御城池,保境安民??墒亲运逄埔院螅勤蛏駲嘣絹碓酱?,除守護城市安全職責外,而且凡涉一城天地吉兇、陰陽二世的事情也都交給了城隍?!保?]而對于中國民間為何會形成多神信仰,王爾敏先生說得透徹:“中國庶民所以形成多神信仰,主要反映人群生存社會需要之功能分殊,不恃萬能之唯一真神,而如同人間現(xiàn)實需要,恃不同職司之神,護佑其生活中不同情狀之痛苦疑難。”[8]諸神各有職責,掌司不同,故各具功能神通,如文昌掌仕途,司錄府“司人世災祥”,廟王“錫福弭災,保障斯土”,土地“祠居邇近,一家是?!保久跋げ旒獌瓷馈?。故諸神在喪禮中亦被禮拜迎送,此固為民間多神信仰之反映。
第三,體現(xiàn)出濃郁的地域特色。婁底處于湖南中部地區(qū),在清代分屬寶慶府、長沙府,在歷史上屬于楚地,距屈原自沉之汨羅不遠。在歷史上,“楚人信巫鬼,重淫祀”[9],楚辭《大招》和《招魂》即是這種風俗的集中體現(xiàn)。為亡者招魂在楚地世代流傳,其與中原地區(qū)喪禮中的招魂——復有所區(qū)別,中原地區(qū)的招魂(復)只是喪禮中的一般程序,其最初的目的是希望死者復活。[10]在該抄本喪禮中的“招復”(見前文)禮也只作為一般的程序,而楚地的招魂則具有復雜的程序和豐富的語詞(招魂詞),其內(nèi)容見于楚辭《大招》、《招魂》。楚地的“招魂”風俗,很自然的體現(xiàn)在楚地喪禮中。婁底民間喪禮中,在招魂前要“開方”,即設五方(東南西北中)招魂所:
或地坪,或堂屋,設五方招魂所。用五色衣裳及冠帽裝飾,列香案及五方香幾,炳燭、焚香、舉酒、果品各三器。先于靈座告白,以次至城隍廟王、土地位前。啟明,奉靈出開方所行禮。
痛吾之不返兮,知靈魂其何從?或在冥漠之府兮,超地界以來臨?;蛟谇逄撝碣猓_密密之層云。或在江海之濱兮,駕歸棹于波心?;蛟谑奕龒u兮,跨仙鶴于紅塵?;蝈塾斡诰磐临?,策甲馬于郵亭?;曩鈿w來,庶幾受祀于中庭。陽春已逝,白日聿只。某魂歸來,無遠棄只。東南西北,無任意只。金闕銀臺,天堂住只。下臨無地,其歸來只。山遠水遙,地闊遼只。異域難居,舟遨游只。泉壤地下,冥冥夜只。羅剎鬼義,心膽赫只。天地人間,惟人樂只?;曩鈿w來,毋寥落只。
楚地喪禮中的“招魂”無疑與其歷史文化密切相關。此外,自然環(huán)境對文化習俗也有重要影響,所謂“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剛柔、輕重、遲速異棄,五味異和,器械異制,衣服異宜”[11]。婁底東有漣水,為湘江中游的一大支流,西有資水,由南向北,經(jīng)益陽后注入洞庭湖,故有河網(wǎng)密布、水系發(fā)達的特點。故在喪禮中所行之禮,如告水國、祭江、祭橋、告文公出拯河魂、祭告河神發(fā)賑、放河燈祝水魂均與水相關。“祭江”文言:
生茫天上,澤在地中,大波浪而小波瀾。望洋興嘆,刳木舟而剡木楫,利涉堪占。然波起陽侯,澹臺于焉投璧;而妖興瀘水,諸葛因以祭江。有其奉之,莫敢廢也。今以△人之靈柩,將(歸)葬于△處之山巔,經(jīng)載于舟,橫流而渡,具陳薄奠,祭告江神。伏乞河伯式臨,波臣默喻,息層濤于水面,伍胥之舊恨皆平。鼓一棹于江心,王勃之好風相送,鑒此忱念,俾無后艱。
第四,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當?shù)孛耖g社會百姓的實際生活情況。民間認為喪事之際,各類孤魂乘機附集于喪家。喪家免各類孤魂的纏擾,故設酒食招待各類孤魂,并“告文公及列神出拯孤”。
“招孤詞”言:
東方孤魂,速速來到。今晚孝家,具備賞犒。伏念爾等,男婦老少,病苦饑寒,無門控告。給爾酒食,須知飽噍。賜爾衣裳,章身有耀!助爾錢財,用度須要。各人領取,毋得爭鬧!
“拯孤”宣詞:
3.將花生油入鍋用大火燒至七八成熱,將油墩子橫放入油鍋預熱一下,取出倒去油,用長柄調(diào)匙舀一些面漿墊滿模子底部,上放蘿卜絲,蘿卜絲中央再入滿面漿,并用調(diào)匙略略掀一下,當中再入一只河蝦。然后將模子放入大油鍋汆,火不宜太旺,以免產(chǎn)生外焦里生,待油墩子自行脫出模子浮起,變成金黃色,撈出瀝干油即成。
謹遵儒禮,用賑孤魂。敢祈神道,一邑之尊,監(jiān)臨賑濟,指示迷昏,掃除妖孽,免擾吾門。
在拯孤中,亦將孤魂當生人對待:
浩浩乾坤,萬物并育。念爾孤魂,靡所托足。憐爾啼饑,賜爾酒肉。恤爾號寒,賞爾衣服。攜爾家小,率爾親屬,多少平分,無相混瀆。號令所頒,各宜整肅。倘敢喧鬧,不遵約束,敕令焦面,嚴行驅逐。戒之戒之,切囑切囑!
孤魂眾多,在該喪禮抄本中,按死因和職業(yè)來劃分。孤魂按其死因劃分的有:功名未遂而郁死者、狂夫使氣而斗死者、忿極無聊而自縊者、生前抱憤而自溺者、流落他鄉(xiāng)而客死者、因多財而被人謀死者、因犯奸而遭人處死者、顛身烈火而燒死者、好酒貪杯而醉死者、受盡枵腸而餓死者、受盡嚴寒而凍死者、閨中抑郁而死者、閨中怨別而死者前、征夫病疫而死者、從軍力戰(zhàn)而死者、生平瞽目而死者、生前跛足而死者、虎噬傷重而死者、蛇咬毒傷而死者。
按所從事職業(yè)劃分的有:(官員)謫貶孤魂、樵子孤魂、漁父孤魂、牧子孤魂、耕者孤魂、醫(yī)士孤魂、商賈孤魂、地師孤魂、工匠孤魂、陶冶孤魂、屠宰孤魂。
每類孤魂均有祭文或囑告,如“蛇咬毒傷而死者前來祭文”:
大凡毒物皆傷命,況乃蛇盤徑。蝮蛇螯毒盡人驚,任是五丁力士也難生。入山須帶斬蛇劍,那怕妖蛇現(xiàn)?慰君今夜不須慌,赤帝當前照耀任翱翔。
告“商賈孤魂”內(nèi)容為:
年去年來來去忙,生涯舊是賈和商。物隨時價抬坊市,貨趁便宜去飽裝。生意好,利錢長,誰知一夢走無常。關心枉逐蠅頭利,回首泉臺吊夕陽。
對孤魂按其從事職業(yè)的分類基本囊括了當時民間各階層的人物,而從孤魂死因分類,我們又可以看到現(xiàn)實民間社會的種種苦難。在祭文及囑告中,對每一類孤魂都有特別的描述,更像是一幅幅活生生的社會百態(tài)圖。有“過五嶺,吊三湘,蠻煙瘴雨嘆淪亡”的貶官,有“芒鞋踏破青三徑,金斧披開綠四圍”的樵子,有“任從江上風和雨,不管人間是與非”的漁夫,有“短布單衣日往還,敢辭風雨敢辭寒”的牧童,有“春耕秋獲幾多年,終身勞碌有誰憐”的耕夫,有“學習岐黃歷幾年,膏肓自度命難延”的醫(yī)士,有“關心枉逐蠅頭利,回首泉臺吊夕陽”的商賈,有“一卷青鳥信口談,后山尋覓到前山”的地師,有“簾織竹,錦裁衣”的工匠,有“燔兔首,劈牛心”的屠夫……“拯孤”的對象雖是“孤魂”,但其卻是當時當?shù)氐拿耖g現(xiàn)實社會的真實寫照。其涉及神仙信仰、民間禮制、社會百態(tài),內(nèi)容可謂充實豐富。
還有一種給亡者通往冥界的護身關文頗能反映民間現(xiàn)實社會生活之一方面。人去世后本無知覺,但對于親屬來說,死者并不消亡,而是到另外一個所謂的“冥界”中去,正如生人到外地去一樣,出發(fā)前要準備好通行的憑證。此種通行憑證并非向壁虛造,而是當時民眾在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實反映。正如王爾敏先生言:“前代(明清)對于人身保障素不講求,甚少資料,惟于行旅方便,有一種通關文件,有似今世之護照?!保?]在該喪禮中,“護身關文”內(nèi)容只不過加上喪禮亡者情節(jié),其曰:
今據(jù)大清天下△省△府……△廟王△土地祠下住居,孝子某痛為先某某大人歿于△年△月△日△時,距生于△年△月△日△時,享年幾十有幾歲。孝子孫等遵行家禮,延設儒宗,具備香湯,沐浴殯殮。特念亡者一去渺然,幽冥異路,恐滯行旌,所有關隘程途,全仗陰司指示亡魂,一路游行,毋庸阻滯。今恐無憑,立此護身關文一紙,交付亡者執(zhí)照。
右關付亡人△魂下
△年△月△儒壇給付
此與明代通關方便之告請“引照”款式基本相同,均先言地址,次則因由,最后憑此關文,祈告毋阻。明代“引照”曰:
某縣某都某圖某人為告給文引事,身因往某處買賣,猶恐沿途經(jīng)過關津把隘去處恐有阻隔,理合告給文引照身,庶免留男,為此給引上告。①《新刻鄴架新裁萬寶全書》,第九卷,轉引自王爾敏《應世規(guī)矩與關禁契約》
總之,該抄本文獻具有濃厚的時代特征及地方色彩,對其加強研究,我們可以發(fā)掘當時當?shù)刎S富的歷史生活記錄,它對研究清代湖南中北部地區(qū)的喪禮乃至社會發(fā)展變化、民俗民風更有明顯的現(xiàn)實意義。
[1]陳垣.史諱舉例[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2](清)徐珂.清稗類鈔·喪祭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4.
[3]莫道才.《汨羅民間招魂詞》的程式內(nèi)容及其對《招魂》《大招》研究的啟示[J].民族藝術,1997,(2):155-157.
[4]王爾敏.新史學圈外史學[A].研究草野小民社會生活與文化所需要具備的認識與學識[C].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29-251.
[5]任繼愈.宗教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6]王明珂.慎終追遠[A].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敬天與親人[C].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1982:307-357.
[7]王德恒,張寶樹.造神史話[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8]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A].民間多神信仰[C].長沙:岳麓出版社,2002:8-20.
[9](漢)班固.漢書·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0]朱松林.試論中古時期的招魂葬俗[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64-69.
[11]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王制第五[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