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燕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重慶 400067)
“大學之道”:現代大德育模式構建的內源支持
于洪燕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重慶 400067)
“大學之道”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德育的典型模式,蘊含了豐富的“大德育”思想,體現整體性理念、道德、思想和政治教育的三位一體思想,以及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等,這為我國德育的現代改革提供了深厚的內源支持.
大學之道;整體主義;德育;大德育
“大學之道”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德育的典型模式.“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正是對我國古代傳統(tǒng)“大德育”的概括.當前,我國學校德育正面臨著現代轉型,“大學之道”所蘊含的豐富德育資源,為我國德育的現代轉型提供了深厚的內源支持.
何謂“大學之道”?有人把“大學之道”解釋為古代大學道德教育,或培養(yǎng)“大人”的學問.“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大學章句》)“大學之道”既是我國古代學校的教育方針和步驟,又是培養(yǎng)統(tǒng)治階級合格人才的德育模式,不僅包括了德育的具體目標和任務,而且包括了德育的程序和要求.[1]
1.1 體現整體主義的理念
“大學之道”把個人、家、國、天下貫通一體,使個人道德、家庭倫理、國家政治遞次發(fā)展,相互支撐,體現了家-國一體的背景下整體主義思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即是對仁、敬、孝、慈、信等人倫道德的學習和養(yǎng)成,這是每個人學做人的第一步,是德育之本;然后“親民”即把個人自身的善轉化為他人的善,尤其是百姓的善,給百姓以仁愛,實現治國的仁政和德治思想,這是德育的第二個層次的目標;最后達到至善境界,即“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荀子所說的學止于圣、王.這就是德育的最終目標,也是最高的道德境界.[2]“大學之道”三個層次的目標和任務是相互聯系,層層遞進的關系.從“明明德”到“親民”,再到“止于至善”,其是一個要求從低到高、內涵從簡單到復雜、活動由自身到他人,最終達至群體社會的整體過程.[3]整個思路就是由個體德性出發(fā),經社會倫理,最后達到二者統(tǒng)一的內圣外王的價值取向,是教育模式與道德精神、倫理精神和傳統(tǒng)整體思維方式的適應與吻合,也是傳統(tǒng)道德教育取得成效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1.2 道德、思想和政治教育的三位一體
要達到“止于至善”的思想境界,“大學之道”對此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現路徑.“大學之道”將個人道德修養(yǎng)與人生與政治的最高理想進行聯系,以“修身”為媒介,實現“由內及外”的“明明德”推至“由己及人”的“親民”層次.[4]道德已不再局限于個人內心的自省與自律,而是超越自我,尋求達到更高的境界.“大學之道”的傳統(tǒng)德育兼顧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三重功能,體現了“大德育”的傳統(tǒng).然而,這種大德育模式曾遭受到較多學界人士的強烈批判,主要認為“大德育”內涵的較為泛化,導致德育實效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減弱,強調德育應回歸到對道德的教育方面.[5]當然,以前的德育模式存在較多問題,但把問題的根源歸結于“大德育”的傳統(tǒng)好像就不是很合理了.依據理論,德育僅僅圍繞著單純的道德而進行道德教育是不太現實的.當前,各國的教育改革均朝向“大德育”方向發(fā)展.因此,“大學之道”所蘊含的道德、思想與政治教育三位一體的“大德育”與目前世界德育體制改革的大趨勢不謀而合.
1.3 對理想人格追求的德育目標
“大學之道”在整合個體、社會、自然的發(fā)展基礎上,設計了儒家以理想人格的價值追求為旨歸的德育模式.個體通過格物致知、誠心正意的環(huán)節(jié)涵養(yǎng)自己的德性,培養(yǎng)內圣的人格;通過修身的環(huán)節(jié),齊家、治國、平天下,從而實現自己.這個模式描述了一個由內圣而外王的理想人格遞次生長、實現的步驟和過程,也規(guī)定了道德教育、人格造就的具體途徑.“大學之道”對個人內在修養(yǎng)的注重,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在現代社會中有其獨特的意義.它可以使人在喧囂的塵世攪擾、利益之爭和現實矛盾的漩渦中,獲得一種內在的超越感和一份心靈的寧靜,從而為每個人處理好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奠定了心理基礎.[6]
根據以上分析,“大學之道”是道德教育與人格提升一體化的體系,從根本上體現了我國傳統(tǒng)學校德育模式,對現代學校德育改革具有很深的啟發(fā)意義.
2.1 樹立大德育的整體觀念
第一,從系統(tǒng)論與“整體教育”的角度重新詮釋傳統(tǒng)“大學之道”的德育理念,并運用于我國學校德育的現代化.學校德育無論就其德育內容還是德育實踐過程,都是一個系統(tǒng),具有整體性.不能孤立地看待德育問題,必須把它與德育系統(tǒng)外的復雜的環(huán)境聯系在一起.第二,德育是個具有層次性和結構性的有機整體,依據學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實際,將一元化的德育目標分成較多個層次,具體來講,就是對各年齡段與教育階段確定不同層次的具體目標和教育的起點,依次選擇相應的具體內容、途徑,然而,把各階段各層次的德育目標和措施整體地銜接起來逐步提高,從而構建層次性、結構性、一體化的整體德育體系.第三,理清大德教育體系內各育之間的關系和層次,從事實和邏輯兩個層面整體思考學校德育的實施.大德育有其涵蓋的范圍,它不是一個僅限定于教育范圍的概念,而是一個具有其它本質含義的概念.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等各育在本質上具有不盡相同的內涵.最后,德育還應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從開放的社會背景來說,學校德育應該是多元的,立足于世界,屬于民族的、開放的德育.
2.2 現代大德育的一體化設計
遵循傳統(tǒng)“大德育”整體性,層次性及系統(tǒng)性的原則,現代學校德育應以道德為基礎和主導地位,注重層次性、貫通性和循序漸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品德,提高學生的社會政治教養(yǎng),引導學生樹立正當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在德育內容上堅持道德、政治、思想的“三位一體”,各教育階段確定相對應的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等內容,各育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是一個知、情、意、信、行協(xié)調統(tǒng)一的整體,經過德育的“內化”和“外化”,在道德認知理解的基礎之上,通過道德選揮、踐履使受教育者個體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法紀素質和心理素質和諧發(fā)展,形成完整的德性.在德育過程中,把自然、社會、人作為三位一體的對象進行綜合考察.[7]“大學之道”的傳統(tǒng)德育把個人擔當的社會責任與個人道德的自我完善進行統(tǒng)一,主張用修身的精神來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目標.同時,在人、我、己群的關系問題上既主張有我和肯定道德化的自我,同時又肯定個人是家族和社會的一部分,強化個人對家庭和國家所擔負的諸多責任,認為個人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才能較好實現人的本質特征,才能在整合個體與社會關系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空間.因此,在現代德育體系中,我們的道德思維不僅要關注人和社會,而且要關注自然界和宇宙等中介因素.現代學校的德育應按照三維建構的相關原則,實現德育目標在社會、自然與人三者層面上的有機整合,轉變發(fā)展觀念,實現單純的德育社會本位或個人本位向人的發(fā)展、社會發(fā)展、自然發(fā)展的方向轉變,實現個人、社會、自然界及宇宙的和諧共存.在德育途徑與方法上,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德育綜合一體化制度,堅持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一起努力、共同參與,調動學校、家庭、社會的多方教育力量,實現資源共享,實現德育社會化、社會德育化的“大德育”體系.“學?!彝ァ鐣弊鳛榈掠闹薪橄到y(tǒng)、微觀系統(tǒng)和外在系統(tǒng),在學生的道德生活雖作用各異,但又是同為一體的.建立廣泛的社會教育網、教育基地,開展學校和社會機構一體化的互助合作、共同活動,把德育納入社區(qū)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努力構建形成各部門分工合作、齊抓共管的德育工作網絡,充分發(fā)揮各個教育環(huán)節(jié)、各種教育途徑的德育功能,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環(huán)境.
2.3 開展理想人格追求教育
目前,以人格的較好塑造作為引領人類精神生活方向的現代教育,已成了世界多國教育和德育的主流話語.理想人格的追求是人生追求的總目標,也是傳統(tǒng)德育追求的最終目標.“大學之道”的“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人格追求一直是中國古代道德修養(yǎng)與道德教育的重要動力,同時也為大德育目標的確立提供了一個現成的模型.“理想人格教育”實質上是對人生最大意義與行動方向的確認.只有有道德上理想人格追求的人才有可能成為為人類的最大福祉貢獻一切,并在奮斗中感受人生的意義與幸福.[8]因此,切實幫助青少年學生建立起健康的人生追求,幫助學生體味人生的最大價值所在,鼓勵學生去追求獲得人生最大意義的創(chuàng)造性人生,應成為學校德育和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務.那么,學校德育應幫助學生建立什么樣的理想人格?這個問題是一個最為復雜的問題.因此,這就要強調三個原則,一是豐富性,二是層次性,三是指向性.所謂豐富性是指理想人格應以其多維的視角、豐富的內容、鮮明的個性,組合成社會典型人格群或榜樣,并以此多姿多彩的形式展開其它模式的理想人格教育.層次性是指在學校德育中,應根據具體情況對每個人提出適當的道德要求,因人而異,尊重差異性是一較好選擇.
〔1〕侯懷銀.德育傳統(tǒng)的當代價值[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
〔2〕檀傳寶.政治信仰與道德教育——中國古代和現代的兩種抉擇[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1).
〔3〕樊浩.“大學之道”與道德教育的文化原理[J].教育研究,2006(1).
〔4〕楊華平.論職業(yè)院校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培養(yǎng)[J].教育與職業(yè),2009(09).
〔5〕向紅.民族地區(qū)大學生道德人格現狀與教育引導[J].貴州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
〔6〕楊紅梅.當前大學生道德人格生成的文化維度[J].孝感學院學報,2010(02).
〔7〕王冬云.“內”“外”并舉——大學生道德人格生成路徑探析[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09).
〔8〕楊文華.大學生道德人格特點及其教育干預研究[J].中國德育,2009(07).
G641
A
1673-260X(2014)07-0136-02
重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職前職后一體化教師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2013ZDJY17);重慶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繼續(xù)教育中的助學模式研究(2013-ks-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