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維國
(大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黑龍江 大慶 163311)
自大慶誕生之日起,大慶人身上就集聚并釋放著三股磅礴之氣——創(chuàng)業(yè)的豪氣、創(chuàng)新的膽氣、創(chuàng)優(yōu)的志氣。大慶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秉持了以這“三股氣”為核心的“三創(chuàng)”精神,使大慶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探索出了一條科學的路徑。
當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管理體制確定之后,其運行機制是否科學給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為堅持“非遺”工作的宗旨和方針,實現“非遺”工作的目標和任務,我們在保障機制上做到了“六個強化”:
自2009年起,大慶市即成立了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長任組長,各縣區(qū)和市政府相關部門主要領導任成員的“非遺”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在市委、市政府的統(tǒng)一領導下,切實履行職責,密切配合,形成了工作合力。與此同時,市及部分縣(區(qū))都陸續(xù)成立了專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并配備了專人、專車,確保了“非遺”工作的有效銜接和全面鋪開,形成了覆蓋全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絡。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業(yè)性強,技術要求高,需要有一批素質高、業(yè)務精的專業(yè)人才。為此,我市通過采取從系統(tǒng)部門選拔、從高校引進等多種方式,建設了一支高素質的專業(yè)人才隊伍。為了不斷提高他們的素質和水平,幾年來,我們還先后多次舉辦了“非遺保”工作培訓班,強化了專業(yè)人才隊伍的知識更新力度。
按照“長遠規(guī)劃,分期實施”的原則,我們制定了《大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guī)劃》,從制度層面確定了每一個階段的具體目標、工作原則和主要保護對象,使“非遺保”工作不僅有章可循,而且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
為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支持力度,大慶市人民政府把“非遺?!睂m椯Y金納入了財政預算,以確?!胺沁z”調查發(fā)掘、收集整理、研究宣傳等常規(guī)性支出,同時還明確規(guī)定,“如遇重大支出,可一事一議”。此外,我們還積極向上爭取支持。2010年,國家財政為大慶市“非遺”項目撥付重點扶持資金60萬元;2012年,省財政為大慶市“非遺”項目撥付支持資金80萬元。
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僅靠紙制品已無法滿足對“非遺”資料的匯總和保存。為此,我們完善了全市“非遺保”項目名錄的編制工作,建立了“非遺”數據庫,搶救、整理、保存和出版了一批珍貴的實物資料、“非遺”項目圖文及影音資料等。我們力爭在年內,實現全市“非遺”項目信息的網上查詢檢索和資源共享。此外,為使我市的“非遺”資料得到長期、安全的保護,我們已會同市檔案局將現有的“非遺”文字和視頻檔案,全部保存在了市檔案館。
市縣兩級“非遺保中心”不僅均有自己的辦公場所,而且還設立了多個傳習所、展示廳。近日,大慶市新建的“非遺”展示館《設計方案》,已由市內多名專家進行了論證。修改后的《非遺展示館設計說明》和PPT匯報也已制作完成,并得到了省和國家的專家認同。
大慶是一座年輕的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較為匱乏。我們堅持“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的大慶精神,腳踏實地、靈活應對,較好地完成了挖掘工作。
普查工作是搶救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首要任務。近年來,我們的足跡遍布縣區(qū)、城鄉(xiāng),通過座談、走訪等形式,先后發(fā)現新資源61項,經專家審定40項,基本達到了“全面普查,掌握詳情”的預期目標。2013年,按照國家和省的相關要求,我們已完成了大慶市第三批非遺名錄的申報工作,有19項非遺名錄得到大慶市人民政府批準。
大慶市地域廣闊,人口分散,常規(guī)的普查方式受眾較少。因此,我們始終堅持借助媒體宣傳,營造“全民”重視“非遺”、挖掘“非遺”、保護“非遺”的良好氛圍。僅2013年,我們就在10余家媒體,多次以文字和視頻方式宣傳報道國家的“非遺?!狈ㄒ?guī)和大慶市的“非遺?!惫ぷ?。特別是2013年2月15日至25日,大慶電視臺連續(xù)10天,對我市獲省、市級“非遺”名錄的部分項目進行了系列報道。通過媒體宣傳,擴大了“非遺?!惫ぷ鞯挠绊懥?,增加了“非遺”信息的來源。有些市民看完報道后,主動打電話或親自到市“非遺保中心”咨詢,提供“非遺”線索。目前,大慶市已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個,省級項目21個,市級項目41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38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71名。
新穎的傳播手段,是人們了解、傳承、保護、利用“非遺”項目的前提條件。為此,我們巧妙地實現了“三個利用”:
2013年2月5日19點30分,在中央電視臺第三套節(jié)目黃金時段,我市省級“非遺”項目“東北簡板大鼓”,在由李詠和王冠主持的《向幸福出發(fā)》節(jié)目中隆重推出,由傳承人劉桂英做了現場講解和表演;同年3月5日,我市獲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的“楊小班鼓吹樂棚”同樣在央視三套《向幸福出發(fā)》節(jié)目中予以播出,并由楊小班三代傳承人做了現場表演。通過央視的宣傳,提升了我市“非遺”項目和“非遺保”工作的知名度。
近年來,我市部分“非遺”項目多次參加了“哈洽會”“深博會”,特別是2013年10月參加了首屆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會。在省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會上,我市共獲8個獎項,其中有7個單項分獲一、二、三等獎和一個集體組織獎。為大慶市爭得了榮譽,為大慶市的“非遺”項目贏得了美譽。
2013年,經與八一農墾大學、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大慶校區(qū)、大慶職業(yè)學院等院校協商,我們在市內多所大學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選修課”。目前,已有幾千余名師生聆聽了我市“非遺”傳承人的授課,反響良好,為擴大“非遺”項目的關注度,培養(yǎng)“非遺”項目的潛在傳承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14年1月,我們又同渤海大學商定,由該校出資在其大學建立一座“薩滿剪紙”展示館,同時成立課題組進行研究工作。為我市和龍江非遺走出去奠定了基礎。
如何既維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性又不限制其發(fā)展,如何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又不限制其文化價值的利用,是擺在每個“非遺”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為解開這道“難題”,我們采取了四項措施:
這里所說的“固本”,就是以“非遺”傳承人為本,竭盡全力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這里所說的“原貌”,即原生性??趥魃硎谑欠俏镔|文化遺產主要的傳承方式。因此,我們不斷加強對代表性傳承人的認證和保護力度,通過采取挖掘、扶持、資助等措施,發(fā)現、認證和保護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非遺”傳承人,使民族民間絕技保持了原生性。
大慶市的楊小班鼓吹樂棚和蒙古族四胡音樂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目前,這兩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和我市其他“非遺”項目一樣,不但得到了重點保護,而且得到了較好的使用。例如:蒙古族四胡音樂,除在日常參加一些傳統(tǒng)活動外,還參加了由國家文化部、國家民委聯合舉辦的首屆“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舞蹈類)調演活動”和由國家農業(yè)部、文化部、中國文聯舉辦的首屆中國農民藝術節(jié)的開幕式演出等,并多次榮獲“群星獎”、“精粹獎”等省級和國家級大獎,為黑龍江省和大慶市爭得了榮譽。
為使我市的“非遺”項目“不走樣”“不變味”,后繼有人,代代相傳,我們加大了“非遺”項目傳承基地的建設力度。僅2013年,我們就建立和明確了22個傳承基地,并通過師傅帶徒授藝、出版“非遺”叢書等多種方式,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態(tài)保護傳承活動。
我們先后開展了“大地歡歌”農民藝術節(jié)、“天堂草原”蒙古族民歌會,“牧民歡歌”蒙古四胡展演,楊小班鼓吹樂棚、蒙古族四胡音樂“走進哈師大”等一系列展演活動,傳承保護了“非遺”文化,塑造提升了“非遺”品牌。
在“非遺”保護工作中,我們最理想的追求是“魚和熊掌兼得”。也就是說,既可以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發(fā)生“基因突變”,同時又能實現有效開發(fā)、合理利用。為實現“兼得”,我們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一方面尊重“非遺”項目的原生性,堅持項目存續(xù)發(fā)展的自然流變規(guī)律,開發(fā)利用“非遺”項目始終不脫離其流布地域、族群、文化空間和生存環(huán)境,以避免顛覆式的基因突變。另一方面,不片面排斥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尊重自然流變規(guī)律的前提下,鼓勵利用“非遺”項目的某些元素、內涵、外延或符號進行商業(yè)開發(fā),實現其經濟價值。
大慶的薩滿剪紙和蘆葦畫制作不僅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同時也是大慶市首屈一指的旅游紀念品。在“創(chuàng)意大慶”2013《大慶元素》文化旅游產品創(chuàng)意設計大賽活動中,這兩項產品,雙雙榮獲金獎。不僅如此,大慶的薩滿剪紙傳承人和蘆葦畫制作傳承人均開辦了自己的“非遺”企業(yè),生產了大量的產品,培養(yǎng)了一批傳承骨干,創(chuàng)造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文化傳承性,是一種發(fā)展中的取舍,繼承中的揚棄,是在中華傳統(tǒng)中融入現代意識的再創(chuàng)造。據此,對一些群眾基礎好、有市場前景的傳統(tǒng)工藝,我們鼓勵其開發(fā)設計符合市場需要的新產品,進行開發(fā)性保護,使“小作坊”逐漸成為“大產業(yè)”。例如,歷經百年風雨的大同老窖酒廠,為更好地發(fā)揮傳統(tǒng)工藝優(yōu)勢,目前正在改擴建,預計年內即可達產;以傳統(tǒng)制作技藝為核心的大慶邵家大醬、曹家香油、東北傳統(tǒng)粘豆包等市級非遺項目,也都在逐漸成為實力很強的成長型非遺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