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昕欣
(大慶博物館,黑龍江 大慶 163311)
隨著世界經濟、科技一體化的發(fā)展,網絡文化的崛起,多元格局的傳統(tǒng)文化和具有獨特魅力的民族文化受到嚴重挑戰(zhàn)。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族記憶的獨有文化載體,其傳承和保護開始受到世界關注。2005年3月,中國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目標、指導方針和基本原則。博物館界以文化收藏者身份,也開始重新定義自身的職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際社會的稱呼,最早形成的概念是出于日本政府提出的“無形文化財產”。之后,隨著人們不斷深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對它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定義。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視為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類實踐和表現(xiàn)形式(包括必要的知識、技能、工具、實物、工藝品和場地),而且須與普遍接受的人權、平等、可持續(xù)性及文化群體之間相互尊重等原則相一致。各群體為適應其生存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不斷使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chuàng)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歷史感和認同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1]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國的歷史發(fā)展組成部分,它本身具有多種特征。首先是生命的生存狀態(tài)。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風格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活態(tài)非物質文化特色是它的基本屬性。其次是獨特性。獨特的非物質文化是由民族基因決定的,不同的民族基因產生的文化也不一樣。最后是民間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廣大各族人民自己創(chuàng)造的,這些群眾大多來自民間,導致了非物質文化具有濃厚的民間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偏重于以非物質形態(tài)存在于精神領域,它們往往無法觸摸,容易被忽略,甚至受到損壞不易覺察。因此,實現(xiàn)對它的保護在于充分認識和把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非物質”到“外化物質再現(xiàn)”,非但可能而且必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需要通過“可物化”載體來實現(xiàn)安全有效的保護。[2]
博物館最初的功能是保護文物,對文物征集、登記、整理、保護,已經建立了整套的程序,有專業(yè)設備和倉庫、完備的保護制度、高素質的管理人員。這套完善的文保程序和硬件,可以被利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用于保護“可物化”的部分。但必須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物化”不只是工具、實物和場所等,還包括博物館利用掌握渠道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存儲在特定載體,如有關書面資料、珍貴視頻等。
博物館要以“收藏優(yōu)先”為主要原則,把那些已經列入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特別是對那些瀕危的遺產項目,完整地納入博物館中,永久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藏系統(tǒng)的構建要注重觀念轉變、規(guī)范制度、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特別要打破傳統(tǒng)的、陳舊的實物類館藏模式。博物館可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加館藏設置,構建有形“物”與無形“物”相融合的雙重館藏體系,形成從調查、鑒定、建檔、陳列等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館藏及研究為一體的創(chuàng)新館藏制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保護技術研究和開發(fā),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較為合理、有效的解決辦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學術分類,進行圖、文、聲、像相結合的立體方式記錄普查,采用數(shù)字化的方式傳播、整理、分析、存儲,建立分類數(shù)據(jù)庫,完善數(shù)字化保存。[3]利用數(shù)字化技術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整合多種信息,在虛擬環(huán)境中融合視頻、音頻、圖片及文字,實現(xiàn)對工藝流程、文化狀態(tài)、展品展示、藝人歸檔、傳承方式、展品原材料等存在方式的虛擬再現(xiàn)功能,博物館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平臺,并打造非遺網上博物館。網上博物館具有傳統(tǒng)博物館無法比擬的藝術性與靈活性,不僅更能生動地展示其獨特的魅力,而且還能為不能來實地參觀的觀眾提供了參觀平臺,拓展了觀眾范圍。這種利用現(xiàn)代數(shù)字化的方式保護,不受時空的限制,讓大眾分享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從而達到保護的目的,同時也是博物館自身數(shù)字化的重要表現(xiàn)。
傳承藝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傳承載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多是言傳身教,它的滅絕速度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快得多,很可能使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傳承人的逝去而一去不復返。正像白庚勝先生說過的那樣:“一個薩滿死了,就是一個博物館倒了;一個民間藝人走了,就是一個藝術品種死了”。[4]對于這種情況,博物館應利用擔負著政府職能的公益事業(yè)單位身份,發(fā)揮社會組織平臺優(yōu)勢,把這些傳承藝人作為保護對象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決策者和傳承人兩者之間架起橋梁,起到兩者之間的聯(lián)絡人作用。如建立傳承藝人數(shù)字檔案,協(xié)助他們申請傳承經費,吸收為博物館志愿者,并邀請他們到博物館進行現(xiàn)場展演等。博物館也可以推動者身份,還給文化原生地民眾自主權,把保護工作下放到基層,輔助性的協(xié)助傳承藝人,成立諸如“民藝社”“民俗村”“藝人部落”等民間組織機構。遺產只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才能走上產業(yè)道路,形成良性循環(huán)態(tài)勢。這些措施不僅讓傳承藝人得到物質和精神激勵,更使他們內心擁有“社會認同感”。
博物館由于文博工作閱歷的積累,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宣傳中發(fā)揮核心作用,更好地營造氛圍和聲勢。博物館首先從最基本的展覽進行,從內容到形式都要體現(xiàn)社會教育的基本職能,把所在區(qū)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涉及工藝、民風、民俗、說唱、舞蹈等諸多種類都錄制成音像材料,并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性展覽。在展覽手段上可以采用數(shù)字技術,如無形和有形的動態(tài)陳列相結合的方式,增加展覽的趣味性、強化教育實效性。其次,發(fā)揮博物館講解功能,通過講解或真人演繹等方法,讓觀眾對展品加深了解,使其深刻地體會到當中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內涵。
[1]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第一稿[Z].巴黎: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亞太地區(qū)第七次大會中譯稿,2002:3.
[2]覃鳳琴.從“非物質”到“外化物質再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及其價值考察[J].檔案與建設,2007,(10):20.
[3]李榮啟.淺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保護[J].廣西民族研究,2006,(6):194.
[4]潘守永,郭婷啟.非物質遺產保護與博物館職能轉換芻議[A].民族服飾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國民族學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