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
(武漢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他有著“晚清第一中興名臣”“千古第一完人”“儒學(xué)圣哲”的美譽(yù),梁啟超稱他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他擁有過人的政治才干,創(chuàng)辦了湘軍并成為其最高統(tǒng)帥。自考取進(jìn)士以來,他便開始了其輝煌的仕途生涯,曾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xué)士、一等毅勇侯,成為清朝歷史上漢族文人為官的最高峰。不僅如此,曾國藩在文學(xué)上所取得的成就也同樣令人欽佩和贊嘆。他創(chuàng)立了晚清古文的湘鄉(xiāng)派,所作文章有深宏駿邁之意境。本文欲發(fā)掘曾國藩詩歌中的魅力,從其詩歌中的山水描寫來看其淑世情懷。
根據(jù)筆者統(tǒng)計,曾國藩的詩歌共318 首,其中含有山水描寫的詩歌有113 首,占到了全詩的36%。其中,描寫山的有30 首,描寫水的有51 首,山水共同描寫的有32 首。曾國藩雖然不為景而寫景,但山水描寫的詩歌占其詩的比重之高確實值得我們關(guān)注,其詩歌中的這些山水描寫頗具藝術(shù)特色。
第一,具有雄渾、豪放之美。曾國藩曾說:“平生好雄奇瑰偉之文?!保?]從這種觀念出發(fā),曾國藩筆下的山水呈現(xiàn)出雄奇瑰偉之態(tài)。例如:“莽莽寒山匝四周,眼穿望不到庭闈?!薄叭ツ甏穗H賦長征,豪氣思屠大海鯨?!薄昂先嘛?,天邊萬嶺挾舟行。”“滔滔大江流,年光激若矢?!薄昂苫ㄏ娜绾?,當(dāng)春萬柳垂。”“西北看遼沈,東南望海陬。蒼茫懷百代,浩蕩足千愁。”“浩浩翻江海,爭奔且未闌?!薄皝y山合處響沉沉,古洞千年海樣深?!薄坝粲糇习厣剑L(fēng)渺千載。遺蹤今則無,仙者豈予給!朅來瞻廟庭,萬山雪皠皠?!薄俺嗨列?,千年遲象罔?!薄岸赐グ嗽滤缣欤锄t與我抵足眠。”“滄海鯨鯢浪正高,洪河蛟蜃秋尤怒。”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筆下的壯麗山水是通過四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首先是通過三、十、百、千、萬等數(shù)量詞得以表現(xiàn);其次是通過如浩浩、莽莽、滔滔、沉沉、郁郁等這些擬態(tài)詞得以表現(xiàn);再次是通過具有氣勢磅礴的表物的名詞得意展現(xiàn),如大海鯨、海陬、江海、滄海、蛟、龍等;最后是通過“如海”“如天”等比喻來得以展現(xiàn)。這些因素都是曾國藩詩歌中山水描寫雄渾、豪放之載體。
第二,具有陰柔之美。曾國藩在日記中曾這樣寫道:“吾嘗取姚姬傳先生之說,文章之道,分陽剛之美、陰柔之美二種。大抵陽剛者,氣勢浩瀚;陰柔者,韻味深美。浩瀚者,噴薄出之;深美者,吞吐而出之?!保?]315從此段話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受到了姚姬傳先生的影響,主張文章不僅要有陽剛之美,而且也不能缺乏陰柔之美。從這種觀念出發(fā),曾國藩筆下的山水亦呈現(xiàn)出陰柔的美感。如:“我有山中廬,槿籬夾綠水。”“岳麓東環(huán)湘水回,長沙風(fēng)物信佳哉!妙高峰上攜誰步?愛晚亭邊醉幾回?!薄岸坛侨胬@,淺水半篙寒。鳥過穿殘日,魚行起寸瀾?!薄皻q晚餐幽菊,空山倚冷?!薄吧窠锸聵I(yè)無凡賞,春草池塘有夢思?!薄拔莺笠豢莩?,夜雨生波瀾。”“桂林天下秀,生才雅且毅。”“乃知玉泉流,璇源已沖瀜。白岳黃山間,靈氣郁蔥蔥?!睆囊陨侠游覀兛梢钥吹剑鴩姼柚械纳剿鑼懙年幦嶂谰褪峭ㄟ^綠水、小池、玉泉等這些較和緩的景物烘托出來的;韻味深美,耐人尋味。而且,在這陰柔之美的背后我們總會發(fā)現(xiàn)淡淡的愁緒。這一點我們從作者的用詞上就可以看得出來,如殘日、枯池、醉幾回等。
第三,運用對比的手法烘托氛圍。如:“山南伐石千指碎,山北挽木萬?;亍!薄昂频蜆浒?,邊日際山黃?!薄盁熡昵降溃L(fēng)濤海國”“兩閑分吸西湖光,東壁交輝北斗燦?!薄扒罢呒げ?,后者姿斗狠?!薄拔鹧砸簧姿瑫序札報?。”“上承柔澹思,下啟碧海瀾?!薄罢焉綐涔潘馐荩赐ニ詈啥??!薄氨毯v梾眦L掣候,青山花放水流時?!薄昂楹訜o近脈,昆山玉所都?!睆囊陨侠游覀兛梢钥闯?,曾國藩通過方位對比、山水對比、色彩對比、程度對比、動靜對比等對比方式,向讀者展現(xiàn)了空間的遼闊感、風(fēng)景的整體感、視覺的瑰麗感、心理的錯落感。通過此方法的描寫,曾詩筆下的山水似乎動了起來,美感十足。
曾國藩的詩歌創(chuàng)作以出京辦湘軍為界,大致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的詩作以言志抒情為主,抒發(fā)年華易逝的感嘆和追求功名的強(qiáng)烈愿望。后期的詩作以與朋友砥礪互勉為主,充滿了深刻的人生思考和對時政的評判。曾國藩不是為了寫山水而寫山水,他的山水描寫與其思想發(fā)展?fàn)顩r緊密相連。那他的詩作中的山水描寫是如何體現(xiàn)其淑世情懷的呢?
首先是反映了曾國藩入世濟(jì)世、為國家效力的人生追求。《小池》是這方面的典型詩作:“屋后一枯池,夜雨生波瀾。勿言一勺水,會有蛟龍蟠。物理無定資,須臾變眾竅。男兒未蓋棺,進(jìn)取誰能料。”[3]589在《曾文正公嘉言巢序》中有這樣一段評價:“曾公并非超群軼倫之天才,其所遭值事會,亦終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言、立功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因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4]在這首詩作中,曾氏抒發(fā)了他雄偉的理想抱負(fù)。從前四句對于小池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曾國藩相當(dāng)?shù)淖孕挪ψ约旱氖送境錆M信心。他把自己比作蛟龍,有一種我曾國藩一定會在功名仕途上大展身手、橫掃前進(jìn)路上的一切險阻、成功將至的雄心壯志。詩作的后兩句顯示了曾國藩自強(qiáng)不息的進(jìn)取精神。曾國藩能有這樣的雄心壯志是因為他的入世濟(jì)世、為國家效力的人生態(tài)度?!陡写毫住分彩沁@方面的典型代表。“太華山頂一虬松,萬齡千代無人蹤。夜半霹靂從天下,巨木飛送清渭東。橫臥江干徑十里,盤坳上有層云封。長安梓人駭一見,天子正造咸陽宮。大斧長繩立挽致,來牛云馬填坑谼。虹梁百圍飾玉帶,螭柱萬石樅金鐘。莫言儒生終齷齪,萬一雉卵變蛟龍?!保?]571太華山上的虬松雖然默默無聞的,但是它的品質(zhì)令見多識廣的長安梓人都“駭一見”,能被用作咸陽宮的建筑材料,對于樹來說這是最好的歸宿。曾國藩以虬松自居,認(rèn)為自己現(xiàn)在雖為一名小人物,但是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他在最后兩句直點題眼,寫出了對于前途充滿自信的狂放姿態(tài)和渴望成為國家棟梁的強(qiáng)烈愿望。《歲暮雜感十首》之四:“去年此際賦長征,豪氣思屠大海鯨。湖上三更邀月飲,天邊萬嶺挾舟行。竟將云夢吞如芥,未信君山劃不平。偏是東皇來去易,又吹草綠滿蓬瀛?!保?]557通過此組詩的其他詩句“我到人間廿五秋”我們可以知道這首詩作于道光十五年。根據(jù)曾氏年譜我們可以得知,道光十四年曾國藩入京參加會試,但未考取。會試過后,留京讀書,以備來年之考,但第二年又是名落孫山。兩次會試的失敗使曾國藩備受打擊,此組詩正是作于曾氏這段人生低谷階段。然而,從詩中我們不但沒有看到曾國藩的沮喪,反而看到了他越挫越勇、志氣滿滿的性格。想當(dāng)年“思屠大海鯨”的豪氣依舊存在,“竟將云夢吞如芥,未信君山劃不平”句道出了其慷慨激昂的氣概和百折不撓的精神。他抱著不達(dá)目的誓不罷休的頑強(qiáng)精神,渴望早日翻越龍門,一展他為國效力盡忠的雄心壯志。尾聯(lián)中的“又”字用得漂亮,是點睛之筆,表明他信心依存、昂揚不屈的奮斗精神。
其次是反映了其憂國憂民的思緒和對社會黑暗不公的不滿。如《雜詩九首》之四:“傷禽悲弦聲,游魚驚月影。丈夫貴倔強(qiáng),女子多虛警。強(qiáng)弧有時弛,夷途有時梗。颶風(fēng)揚海濤,潮平已復(fù)靜。君子別有憂,眾人恐未省”。[6]558此詩充滿了悲涼且具有警醒意味的情調(diào)。曾氏通過傷禽的悲和游魚的驚來展現(xiàn)時局的混亂,緊接著又以颶風(fēng)激起海濤比喻帝國主義的入侵。曾氏覺得潮退只是暫時的平靜,人們應(yīng)該多警惕,切記不能高枕無憂。最后兩句曾氏對未曾警醒的眾人發(fā)出了憂慮之感。在此詩中我們分明看到了曾國藩對外侮的高度警惕和對國事、人民深切的憂慮。再如《雜詩九首》之七:“入門忽怳怳,出門復(fù)皇皇。嗟我素心人,各在天一方。庸夫厭鼎食,誼士謀糟糠。奔走遍天下,歸去仍空囊。秋老江湖闊,何以慰凄涼?勿勞我之思,我今足稻粱。所憂非所職,所樂殊未央。日暮登高邱,四顧何茫茫。落葉東南飛,孤雁西北翔。思君不得覯,慘淡詠斯章。”[6]559同樣是讀書人,科考的成敗決定了是庸夫還是誼士,是厭鼎食還是謀糟糠。曾氏通過這樣的對比表達(dá)了對科舉制度的抨擊之意和對苦苦掙扎的不幸讀書人的深切同情。曾氏雖然生活富足,但作為一個富有歷史使命感的讀書人,他對日益衰落的大清朝不免發(fā)出“何以慰凄涼”的感嘆。“日暮登高邱,四顧何茫茫?!钡歉咄h(yuǎn),四顧之下景物變得一片茫然,心情更是一片茫然。自己就像一只孤雁一般無助地飛翔。此詩充滿了對社會黑暗面的不滿和對國家命運的擔(dān)憂之情。又如《歲暮雜感十首》之九:“浩浩翻江海,爭奔且未闌。古來名利客,誰不到長安?!肯能尋冷淡,夜夜照檐端!”[6]568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那些為了追求名利富貴的人像“浩浩翻江?!币话阃鶃碛陂L安的達(dá)官顯貴之間。而我曾國藩“獨立看參昂”,卻只能落下個“如此寒”的地步。因為自己獨樹一幟,結(jié)果與其他人顯得格格不入。一鬧一靜形成鮮明對比,抒發(fā)了曾氏對追名逐利的名利客的極度不滿和對國家未來的擔(dān)憂。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連用兩個感嘆號,可見對世事的不滿到了難以言語的程度。
再次是反映了對親朋好友真摯的情感?!稇浀芏住分?“忽憶他時襄水上,惡風(fēng)半夜撼春雷。舟人捩舵聲同泣,客子扶床面已灰。仰荷皇天全薄命,信知浮世等輕埃。汝今歸去復(fù)何似?回首世途誠險哉。襄陽遇風(fēng),戊戌九月出都事。弟今年南歸,亦由襄水達(dá)武昌?!保?]562此詩描寫了曾氏在襄水上遭險的驚魂一幕。此次九弟出京回家也是走同樣的路線。曾國藩通過此詩表達(dá)了對九弟的擔(dān)心掛念之情,體現(xiàn)了手足親情之深。曾氏的兄弟情不僅表現(xiàn)在對其弟安危的掛念上,還表現(xiàn)在對其弟仕途未來的關(guān)心?!稖馗ψx書城南寄示二首》之二:“岳麓東環(huán)湘水回,長沙風(fēng)物信佳哉!妙高峰上攜誰步?愛晚亭邊醉幾回。夏后功名馀片石,漢王鐘鼓撥寒灰。知君此日沉吟地,是我當(dāng)年眺覽來。”[5]572岳麓書院的求學(xué)生涯在曾氏的心中留下了難以忘懷的美好記憶。同時,長沙這座擁有美山美水的城市也深深地烙刻在曾氏的心中。“知君此日沉吟地,是我當(dāng)年眺覽來?!边@句是說六弟今日沉吟之地正是為兄當(dāng)年登高望遠(yuǎn)之時眼中所見之處,間接地表達(dá)了對六弟殷切的祝福之情。他希望六弟能沿襲自己的足跡,憑借在城南書院的學(xué)習(xí)取得功名、出人頭地。《懷劉蓉》:“我思竟何蜀?四海一劉蓉。具眼規(guī)皇古,低頭拜老農(nóng)。乾坤皆在壁,霜雪必蟠胸。他日余能訪,千山捉臥龍?!保?]557劉蓉是曾氏的同鄉(xiāng)摯友,曾氏曾這樣評價這位好友:“吾友劉君孟容,湛默而嚴(yán)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壯歲,則已泊然而外富貴矣。既而察物觀變,又能外乎名譽(yù)?!保?]從此詩中的“四海一劉蓉”和“千山追臥龍”這兩句話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十分欣賞他的才華,認(rèn)為他的才能四海之內(nèi)無人能及,如同當(dāng)初的臥龍一般,詩中流露出詩人對才華橫溢的好友的思慕之情。
最后是反映了其濃郁的鄉(xiāng)愁?!额}篬筤谷圖》:“我家湘上高嵋山,茅屋修竹一萬竿。春雨晨鋤玉版,秋風(fēng)夜館鳴瑯。自來京華昵車馬,滿腔俗惡不可刪。洞庭天地一大物,一從北渡遂不還??鄳浌枢l(xiāng)好林壑,夢想此君無由攀。嗟君與我同里社,誤脫野服充朝班。一別篬筤謝猿鶴,十年臺省翔鹓鸞。魚須文笏豈不好!卻思鄉(xiāng)井長三嘆。錢塘畫師天所縱,天割湘云落此間。風(fēng)枝雨夜戰(zhàn)寒碧,明窗大幾生虛瀾。薄書塵埃不稱意,得此亦足鐫疏頑。還君此畫與君約,一月更借十回看?!保?]《題篬筤谷圖》是清代畫家戴熙受翰林侍讀學(xué)士孫鼎臣之請所作,主要描繪了湖南的秀美山水。眾所周知,曾國藩是湖南省長沙府湘鄉(xiāng)縣人,所以同為家鄉(xiāng)人的曾國藩看到此畫后愛不釋手,便起興為其題詩一首。前兩聯(lián)正是曾氏看到此圖后浮現(xiàn)在他眼前的家鄉(xiāng)的美麗、雅致、休閑的畫面。一幅江南如畫的別致、閑適的美感涌入讀者的心中。第三聯(lián)至第八聯(lián)表達(dá)了曾氏背井離鄉(xiāng)后對家鄉(xiāng)的向往和難舍之情。第九聯(lián)至尾聯(lián)則表達(dá)了曾氏對此畫的贊美之意。曾國藩通過再現(xiàn)家鄉(xiāng)的秀美景色以及風(fēng)物人情向人們展現(xiàn)了濃濃的思鄉(xiāng)情懷。這是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深切向往?!稓q暮雜感十首》之二:“高嵋山下是儂家,歲歲年年斗物華。老柏有情還憶我,夭桃無語自開花。幾回南國思紅豆,曾記西風(fēng)浣碧沙。最是故園難忘處,待鶯亭畔路三叉?!保?]565如果是上一首詩是借畫抒情的話,那么這首詩便是單刀直入地來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的杰作。同樣是高嵋山這一標(biāo)志性的物體又一次出現(xiàn)。家鄉(xiāng)的老柏和夭桃仿佛有了生命,對他依依不舍,他又怎能不思念那美麗的故園呢?游子的鄉(xiāng)愁躍然紙上。
曾國藩通過詩歌中的山水描寫使其入世濟(jì)世、憂國憂民、對家人和友人真摯的情感以及鄉(xiāng)愁等淑世情懷更好地得以展現(xiàn),可以說,曾氏詩歌中的山水描寫就是他所有抒情抒懷最好的載體。沒有了這些山水描寫,曾詩會失色許多,曾氏的許多情感也難以得到如此淋漓盡致的抒發(fā)。
首先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大學(xué)》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9]儒家的這種主張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核心理念。曾國藩作為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傳承者,自然信奉傳統(tǒng)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除了自己身體力行外,他還把它貫穿于整個家教之中。既然曾國藩把儒家經(jīng)典作為家教來奉行,那勢必會對他的詩作中產(chǎn)生影響。第二部分的提到的《小池》《感春六首》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曾國藩非??炭嗲趭^地為提高個人素質(zhì)不斷努力著,目的就是能夠為國家效力,能夠治國、平天下。事實證明曾國藩確實是一位為大清朝盡忠盡力的第一功臣。然而,這樣的功臣卻不邀功,因為他十分懂得修身立命之道。
其次是受道家思想的影響。道家講求豁達(dá)恬靜、無為而治、崇尚自然、物我兩忘。曾國藩在家信中說:“吾好讀莊子,以其豁達(dá)足益人胸襟也。去年所講‘生而美者,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一段,最為豁達(dá)。而治事之外,此中卻須有一段豁達(dá)沖融氣象,二者并進(jìn),則勤勞而以恬淡出之……”[10]可見,曾國藩非常欣賞莊子的豁達(dá)恬淡的理論。他把他的書房命名為“求闕齋”,也是取之于老子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的涵義。繁忙的軍政生活之余,他還經(jīng)常教導(dǎo)兒子、弟弟要多讀老莊書。58 歲時,他反思一生:“思曩者志事以老莊為體,禹墨為用,以不與、不遑、不稱三者為法?!保?]300以上內(nèi)容均表明,道家思想對曾國藩產(chǎn)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這樣的影響在其詩作中也有所體現(xiàn)。如《送唐鏡海先生九首》之六:“泰岳高云不可攀,曾興霖雨在人間。如今老去神功斂,只就君王乞放還?!保?]605、《送妹夫王五歸五首》之一:“飄然棄我即山林,野服黃冠抵萬金……”[5]578、《失題四首》之四:“……弘景舊居勾曲洞,杜陵新卜浣溪頭。好栽修竹一千畝,更抵人間萬戶侯?!保?]591從這些詩作中我們可以看到曾國藩的豁達(dá)恬淡,他不糾結(jié)于官權(quán)之位,反而羨慕山林的隱退生活。事實上他也常常教導(dǎo)弟弟兒子要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此外,曾國藩詩歌中的山水描寫占全詩比重之大,也恰恰反映了他受道家崇尚自然理念的影響之深。他用豁達(dá)的心態(tài)來應(yīng)對世間的紛紛擾擾,安頓自己的心靈??梢?,道家思想對曾氏的影響是不容小視的。
再次是受佛教的影響。曾國藩在日記中曾提到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可是我們應(yīng)該注意到,其“不信僧道”指的是不信俗僧,即那些為了迎合世人庸俗需要的俗僧。相反,曾國藩常常尋僧訪道,并且為高僧做聯(lián)題詩。而且他自己對神靈也非常恭敬,如修金陵痘神廟、自己親自在金陵祈雨等。在他的日記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參禪的體悟,如“靜字功夫要緊,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靜字功夫足。王文成亦是靜字有功夫,所以他不動心。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偸且o?!保?]286此外,曾國藩還非常信奉生死輪回和因果報應(yīng)。這從他把名字改為曾滌生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在日記中說:“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意:‘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今后種種,譬如今日生也?!保?]287曾國藩就是因為信奉生死輪回和因果報應(yīng)之說才將其名更改,以求一切從頭開始,行善積德,獲得善報。曾國藩在佛教宗派中特別推崇禪宗,曾詩中也不乏與佛教有關(guān)的詩作,如《三十三生日三首》:“苦飫風(fēng)塵未息機(jī),駑駘已絡(luò)紫金革幾。詩禪入悟無三昧,世路回頭有百非……”[5]575、《題平谷山莊圖》:“……開圖對此好溪山,萬重云水一閑僧,清輝照我塵里顏……”[3]596等。從這些詩作中我們分明看到了曾國藩的禪悟。
綜上所述,曾國藩詩歌中的山水描寫占全詩的比重是相當(dāng)大的。其特色是不僅具有雄渾豪放的陽剛之美,而且還具有韻味深美的陰柔之美,再者是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極大地增加了其詩歌的感染力。曾國藩通過詩歌中的山水描寫使其入世濟(jì)世、憂國憂民以及對家人和友人真摯的情感等淑世情懷更好地得以展現(xiàn)。曾國藩的詩歌能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和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分不開的,他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集成物。曾國藩不僅具有敏銳的政治頭腦,而且還具有令人欽佩的文學(xué)功底,真不愧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典范。
[1]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書信[M].長沙:岳麓書社,2011:1154.
[2]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一[M].北 京:中 國書店,2001.
[3]曾國藩.曾文正公詩集·卷三[M].北京:中國書店,2001.
[4]唐浩明.曾國藩詩文精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5.
[5]曾國藩.曾文正公詩集·卷二[M].北京:中國書店,2001.
[6]曾國藩.曾文正公詩集·卷一[M].北京:中國書店,2001.
[7]曾國藩.曾國藩全集·詩文[M].長沙:岳麓書社,2011:222.
[8]曾國藩.曾文正公詩集·卷四[M].北京:中國書店,2001:604.
[9]楊金鼎.中國文化史詞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554.
[10]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M].長沙:岳麓書社,201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