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焱+李龍
摘要:本文使用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和Logistic回歸模型,探討了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女性照料老年父母對其就業(yè)狀況的影響,并借助傾向值加權的方法對回歸模型進行了穩(wěn)健性檢驗。結(jié)果表明,在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女性群體中,老年照料提供者更難以進入勞動力市場,與非照料者相比,照料者的就業(yè)概率會降低29.6%。而男性是否從事有收入工作則不會受到是否照料老年父母的顯著影響。本文認為,老年照料既是家庭成員的義務,也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女性參與社會勞動既是個人的權利,也是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要求。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兩者關系,既應把女性視為“責任主體”,也應將她們視為“權利主體”。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老年照料;中青年女性就業(yè)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14)02-0039-09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2.005
收稿日期:2013-10-26;修訂日期:2014-01-10
基金項目:201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老年家庭照料對城市中青年女性職業(yè)發(fā)展的影響”(11CRK009);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時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diào)查研究”(10@ZH020)。
作者簡介:馬焱,法學博士,全國婦聯(lián)婦女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龍,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碩士研究生。
The Impact of the Caregiving for Elderly Parents on the Employment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Urban Married Women
MA Yan1, LI Long2
(1.Womens Studies Institute of China, ACWF,Beijing 100730,China;
2.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pulation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HQK]
Abstract:Relying on the data of the Third Wave Survey on the Social Status of Women in China (2010),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the caregiving for elderly parents on the employment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urban married women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We use propensity score weighting for robustness tes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the young and middleaged urban married women who bear the eldercare labors engaged in paid employment is lower, and the probability will be reduced by 29.6%, while whether men are engaged in paid employment isnt influenced significantly. Caregiving for the elderly is not only the obligation of the family, but also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Womens labormarket participation is not only the individual rights,but also the necessity of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On the basis,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Keywords:aging; caregiving for the elderly; employment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women
[HQ]
一、引言
我國即將迎來人口老齡化高速度、大范圍到來的時期。老年人口數(shù)量的迅猛增加,導致老年生活照料需求日益凸顯。在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傳統(tǒng)孝道文化淵遠流長、“男主外女主內(nèi)”傳統(tǒng)性別文化觀念根深蒂固的中國社會,成年子女尤其是成年女性后代往往成為老年照料的主要承擔者。與此同時,在過去30余年經(jīng)濟轉(zhuǎn)軌和社會轉(zhuǎn)型的進程中,單位體制逐漸解體,原來由國家承擔的部分養(yǎng)老保障責任逐漸轉(zhuǎn)嫁給家庭,老年照料所能獲得的國家支持力度相對弱化。加之人口轉(zhuǎn)變帶來家庭規(guī)模的不斷縮小,老年家庭照料資源也逐漸減少。如此一來,以女性為主體的老年照料者負擔明顯加重。
就業(yè)是實現(xiàn)女性經(jīng)濟獨立的基礎,是推進社會性別平等的關鍵。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落實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推動了女性逐漸由傳統(tǒng)家庭照料者的單一角色向現(xiàn)代社會建設者的多重角色轉(zhuǎn)變。然而,囿于傳統(tǒng)性別文化規(guī)范和固有角色分工定位,女性并未因其越來越多地扮演職業(yè)者的社會角色而使其扮演的家庭角色有所減弱,兩者之間的沖突日益加劇。老年父母照料因此成為影響女性就業(yè)狀況的重要影響因素。平衡與老齡化形勢亦步亦趨的老年照料危機同與婦女解放發(fā)展緊密相關的市場勞動參與之間的矛盾,應該成為政府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照料老年父母對女性就業(yè)狀況的影響是當前老齡化研究與社會性別研究的交叉領域。老齡化研究中多數(shù)過于關注老年人本身的問題,而照料者的問題卻往往會被研究者忽視;社會性別研究大都突出強調(diào)育兒對女性就業(yè)狀況的影響,而老年照料的影響因素卻較少得到重視。鑒于此,本研究將使用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和Logistic回歸模型探討老年照料與承擔照料責任的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女性就業(yè)之間的關系。為降低樣本選擇性偏差的影響,有效控制老年照料與女性就業(yè)之間的內(nèi)生性,本研究還采取傾向值加權的方法檢驗回歸模型的穩(wěn)健性,從而確?;貧w結(jié)果更為精確可信。本研究量化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女性照料老年父母對其就業(yè)狀況的影響程度,不僅有利于對中青年女性在提供老年照料方面的付出和貢獻做出準確判斷和公正評價,更有利于深化人口老齡化與婦女社會地位內(nèi)在聯(lián)系的研究,從而為全面把握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zhàn),制定具有性別平等意識的家庭幫扶政策,建設具有性別平等意識的養(yǎng)老服務體系提供依據(jù)。因此,本研究不僅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文獻回顧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關于老年家庭照料與照料者的勞動參與率之間關系的研究逐漸增多。對于兩者的具體關系,各國學者觀點各異,但基本達成了一個共識:男女老年照料者總體上相比非照料者有較低的勞動參與率,女性老年照料者的勞動參與率普遍低于男性老年照料者。美國的大部分研究顯示,處于工作年齡的女性老年照料者勞動參與率在50%左右[1~2];而男性照料者的勞動參與率較高,在57%~77%之間[3]。英國的一些研究顯示,女性老年照料者的勞動參與率在64%左右,男性照料者的勞動參與率高于女性,在70%~82%之間[4~5]。基廷(Keating)的研究發(fā)現(xiàn),1996年加拿大的女性老年照料者和男性老年照料者的勞動參與率分別是62%和78%[6]。
斯通(Stone)和肖特(Shart)使用嵌套的多項Logit模型分析了老年照料者的就業(yè)決策。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照料對照料者的就業(yè)具有巨大的負向影響,承擔照顧職責的人更傾向于選擇停薪假期、減少工作時間或者重新安排工作計劃等,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承擔起照料責任[7]。穆里寧(Muurinen)的研究得出同樣的結(jié)論,他針對向美國臨終癌癥病人提供無償照料的照料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提供照料工作對照料者的勞動市場參與率有顯著的負面影響[8]。然而,這些研究受到方法的限制,都未能解決老年照料的內(nèi)生性問題,沒有在照料老年父母和就業(yè)決策之間建立較為“干凈”的因果關系。
1990年代以前的研究,基本上把照料老人和就業(yè)決策之間的關系看成是外生的。變量往往存在選擇性偏差問題,內(nèi)生性問題可能導致統(tǒng)計有偏和結(jié)論有誤[9~10]。老年照料者的勞動參與率低,并不一定是照料本身造成的,很可能是因為照料者在承擔照料工作之前的勞動參與狀況不樂觀才選擇了照料。從沃爾夫(Wolf)、索爾多(Soldo)和斯特恩(Stern)等學者的研究開始,學術界開始比較嚴格地探討老年照料與照料者就業(yè)之間的因果關系。
沃爾夫、索爾多、斯特恩、卡邁克爾(Carmichael)和查爾斯(Charles)等是研究老年照料與照料者就業(yè)之間因果關系的典型代表。他們改進了研究方法,或者使用兩階段工具變量的方法,或者使用兩次選擇模型來控制老年照料的內(nèi)生性問題,以探討老年照料與就業(yè)決策之間的因果關系。沃爾夫和索爾多利用1987年的NSFH的數(shù)據(jù)與兩次選擇模型的方法,控制老年照料的內(nèi)生性問題,發(fā)現(xiàn)老年照料對工作時間有負向影響但不顯著[11]。斯特恩采用工具變量的方法來估計老年照料對工作時間的影響,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女性比男性更可能照顧父母,相比男性而言,女性更可能面臨工作、家務和老年照料之間的沖突[12]??ㄟ~克爾和查爾斯利用英國1990年的GHS數(shù)據(jù),對男女照料者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老年照料對男女照料者都會帶來就業(yè)影響,其中女性照料者的就業(yè)損失更大,男性參與在老年照料中相對不足,應采取鼓勵性政策措施促進男性在照料中的參與[13]。
三、數(shù)據(jù)與模型
1.數(shù)據(jù)來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數(shù)據(jù)來源于全國婦聯(lián)和國家統(tǒng)計局2010年面向全國除港、澳、臺以外的31個?。ㄗ灾螀^(qū)、直轄市)開展的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diào)查。調(diào)查按照地區(qū)發(fā)展水平的不同對調(diào)查地點進行分層,采用三階段、概率與規(guī)模成比例(PPS)抽樣的方法選取樣本。在此基礎之上,個人問卷的調(diào)查采用主卷與專(附)卷相結(jié)合的方式,主卷面向居住在家庭戶內(nèi)的18~64歲男女兩性中國公民開展,專(附)卷則針對兒童、老年、大學生、受流動影響人員以及高層人才等五個典型群體實施。個人問卷主卷記錄了26171名調(diào)查對象的個人基本情況、受教育經(jīng)歷、工作/勞動經(jīng)歷、社會保障狀況、政治參與水平、婚姻家庭狀況、健康水平、生活方式、認知態(tài)度等方面的諸多信息。其中,女性為13509人,約占51.6%,男性為12662人,約占48.4%。13708人居住在城鎮(zhèn),約占52.4%,12463人居住在農(nóng)村,約占47.6%。本研究主要關注25~59歲的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女性。為了更好地揭示照料老年父母對就業(yè)狀況的影響機制,探討其中的性別差異,本研究將同年齡段的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男性作為對比群體納入實證模型。剔除缺失變量之后,最終共獲得有效樣本量6712個,其中女性3383個,男性3329個。
2.模型構(gòu)建
本研究使用Logistic回歸模型研究照料老年父母對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特別是女性就業(yè)狀況的影響。模型的被解釋變量就業(yè)狀況是二分類變量,目前在從事有收入的工作的人取值為1,未從事有收入的工作的人取值為0。在Logistic回歸模型中,設從事有收入工作的發(fā)生概率為p,未從事有收入工作的發(fā)生概率則為1-p。核心解釋變量則采用是否為老年父母提供照料這一二分類變量來加以度量,定義在照料父母為1,未照料父母為0。由此本研究使用的模型可以表示為:
為發(fā)生比;carei為核心解釋變量是否照料老年父母;Xi為控制變量??刂谱兞渴窃诮梃b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基于個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兩方面加以選取。其中,個人特征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自評健康狀況,家庭特征主要包括配偶的支持狀況、個人收入占夫妻收入比例、家庭常住人口數(shù)、有無6歲及以下子女、所在省份。以上控制變量的具體定義如表1所示。
1.描述分析
數(shù)據(jù)顯示,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女性中照料老年父母的比例約為12.5%,而男性則只有2.6%。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的就業(yè)比例約在八成左右,相對較高。但女性低于男性近20個百分點,僅超七成女性參與勞動力市場。照料老年父母的女性就業(yè)比例明顯不及未照料老年父母的女性(P=0.000),前者只有57.0%,后者則為73.5%,后者高出前者約17個百分點。這說明照料老年父母對女性的就業(yè)狀況有著較為突出的影響。相比于女性,男性的就業(yè)狀況受是否照料老年父母的影響則不甚顯著(P=0.058),照料老年父母的男性就業(yè)比例僅僅高出未照料老年父母的男性約6個百分點。
從表2中還可以看出,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女性和男性在個人特征與家庭特征上存在著諸多差異。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更低,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低于男性5個百分點;女性的自評健康狀況更差,認為自身健康狀況好的比例低于男性9個百分點;女性的配偶支持力度更弱,配偶給予支持的比例低于男性2個百分點;女性甚至在政治面貌等方面也未表現(xiàn)出優(yōu)勢,黨員的比例低于男性12個百分點。雖然女性的平均年齡略低,但女性更低的人力資本存量和社會資本存量也是造成其就業(yè)比例不高的重要因素。
2.回歸結(jié)果
表3即為使用Logistic回歸模型對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就業(yè)狀況影響因素進行估計的結(jié)果,模型的虛擬R方顯示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其中,第一列數(shù)字呈現(xiàn)了全體樣本的情況,第二列數(shù)字即為女性的估計結(jié)果,第三列數(shù)字則是作為比較對象的男性的估計結(jié)果。
全體樣本的估計結(jié)果顯示,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相對于未照料老年父母者,照料老年父母的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從事有收入工作的概率會降低27.9%,這一差異在0.01的統(tǒng)計水平上顯著。進一步分性別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照料老年父母會對女性從事有收入工作產(chǎn)生極為顯著的負面影響。在女性中,相比沒有為老年父母提供照料的人群,照料者的就業(yè)概率會降低29.6%。與此同時,男性是否從事有收入的工作則不會受到是否照料老年父母的顯著影響。這一估計結(jié)果說明,承擔照料老年父母重任的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女性往往會受此牽絆而更難以進入勞動力市場,更傾向于回歸家庭。改善老年照料僅僅局限在家庭的狀況以及減輕老年父母照料者的照料負擔,對于激勵女性勞動參與、釋放女性就業(yè)潛力更有突出的意義。
除此之外,模型估計結(jié)果還進一步顯示,個人的年齡、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自評健康狀況和家庭中個人收入占夫妻收入比重、常住人口數(shù)、有無6歲及以下子女都會對就業(yè)狀況產(chǎn)生較為顯著的影響。對于女性而言,年齡的增長、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自評健康狀況的改善甚至于在政治面貌方面成為黨員,都將促進其從事有收入的工作。而當個人收入占比越小、家庭人口規(guī)模越大、擁有6歲及以下子女需要看護時,女性勞動參與的阻力就會增大,就業(yè)概率也會相應降低。男性是否從事有收入的工作也與其個人特征和家庭背景密切相關,但與女性存在著影響機制上的一定差異。
3.實證檢驗
上述回歸估計結(jié)果并未考慮內(nèi)生性問題,其潛在假定為照料老年父母是一個隨機選擇或外生決定的過程。但事實上,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女性照料老年父母和從事有收入的工作往往受到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其中既包括女性健康水平、6歲及以下子女狀況等已被觀測到的因素,也包括老年父母生活自理狀況、女性與老年父母的協(xié)商關系以及女性個人意愿偏好等未被觀測或不可觀測的因素。這些錯綜復雜的因素導致了照料老年父母和就業(yè)之間的內(nèi)生性問題,從而使得回歸估計結(jié)果可能是有偏的。為了對照料老年父母的干預效應作出更為準確和穩(wěn)健的測度,本研究采用傾向值加權(propensity score weighting)的方法來對內(nèi)生性加以控制。
傾向值加權首先將多個維度的信息濃縮成一個得分因子,即傾向值((x))。在本研究中,傾向值可以被理解為在給定一系列可能影響因素的情況下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女性成為老年照料提供者(其被視為接受干預)的條件概率。傾向值需要通過以是否照料老年父母為因變量的二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加以預測獲得,傾向值加權就是基于這一估計的傾向值計算出相應的權重,進而在保留全部原始樣本的前提下對照料老年父母的女性(干預組)和未照料老年父母的女性(控制組)進行再加權并開展多元分析。這一方法可以使得干預組和控制組的成員更好地代表研究總體,同時也為解決模型內(nèi)生性問題、實現(xiàn)樣本數(shù)據(jù)平衡提供了一種可以借鑒的思路。
當需要觀察照料老年父母對任意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女性的影響,即對于全部女性估計平均干預效應(average treatment effect,ATE)時,傾向值加權的方法對權重作出如下定義:
即為權重?,F(xiàn)有的研究中對ATT關注較少,但ATE和ATT分析對象的背景明顯不同。ATE的分析對象是全部女性,相應的干預效應也是針對任意一個女性的。但在實際上,有些女性并不存在需要照料的老年父母,承擔老年照料重任的可能性不大,而估計ATE時包含了這些女性,這也是其缺陷所在。因此,討論ATT就更有其現(xiàn)實意義。在本研究中,ATT的具體含義是,如果已經(jīng)承擔老年照料重任的女性未照料其老年父母的話,會對其就業(yè)帶來多大的影響。
傾向值加權之前,往往需要進行數(shù)據(jù)平衡檢驗(Data Balancing)。如果照料老年父母的女性和未照料老年父母的女性在可觀測的變量上存在顯著不同(即數(shù)據(jù)是不平衡的),就可以認為數(shù)據(jù)存在選擇性偏差。這時,就需要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以改善數(shù)據(jù)的平衡性,消除選擇性偏差問題。數(shù)據(jù)處理前檢驗數(shù)據(jù)的平衡性,通常是將是否照料老年父母這一變量與其余個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等自變量進行統(tǒng)計檢驗,個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的變量若為連續(xù)變量時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個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的變量若為分類變量時使用雙變量卡方檢驗,統(tǒng)計檢驗中若P值較小,則說明選擇性偏差存在。在傾向值加權中檢驗數(shù)據(jù)的平衡性,可以采用將是否照料老年父母作為唯一自變量對其余包含個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的變量(此時其作為因變量)進行加權簡單線性回歸或加權簡單Logistic回歸的方式來進行,其中個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的變量若為連續(xù)變量時使用線性回歸,若為分類變量時則使用Logistic回歸。
偏差較為顯著地存在。傾向值加權的方法較好地改善了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使數(shù)據(jù)在各個自變量上變得更為平衡。表4還展示了用于預測傾向值的Logistic回歸估計結(jié)果,年齡、受教育程度、自評健康狀況以及配偶支持力度、個人收入占比等都會對老年父母照料產(chǎn)生強度不一的顯著影響,這也佐證了女性在照料老年父母這一問題上存在樣本選擇性。加權后的相關回歸模型估計結(jié)果(見表5)基本驗證了原模型得出的結(jié)論:照料老年父母會對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女性就業(yè)產(chǎn)生較為顯著的負面影響。ATE顯示原模型估計的干預效應對于全部女性而言存在高估,但ATT卻表明在已經(jīng)承擔老年照料重任的女性中照料老年父母的負向作用實際上更為強烈,原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這種干預效應:相對于未照料老年父母的女性,照料老年父母的女性從事有收入工作的概率會降低31.3%,這比原模型高出1.7個百分點。
五、結(jié)論與討論
家庭中的照料重任與市場上的就業(yè)狀況緊密相關,已婚中青年女性的勞動參與比例相對不高,老年家庭照料勞動對其產(chǎn)生著極大的限制作用。本研究使用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以及Logistic回歸模型估計了照料老年父母與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女性從事有收入工作的關系,并借助傾向值加權的方法克服變量的內(nèi)生性,對其作出了準確性和穩(wěn)健性的評估。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承擔老年照料責任的女性就業(yè)比例更低,女性照料老年父母會給其就業(yè)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
作為比較,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男性的就業(yè)狀況則幾乎不為照料老年父母所影響。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男性在照料老年父母的過程中,獲得來自其他家庭成員乃至社會等方面的支持與幫助比女性要多,因而其就業(yè)狀況所受的影響相對較小。在“男主外女主內(nèi)”傳統(tǒng)性別文化觀念的影響下,女性承擔照料責任通常被認為是天經(jīng)地義的分內(nèi)之事,而男性的主要職責通常被認為是掙錢為老人提供經(jīng)濟支持,一旦男性承擔起照料重任,則會被認為是干了“分外”之事,因而更有可能得到外來的支持和幫助。
女性在履行家庭責任的同時,參與市場勞動,追求經(jīng)濟獨立,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承擔社會責任,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當今時代不可逆轉(zhuǎn)的國際潮流。當前,女性并沒有因為其扮演越來越多的社會角色而使照料負擔有所減輕,而是在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家庭規(guī)模不斷萎縮、市場化改革使福利服務更多轉(zhuǎn)向家庭的背景下,自身發(fā)展和社會地位的提高將要經(jīng)受更多考驗,面臨更大挑戰(zhàn)。女性因為承擔照料重任而難以充分就業(yè)不僅會降低其經(jīng)濟獨立性和自主性,而且從人的生命周期視角看,女性照料者中青年時期勞動權益受損將導致其老年期處于更加不利的境地,甚至會陷入老年貧困,從而將加劇未來數(shù)十年中國急劇發(fā)展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復雜性。
老年照料是家庭成員的義務,也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勞動參與是個人的權利,也是政府和社會的需要。兩者關系的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要求既突出“老年人的視角”,也強化“照料者的思路”,既把女性視為“責任主體”,又將她們視為“權利主體”。這是女性個人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也是應對老年照料危機的必然要求。女性不僅是家庭發(fā)展政策的執(zhí)行者,也應成為家庭發(fā)展政策的受益者。承擔老年照料重任的女性需要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多方支持和幫助。一方面需要男性家庭成員主動與女性共擔老年照料的重任,另一方面更需要在完善社區(qū)養(yǎng)老服務體系中,增強社會性別視角,將性別平等意識和對女性老年家庭照料者的支持納入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范疇,加大這方面的公共財政支出和資源投入,并關注低收入家庭的老年照料訴求,向困難婦女群體傾斜,為其提供更為便捷的老年照料服務。
參考文獻:
[1] Stone Robyn and Pamela Short. The Competing Demands for Employment and Informal Caregiving to Disabled Elderly [J]. Medical Care, 1990, 28(6).
[2] Douglas A. Wolf and Beth J. Soldo. Married Womens Allocation of Time to Employment and Care of Elderly Parents [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94,29,(4).
[3] Ettner, S. The Opportunity Costs of Elder Care [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96, 31(1).
[4] Carmichael, F. and S. Charles. The Opportunity Costs of Informal Care: Does Gender Matter? [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03,22(5).
[5] Henz, U. The Effects of Informal Care on Paidwork Participation in Great Britain: A Lifecourse Perspective [J]. Ageing and Society, 2004, 24(6).
[6] Keating, N. C. Eldercare in Canada: Context, Content and Consequences [M]. Ottawa, Canada:Statistics Canada, Housing, Family and Social Statistics Division,1999.
[7] 同[1].
[8] Muurinen, J.M.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l Care: Labor Market Effects in the National Hospice Study [J]. Medical Care, 1986, 24(11).
[9] Heitmueller, A. The Chicken or the Egg? Endogeneity in Labour Market Participation of Informal Carers in England [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07,26(3).
[10] Bolin, K., B. Lindgren and P. Lundborg. Informal and Formal Care among Singleliving Elderly in Europe [J]. Health Economics, 2008, 17(3).
[11] 同[2].
[12] Stern Steven. Estimating Family Longterm Care Decisions in the Presence of Endogenous Child Characteristics [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95,30(3).
[13] 同[4].
偏差較為顯著地存在。傾向值加權的方法較好地改善了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使數(shù)據(jù)在各個自變量上變得更為平衡。表4還展示了用于預測傾向值的Logistic回歸估計結(jié)果,年齡、受教育程度、自評健康狀況以及配偶支持力度、個人收入占比等都會對老年父母照料產(chǎn)生強度不一的顯著影響,這也佐證了女性在照料老年父母這一問題上存在樣本選擇性。加權后的相關回歸模型估計結(jié)果(見表5)基本驗證了原模型得出的結(jié)論:照料老年父母會對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女性就業(yè)產(chǎn)生較為顯著的負面影響。ATE顯示原模型估計的干預效應對于全部女性而言存在高估,但ATT卻表明在已經(jīng)承擔老年照料重任的女性中照料老年父母的負向作用實際上更為強烈,原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這種干預效應:相對于未照料老年父母的女性,照料老年父母的女性從事有收入工作的概率會降低31.3%,這比原模型高出1.7個百分點。
五、結(jié)論與討論
家庭中的照料重任與市場上的就業(yè)狀況緊密相關,已婚中青年女性的勞動參與比例相對不高,老年家庭照料勞動對其產(chǎn)生著極大的限制作用。本研究使用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以及Logistic回歸模型估計了照料老年父母與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女性從事有收入工作的關系,并借助傾向值加權的方法克服變量的內(nèi)生性,對其作出了準確性和穩(wěn)健性的評估。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承擔老年照料責任的女性就業(yè)比例更低,女性照料老年父母會給其就業(yè)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
作為比較,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男性的就業(yè)狀況則幾乎不為照料老年父母所影響。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男性在照料老年父母的過程中,獲得來自其他家庭成員乃至社會等方面的支持與幫助比女性要多,因而其就業(yè)狀況所受的影響相對較小。在“男主外女主內(nèi)”傳統(tǒng)性別文化觀念的影響下,女性承擔照料責任通常被認為是天經(jīng)地義的分內(nèi)之事,而男性的主要職責通常被認為是掙錢為老人提供經(jīng)濟支持,一旦男性承擔起照料重任,則會被認為是干了“分外”之事,因而更有可能得到外來的支持和幫助。
女性在履行家庭責任的同時,參與市場勞動,追求經(jīng)濟獨立,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承擔社會責任,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當今時代不可逆轉(zhuǎn)的國際潮流。當前,女性并沒有因為其扮演越來越多的社會角色而使照料負擔有所減輕,而是在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家庭規(guī)模不斷萎縮、市場化改革使福利服務更多轉(zhuǎn)向家庭的背景下,自身發(fā)展和社會地位的提高將要經(jīng)受更多考驗,面臨更大挑戰(zhàn)。女性因為承擔照料重任而難以充分就業(yè)不僅會降低其經(jīng)濟獨立性和自主性,而且從人的生命周期視角看,女性照料者中青年時期勞動權益受損將導致其老年期處于更加不利的境地,甚至會陷入老年貧困,從而將加劇未來數(shù)十年中國急劇發(fā)展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復雜性。
老年照料是家庭成員的義務,也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勞動參與是個人的權利,也是政府和社會的需要。兩者關系的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要求既突出“老年人的視角”,也強化“照料者的思路”,既把女性視為“責任主體”,又將她們視為“權利主體”。這是女性個人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也是應對老年照料危機的必然要求。女性不僅是家庭發(fā)展政策的執(zhí)行者,也應成為家庭發(fā)展政策的受益者。承擔老年照料重任的女性需要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多方支持和幫助。一方面需要男性家庭成員主動與女性共擔老年照料的重任,另一方面更需要在完善社區(qū)養(yǎng)老服務體系中,增強社會性別視角,將性別平等意識和對女性老年家庭照料者的支持納入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范疇,加大這方面的公共財政支出和資源投入,并關注低收入家庭的老年照料訴求,向困難婦女群體傾斜,為其提供更為便捷的老年照料服務。
參考文獻:
[1] Stone Robyn and Pamela Short. The Competing Demands for Employment and Informal Caregiving to Disabled Elderly [J]. Medical Care, 1990, 28(6).
[2] Douglas A. Wolf and Beth J. Soldo. Married Womens Allocation of Time to Employment and Care of Elderly Parents [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94,29,(4).
[3] Ettner, S. The Opportunity Costs of Elder Care [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96, 31(1).
[4] Carmichael, F. and S. Charles. The Opportunity Costs of Informal Care: Does Gender Matter? [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03,22(5).
[5] Henz, U. The Effects of Informal Care on Paidwork Participation in Great Britain: A Lifecourse Perspective [J]. Ageing and Society, 2004, 24(6).
[6] Keating, N. C. Eldercare in Canada: Context, Content and Consequences [M]. Ottawa, Canada:Statistics Canada, Housing, Family and Social Statistics Division,1999.
[7] 同[1].
[8] Muurinen, J.M.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l Care: Labor Market Effects in the National Hospice Study [J]. Medical Care, 1986, 24(11).
[9] Heitmueller, A. The Chicken or the Egg? Endogeneity in Labour Market Participation of Informal Carers in England [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07,26(3).
[10] Bolin, K., B. Lindgren and P. Lundborg. Informal and Formal Care among Singleliving Elderly in Europe [J]. Health Economics, 2008, 17(3).
[11] 同[2].
[12] Stern Steven. Estimating Family Longterm Care Decisions in the Presence of Endogenous Child Characteristics [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95,30(3).
[13] 同[4].
偏差較為顯著地存在。傾向值加權的方法較好地改善了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使數(shù)據(jù)在各個自變量上變得更為平衡。表4還展示了用于預測傾向值的Logistic回歸估計結(jié)果,年齡、受教育程度、自評健康狀況以及配偶支持力度、個人收入占比等都會對老年父母照料產(chǎn)生強度不一的顯著影響,這也佐證了女性在照料老年父母這一問題上存在樣本選擇性。加權后的相關回歸模型估計結(jié)果(見表5)基本驗證了原模型得出的結(jié)論:照料老年父母會對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女性就業(yè)產(chǎn)生較為顯著的負面影響。ATE顯示原模型估計的干預效應對于全部女性而言存在高估,但ATT卻表明在已經(jīng)承擔老年照料重任的女性中照料老年父母的負向作用實際上更為強烈,原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這種干預效應:相對于未照料老年父母的女性,照料老年父母的女性從事有收入工作的概率會降低31.3%,這比原模型高出1.7個百分點。
五、結(jié)論與討論
家庭中的照料重任與市場上的就業(yè)狀況緊密相關,已婚中青年女性的勞動參與比例相對不高,老年家庭照料勞動對其產(chǎn)生著極大的限制作用。本研究使用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以及Logistic回歸模型估計了照料老年父母與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女性從事有收入工作的關系,并借助傾向值加權的方法克服變量的內(nèi)生性,對其作出了準確性和穩(wěn)健性的評估。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承擔老年照料責任的女性就業(yè)比例更低,女性照料老年父母會給其就業(yè)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
作為比較,城鎮(zhèn)已婚中青年男性的就業(yè)狀況則幾乎不為照料老年父母所影響。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男性在照料老年父母的過程中,獲得來自其他家庭成員乃至社會等方面的支持與幫助比女性要多,因而其就業(yè)狀況所受的影響相對較小。在“男主外女主內(nèi)”傳統(tǒng)性別文化觀念的影響下,女性承擔照料責任通常被認為是天經(jīng)地義的分內(nèi)之事,而男性的主要職責通常被認為是掙錢為老人提供經(jīng)濟支持,一旦男性承擔起照料重任,則會被認為是干了“分外”之事,因而更有可能得到外來的支持和幫助。
女性在履行家庭責任的同時,參與市場勞動,追求經(jīng)濟獨立,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承擔社會責任,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當今時代不可逆轉(zhuǎn)的國際潮流。當前,女性并沒有因為其扮演越來越多的社會角色而使照料負擔有所減輕,而是在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家庭規(guī)模不斷萎縮、市場化改革使福利服務更多轉(zhuǎn)向家庭的背景下,自身發(fā)展和社會地位的提高將要經(jīng)受更多考驗,面臨更大挑戰(zhàn)。女性因為承擔照料重任而難以充分就業(yè)不僅會降低其經(jīng)濟獨立性和自主性,而且從人的生命周期視角看,女性照料者中青年時期勞動權益受損將導致其老年期處于更加不利的境地,甚至會陷入老年貧困,從而將加劇未來數(shù)十年中國急劇發(fā)展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復雜性。
老年照料是家庭成員的義務,也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勞動參與是個人的權利,也是政府和社會的需要。兩者關系的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要求既突出“老年人的視角”,也強化“照料者的思路”,既把女性視為“責任主體”,又將她們視為“權利主體”。這是女性個人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也是應對老年照料危機的必然要求。女性不僅是家庭發(fā)展政策的執(zhí)行者,也應成為家庭發(fā)展政策的受益者。承擔老年照料重任的女性需要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多方支持和幫助。一方面需要男性家庭成員主動與女性共擔老年照料的重任,另一方面更需要在完善社區(qū)養(yǎng)老服務體系中,增強社會性別視角,將性別平等意識和對女性老年家庭照料者的支持納入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范疇,加大這方面的公共財政支出和資源投入,并關注低收入家庭的老年照料訴求,向困難婦女群體傾斜,為其提供更為便捷的老年照料服務。
參考文獻:
[1] Stone Robyn and Pamela Short. The Competing Demands for Employment and Informal Caregiving to Disabled Elderly [J]. Medical Care, 1990, 28(6).
[2] Douglas A. Wolf and Beth J. Soldo. Married Womens Allocation of Time to Employment and Care of Elderly Parents [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94,29,(4).
[3] Ettner, S. The Opportunity Costs of Elder Care [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96, 31(1).
[4] Carmichael, F. and S. Charles. The Opportunity Costs of Informal Care: Does Gender Matter? [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03,22(5).
[5] Henz, U. The Effects of Informal Care on Paidwork Participation in Great Britain: A Lifecourse Perspective [J]. Ageing and Society, 2004, 24(6).
[6] Keating, N. C. Eldercare in Canada: Context, Content and Consequences [M]. Ottawa, Canada:Statistics Canada, Housing, Family and Social Statistics Division,1999.
[7] 同[1].
[8] Muurinen, J.M.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l Care: Labor Market Effects in the National Hospice Study [J]. Medical Care, 1986, 24(11).
[9] Heitmueller, A. The Chicken or the Egg? Endogeneity in Labour Market Participation of Informal Carers in England [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07,26(3).
[10] Bolin, K., B. Lindgren and P. Lundborg. Informal and Formal Care among Singleliving Elderly in Europe [J]. Health Economics, 2008, 17(3).
[11] 同[2].
[12] Stern Steven. Estimating Family Longterm Care Decisions in the Presence of Endogenous Child Characteristics [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95,30(3).
[13] 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