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華
教育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每一個現(xiàn)代人一生不可缺少教育,面對教育,任何人都稱不上是行家、大師或者名家。教育上有句名言:經(jīng)驗抵不上科學。家長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往往會以自己成長的經(jīng)歷和體會去教育孩子,而科學的教育方法能使教育更加有效,把孩子教育得更好。
一
選擇了做父母,也就選擇了責任。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長大后在社會上取得一定的成就。然而家長往往認為,將孩子送到學校讀書就是教育,孩子的分數(shù)高、考上好大學、有個好工作就是教育成功。因此,家長對于學校教育最看重的是分數(shù)和名次,過度關注考試分數(shù)的細微變化。
考試分數(shù)只是對文本知識掌握程度的反映,學習成績背后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學習興趣、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等。不管孩子的成績是上升還是下滑,我們都要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從學校、家長、社會等多維度、全方位、客觀地來評估孩子的學習情況,為孩子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勵。俗話說,上課認真聽講的學生不一定成績好,課后認真自學的孩子一定成績好。這說明,學校圍墻外的教育同樣非常重要。
過去我們常說,考上大學就是中狀元,有了大學學歷就擁有好生活的保障。但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fā)展,我們的高等教育正從過去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學歷只是表明通過了有關知識和能力的培訓,但不等于擇業(yè)和就業(yè),更不是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學歷無非是打開就業(yè)大門的一塊敲門磚,但人的成長和發(fā)展還需要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與人相處的能力、對社會和他人的寬容與責任。所以說,分數(shù)與學歷不等于教育,教育大于分數(shù)與學歷。孩子的教育不能只依靠學校教育,更需要家長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二
眾所周知,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家長對于教育需要厘清幾個認識。
一是教育如同鍛煉身體。想身體好就要加強鍛煉,而鍛煉需要堅持不懈。我們通常關注教育只是放在孩子的考試成績上,而忽略了教育的長期性、持續(xù)性。一名優(yōu)秀的孩子,背后有一位或者幾位優(yōu)秀的家長和教師的長期努力、支持和幫助。家長需要意識到,你不是評委,不是觀眾,孩子的成長會有家長烙印。所以要想孩子積極健康地成長,家長要從己開始,從小事入手,在一點一滴的生活細節(jié)中影響孩子的成長;要用成長和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教育,不是考上了大學就是完成了教育的職責。教育不是“18歲前教育”,而是“80歲教育”的終身教育。
二是對孩子說教不如讓孩子去實踐。有的家長認為,天天交代、叮囑就是對孩子教育,把“說”當成“教”,同時對孩子的學習以及成長擔心不已,孩子脫離了自己的視線范圍就開始不放心。例如,大部分父母都認為孩子缺乏吃苦精神,其實不是孩子沒有吃苦精神,而是沒有吃苦機會,父母把孩子捧在手里、拴在身邊,孩子如何出去歷練和成長。此外,家長和孩子缺少溝通,沒有走進孩子的心里,總是以自己成長經(jīng)歷來判斷、猜測孩子的言行。最終導致的是,家長用自己的絕對權威壓制了孩子的個性成長。殊不知,知識最直接的來源是實踐,教育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親自去實踐。
三是教育最需要耐心。好孩子是家長“熬”出來的,就如粵萊的煲湯,一鍋好湯需要慢慢地熬出來。教育也是如此,不可能“速成”。當遇到孩子犯錯誤時、考試失敗時,這時的教育就非常需要耐心。在你覺得孩子“出大事”時記住這幾句話:“事情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嚴重”“天塌不下來”“明天再說”。有些問題換時間、換空間去思考,可以思考出更加成熟的辦法,對問題的判斷更加準確。靜下來談的話,語氣、態(tài)度、情緒都穩(wěn)定了,看問題也更加客觀,批評教育更加理性,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更真,并且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欲。欲是指想法、希望、目標,要讓孩子對人生永遠充滿著希望和夢想。欣賞、表揚、鼓勵孩子,就會讓孩子離你越來越近,就越來越會成為你心中理想的孩子。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老師在校園里掛了一條橫幅,上面寫著“高高舉起表揚的武器”,這是他的教育哲學。指責、嚴厲、埋怨只能讓你的孩子越來越遠離你,家長和教師要學會輕聲批評,溫和指責。尊重孩子,是教育的發(fā)展和社會的發(fā)展。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感受到自己成長背后有人在付出,培養(yǎng)孩子們的感恩、感謝和回報的意識。
三
假如我們把孩子的教育工作比作現(xiàn)代企業(yè)經(jīng)營,那么學校與家庭應該是各持50%股份的生意合伙者,其中家長是“企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終身持股人,學校(教師)是“企業(yè)”的CE0、職業(yè)經(jīng)理人、運營持股人,二者是合伙人的關系,是股東的關系,是共贏共輸?shù)年P系。那么,家長和學校應該如何合作,通過共同的努力把孩子教育得更好?
首先,作為合作雙方,家、校之間要加強溝通交流。通常教師請家長到學校來,家長第一反應就是孩子在校出事了,否則教師是不會請家長來學校的?;蛘哒f,家長和學校(教師)都有一個錯誤的思維定式——認為乖巧聽話、成績優(yōu)秀的孩子,就不需要家校間的溝通交流了;只有孩子出現(xiàn)問題了才需要家校溝通交流。
筆者曾經(jīng)也擔任過兩個班的班主任,在開家長會時曾說過:“幸福無頂點、痛苦無底線。”它的含義就是孩子教育得再好,也還有繼續(xù)上升的空間;孩子存在的問題再多,也要繼續(xù)努力教育。有的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成績不理想,考大學的希望渺茫,就放棄對孩子的教育,這個思想的錯誤性在于,認為家校合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孩子讀書。其實,即使孩子在校成績不理想,同樣也能在社會上打拼出一片天地。
我認為,家校合作不是針對孩子出了問題,而是通過雙方的溝通交流,了解孩子成長的需求,幫助孩子們“飛得更高”。
第二,家校合作需要家長、教師間互相尊重。教育有這么一句話:信任能培養(yǎng)信任,愛心能培育愛心。家長對教師、學校、教育的尊重,不只是尊重教師本人,也不是什么愛心善舉,而在尊重自己的孩子。教師需要全社會的尊重、認可,從而讓教師感受到教師這個職業(yè)的尊嚴,并因教師這個職業(yè)而感到自豪。如此,教師才能潛心教書育人,孩子就會得到更好的教育。反過來說,教師尊重家長也是尊重自己的工作,敬畏自己的崗位,尊重自己的價值。倘若教師不去尊重家長,家長又怎么會來配合你的工作呢?
第三,家長與學校(教師)的關系是互惠、互利、互通、互敬的?;ダ褜W生教得好,是雙方共同的期望;互通——是指信息互通,教師需要通過家長了解學生的性格、興趣、家庭生活習慣等,家長需要通過教師了解孩子在校學習情況、與同學相處情況、是否積極參加學習活動等;互敬——就是相互尊敬,雙方應該是平等的,不是誰求誰、誰高于誰的關系。
家長存在一個認識上的誤區(qū),認為讓孩子進入了學校,教育的職責就解脫了,甚至以一個消費者的眼光來評價、要求學校。家長和學校是合伙人,當意見不統(tǒng)一時,可以坐下來商量。家校只有合作、協(xié)調(diào)、溝通、幫助,才能讓孩子朝越來越好的方面發(fā)展。因此,只有在一個平等、友善、和諧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其心中才會充滿善心、愛心,對未來才會充滿希望。
第五,家校合作,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積極、向上、快樂的學習成長環(huán)境。上饒市的玉山縣、婺源縣值得我們學習,它們有一個共同明顯的特征,就是非常尊重教育、尊重教師、尊重學校。玉山縣被稱為“博士縣”,婺源縣博物館堪稱全國縣級博物館中最好的。婺源縣出了不少歷史名人,如古代哲學家、教育家朱熹,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理學大師;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在7歲時就被選派到國外學習。
如果一個地方不重視教育,那么這個地方就難以出優(yōu)秀人才,這個地方也就難以有什么大的發(fā)展。我們需要共同努力,在社會上、學校里、家庭中營造一個讀書的好環(huán)境。“水清魚兒就快樂”,“水”就是學習的環(huán)境,“魚兒”就是我們的孩子,為了“魚兒”快樂成長,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好、維護好“水”的質(zhì)量。尊重教育、尊重學校、尊重教師,也就是尊重我們的未來。
(作者單位:江西省弋陽縣教育體育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