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前進和社會實踐的發(fā)展,一些新的契約現(xiàn)象用傳統(tǒng)的契約法理論難以解釋。針對意思自治理論的局限性,麥克尼爾、內田貴等學者提出關系契約理論,指出契約關系相對于當事人合意的獨立價值和作用,成為契約法學上新興學說。關系契約理論提出并強調了“關系”這個長期為人們所忽視的契約要素,指出契約作為特定結合關系,其“關系”本身有其特定價值和規(guī)范導引作用。關系契約理論進一步發(fā)展了契約理論的人文價值觀,強調當事人基于契約關系合作互惠和平衡利益的價值導向,該理論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和理論發(fā)展空間。
關鍵詞:關系契約;意思自治;價值
中圖分類號:DF522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4.02.07
古典契約法理論以“意思自治”為核心,意思自治是合同我國民法、合同法實際使用“合同”而非“契約”的概念,而且理論上“契約”較之“合同”內容更廣泛,除“合同”外,還包括超越民事主體的“社會契約”的涵義,但本文所研究的“關系契約”理論是合同法理論中較為成熟的概念,因此為論述方便,本文在有關理論論證中仍然使用“契約”的概念,但為與法律實踐相適應,“合同”的概念亦不可避免,即在本文論述中所謂“契約”限定與“合同”同義。成立的基礎及合同生效的前提。強調意思獨立、平等、自由、信用的意思自治理論的確立和完善,使人格平等獨立的思想在民商法領域得到深入貫徹,對于促進人性的解放和生產力的解放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這種理論已經不能滿足復雜的民商事行為以及社會秩序發(fā)展的需求。20世紀中后期古典契約理論受到嚴峻挑戰(zhàn),美國學者吉爾莫在其撰寫的《契約的死亡》中指出:“正在發(fā)生的是‘契約正被重新吸收進‘侵權的主流之中”,認為以合意為核心的古典契約理論在當代法學中正走向消亡[1]。在此背景下,關系契約理論對意思自治理論的核心地位提出質疑,通過強調契約關系的獨立價值,成為契約法學上新興學說。
一、契約法實踐對意思自治理論的挑戰(zhàn)當前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契約法現(xiàn)象,例如契約中非約定條款不斷擴大,與主觀過錯無關的補償責任的出現(xiàn),法官基于契約當事人利益平衡的考慮對于約定條款的調整等情況,這些現(xiàn)象運用意思自治理論難以解釋,對傳統(tǒng)契約法理論提出了挑戰(zhàn)。
(一)意思自治理論固有的價值局限
意思自治理論在古典契約理論中雖然已經得到體系性貫徹,但實踐中當事人往往重視獨立意思的博弈,追求經濟理性,認為契約關系如同利潤一樣,“一個人的增加等于另一個人的減少?!盵2]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當事人往往強調利益的錙銖必較,而忽視基于合同關系的合作和互助。人們更為注重義務的確定性及違約責任的強制性,在合同一方當事人遭遇困境時,另一方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對方承擔全部的可預見的違約責任,而不是協(xié)商和互助。在司法實踐的案例中,有一些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輕微違約行為睚眥必報,造成合同關系未能及時修復而瀕于破裂。例如原告某設備公司訴被告某電力公司違約糾紛一案參見:江蘇省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1)徐商初字第0072號案件,在該院檔案室查閱。,原告與被告簽訂協(xié)議出售有關電器設備,后原告送貨時被告未能做好收貨準備而拒絕收貨,因被告拒絕出具有關拒收或未能收貨的說明,原告訴至法院請求賠付違約金,并通過向公安報案調取被告拒絕收貨的證據(jù)。實踐中還有一些當事人依據(jù)一定的優(yōu)勢地位從己方私利出發(fā)隨意變更合同約定,給對方當事人制造履約障礙,最后對雙方當事人均造成重大損失。例如原告某設備廠與被告某機械公司買賣合同糾紛一案參見:江蘇省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1)徐商終字第0336號案件,在該院檔案室查閱。,被告向原告定制一臺鍋爐控制中心系統(tǒng),原告將該設備安裝于被告工廠,原告要求被告在安裝后立即付清貨款,并以此為由拒絕提供控制設備的密碼,導致被告無法完成整體設備的調試驗收和正常操作,被告被迫撤下原告安裝的設備而另購設備。本案中提供密碼以供安裝調試是合同當事人的必要協(xié)助義務,但一方當事人卻以此為優(yōu)勢條件向對方提出超越合同約定的要求,導致合同關系最終破裂,給雙方均造成了重大損失。契約法實踐中,過于強調意思的相互獨立可能會制約和阻礙交易的順利開展,合作與互助是契約必不可少的潤滑劑。在合同法領域,這并不意味著意思自治理論已經過時,而是意思自治理論的價值空間不能囊括時代發(fā)展的全部價值需要,而且這種價值空間的空缺凸顯,需要引入新的思想和理論以彌補價值驅動力的不足。
(二)超越當事人意思的非約定條款的出現(xiàn)
根據(jù)意思自治原則,合同內容以當事人達成意思一致的條款為準,未在當事人意思之內或依據(jù)當事人真意其不愿承擔的負擔,不應作為合同條款內容。但在現(xiàn)代合同法中,隨著合同默示條款的普遍化和合同附隨義務的發(fā)展,大量不在當事人意思范圍內的條款進入了合同。例如當事人在簽訂和履行合同過程中,不僅要承擔合同約定的義務,而且還負有給予合同相對人必要的保護和幫助的義務。這些義務與當事人的意思無關,隨著當事人締約接觸而產生,在合作關系中逐漸增強。在日常實踐中,還有些合同規(guī)定有“再協(xié)商條款”參見:漢斯-貝恩德·舍費爾,克勞斯·奧特.民法的經濟分析[M].江清云,杜濤,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614.,即在合同履行期間,合同雙方有義務公開相關信息,根據(jù)這些信息確定或重新確定風險和義務的分配。還有的合同規(guī)定有“最大努力”或者類似的忠誠義務條款,這在聯(lián)營合同、特許加盟合同、合伙合同等中較為常見。上述非約定合同義務在理論上稱為合同附隨義務、合同默示條款義務,其內容既不是依據(jù)當事人意思也不是依據(jù)交易慣例確定。在公司等經濟組織體內,由于涉及多層次和長期的合同關系,因此基于合同關系在意思之外而產生的權利義務較其他類合同更多。
現(xiàn)代法學張艷:關系契約理論對意思自治的價值超越(三)與主觀過錯無關的補償責任的出現(xiàn)
意思自治與過錯責任是一體兩面的問題,即當事人對自己獨立的意思及基于該意思產生的行為承擔責任,過錯責任是意思自治原理在責任領域的延伸。在審判實踐中,區(qū)別于過錯責任(包括推定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補償責任作為一種新的責任形態(tài)在合同法領域出現(xiàn),并且其適用情況正在逐漸增多。在合同法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和司法解釋中,涉及補償責任較為典型的規(guī)定主要有:(1)有關民事主體為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免受損失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有關“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例如《民法通則》第109條的規(guī)定。這在合同糾紛案件中,體現(xiàn)為一方當事人在履行合同中,為保護對方利益而導致自己利益受損的情況。(2)有關民事主體在為對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相對方當事人或者受益人可以給予補償。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57條,《合同法》第418條第1款規(guī)定的行紀合同中的補償責任,以及《信托法》第57條的規(guī)定等。(3)因不能返還原物而產生的補償責任。例如《民法通則》第25條和《合同法》第58條規(guī)定的撤銷死亡宣告和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后而產生的返還財產責任。對于上述情況下的補償責任,適用意思自治和過錯責任原理難以解釋,當前對于補償責任的法理基礎研究也不多。
(四)契約正義理論對意思自治理論的超越及局限
意思自治理論強調人的自主性和平等性,但現(xiàn)實中人與人之間存在實質不平等的客觀情況。契約正義理論是對意思自治理論局限的彌補。契約正義理論的產生意味著限制合同自由,消弭當事人實質不平等的弊端,主要依靠誠實信用、公平原則、權利不得濫用等原則,通過法院依職權對契約的調整,發(fā)揮矯正正義的作用。例如在當事人申請的情況下,法院對于過高或者過低的違約金可以依法調整,對于顯失公平合同可以依法變更等。契約正義理論較之意思自治理論有所發(fā)展,但其并不足以彌補意思自治理論的缺憾,并且其自身亦存在固有的理論局限。一是程序規(guī)范易被突破。契約正義理論認識到意思自治的局限性,但是在基于實質正義理論對當事人的約定進行調整的過程中,容易忽略程序的規(guī)范性和合法性。二是可能產生新的不公正。如何從實質公平的角度平衡利益,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看法,實質正義給予法官超越當事人意思的自由裁量權,容易導致法官擅斷從而產生新的不公正。三是矯正正義的滯后性。契約正義理論是建立在結果導向基礎上的利益平衡,是糾紛及損失發(fā)生之后的事后救濟措施,在預防和化解糾紛上具有滯后性,對于契約簽訂和履行過程中的糾紛無法及時提供規(guī)則指引。因此,契約正義是對意思自治的補充和矯正,屬于一種事后判斷和救濟??傮w而言,對于意思自治理論的局限,契約正義無法做到從規(guī)范上預防和引導。
對于上述契約新現(xiàn)象,很多學者通過將誠信原則擴張適用加以解釋。其中學者侯國躍的觀點比較典型,參見:侯國躍.契約附隨義務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60.而筆者認為,這種做法沒有進一步解釋誠信原則基于什么標準擴張和為什么要擴張的問題,并不能有針對性地對上述現(xiàn)象提供充分必要的解釋。此外,公私法交融也是一種解釋。 參見:霍陽,王全興.從民法的附隨義務到經濟法的基本義務 (上)[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1): 12-17;霍陽,王全興.從民法的附隨義務到經濟法的基本義務 (下)[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2):15-21.但筆者認為,該種解釋立足于宏大的理論層面,對于種種現(xiàn)象難以進行具體的、實證性的切入和討論。高度社會化的時代和合同法實踐的發(fā)展,迫切需要理論研究的與時俱進。對于上述情況,既然難以用傳統(tǒng)的合同法理論解釋,是否可以用關系契約理論進行解釋,如何定位關系契約理論,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關系契約理論的提出及其對傳統(tǒng)契約法的積極影響美國學者斯圖爾特·麥考尼爾(Stewart Macaulay)在20世紀60年代開啟了關系契約理論的研究歷程,他在關于商人使用合同的兩個方面的實證研究中指出,應當重視商人對交易中未來的意外事件進行規(guī)劃和為應對違約而采用實際的或潛在的法律制裁[3]。麥考利教授開創(chuàng)性地將關系納入合同行為研究,開辟了關系契約理論研究的泉源。借鑒麥考利教授的努力,美國學者伊恩·麥克尼爾、日本學者內田貴發(fā)展了關系型契約的觀念,對意思自治理論在契約法的核心地位提出質疑,強調契約關系對契約法的影響,關系契約的有關理論在合同法、公司法、勞動法等領域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美國學者麥克尼爾提出的關系契約理論
20世紀60年代以后,麥克尼爾在有關論文及《新社會契約論》一書中,提出應當區(qū)分傳統(tǒng)的個別性契約和現(xiàn)代的關系性契約,主張將契約超出于合意之外并在整個社會背景中進行分析。他首次提出了“關系契約法”的理論,他著眼于契約概念本身,認為“所謂契約,不過是有關規(guī)劃將來交換過程的當事人之間的各種關系?!盵4]而“關系”,就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通過社會的或其他相互的連接而發(fā)生作用的處境,或通過情景、感情等的關聯(lián)。參見:IanR.Macneil.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Challenges and Queries[J].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2000,(94):878.麥克尼爾的理論降低了合意在契約中的核心地位,將“關系”納入合同法研究領域,改變了傳統(tǒng)上以當事人主觀意思作為考察重點的研究視角。后來麥克尼爾研究重點轉移,沒有進一步將關系契約理論具體化。到2000年時,麥克尼爾將自己的關系契約理論改稱為“基本契約理論”(essential contract theory)。其原因是:“第一,我認為該理論捕捉到了交換關系的根本方面。第二,我相信此種類型的分析對理解契約具有根本性?!盵5]但是基于研究問題的方便和學術界的通常做法,學術界還是把麥克尼爾的契約理論稱為關系契約理論而非基本契約理論。麥克尼爾認識到合意性契約的局限,強調契約關系的重要性,強調契約超越當事人意思的變化性。但后來麥克尼爾將關系契約定位于基本契約,其實是將其由一種新的理論轉化為一種分析方法。正如麥克尼爾所說,關系契約理論本身就像一個顯微鏡,它并不決定被觀察事物的性質,只是觀察事物時的一系列鏡頭。參見:Ian R.Macneil. Reflections on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after a Neo-classical Seminar[G]//David Campbell, Hugh Collins, John Wightman. Implicit Dimensions of Contract: Discrete, Relational and Network Contracts. Oxford:Hart Publishing, 2003:212.麥克尼爾的學說強調了契約關系的重要價值,但其關于契約關系的定義較為泛化,更強調通過關系分析合同的視角,對關系契約的規(guī)范尚未進行具體理論建構。
(二)日本學者內田貴的關系契約理論
在麥克尼爾之后,日本學者內田貴針對所謂“契約的死亡”現(xiàn)象,在其《契約的再生》著作中,進一步完善了關系契約理論。內田貴認為麥克尼爾的關系契約偏重于法社會學的敘述,而他則力圖在實定法學理論上對關系契約理論加以重構。內田貴認為,在契約所屬的社會關系中,被容許的契約內容是自然決定下來的,企圖將這種事實提升到法世界的,便是關系契約理論;所謂關系契約法可以說是相對于在那種契約存續(xù)中隨事態(tài)變化而相機提供彈性處理裝置的法制度。參見:內田貴.契約的再生[M].胡寶海,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120-121.內田貴還專門討論了關系契約理論與委任合同、承包合同等日本民法的有關問題,他認為,“主張追求超越自由主義契約概念的麥克尼爾的理論,只有在日本才能發(fā)揮其真正價值,充滿對同胞同情和同感的契約規(guī)范,只能存立于不具意思自治的哲學傳統(tǒng)中”[6]。英國學者羅納德·道爾(Ronald Dore)以及其他一些學者在對日本契約現(xiàn)象的研究中,也指出關系性契約行為在日本社會俯拾皆是。此外,著名經濟學家埃奇沃斯提出了契約不確定的思想,該理論注意到當事人初步認識到契約的不完全性和事后調整的必要,強調一種包括第三方在內的規(guī)制結構。參見: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契約經濟學[M].李風圣,等,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10-12.該理論與內田貴的關系契約學說具有一定共通性。內田貴力圖構建一種特殊的實體契約理論,他認為關系契約理論是自然存在的并應該上升為法律制度。內田貴結合日本的持續(xù)性合同等所謂關系性合同的有關契約實踐,強調合同的彈性,但對于這種彈性自然存在的依據(jù)和必要性還需要進一步論證,其提出的實體關系契約理論還需要具體的制度化建構。
(三)關系契約理論在契約法有關領域的發(fā)展
麥克尼爾和內田貴的學說在關系契約理論研究中具有代表性,并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關系契約理論研究的熱潮。美國學者邁爾文·艾隆·艾森伯格(Melvin A. Eisenberg)指出,關系契約理論深刻地指出了古典契約理論的基本劣勢,一是靜態(tài)的特點,一是隱含的經驗主義前提的缺陷,即認為絕大多數(shù)合同是離散的[7]。關系契約理論在傳統(tǒng)契約法領域,例如買賣契約、消費契約、勞動契約等,影響最為廣泛。例如,理查德·斯派德爾(Richard Speidel)和費曼(Jay Feinman)根據(jù)關系契約理論的原理解釋合同缺省規(guī)范(default rule)、默示擔保和對第三人責任、履行對非客戶的責任等問題。德國學者海因·克茨在《歐洲合同法》中對關系契約(relational contract)進行了論述(只是譯者將其譯為關聯(lián)合同)。我國學者對關系契約理論也給予了關注。例如,季衛(wèi)東在為《新社會契約論》撰寫的《關系契約論的啟示(代譯序)》中認為,麥克尼爾的關系契約理論是一種發(fā)展中的、有潛力的研究領域。參見:季衛(wèi)東.關系契約論的啟示(代譯序)[G]//新社會契約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8.羅培新在《公司法的合同解釋》一書中,將關系契約理論引入對公司關系合同的分析。參見:羅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58-65.而侯國躍在《契約附隨義務研究》一書中,對關系契約理論與誠信原則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他認為通過誠信原則的擴張完全可以代替關系契約理論。參見:侯國躍.契約附隨義務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60-161.此外,在關于不完全合同、合同附隨義務、契約正義、合同法的經濟學分析等相關主題論文中,也有對關系契約理論的論證或評述。但總體而言,較之于國外對關系契約理論的研究熱潮,國內對關系契約理論的研究較少。
關系契約理論通過對契約關系的闡釋和強調,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基于意思自治絕對化而造成的契約基本理論危機。日本學者中田??嫡J為,關系契約法起到了照亮傳統(tǒng)契約法前進方向的探照燈的作用,應當推進關系契約法理論,繼續(xù)致力于明確從此處得出的具體規(guī)范的內容;斟酌應該作為國家法律強制推行的規(guī)范;針對此外的規(guī)范,根據(jù)交易關系的實態(tài)來設定無特殊約定情況下的原則[8]。同時,關系契約理論自其產生起,也一直伴隨著爭議,例如認為關系契約理論僅是分析方法、不可能形成實體性規(guī)范等。例如艾森伯格在肯定關系契約理論對古典契約法價值的前提下,同時認為,“關系契約理論沒有做的,以及不能做的,是創(chuàng)造關系契約法?!P系契約,不是特殊類型的合同,因為所有的或事實上所有的合同都是關系的。”(參見:Melvin A.Eisenberg. Why There Is No Law of Relational Contracts[J].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2000,(94):821.)但對于關系契約理論的有關爭議,并不影響其作為契約理論的獨立價值,只能說明對關系契約理論還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制度化建構。
三、關系契約理論較之意思自治理論的獨立價值高度社會化的時代對人與人之間的默契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關系契約理論作為伴隨契約法實踐發(fā)展的新生事物,雖然理論架構較為粗疏,但其提出并強調了“關系”這個長期為人們所忽視的契約要素,相對于傳統(tǒng)的意思自治理論,有其獨立價值和理論發(fā)展空間。
(一)“契約關系”相對于當事人意思具有獨立價值
契約主體生活在一個發(fā)展變化的環(huán)境中,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契約主體自身情況的變化、契約行為的履行情況等肯定會對契約雙方的利益產生影響,可能導致雙方當事人在原契約關系框架范圍內產生新的權利義務需求。即便是一次性交易,也會存在預料之外的情況發(fā)生在合同當事人之間,需要一方當事人基于契約關系對相對方給予必要的幫助或協(xié)助。有學者認為,“契約系屬一種法律上特別結合關系,其結合程度因契約類型而異。在買賣契約(尤其是現(xiàn)實買賣),當事人所負之義務,或為價金之支付,或為標的物所有權之移轉,其結合關系較為單純;反之,在雇傭契約等繼續(xù)性契約,當事人所負之義務,例如勞務之提供或忠實、照顧義務,兼具屬人性及繼續(xù)性兩種特質,其結合關系較為密切?!盵9]筆者認為,契約作為特定結合關系,超越了合同確定的權利義務約定,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關系共同體。契約作為一種關系共同體,強調內在的協(xié)調一致,即合同當事人之間不僅存在權利義務的對等性,還應當基于合同當事人互相保護、互相幫助、合作互惠的理念,這也是契約精神的一種價值取向。構建契約關系的內在價值規(guī)范,強調合同當事人之間不僅存在利益博弈,還存在合作共贏的價值目標,將有利于更為充分地實現(xiàn)契約的社會價值。通過研究契約關系,進一步建構契約的關系性規(guī)范,有助于促進當事人合作和變通,促進合同彈性,有效減少和避免違約的發(fā)生,促使當事人更加積極主動地履行合同義務,或者促使當事人盡快協(xié)商解決爭議。因此,契約“關系”本身相對于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有其特定價值。
(二)關系契約理論關于合作互惠的基本價值導向
美國學者伊麗莎白·默茲(Elizabeth Mertz)認為,有的關系契約研究者“就像人類學家一樣,他們理解種種忙于有多重和復雜動機的行為活動中的人類的情緒、理智、審美和戰(zhàn)略思考。……當我們忽略這種復雜性,我們就會失去人類和社會特有的許多東西。”[10]關系契約理論通過強調契約關系在人類交往行為中的復雜性,強調對契約關系的人文價值進行深入研究。關系契約理論認識到不同的合同有不同的背景和價值——特別是合同可以有強烈的離散性(個別性)或強烈的關系性因素——平衡了合作和競爭的觀念,或者用麥克尼爾的話說,平衡了利益互惠和互相制約的權力。參見:Jay M. Feinman.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in Context[J].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2000,(94):743.關系契約理論強調了不同于意思自治的關系性價值,即在契約關系維系和發(fā)展中動態(tài)平衡契約當事人的利益。美國學者費曼(Jay M. Feinman)進一步指出,強調合作是對新古典契約法保留古典契約法關于自利核心的矯正[11]。合作互惠是關系契約理論的基本價值導向,能夠有效調節(jié)基于獨立的意思自治而可能產生的對立和沖突,這是基于契約關系的雙向型視角得出的必然結論,也體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契約法以及所謂新古典契約法的自利核心的價值超越。
(三)關系契約理論對于契約沉沒成本的價值考量
關系契約理論關注并揭示了契約尤其是長期性、持續(xù)性契約中的隱藏的成本問題。在長期性、持續(xù)性合同的履行中,一方當事人相對于另一方當事人常常具有更為優(yōu)勢的地位,為簽訂和維系合同關系,較為弱勢的一方當事人需要額外投入大量的成本,這些成本并非合同義務,在合同文本中亦沒有明確體現(xiàn),因此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s)。由于沉沒成本的存在,一方當事人實際加重了對另一方當事人的依賴。例如,美國學者戈登(Robert W. Gordon)指出,開始時市場力量的不公平能夠被深化為一方對另一方的持續(xù)控制;他認為,因為當事人能夠自由合法地退出市場,沉沒成本使關系的拋棄成為具有依賴地位的當事人的外傷[12]。在處理此類合同的違約糾紛時,如果不考慮基于契約關系的投入進行利益平衡,對于一方當事人可能產生實質的不公平。艾森伯格(Melvin A. Eisenberg)也認為,關系契約理論在現(xiàn)代契約法中是極其重要的要素,尤其在處理特殊類型的合同方面具有優(yōu)勢,例如特許經營權合同,證券盡力推銷協(xié)議等。參見:Melvin A. Eisenberg. Why There Is No Law of Relational Contracts[J].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2000,(94):821.關系契約理論相對于意思自治理論,對于合同中的沉沒成本予以公正考量,能夠有效地協(xié)調和平衡長期性合同中的利益關系。
(四)誠信原則的擴張無法取代關系契約理論的適用
誠信原則有“帝王條款”、“超級調整規(guī)范”之稱,是意思自治的外化原則,其基本價值在于保障意思自由、意思真實及真實的意思得到切實貫徹和履行。有學者認為,通過誠信原則的擴張完全可以代替關系契約理論。參見:侯國躍.契約附隨義務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60.上述種觀點在理論和實踐中也比較典型。筆者認為,所謂誠實信用,其中文含義主要是對意思真實及言出必行的拘束;從誠信原則的產生來看,也是著眼于保障意思的真實性以及真實的意思得到切實的履行。誠信原則通過擴張納入了公平等利益平衡因素,超越了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范圍,在核心理論上不具有同一性。法律原則本應有其相對確定的涵義和調整領域,誠信原則過于擴張致使基本涵義模糊寬泛,將失去在合同法理論中的基本定位。我國合同法目前是將誠信原則與公平原則分敘,該種分敘方式在理論上較為嚴謹?;谡\信原則的基本涵義及我國合同法的規(guī)定,誠信原則在理論及法律適用中不宜非理性擴張。同時,在誠信原則的擴張中,難以衍生出前文所述契約關系的獨立價值,更無法取代關系契約理論的理論建構和制度規(guī)范。
有學者認為,合同法總的發(fā)展趨勢是明確的,合同自由和意思自治為內核的一元論已經被拋棄,雙重甚至多重的價值標準才是當代合同法的本質特征。參見:自傅靜坤.二十世紀契約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88.關系契約理論體現(xiàn)了對意思自治理論的超越,修正了契約理論個人本位的絕對觀念,強調契約合作關系和互惠共贏的價值理念,對契約法的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有待深入研究并進一步被深化為實體規(guī)范。ML
參考文獻:
[1] 格蘭特·吉爾莫.契約的死亡[M].曹士兵,姚建宗,吳巍,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117.
[2]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林榮遠,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92.
[3] Stewart Macaulay. Non-Contractual Relations in Business: A Preliminary Study[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3,(28):55.
[4] IanR·麥克尼爾.新社會契約論[M].雷喜寧,潘勤,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4.
[5] IanR.Macneil.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Challenges and Queries[J].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2000,(94):893.
[6] 內田貴.契約的再生[M].胡寶海,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199.
[7] Melvin A. Eisenberg. Why There Is No Law of Relational Contracts[J].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2000,(94):821.
[8] 中田裕康.継続的取引の研究[M].東京:有斐閣,2000:121.
[9] 王澤鑒.契約關系對第三人之保護效力[G]//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二冊).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32.
[10] Elizabeth Mertz.An Afterword: Tapping The Promise of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Real Legal Language and a New Legal Realism[J].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2000,(94):932.
[11] Jay M. Feinman.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in Context[J].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2000,(94):743.
[12] Robert W. Gordon. Macaulay, Macneil, and the Discovery of Solidarity and Power in Contract Law[J]. Wis. L. Rev.,1985:570.
The Value Elavation of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to Autonomy of the Will
ZHANG Yan
(Law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Abstract:As time progresses and society advances, the traditional contract law theory is difficult to explain the new contract practices. According to the limitation of the autonomy of the will, the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was put forward by Ian R. Macneil and other scholars which emphasizes the independent value and function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As a specific and dynamic combination, the contract relationship has its particular value and guidance function which has long been ignored. Emphasizing upon the value guidance of reciprocity and balance of interests based upon the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es, the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further develops the humanity value of contract theory, which should be given independent status and room for development.
Key Words: relational contract; autonomy of the will; value
本文責任編輯:林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