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濤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高校德育工作是高校教育與管理活動的必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德育首先通過教學與管理活動來實現(xiàn).通過德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達到培養(yǎng)學習者道德情感,引導學習者產生道德行動的作用.在實際中,德育主要通過道德教育,德育環(huán)節(jié)影響等通過直接的或間接的方式進行.但是當前高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一是通過使用無差異的教材教法進行德育教學;二是傳統(tǒng)德育理論架構及傳統(tǒng)實踐經驗架構德育;三是隔代橫跨式德育,及無可避免的老一代教師用舊的德育觀念指導新一代學生成長.這三個方面尤其體現(xiàn)在德育方向的利益觀的指導中,實際是收效甚微.因此需要全面考察高校道德教育的狀況,探討德育管理中師生利益觀代際差異顯得尤為重要.
道德是以善惡評價為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tǒng)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而利益是一個德育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實踐的話語元素,在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和手稿中,利益都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概念.國內,羅國杰教授在其諸多學術著述中明確提出青年人應當培養(yǎng)強調國家的利益、社會的利益和全體人民的利益的社會主義義利觀,在這里利益不再是簡單的經濟利益與既得利益.在實際德育工作中,我們討論道德不能只單討論道德規(guī)則、原則或理想,更要討論大學生在自身道德修養(yǎng)中持何種利益觀.
利益觀與大學生日常生活聯(lián)系緊密,也與高校學生德育工作須臾不可分離,在市場經濟社會背景下的高校學生德育工作中面對的利益相關問題越來越明顯.而目前我國的德育機制中,似乎一致延傳著對利益話題的回避思路,更多的是理論導向上注重“義”的引導,但凡觸及“利益問題”往往繞道而過.正如愛爾維修在《十八世紀法國哲學》中說的:如果愛美德沒有利益可得,那就決沒有美德.對于當前社會上各種價值和利益觀點對大學生的沖擊和影響卻選擇性失明.其結果就是大學生沒有正確的利益道德評價,越來越惟利是圖.
其一,結合道德教育的形式以及手段來看:道德最好能以滲透形式轉化為學生自發(fā)的道德活動,但是高校目前的德育方法卻主要是灌輸式,而社會思潮卻對學生實現(xiàn)了滲透式影響.
其二,對于以直接表現(xiàn)形式進行的特定的道德學習活動,德育管理工作可以有針對性的開展,以服務、促進學習者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這種針對性的學習活動如果選擇性的規(guī)避某類話題,必然導致這類話題被社會思潮所占領.
其三,高校德育工作要激勵和引導學習者樹立正確而遠大的道德理想,引導學習者在生活和學習中,在社會生活中通過主動思考和學習,獲得道德認知、體驗,從而引發(fā)道德行為抉擇.當前是我國基本實現(xiàn)了市場經濟經濟體制,又處于信息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的全球化時代,高校德育在理論關注點上回避市場經濟的核心元素:利益,就是脫離社會發(fā)展的實踐.
對于高校學生而言,這一時期他們身心開始成熟,也是關注社會,參與社會實踐的時期.在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利益觀,才能引導學生培養(yǎng)基本的職業(yè)取向和職業(yè)道德,為其步入社會奠定基礎.這一時期的大學生普遍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引導學生理性地認識道德原則,提高其道德利益抉擇水平,是這一時期道德教育的特點.由此,我們需要重視高校德育管理中師生利益觀的代際差異.這源于高校學生道德學習的內容及形式的代際差異.
有關代際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社會科學.對于代際的研究可追溯至學者Mannhein,他認為發(fā)展是個體和社會時間的交互作用,強調了社會因素對人類發(fā)展的重要性.也有學者研究指出代際差異是很自然的年輕人與年長者之間的差異.年輕人精力旺盛,學習能力強,而年長者經驗和閱歷豐富,年輕人與年長者之間的差異是很自然的.隨著代際研究的逐漸豐富,現(xiàn)在一般認為年輕者與年長者存在著特殊的代際差異,在德育方面尤其如此.因此,基于代際的利益觀差異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代際差異并不難理解,只是“代際”指的是哪兩代值得探討.目前一般認為出生于80年代末、90年代的年輕人正處于學習和道德觀成型階段,而出生于90年代的年輕人是高校學生主體.與其輔導員(70年代、80年代)相比,他們是伴隨著互聯(lián)網和信息技術普及化的發(fā)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此處代際差異指的是這兩代人的差異,可以簡稱為教師一代和學生一代.
其實道德隱含著對價值的判斷,道德利益觀在某種程度上所指的仍然是道德觀.之所以突出道德利益觀,原因在于道德觀的核心是利益觀,是對價值的判斷,道德判斷中的利益觀是道德抉擇的內在原因.因此,道德利益觀突出了道德抉擇過程中價值判斷的個體因素或主體因素,凸顯出具體的人而不是一般的人、抽象的人之間的差別.道德利益觀把自我因素看作是代際差異的重要原因.因為代際差異所要表明的意思即指具體的人的差異,這里具體的人指的是教師一代與學生一代.在比較兩代人之間的道德觀時,兩代人的成長背景以及由此帶來的思維方式方面的變化尤為顯著.需要注意的是,道德觀不同于道德學習,道德觀主要指的是對道德的理性判斷,是對道德本身的判斷,同時道德觀也意味著判斷者的某種品德,或道德水平,也即判斷者自身所具備的道德認識、體驗和可能的抉擇.
從對道德利益觀的分析可知,生活于不同時代或年代的人對道德本身的評價或判斷可能呈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特點,并進而形成自身的道德水平和品德.其中,對道德本身的理性判斷是重點,因為從本質上來講道德是可學的,正如“美德是可學的”一樣.道德也從來都不是一層不變的,道德內容或準則也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墨守陳規(guī)的道德準則本身也可能是不合時代和社會需求的.道德利益觀反映的正是道德準則的時代變化特點.對教師一代和學生一代而言,信息時代道德話語都是新的,教師對信息時代出現(xiàn)的新的道德問題并沒有足夠的經驗和理論來指導學生,反而大家都用各自以往的經驗和知識來對信息時代的新道德現(xiàn)象、新道德問題、新道德價值思維進行評價和作出判斷.就如其對待互聯(lián)網道德規(guī)則的看法可能就有所不同.盡管是同一套道德規(guī)則,不同的主體的理解方式是不同的,行為方式也因此迥異.
從社會發(fā)展背景來看,這兩代人的利益觀存在一定的不同.教師經歷了復雜的社會改革,經濟政治文化環(huán)境變化大,而當代學生所處的經濟政治環(huán)境比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迅速,但是文化類型更加蕪雜.就如戀愛和就業(yè)觀上來看,教師相對比較保守,而學生觀念相對比較開放.同時當代大學生也遭遇學歷貶值、就業(yè)需求腦體崗位需求剪刀差的復雜局面,這也影響了學生一代的婚姻愛情觀、事業(yè)觀、利益觀.
從道德觀的角度來看,教師一代與學生一代的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3.3.1 利益主體意識差異
其一,學生一代自我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個性張揚,更加注重自我利益,在公共生活中自我價值凸顯,公德意識不斷增強;教師一代則擁有較多的社會主義利益觀念和傳統(tǒng)利益觀念,在公私利益上堅持公利第一位,堅持利他性原則等待.
其二,學生一代私德修養(yǎng)相對比較薄弱,在一些環(huán)節(jié)尤其需要加強;教師更多要注意自身的修養(yǎng)與示范.
其三,學生一代的利益觀正在逐漸發(fā)生變化,矛盾突出,需要社會的引導.
互聯(lián)網一代的利益觀中的矛盾是比較明顯的,其利益觀的自我主體意識越來越強,主張自我利益的渠道也發(fā)展到網絡世界,使利益主張效應無限擴大化,但其自身又缺乏方向性和控制性,最終導致學生在這種利益主張中失去社會道德準則.在肯定其進步之時仍然需要引導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行動價值觀.
3.3.2 主張利益的渠道與方法差異
其一,學生一代主要通過以互聯(lián)網為技術支持的渠道和方式參與公眾生活,因為學生更相信網絡平臺的自由度與公開度.教師主張利益的方法一般是通過紙質媒體、直面對話等傳統(tǒng)方式表達訴求.
其二,學生通過網絡平臺表達利益訴求,關心國家民主政治,對于社會民主進程的發(fā)展起著推動作用;同時也以同樣的方式和渠道進行道德評價和利益抉擇;但是很多時候他們的利益訴求往往在虛擬平臺中失去理性,演變?yōu)楦鞣N發(fā)泄和抨擊.教師在利益表達上習慣于通過正式的書面表達或正面對話表達,注重大局利益,其參與社會生活的方式主要是人際直接交往,道德主體更真實.
3.3.3 利益評價差異
其一,對相同的事情,學生和教師的評價有差異,評價主體都會立足于自身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評價標準作出評價.學生容易從自身需求出發(fā)進行判斷,教師往往從希望學生養(yǎng)成何種利益觀的角度進行判斷.
其二,利益判斷的標準差異.學生的利益觀衡量標準構成非常復雜,第一部分,學生的利益觀最原始的構成部分中含有家庭教育的成分,而家長的利益觀教育往往立足于利于孩子的角度,私利性很強.第二部分,學生的利益觀容易被引導,學生因其交往方式的泛網絡化,接觸到網絡信息中的大量的利益觀點和文化,這些網絡利益思維往往帶有目的性和攻擊性,學生因其自身鑒別能力的局限而容易被各種利益思潮影響判斷.
教師的利益觀衡量標準則因其受教育程度、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社會閱歷等都較學生來的完善和豐富,在利益評價中更加公正、客觀,很少收到外來因素的影響.
高校德育工作中,教師要首先了解學生一代的道德利益觀,并且需要在工作中引導學習者樹立正確的道德利益觀,這就需要加強相應的道德教育,引導學習者通過道德學習養(yǎng)成相應的品格以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
針對師生道德利益觀代際差異,在高校德育管理中需要根據學習者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活動方案,以促進對話、達成共識,這是德育管理工作中的首要原則.因為,在高等教育中,學習者道德學習過程并不只是停留在道德知識的學習階段.在高等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目標是讓學習者學會思考和判斷,從而增加道德體驗,培養(yǎng)道德執(zhí)行力.如果缺乏道德行動以及行動的堅定性,道德教育的目標就有可能落空.道德思維是道德行動的基礎,而正確的道德思維也正是建立在對道德知識的深入學習基礎之上.因此,高校德育工作關于利益的討論中,需要提高活動的啟發(fā)性、實踐性,要善于激發(fā)學習者的理性思考,在思考中促進對話,促進師生對話,進而促進利益觀差異的對話,這些對于形成正確的利益思維是非常重要的.
對于學生一代而言,其精力比較充沛,獲取知識的渠道比較多,在開展道德學習過程中就更要注重引導,以形成符合實際的道德思維.教師也需要適應這種形式,不要急著給答案,而是要發(fā)揮其舵手的作用.
道德教育的內容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關于利益的話題卻是有其自身豐富多彩的內涵,因其事關學生切身利益,也就更能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和思考,改變傳統(tǒng)道德教育說教的刻板印象.除了吸收其中的內容以外,也可以通過間接滲透的形式進行道德教育.高校是學術繁榮的地方,也是年輕人思想交鋒的地方.因此,道德教育內容是豐富多樣的.教師也應善于從各個學科中汲取合理的因素,適應學習者獲取信息的多渠道的特點,啟發(fā)學習者思考道德問題.
熱門話題往往具有深度挖掘的價值.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一些話題因網民的廣泛熱議而成為熱門話題,對這些熱門話題的深度挖掘也往往具有一定的時效性.由于這些熱門話題吸引了眾多人的參與,往往見解存在互相沖突的地方.這為開展專題輔導提供了素材,對于這些熱門話題,教師需要從中挖掘其中的道德爭議,利益爭議,引導學習者參與討論,幫助學習者形成正確的觀點.由于這些熱點話題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其影響力十分廣泛,就此展開的專題輔導對高校學生而言往往比較新鮮,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難度,這對于互聯(lián)網一代是比較好的進行道德教育的方式.雖然“以案說法”難以給出有效的答案,然而正如道德兩難問題一樣,探討熱點問題確實是啟迪學習者進行道德思考的重要手段.
〔1〕馮忠良.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7-298.
〔2〕張光磊,李俊凱.代際差異產生的勞動關系沖突與對策——基于新生代農民工的差異研究[M].湖北社會科學,2012(8):42.
〔3〕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