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艷梅
地理學科是一門領域?qū)拸V、內(nèi)容豐富、學科思維綜合能力強的課程。它展現(xiàn)的是不同區(qū)域的自然與人文特點,涉及到很多地理概念和原理等知識,需要他們運用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圖文轉(zhuǎn)換等能力去理解和把握。
一、語言直觀激發(fā)興趣
1. 借助諺語、古詩、歌曲、順口溜等,增強語言的趣味性。如講《新疆》時,播放歌曲《新疆好》作為新課引入,同時用多媒體一邊播放歌詞一邊播放一組新疆景觀圖片,這樣既一下子吸引了學生,又讓學生對新疆有直觀的感知。講新疆氣候時用多媒體展示諺語“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讓學生據(jù)此猜猜它的氣候特點,部分學生很快就說出是一日內(nèi)的氣溫差別大,教師給予肯定后出示新疆某地氣溫曲線圖,讓學生看看它的日差究竟有多大,學生通過分析圖表進一步總結(jié)出它的氣候特點。教師用通俗易懂的諺語讓學生對它的氣候特點整體感知,然后再去分析圖表,比起直接用圖表讓學生分析得出結(jié)論,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會更深刻,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也更容易被調(diào)動起來。
2. 運用生活化的比喻,增強語言的形象性。類比思維是一切思維的基石,在地理教學中直觀地進行地理事物的比較分析,會加深學生對地理事物的理解和認識。通過類比,學生從中受到某種暗示或啟發(fā),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為了讓學生理解“陸地升降溫速度比海洋快”的問題,教師將陸地和海洋比作水壺和水,把太陽比作火爐,設問學生:“你在家用水壺燒水時,大概1-2分鐘,用手摸水和水壺,哪個更燙?把燒開的水倒出來,水和水壺哪個冷卻更快?”學生憑生活經(jīng)驗都知道是水壺。教師再提問:“這說明同樣的緯度,陸地與海洋比較哪個升溫快?冬季哪個降溫快?”通過教師的比喻和引導,學生都能回答是陸地。這個知識如果從物理學的角度直接闡述,對大部分初一學生來說接受的效果很有限,畢竟他們還沒有接觸到物理這個學科,講不好甚至讓問題更復雜。而將陸地、海洋與水壺、水進行比喻,使原本復雜的地理知識很生活化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種比喻法比單純的說教更能幫助學生加深印象。
二、圖像直觀開啟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須充分利用掛圖,配合學生的地圖冊及課本上插圖,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把課本上的地理知識遷移到地圖上,引導學生把基礎知識記憶在地圖上。如講《黃土高原》時,教師利用中國地形圖和政區(qū)圖,首先引導學生在地形圖上找出太行山、秦嶺、長城和蘭州市的位置,并在圖上勾畫出黃土高原的范圍,然后對照政區(qū)圖,明確黃土高原跨越的省區(qū)。這樣,學生不僅很快就能歸納出黃土高原的范圍、跨越的省區(qū),還能輕松掌握教材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那些呈現(xiàn)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的地圖可以說是比較直觀的,但地理課本上也有很多復雜抽象的地圖,學生難以看得明白,這需要教師利用板圖進行直觀教學。例如,對于等高線地形圖,如果讓學生看圖,教師直接講解,大部分學生不能理解。這時,教師假設沿著某條緯線把它剖開,在黑板上畫出它對應的剖面圖,把等高線地形圖轉(zhuǎn)變成了地形剖面圖,直觀而形象,學生有了突然醒悟的感覺。還有很多復雜的地圖,如鐵路、公路干線分布圖以及河流流域水系圖等,如果教師能結(jié)合教材,用最簡單的筆畫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而準確地繪制出課堂教學所需要的示意圖、簡圖,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師所要講解的問題上,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地圖上的信息十分豐富,具有形象、直觀的作用,地圖把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聯(lián)系、空間要素組合結(jié)合在一起。利用地圖、板圖進行直觀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力、想象力,發(fā)展空間思維能力,訓練記憶能力等。
三、地理模型直觀啟迪智慧
地理模型是模仿地理事物的形象而制作的主體教具。多數(shù)是按巨大的地理對象縮小而制成的,富有很強的真實立體感。有些教學內(nèi)容,通過實物和模型來進行直觀教學,其效果比運用圖片資料更好。例如講等高線地形圖時,老師不是直接讓學生閱讀等高線圖,而是用實物模型開展直觀教學,首先吸引學生眼球,并讓學生明確等高線的特點,在模型上這些線該怎樣畫才符合等高線的特點,然后請幾個學生在黑板上嘗試著把模型上的等高線畫在平面圖上。通過出示實物讓學生試畫,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一方面使學生容易掌握等高線這一較難理解的概念,另一方面又容易使他們在腦海中把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線圖與實物聯(lián)系起來,從而樹立起正確的空間立體概念。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