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羽史跡探索與現(xiàn)存詩章釋讀"/>
李暉
(安徽省博物館,安徽 合肥 230061)
七十三歲中進士的附傳唐才子
——王希羽史跡探索與現(xiàn)存詩章釋讀
李暉
(安徽省博物館,安徽 合肥 230061)
由于新、舊唐書及新、舊五代史均無王希羽的傳略,對王希羽的人生史跡,只有從五代、宋、元諸多史料筆記與其他文獻里搜求。唐昭宗天復(fù)元年(901),七十三歲的王希羽方進士及第,一生官職也只是短暫的秘書省正九品校書郎。但由于他“詞藝優(yōu)博”,詩歌造詣的底蘊豐厚的影響,元代著名文學(xué)評論家辛文房,將其以附傳者身份入錄《唐才子傳》。在中華民族復(fù)興偉士工程進程中,探索王希羽履歷史跡,對其現(xiàn)存詩章進行研究,對社會主義文明社會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甚有裨益。
王希羽;史跡鈞沉;詩章釋讀
詩壇譽為“元代四大家”之一的著名詩人、西域人辛文房,又是位“卓越的文藝評論家”,他以非凡的氣魄,歷經(jīng)多年的廣搜博彩、排比考訂,于“元成宗大德甲辰寫出唐才子傳”。從“隋大業(yè)初年至五代末年約三百五十年間”[1]浩瀚詩海中,精選出出類拔萃者“二百七十八人”,為之立傳,“附傳者一百二十人,共三百九十八家”。這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開拓工作,更是一項宏大工程?!棒斞赶壬_列的學(xué)習(xí)中國文學(xué)的書目,所舉十二種書,〈唐才子傳〉列出首位”[2]。可見此書的崇高學(xué)術(shù)價值?!霸勺诖蟮录壮健保创蟮掳四辏?304),存世至今已七百余年,它的價值越來越為學(xué)術(shù)界所公認。
更可貴地是,《唐才子傳》在對詩人能否入傳時,則不論出身的貴賤、家族的地位,乃至詩人的性別及宗教信仰,一概取決于詩歌藝術(shù)造詣與詩作在詩壇的地位與影響力。像唐朝名相姚崇、宋璟,碩學(xué)鴻儒顏師古,雖各有詩傳世,但詩才不足,皆舍棄不錄。在歷代文壇,這可謂是種破天荒的作法。初步考索與統(tǒng)計,在今天的江淮大地安徽省境,《唐才子傳》中的傳主加上附傳者,充其量也不過二十位左右。如果將這些人,落實到今天的市、縣,不少的縣、市,一位也沒有,就更顯得異常的珍稀?!耙允窞殍b,不斷深化對歷史的認識,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tǒng)”[3]。繼承這一“重要傳統(tǒng)”,對入錄《唐才子傳》的傳主和附傳者進行深入研究,無疑是一種“深化對歷史的認識”,對入傳人籍貫所在的今天地域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對提高地域的文化知名度,皆大有裨益。
下面,我們?nèi)跃蛠韺Α短撇抛觽鳌分械母絺髡?,今安徽境的王希羽史跡與傳世詩作,一一予以追索、鉤沉、梳理與研究。
由于《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均未為王希羽畄下傳略,因此給追蹤、梳理王希羽的人生史跡,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只能從當(dāng)時或以后的私家史書或其他著作里,去搜求、尋覓出個蛛絲馬跡來。
《全唐詩》在匯輯清代時尚存的王希羽遺作時,同時附有王希羽小傳,云:“王希羽,一作王羽”[4]。正由于這一說法,現(xiàn)代人張忱石先生的《全唐詩作者索引》,也就有了“王羽,見王希羽”,“王希羽(王羽)”的記述[5]。其實,“一作王羽”,王希羽一人兩名的說法,始于清代的《全唐詩》,清代以前記述王希羽的著作、史籍,包括《唐才子傳》,都沒有類似的記載。無一佐證的說法,不足信也。對“一作王羽”的說法,當(dāng)代文學(xué)史大家傅璇琮亦云:“此題傳寫之訛”[2]。足見王希羽并無異名。
關(guān)于王希羽的籍貫,典籍記載亦有混淆?!短妻浴访靼椎挠涊d:“王希羽,歙州人也”[6]。因唐時的歙州,又稱之為新安郡,故唐人羅愿《新安志》,也記載王希羽是“歙州人”[7];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則沒有下王希羽是哪里人的記載,清代成書的《全唐詩》,在“王希羽”名下所附的小傳卻云:“王希羽,池州人”[4]?!短蒲浴纷髡咄醵ū#谔栖沧凇跋掏ǜ蹦?,即咸通十一年(870);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及第進士,《唐摭言》為王定保暮年所作,書成于后周“周世宗顯德元年(954)以后”[6]。完全可以說:王定保與王希羽是同時代的人?!巴瑫r代的人”記當(dāng)代事,遠比后代人記前代人事,來得準(zhǔn)確,這也是歷代學(xué)術(shù)界認同的觀點,更何況《唐摭言》是記載王希羽史跡的第一部典籍??磥?,“王希羽,歙州人也”的結(jié)論,是確切地。歙州的屬地有歙、休寧、婺源(今屬江兩省)、績溪、祁門、黔六縣,州治所在歙縣(今安徽歙縣),與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的徽州,轄境等同。
王希羽能入錄《唐才子傳》,雖說是附傳者,但標(biāo)示著他具有一定深度地文化素質(zhì)底蘊,自隋朝始,尤其在文化昌盛的唐朝,品判一個人文化素養(yǎng)高低的一個主要標(biāo)尺,是科舉功名??婆e取士,至唐時已“逐步制度化,成為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各科之中,尤重進士”,而每年舉國上下,錄取的及第進士“不過三十人上下”[7]。加之“由此出者,終身為聞人”,致使唐代“方今俊秀,皆舉進士”[8]。故流傳有“三十歲老明經(jīng)五十歲少進士”的時諺,并將中進士譽之為“月中折桂”。作為一位讀書人,王希羽與其他學(xué)人、文士一樣,循著這條擁擠不堪的科舉之路,經(jīng)過幾十年的磨礪、奮斗,終成為及第進士。
對于王希羽進士及第的年份,五代王定?!短妻浴访鞔_記載是“天復(fù)元年”。之后,宋人洪邁的《客齋三筆》、計有功的《唐詩紀(jì)事》以及清代成書的《全唐詩》所附小傳,均遵循《唐摭言》的說法。唯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則說成是在“光化四年”。其實,“天復(fù)元年”與“光化四年”,既同是唐昭宗的年號,又同是一年,即公元901年。《資治通鑒》:昭宗光化四年夏四月“甲戍,上謁太廟;丁丑,赦天下,改元”[9]。所“改”的,即天復(fù)元年。按唐代科舉制度,每年進士科全國會試和放榜日,一般均在農(nóng)歷的正月或二月,于“改元”之前完成,故有典籍把王希羽及第進士年份,記為“光化四年”;又因這一年大部分月份在“天復(fù)元年”,故多數(shù)典籍則載為“天復(fù)元年”。兩種說法都沒錯。
據(jù)《登科記考》,光化四年(即天復(fù)元年),及第進士二十六人,會試的考題是《天得一以清》賦與《武德殿退朝望九衢春色》詩,狀元是蘇州人歸脩,而主考官(即“知貢舉”)則是禮部侍郎杜德祥。杜德祥,即唐武宗會昌年間池州刺史杜牧之子。杜牧子女中,長子小名曹師、次子小名“柅柅”,“曹師柅名(杜)晦辭,名(杜)德祥?;揶o位終淮南節(jié)度判官,德祥昭宗時為禮部侍郎,知貢舉,亦有名聲”[10]。在此“二十六人”新及第進士中,“(王)希羽名列第十二位”[11]。在正常年景,新進士只須通過吏部的“關(guān)試”,即可步入仕途,故時人說:新進士“既登第,遂食祿;既食祿,必登朝,……其利甚博”[8]。瀕臨唐王朝滅亡的昭宗“天復(fù)元年”,政治極度混亂,社會極度動蕩,經(jīng)濟極度衰敗,早已不屬“正常年景”,可這一年,卻是個特殊之年。光化三年(900)“十一月,左右神策軍中尉劉季述、王仲先、內(nèi)樞密使王彥范、薛齊偓作亂”將昭宗幽禁于“少陽院”,立“皇太子(李)裕為皇帝”,光化四年(901)“正月乙酉,左神策軍將孫德昭、董彥弼、周承誨以兵討亂,(昭宗)皇帝復(fù)于位”[12]。
于此“平難之年”,“復(fù)位之年”,新及第進士王希羽有無獲得官職,請看《唐摭言》這樣地一段記載:
“天復(fù)元年,杜德祥榜,放曹松、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等及第。時上(昭宗)新平內(nèi)難,聞放進士,喜甚。詔選中有孤平屈人,宜令以名聞,特赦新授官。故(杜)德祥以(曹)松等塞,詔各受正。制略曰:‘念爾登科之際,當(dāng)予反正之年,宜將異恩,各膺寵命?!ú埽┧?、(王)希羽甲子皆七十余,(劉)象、(柯)崇、(鄭)希顏亦皆年逾耳順矣。時謂五老榜”[6]。
可知王希羽登榜之年,歲數(shù)已“七十余”,名之“五老榜”,因時逢“新平內(nèi)難”的“反正之年”,昭宗皇帝對所放“新進士”之事“喜甚”,故詔命給“五老”“各受正”,予以官職。文中說到劉象等三人“皆年逾耳順”的“耳順”,即“耳順之年”,是六十歲的代稱?!案魇苷敝兄罢保础罢帧惫倜?,職責(zé)是校對典籍,刊正文章?!罢帧惫倜?,始于北朝的北齊年間,唐朝沿用,如唐著名詩人孟浩然,就有《寄趙正字》詩。
《容齋三筆·唐昭宗恤錄儒士》明確地告訴人們:天復(fù)元年新進士“王希羽年七十三”;王希羽、曹松所授之官是“秘書省正字”;劉象等三人的官,則是“太子校書”[11]。因“秘書省正字”、“太子校書”,均有著“校書”的職責(zé),故《唐詩紀(jì)事》更清楚地記載:“五老榜”中的“五老”,“各授校書郎”[13]。宋代成書的《新安志》、元代的《唐才子傳》也都有類似記述。校書郎,乃“北朝末期始有此官,屬秘書省。唐代為文士起家之美官,由此進身,往往得居清要,其地位頗似明、清之翰林院庶吉士,為正九品”[14]。
由此可以判定:王希羽屢經(jīng)落榜,于七十三歲上方成及第進士,仕途之中的第一個官職,是“正九品”的秘書省校書郎的京官。依天復(fù)元年七十三歲往上推,可以“推”出王希羽的出生年,是唐文宗大和三年(829)。至于王希羽在這個“唐代為文士起家之美官”的任上,究竟有多長時間,他有沒有“由此進身”,去攀登“清要”的官階等等,同樣得從浩瀚的書海、典籍中,去探索,去鉤沉,去尋覓。
古代俗稱七十歲為“古稀之年”。即使在今天,王希羽的登榜之歲,也是職工退休后的第十三個年頭了。因時逢昭宗的“反正之年”,又處于新進士的“五老榜”之內(nèi),才得到低于當(dāng)時縣令官秩的“正九品”秘書省校書郎官職。品秩雖低,但畢竟是處于皇帝身邊的朝中之官,更何況在兵荒馬亂的末唐,尋取這樣一個“進身”位置,是相當(dāng)難得的。但王希羽在這個“美宦”任上的時間卻十分短暫。造成其棄官而去的主要原因,還是無法逆轉(zhuǎn)的政治局勢逼迫。
唐朝末期,朝廷完全處于軍閥與宦官的挾持之下。天復(fù)元年(901),昭宗平定“內(nèi)難”,恢復(fù)帝位,殺了發(fā)起和操持“內(nèi)難”的宦官頭目,而自己又淪落為軍閥控制下的傀儡,朝政完全潰散。即使是“新平內(nèi)難”的天復(fù)元年,朝廷已沉陷為“百官皆不入朝,闕前寂無人”的狀態(tài),出現(xiàn)“士民衣紙及布襦者,滿街極目”的慘景。昭宗被迫離開京師長安(今陜西西安市);昔日的權(quán)貴、重臣也紛紛出逃,乃至形成“是時京師無天子,行在無宰相”的悲哀局面[9]。在這種時局下,“正九品”微官的王希羽,則更是無人問津,無法生活了,只好隨之棄官逃離??梢酝茰y:王希羽在京師秘書省校書郎任上,僅僅幾個月的時間。
王希羽棄官逃離的去向,是他故里所在的歙州之地。一位七十余歲的老者,在時局動亂的環(huán)境里,從大西北的長安城,到東南的長江之南,至少得費去半年以上甚至一年的時間。文獻記載,王希羽從京師棄官回到故里不久,即被時任宣州都團練觀察使、寧國軍節(jié)度使的田頵招入幕府,去了宣州(今安徽宣城市)。對于王希羽,是何時加入田頵的幕府,在宣州究竟多長時間的問題,得從田頵這個人仕途履歷中求索。
田頵,《新唐書》記載云:“田頵,字德臣,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略通書傳,沉果有大志,與楊行密同里,約為兄弟。…官寧國軍節(jié)度使,累遷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時,他“善為治,資寬厚,民愛之,善遇士,若楊夔、康軿、夏侯淑、殷文圭、王希羽等皆為上客”[15]。宋代成書的《九國志·田頵傳》也云:“(田)頵善撫將卒,通商惠民。復(fù)疏財,愛樂文士,時游其門者,楊夔、康軿、夏侯淑、殷文圭、王希羽”[16]。其實,作為田頵幕府“上客”的,還有池州籍唐才子杜荀鶴,如《十國春秋·田頵傳》記載:田頵“善為治,通利商賈,民愛之。尤善遇士,以是杜荀鶴等多為之用”[17]。
《資治通鑒》:景福元年(892)八月,“楊行密為淮南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以田頵知宣州留后”[18]。這就是田頵于宣州任職的開始。田頵與楊行密雖然是“約為兄弟”的同鄉(xiāng)同里密切關(guān)系,又是楊行密集團的骨干,但當(dāng)不能滿足他的權(quán)力欲望時,遂于天復(fù)三年(903)八月舉兵反叛楊行密,此前“遣進士杜荀鶴至壽州(今安徽壽縣)與(朱)延壽相結(jié);”再譴杜荀鶴至大梁(今河南開封市)告知朱全忠(朱溫),全忠大喜,遣兵屯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以應(yīng)之”。本年十二月“楊行密陷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寧國軍節(jié)度使田死之”[12]?!杜f五代史》亦云:楊行密“悉兵攻宣城[19],田任宣州都團練觀察使、寧國軍節(jié)度使年份,是“景福元年~天復(fù)三年(892~903)”[20]具體地是從景福元年八月至天復(fù)三年十一月。王希羽在宣州幕府“為上客”,只能在田頵死去之前,在他從京師長安回到歙州家鄉(xiāng)期間。
綜合上述,可以推定:天復(fù)元年春,王希羽進士登榜,四月后在校書郎任上,是年底避亂棄官歸江南,其在宣州田頵幕府的時間“約在天復(fù)二、三年間”。也就是王希羽七十四、七十五歲間。致于王希羽七十五歲以后的人生史跡,由于書海文獻里,均無涉及,無從求索,只能以當(dāng)代唐代文學(xué)史研究大家傅璇琮“后不知所終”五字來做結(jié)論了[2]。
王希羽能以附傳者的身份,入錄《唐才子傳》,能在以詩、賦為考題的會試中進士登榜,說明他的詩歌藝術(shù)造詣頗有厚度及影響力。
王希羽一生詩作有集,并在整個宋朝尚在?!端问贰に囄闹尽ぜ縿e集卷錄》,即有“《王希羽詩,一卷》的記載[21]?!短撇抛觽餍9{·補正》亦曰:“按〈秘書省續(xù)編到四庫闕書日〉卷一有〈王希羽詩〉一卷,是南宋其集尚存》”[22]。由于政治風(fēng)云的摧殘與自然環(huán)境的損壞,王希羽詩集至元代,已蕩然無存。清代匯輯成的《全唐詩》,搜集到的是僅僅一首詩了,故所附小傳稱:“詩一卷,今存一首”[4]可悲可嘆也!
現(xiàn)在我們來吟誦這首王希羽的現(xiàn)存詩:
贈杜荀鶴
金榜曉懸生世日,
玉書潛記上升時。
九華山色高千尺,
未必高于第八枝。
賞析此詩,必須了解詩的背景,而揭示詩的背景,又必須從了解詩的所“贈”人杜荀鶴的人生事跡著手?!短撇抛觽鳌酚卸跑鼹Q的傳略,云:“荀鶴,字彥之,(杜)牧之微子也。(杜)牧?xí)┳札R安(今湖北黃州市)移守秋浦(今安徽池州市)時,妾有妊,出嫁長林(今安徽石臺縣境)鄉(xiāng)正杜筠,生荀鶴,早得詩名?!箜樁辏?91)裴贄侍部下第八人登科,正月十日放榜,正荀鶴生朝也。王希羽獻詩曰……,”并云:“荀鶴居九華,號‘九華山人’”[1]。其實早于《唐才子傳》的宋人史料筆記《南部新書》,對杜荀鶴大順二年中第、王希羽贈詩事已有記載[23]。同是宋人書的《唐詩紀(jì)事》,不僅記述杜荀鶴中榜、王希羽贈詩,而且進一步考證出:杜荀鶴“擢第年四十六矣”[13]。了解了這些背景,解析王希羽此詩的詩情詩意,就比較容易了。同時也知曉《全唐詩》尚存的王希羽這首詩,則本于元、宋人的典籍。杜荀鶴及第,早于王希羽九年。
詩中的“金榜”即古代金質(zhì)的匾額,上書本年度科舉中榜者名單,故民間至今流傳有“金榜題名”的俗語?!坝駮北疽庵柑旖抵畷⒅浮疤熳印被实鄣脑t命之書,如唐詩人李郢《上裴晉公》詩中即有“天上玉書傳詔夜,陣前金甲受降時”詩句;“生世日”,即人的出生日,這里是指大順二年(891)“正月十日”進士放榜日,正是杜荀鶴的誕辰日;“潛記上升時”,意思是說“金榜題名”標(biāo)示著杜荀鶴將有好前程,因為進士登榜之后,即將登上仕途的臺階,這里也含有對杜荀鶴的祝福之意;因杜荀鶴及第前寄居于九華山(今安徽池州市境),又自號“九華山人”,故詩中用九華山的高度來比譬其“金榜題名”之事,說“高千尺”的九華山,也“未必高于”被杜荀鶴“折”下的“第八枝”月中之“桂”。“第八枝”,寓指杜荀鶴在新及第本榜進士中名列第八位。此詩句不僅有力渲染了唐朝進士及第似“月中折桂”般地艱難,更襯托出杜荀鶴的可貴才華。
稍加咀嚼王希羽這首詩,即可悟出:詩的主題明確,筆法新穎,文字生動,妙趣橫生。詩的內(nèi)容,既立足于生活現(xiàn)實,又充溢著浪漫色彩,不愧為這位《唐才子傳》附傳者的佳品之作,也充份顯示出王希羽“與杜荀鶴友善”的深情意韻。難怪宋、元及以后多家典籍,將此詩各選錄于書中。同時也可以說,王希羽是以詩的形式傳遞、慶賀、祝福、贊美杜荀鶴“金榜題名”的最早人群中的一位中心人物。向杜荀鶴為此事贈詩的,當(dāng)時還有“居于九華山中”的殷文圭等人[13]。
大順二年(891)及第進士發(fā)榜日,是“正月十日,”以當(dāng)時的交通條件和時局混亂環(huán)境,信息自京師長安(今陜西西安市),傳至身居江南山區(qū)的王希羽,最快也得正月底或二月初,所以《唐五代文學(xué)編年史》,將王希羽《贈杜荀鶴》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標(biāo)在“大順二年二月[24],是王希羽六十三歲的作品。俗話說:“一滴水中能見太陽”。品詩,不在于詩的多少。元代著名文學(xué)評論家辛文房,慧眼視珍珠,從王希羽的詩歌藝術(shù)造詣和它的影響力,從而確立了王希羽的《唐才子傳》附傳主的殊榮地位。
文化是社會經(jīng)濟的支撐,是民族的靈魂,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拔幕瘜嵙透偁幜?,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首位重要標(biāo)志”[25]。中國古代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則是中華民族的珍貴資源,同樣是“民族血脈”、“人民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價值。在特殊的時局混亂環(huán)境中,七十三歲方“金榜題名”的王希羽,擁有濃馥的文化造詣與藝術(shù)魅力,以僅存的一首詩的意韻與影響力而作為附傳者入錄價值宏博的《唐才子傳》,理應(yīng)成為“優(yōu)秀歷史文化”中的一份子,理應(yīng)得到尊重。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進程里,他的人生史跡與文化底蘊,也理應(yīng)得到發(fā)掘、鉤沉與研究,以發(fā)揮他的力量貢獻。本于此,故筆者下力氣寫下了這篇拙文,就教于各路方家。
[1]唐才子傳全譯·前言[M].李立樸,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
[2]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楊美艷.讀〈千古興亡〉[J].炎黃春秋,2013(7):84-85.
[4][清]彭定求,楊中訥.全唐詩·卷七一五[M].北京:中華書局,1960.
[5]張忱石.全唐詩作者索引[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宋]羅愿.新安志·卷六[M].線裝書.安徽省博物館藏本.
[11][清]徐松.登科記考·點校說明[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2][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
[13][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六二[M].北京:中華書局,1956.
[14]繆鉞.杜牧轉(zhuǎn)[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7.
[15][宋].洪邁.容齋隨筆·三筆·卷七[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4.
[17][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0[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9]隨筆·三筆·卷七[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4.
[20][宋]計有功.唐詩紀(jì)事·卷六五[M].2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1][清]黃本驥.歷代職官表·歷代職官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3][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八九[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4]路振.九國志·田頵傳[M].線裝書,安徽省博物館藏本.
[25][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一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6][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六四[M].北京:中華書局,1956.
[28][宋]薛居正.舊五代史·卷一七[M].北京:中華書局,1976.
[29]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卷一五六[M].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0.
[31][元]脫脫.宋史·卷二0八[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2]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補正[M].北京:中華書局,1995.
[34]李立樸譯注.唐才子傳全譯·卷九[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
[35][宋]錢易.南部新書·卷辛[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36][宋]計有功.唐詩紀(jì)事·卷六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7][宋]計有功.唐詩紀(jì)事·卷六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8]傅璇琮.唐五代文學(xué)編年史·晚唐卷[M].沈陽:遼海出版社,1998.
[39]胡錦濤.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責(zé)任編輯:余義兵]
A 73 Year Old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ang Dynasty——A Historical Study of Wang Xiyu and Interpretation of His Existing Works
Li Hui
(Anhui Provincial Museum,Hefei,Anhui 230061)
No brief biography of Wang Xiyu can be found inNew and Old Book of Tang History,andOld History of Five Dynasties,his life history can be only sought i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note and other literature.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Zhaozong of Tang(901),Fang Xiyu,at the age of 73,succeeded pass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and his office position is the nine grades of rank in the feudal regimes in Palace Library.For his profound accomplishments of poetry,he was recorded in ABiography of Talent in Tang Dynastyby the literary critic Xin Wenfang in Yuan Dynasty.In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exploration of Wang Xiyu is beneficial to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culture of socialist civilization.
Wang Xiyu;Historical Relics;Interpretation of Poems
K207
A
1674-1104(2014)02-0083-05
10.13420/j.cnki.jczu.2014.02.021
2013-10-11
李暉(1943-),男,安徽鳳陽人,安徽省博物館原副館長,研究員,池州學(xué)院兼職教授,研究方向為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