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春
(邯鄲學院 中文系,河北 邯鄲 056005)
“華夷之辨”的思想是《春秋》大義之一。所謂華夷之辨,是要辨明諸夏(華夏)與夷狄之間的不同。華夷之辨并非起于春秋之時,在春秋之前就存在夷狄與諸夏之區(qū)別?!妒酚洝の宓郾炯o》云:“于是舜歸而言于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盵1](P28)此中所言北狄、南蠻、西戎、東夷均是區(qū)別于諸夏的未開化族群,通稱為夷狄。由于夷狄屬于未開化族群,即夷狄缺乏禮義教化,且經(jīng)常侵略諸夏,諸夏出于現(xiàn)實之需要而不得不“攘夷”,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變北狄”“變西戎”“變東夷”[1](P28)的思想,我主張“變北狄”“變西戎”“變東夷”[1](P28)的思想可以歸納為“變夷狄”之思想??鬃有蕖洞呵铩?,提出既要治京師、治諸夏,還要治夷狄。這不僅繼承了堯舜“變夷狄”之思想,而且無疑也繼承了堯“協(xié)和萬邦”[2](P27)的思想。《春秋谷梁傳》對夷狄與諸夏的關系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研究,提出了較為完整的理論,最后由春秋谷梁學家總結為華夷之辨。
《春秋》宣公十一年:“丁亥,楚子入陳?!薄洞呵锕攘簜鳌吩疲骸叭胝撸瑑?nèi)弗受也。日入,惡入者也。何用弗受也?不使夷狄為中國也?!盵3](P2414)《春秋谷梁傳》講“內(nèi)弗受”也,其內(nèi)外是以魯為中心而言的。首先,由于各諸侯國的文化發(fā)展是不平衡的,《春秋谷梁傳》以魯為內(nèi),即魯國的文化是各中原華夏諸侯國中最先進的,在各中原華夏諸侯國這一范圍內(nèi)以魯為內(nèi)而以其他中原華夏諸侯國為外。其次,當魯為中心的中原華夏文化各諸侯國的華夏文化面對非華夏文化時,《春秋谷梁傳》將以魯為中心的中原華夏文化各諸侯國稱為諸夏,并且以諸夏為內(nèi),即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內(nèi)諸夏就是認同華夏文化,外夷狄就是不認同夷狄之文化。
平王東遷以后,周室衰微,隱、桓之世為天下無王之始,周之天子已不能統(tǒng)治天下。魯為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地,人文薈萃,為諸夏所宗,《春秋》本為魯史,故言華夏文化以魯為中心。
“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之論所隱含的國際政治意義和國際政治思想就是“保存中國的道德和文化”,其關鍵在于保存中原地區(qū)之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念,以中原地區(qū)之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念作為進行各種國際政治活動的指導思想。
如《春秋》僖公二十七年:“冬,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薄洞呵锕攘簜鳌吩疲骸俺苏?,楚子也。其曰人,何也?人楚子,所以人諸侯也。其人諸侯,何也?不正其信夷狄而伐中國也?!盵3](P2401)可見,《春秋谷梁傳》認為“信夷狄而伐中國”是不正確的,所謂“信夷狄”就是認同夷狄的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念。也就是說,“信夷狄而伐中國”是不符合中原地區(qū)之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念的,這就遭到了《春秋谷梁傳》的貶斥。
又如《春秋》宣公十一年:“丁亥,楚子入陳。”《春秋谷梁傳》云:“入者,內(nèi)弗受也。日入,惡入者也。何用弗受也?不使夷狄為中國也。”[3](P2414)范寧注:“楚子入陳,納淫亂之人執(zhí)國威柄,制其君臣,傎倒上下,錯亂邪正,是以夷狄為中國。”[3](P2414)《春秋谷梁傳》提出“不使夷狄為中國也”,就是不使夷狄以夷狄的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念在中國行事,以夷狄的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念插手或干預中原國家的事務。范寧注明確指出了這一點,范寧注認為:“楚子入陳,納淫亂之人執(zhí)國威柄,制其君臣,傎倒上下,錯亂邪正,是以夷狄為中國。”[3](P2414)楚子入陳任用淫亂之人,控制陳國君臣,顛倒上下之倫理關系,顛倒是非,這些作法都是違背中原地區(qū)之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念的,是以夷狄的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念在中國行事。《春秋谷梁傳》激烈反對以夷狄為中國的作法,認為這是不能接受的,即所謂“內(nèi)弗受也”。
《春秋公羊傳》也講“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但其所強調的不是道德和文化內(nèi)涵,而是地理和國際政治策略的內(nèi)涵。《春秋公羊傳》認為《春秋》的目的是撥亂世反諸正,在撥亂反正的過程中的國際政治策略就是從地理空間上由近及遠,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這樣,諸夏與夷狄的區(qū)別就是正與亂的區(qū)別,而諸夏與夷狄的道德和文化區(qū)別就被忽略了。
華夷之辨是道德之辨和文化之辨,而不是種族之辨和民族之辨,華夷之辨無種族主義色彩,華夷之辨也無民族主義色彩。《春秋》的華夷之辨是以道德和文化為基礎,強調中國的仁義道德和中國文化的本位性與不可取代性。從春秋的政治現(xiàn)實來看,諸夏雖是不同的諸侯國家,但奉行的都是同一道德標準——中國的仁義道德和同一文化——中國文化?!洞呵铩匪^尊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尊中國的仁義道德和中國文化,因為王在《春秋》中負有改正朔、易服色、制禮作樂、移風易俗的使命,因而王就是中國的仁義道德和中國文化的代表?!洞呵铩方⒃谥袊娜柿x道德和中國文化之上的華夷之辨,在世界文明史上來看是一種十分獨特的思想,它不以種族、民族為基礎,而是以道德和文化為基礎,表達了中華民族對自己傳統(tǒng)道德和文化的強烈認同,具有非常強大的生命力,延續(xù)著中國的道德和文化,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生存。
從中國兩千年的歷史來看,外族曾多次入主中國,但均未能消滅中國的道德和文化,反而被中國的道德和文化所同化,究其原因,則《春秋》建立在中國的道德和文化上的華夷之辨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春秋》的華夷之辨的影響下,中國古代的士大夫認為亡國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亡道德和文化,如果能夠保住中國道德和文化的本位性與不可取代性,有時甚至寧愿忍受亡國的屈辱而服從于異族之統(tǒng)治,元代和清代就是屬于此種情況。由此可見,在《春秋》繼承發(fā)展而成的華夷之辨中,道德和文化高于種族、高于民族、高于國家,《春秋》的華夷之辨可以說消解了或曰解構了種族、民族、國家,其理論意義極其巨大而深遠,完全超越而且優(yōu)越于西方資產(chǎn)階級革命過程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民族國家思想和理論。
西方民族都具有共同的道德和文化傳統(tǒng)——希臘羅馬傳統(tǒng)、希伯來傳統(tǒng)和基督教傳統(tǒng),但在西方資產(chǎn)階級革命過程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民族國家思想和理論卻強調民族國家產(chǎn)生的基礎是存在不同民族這一客觀現(xiàn)實。以客觀存在的不同民族為單位形成國家,而不是以不同的道德和文化為單位形成國家,此為在西方資產(chǎn)階級革命過程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民族國家思想和理論的核心和本質內(nèi)容。由此可見,從屬于在西方資產(chǎn)階級革命過程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民族國家思想和理論之民族主義旨在建立民族國家。民族主義強調民族高于一切,民族就是國家,不是國家的也要建立國家,道德和文化從屬于民族或曰民族國家,而不是道德和文化高于民族和國家,這使得民族主義先天具有完全的狹隘性質,往往具有種族主義、帝國主義與沙文主義的傾向。既然民族主義完全是一種狹隘的思想和理論,而在《春秋》的華夷之辨中,文化高于種族、高于民族、高于國家,那么,這實際上就是承認了《春秋》的華夷之辨完全超越而且優(yōu)越于民族主義。
孫中山在創(chuàng)立中國同盟會時就提出了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后來稱為三民主義。孫中山所倡導的所謂革命實質上是資產(chǎn)階級革命,孫中山思想的主要來源是而且也只能是西方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孫中山之民族主義完全是來源于在西方資產(chǎn)階級革命過程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民族國家思想和理論。這是完全毋庸置疑的,若言孫中山之民族主義有中國之傳統(tǒng)思想,那是完全不符合事實的。
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可以說就是“排滿”。這在興中會和同盟會綱領中都有明確體現(xiàn),即所謂“驅除韃虜,恢復中華”[4](P297)。孫中山解釋說:“我們推倒?jié)M洲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來分作兩次去做?!盵4](P325)這就是所謂“革命排滿”。在孫中山的思想中,他的民族主義是漢族民族主義。他所說的民族國家,是漢族的國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要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完全可以把斗爭的矛頭直接指向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以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為號召,但是,孫中山?jīng)]有這樣做,而是把斗爭的矛頭直接指向滿族,這不是必需的,也不是合理的。孫中山極力鼓吹“排滿”,不區(qū)分滿族人民和滿族統(tǒng)治者,則孫中山推翻滿族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滿族人民在新政權之下也不享有政治地位,在被驅除之列。
清朝建立之后,滿族統(tǒng)治者完全接受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滿族人已經(jīng)完全中國化,若說滿族人不是中國人,那是睜眼說瞎話。滿族人是中國人,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鬃釉唬骸肮蔬h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5](P221)滿族人已歸向中國文化,既來之,則安之。孫中山這個人能力極為有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已來之滿族人孫中山還要驅除出去,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中國從此必然禍起蕭墻,戰(zhàn)亂不休。
中華民國建立后,邊疆地區(qū)民族分裂形勢嚴重,這是孫中山的民族主義的必然結果。孫中山有見及此,始有改變建立單純的漢族國家的主張,孫中山提出“五族共和”,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孫文宣言書》中指出:“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tǒng)一?!盵6](P2)孫中山此論并不是主張在中華民國政權之下五族一家、五族同立于平等地位、五族同為國家主體,而是進行民族同化。但是,事與愿違,邊疆地區(qū)民族分裂形勢越來越嚴重。
孫中山經(jīng)過思考,參照美國建國歷史,明確提出“民族同化”的主張。1919年,他在論述民族主義時說:“夫漢族光復,滿清傾覆,不過只達到民族主義之一消極目的而已,從此當努力猛進,以達民族主義之積極目的也。積極目的為何?即漢族當犧牲其血統(tǒng)、歷史與夫自尊自大之名稱,而與滿、蒙、回、藏之人民相見于誠,合為一爐而冶之,以成中華民族之新主義,如美利堅之合黑白數(shù)十種之人民,而冶成一世界之冠之美利堅民族主義,斯為積極之目的也。”[7](P187-188)民族同化的字樣,更早在1912年就出現(xiàn)在中國同盟會的總章之中。在中國國民黨改組之前,孫中山之民族主義思想是發(fā)展變化的,由狹隘之源于西方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思想之民族主義思想演變?yōu)樘搨蔚奈遄搴弦凰枷?,再演變?yōu)榻梃b美國帝國主義處理民族問題之經(jīng)驗而形成的民族同化之民族主義思想,在中國國民黨改組之前孫中山之民族主義思想沒有涉及中國民族與外國民族之關系問題。孫中山之民族主義思想的發(fā)展變化只是一個表面現(xiàn)象,不是問題的本質??梢?,孫中山之民族主義異于“華夷之辨”。
俄國十月革命以后,孫中山同蘇俄和共產(chǎn)國際接觸,在改組國民黨的過程中及其后,民族主義思想發(fā)生根本轉折性之變化。
1922年底,孫中山在桂林對軍隊演講,提出堅持民族主義,建立獨立之民族國家。1923年元旦,孫中山發(fā)表《中國國民黨宣言》,更指出:“歐戰(zhàn)以還,民族自決之義,日愈昌明,吾人當仍本此精神,內(nèi)以促全國民族之進化,外以謀世界民族之平等?!盵8](P3)1924年1月23日,《中 國 國 民 黨 第 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通過,這是一份歷史意義的文件。《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聲稱:“國民黨之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nèi)各民族一律平等?!薄懊褡褰夥胖窢帲瑢τ诙鄶?shù)之民眾,其目標皆不外反帝國主義而已?!盵9](P118)《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聲稱:“承認中國以內(nèi)各民族之自決權,于反對帝國主義及軍閥之革命獲得勝利以后,當組織自由統(tǒng)一的(各民族自由聯(lián)合的)中華民國?!盵9](P119)孫中山贊同這份宣言,接受了它對三民主義的解釋,并使其成為自己思想理論體系的一部分。
中國國民黨一大舉行期間,孫中山開始做《三民主義》講演。孫中山關于民族主義之演說,不僅集孫中山自興中會以來民族主義思想之大成,最系統(tǒng)、最全面地反映了孫中山之民族主義思想,而且反映了孫中山之民族主義思想的新發(fā)展和實質性變化。孫中山在《三民主義》講演中闡明了民族和民族主義之定義,充分肯定甚至過高估計了民族主義在國家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孫中山聲稱:“要救中國,想中國永久存在,必要提倡民族主義”;“民族主義這個東西,是國家圖發(fā)達和種族圖生存的寶貝?!盵9](P183)客觀地講,這種論調確實是過高估計了民族主義在國家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在孫中山《三民主義》講演中反映了孫中山之民族主義思想的新發(fā)展和實質性變化。在《三民主義》講演中,孫中山不僅專注于中國國內(nèi)之民族問題,而是把民族主義與自近代以來中國之國際地位以及中國當時所處之國際形勢聯(lián)系起來,孫中山指出民族主義是為世界上被壓迫之民族打抱不平的。孫中山認為東西方列強以政治力、經(jīng)濟力壓迫中國,使中國淪為東西方列強之殖民地。孫中山看出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所鼓吹之“民族自決”與列寧之“民族自決”之本質區(qū)別,孫中山也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世界上弱小民族不僅不能自決,所受之壓迫反而比以前更為厲害,列寧為世界上被壓迫的民族求解放而倡導的包括被壓迫民族實行民族自決在內(nèi)的民族思想是值得借鑒的。孫中山再次強調改變中國之現(xiàn)狀必須實行民族主義,使全國四萬萬人團結起來而“結成國族團體”,并“聯(lián)合世界被壓迫民族”,“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強權”。[9](P183-427)
孫中山過去倡導以民族融合形成中華民族,所謂合為一爐而冶之以成中華民族。孫中山在《三民主義》講演中又提出“國族”之概念,認為民族主義也就是國族主義。孫中山認為中國人民之國族團體之建立要承認國內(nèi)民族一律平等、少數(shù)民族有自決自治之權利,強調中華民族的共同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對中國之統(tǒng)治、爭取民族之獨立和自由。這些觀點反映了孫中山之民族主義思想的新發(fā)展和實質性變化,標志著孫中山之民族主義思想已經(jīng)發(fā)展變化為以建立國內(nèi)和國際各民族平等的民族主義思想或曰新民族主義思想。這也是孫中山一生之中民族主義思想最重要之發(fā)展變化,是孫中山最進步之民族主義思想。但是,這一階段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仍然是民族高于一切,以民族為基礎建立國家,道德和文化從屬于民族和國家,可見,孫中山最進步之民族主義異于“華夷之辨”。
現(xiàn)代“民族”觀念與民族主義是產(chǎn)生于西方的社會政治思想及其表現(xiàn)。民族主義主張把民族地域與國家領土統(tǒng)一起來,建立民族國家,民族主義具有反封建、反教會、反殖民的傾向,順應了民族資產(chǎn)階級發(fā)展資本主義市場經(jīng)濟對于市場的需求。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是完全脫胎于西方的民族主義,或曰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完全是西方的民族主義在中國的翻版。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徹底背叛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華夷之辨”的思想,孫中山最進步之民族主義異于“華夷之辨”。凡論孫中山的民族主義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論者皆失之。
[1]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 孔穎達.尚書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 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一卷[M] .北京:中華書局,1981.
[5] 邢昺.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6]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2.
[7]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
[8]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
[9]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