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重母
(蘇州科技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系,江蘇 蘇州 215011)
“戴眼”一詞,在先秦兩漢的其他重要典籍中,尚未發(fā)現(xiàn)用例,僅在《素問》中出現(xiàn)3次。例如:
(1)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三部九候論》)
(2)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診要經(jīng)終論》)
(3)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三部九候論》)
關(guān)于“戴眼”一詞,王冰注釋為“睛不轉(zhuǎn)而仰視也”,張介賓解釋為“上視之甚,而定直不動也”。丹波元簡引張文虎曰:“瞳子高者目上視也,戴眼者,上視之甚而定直不動?!?/p>
漢代跟“戴眼”類似的是“戴目”一詞,楊樹達先生認為“戴目”是“側(cè)目”之義,而非“眼睛上視”之義。楊樹達《增訂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卷第二·瞯戴目釋義》云:
“《說文四篇上目部》云‘瞯,戴目也。從目,間聲。江淮之間謂眄曰瞯?!问献⒃?‘戴目者,上視如戴然,《素問》所謂戴眼也。’愚按段氏于戴目求其義于形,其說非也?!端貑枴ぴ\要精微論》云:‘戴眼反折瘛疭。’王冰注釋“戴眼”為睛不轉(zhuǎn)而仰視,故段君取以為證。不悟反折瘛疭則人目上反,乃劇病之象,人平居無疾時不當有此,其不足取證甚明。愚謂戴目當求之于聲,不當求之于形,蓋戴目即側(cè)目也。《漢書·賈山傳》載山至言論秦政云:‘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賦斂重數(shù),百姓任罷,赭衣半道,群盜滿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視,傾耳而聽,一夫大噱,天下響應(yīng)者,陳勝是也?!^戴目而視,即恒言之側(cè)目而視。其證一也,《方言》卷二瞯訓為眄,云吳揚江淮之間或曰瞯。許君曰江淮之間謂眄曰瞯,即本方言。許書凡一字有二訓者必于第二義稱一曰以相別也。即以目部證之,眄下云:‘目偏合也。一曰袤視?!笠暸c目偏合為二義,故言一曰以別之,是也。此云江淮之間謂眄曰瞯,不稱一曰,則戴目與眄為一義可知。眄既訓袤視,而《倉頡篇》:‘眄,旁視也。袤視旁視正與側(cè)目義會。籍如段說,則戴目與眄為二義,非許義矣。然則許既以戴目為訓,復云江淮之間謂眄曰瞯者,意欲明瞯為方言,意重在江淮之間而不在眄?!坎吭?‘睇,目小視也。從目,弟聲。南楚謂眄曰睇?!茨铣^眄曰睇,亦本方言,眄與邪視義同,故不稱一曰,而第言南楚謂眄曰睇,與此訓例正同。此其證二也。人惟側(cè)目袤視,故眼多白,故瞯引申為人目多白,廣雅云:‘瞯,目多白也?!且病S忠隇橐荒堪?,廣雅釋蓄云:‘馬一目白,瞯?!且?。此其證三也?!保?]
由這段話可以得知,“瞯”“睇”皆為方言詞語,與之對應(yīng)的通語是“眄”。《說文》正是用通語來解釋方言詞語。按照《說文》的解釋,“眄”即“目偏合”和“袤視”。段玉裁認為“偏”為“徧”之誤,“徧”即“周”也,“徧合”即四處張望,楊樹達認為“偏合”即眼睛斜視。“袤視”則遠望。考“瞯”字從間,是“間”的后起字,引申為間諜?!蹲髠鳌は骞迥辍?“乃為崔子間工。”“瞯”即張望窺測,尋找機會?!绊怼睘椤安v”的同義詞,也應(yīng)為旁視遠視,各個方向窺測,并不僅限于向上看,向上看和向前看很難區(qū)別得清楚。許慎用“戴目”來解釋“眄”,則“戴目”和“瞯”“眄”有共同之處,應(yīng)為四處張望之義,并非僅限于“上視”。楊樹達先生的觀點是準確的。如下之例可作證:
(4)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視,傾耳而聽。(《漢書·賈山傳》)
(5)北地殘氓,東都遺老,莫不茹泣吞悲,傾耳戴目,翹心仁政,延首王風。(南朝齊·王融《畫漢武北伐圖上疏》)
例(4)~例(5)中的“戴目”都是對正常人眼睛狀態(tài)的描摹,并非病態(tài)?!按髂俊薄皟A耳”“翹心”“延首”都是用含有“用力突出,偏向一方”之義的詞來形容人體某些器官的官能。人在旁視遠視時,必然會用力將目光集中于焦點物體,用力聚焦則會使人感覺眼珠轉(zhuǎn)動,突向一方。這是一種感覺的描寫,如同現(xiàn)代漢語的“飛眼”一詞?!帮w眼”即是對眼睛快速轉(zhuǎn)動,獲取信息狀態(tài)的描摹,所指方向主要為兩側(cè)。
“戴目”是對正常人眼睛狀態(tài)的描寫,出現(xiàn)在較為正式的書面語中,表示遠視旁視,并不帶有感情色彩,也并不專指眼睛疾病。方以智《通雅》:“《賈山傳》戴目而視,言遠望仰視也?!鳖亷煿抛?“戴目者,言常遠視,有異志也;傾耳而聽,言樂禍亂也?!眳氢稘h書注商》:“戴目而視,言舉目仰視?!边h視是“戴目”的一種意思,《漢書》中引申為天下人十分關(guān)注關(guān)于秦王的消息,四處張望、多方打聽的意思。但施丁《漢書新注》則認為:“戴目:言舉目仰視,乃怒目而視之義?!薄按髂恐柑煜轮瞬粷M暴政時的怒目上視之狀?!保?]施氏的解釋有望文猜測之嫌,并不可取。
人眼睛偏向一方,則會目多白,正常人不會一直露白,眼睛斜視的人則白多黑少,用“戴目”來描摹“斜視”,稱指眼病,這是“戴目”的引申用法。《說文》:“瞯,戴目也?!薄秱}頡篇》:“瞯,目病也?!薄稄V韻》:“瞯,人目多白?!薄安v”也可指馬一目白,《爾雅·釋畜》:“一目白,瞯;二目白,魚?!鄙蹠x涵《正義》:“馬目欲得黃……若目小多白,則驚畏;驚畏,馬之病也?!薄安v”為眼病,其特征為“目多白”,“戴目”用來注釋“瞯”,正是其引申用法。
“戴眼”是口語中的說法,而且“戴眼”一詞只出現(xiàn)在醫(yī)學類著作中,是對人患了眼病的一種描寫。王冰注“戴眼,謂睛不轉(zhuǎn)而仰視也”,段注引王冰而言“目上視而多白”。徐鍇《說文系傳》:“戴目,目望陽也?!狈揭灾恰锻ㄑ拧?“目望陽曰望視,見《春秋傳》。今曰羊眼人。”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戴目,目上視,所謂望羊?!钡げㄔ喴龔埼幕⒃?“瞳子高者目上視也,戴眼者,上視之甚而定直不動?!币陨现T說皆本王冰所注。王冰是醫(yī)官,此處注釋為隨文注釋,人死之狀,正謂眼睛偏向一方,如上視。“戴目”“戴眼”意義應(yīng)該與楊樹達先生所說“眼珠偏向一方”一致。
值得提出的是,兩漢之際,正是文言詞語逐漸向白話詞語過渡時期,“目”和“眼”使用頻率的變化,在《素問》一書中也有明顯的特點:全書“目”出現(xiàn)了82次,大都是指“眼睛”,“眼”出現(xiàn)了4次,其中有3次是“戴眼”。例如:
(6)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上古天真論》)
(7)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生氣通天論》)
(8)如是則內(nèi)外調(diào)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生氣通天論》)
(9)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衊瞑目,故得之氣厥也。(《氣厥論》)
由例(6)~例(9)可知,“目”在《素問》中是一個通用詞語,指整個眼睛。
“眼”單用1例,例如:
(10)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風論》)
此處“眼”應(yīng)指整個眼睛,感到寒意的不只是眼球,而是整個眼窩。在這里“眼”和“目”的差別不大,疾病的命名是較為抽象的“目風”,而具體的癥狀則是整個眼睛感到寒冷,可見此處“目”和“眼”使用場合不同,“目”為較抽象的正式場合的用語,而“眼”則是較為口語化的詞語?!把邸睉?yīng)該是先在口語中流行的一個詞語。
“戴眼”之“戴”應(yīng)是“突向一方”之義。“戴”字后跟人體器官,此種用法先秦所有經(jīng)典都未曾出現(xiàn),考察“戴”在先秦兩漢的用法,主要有下列幾種用法:
其一,頂著。例如:
(11)戴天履地,以順民事。平九州,戴九天。(《大戴禮記》)
其二,抽象地擁有。例如:
(12)凡民戴名以能,食力以時成。(《大戴禮記》)
其三,負重。例如:
(1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孟子》)
其四,擁戴。例如:
(14)同心戴舜以為天子。(《左傳》)
因此,“戴”字作“突向一方”解的用例并不多見。汪維輝先生認為:“戴屋”的“戴”是通行于金陵一帶的一個方言口語詞,“戴屋”就是“蓋屋”,就是建造房屋時鋪上屋頂[3]。我們認為“突向一方”的意思是由“頂著”的意思引申而來的,漢代有一常用詞為“戴角”,專指動物中頭上有角的牛羊類?!按鹘恰眲t凸顯了牛羊這類動物頭上有角并突出的身體特征,“戴”的這一意思不常用,所以字典多不收。中國古代性學書籍《玉房秘訣》有“戴尻”一詞,此書最早見于晉葛洪的《抱樸子·內(nèi)篇遐覽》,以后又見于《隋書·經(jīng)籍志》子部醫(yī)家類,均不題撰人?!杜f唐書·藝文志》亦提到此書8卷,沖和子撰?!缎绿茣に囄闹尽纷鳌稕_和子玉房秘訣》10卷,云張鼎撰。惜此書到宋時即已失傳,只有日本丹波康賴的《醫(yī)心方》中引用了一部分,流傳至今?!队穹棵卦E》為道家養(yǎng)生類之作,時代離《素問》未遠。此例出于《玉房秘訣·七損八益》:“六益曰蓄血。男正偃臥,令女戴尻跪其上,極納之,令女行七九數(shù)。”[4]此句中“戴”即指“突向一方”的意思,為臀部高翹狀態(tài)的描摹。
由此可知,“戴目”“戴眼”“戴尻”,都是“戴”后加人體器官上,指身體某部位“偏向一方”的意思?!按餮邸?,自然是“眼珠偏向一方”之義。
[1]楊樹達.增訂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M].北京:中華書局,1983:76.
[2]卞仁海.“戴目”釋義辨正[J].學術(shù)研究,2008(7):29.
[3]汪維輝.漢語詞匯史新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1.
[4][唐]王冰.重廣補注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M].孫國中,方向紅,點校.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