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
摘 要:少數民族地區(qū)中學語文教學中,對學困生要從心理觀察、教法措施、家長配合多方面進行轉化。
關鍵詞:學困生轉化;心理;教法;家長配合
語文學習中學困生的轉化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題,也是每位教師面臨的難題,是檢測教師教學水平的標尺。其實所謂學困生指的是一些在某段學習過程中,因某一方面或是幾個方面的學習能力相對于大多數同學而言有些落后的學生。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加德納提出“多元智能論”。他認為“人的智力是一組能力,至少有幾個方面的內容,即語言能力、邏輯數學能力、空間和視覺能力、音樂智力、運動和身體協(xié)調能力、內省智力、人際智力,”人的各種智力是以復雜的方式協(xié)調作用的,人們往往看重前兩種智力,而忽視后五種能力。他認為每個人都會以豐富的方式表達其特有的天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每個兒童都是一個有潛能的兒童。那么如何轉化學困生呢?
一、心理轉化
1.用愛心溫暖學困生的心靈
教育的智慧源于對學生的尊敬、熱愛和責任感。對于學困生,很多老師會認為“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于是對他們不屑一顧。這樣會嚴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他們可能因此而自暴自棄,走向極端。所以老師更應該對這些孩子傾注愛心與他們溝通交流,用愛心和尊重喚醒學困生內心深處的求知渴望,這是轉化學困生的第一條件。盡管學困生在班級中成績不太好,課堂上有時又愛搗亂。但是一旦轉化成功,效果是明顯的,平均分將有明顯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該生將終生受益。讓學困生感到溫暖,走出封閉空間這是轉化的第一步。
2.積極鼓勵,樹立信心
人人都希望得到鼓勵,比起一般的學生,學困生更加渴望表揚與鼓勵,學困生雖然有很多不足之處,但即使再差的學生也總有閃光點。要善于發(fā)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以充分的肯定。當我們鼓勵的眼神落在他們的優(yōu)點上時,他們會欣喜不已;當這份欣喜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時,他們會在學習之路上不斷地收獲,會慢慢地遠離學困生這個群體。
3.拉近師生距離
親近學困生,少指責,多鼓勵;少埋怨,多理解;少冷漠,多關心;少否定,多肯定,融洽同學關系,使他們感到老師并沒有拋棄他們,同學并沒有拒絕他們,班集體歡迎他們,從而喚起他們的自尊、自愛、自強。這樣學困生就會漸漸向老師打開心靈之門。
二、教法措施
1.多給機會,恢復自信
七年級語文有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春》。我在教學時,運用了朗讀法、想象體驗法等讓全體學生參與進來,讓他們朗讀課文。好些同學爭著舉手要求朗讀,而那幾個學困生則默不作聲,我抽他們朗讀,卻說“我又沒有舉手”,但我還是要求他試一試,他在朗讀時起初聲音很小,我及時鼓勵他說:“朗讀時的字音大部分都還準確,比我想象的要好,希望繼續(xù)努力,你是一位很聰明的同學,是會不斷進步的!”他很驚訝地望著我。那堂課我又抽了他兩次朗讀,效果比先前那次要好。對于學困生,即使是極其微小的成績,也應加以表揚激勵,同時也要指出他們的缺點或錯誤,并告訴他們課堂上即使聽不懂也要盡量去聽,能聽懂多少是多少,不要違反課堂紀律,這才是聰明的表現。據我的經驗,這種做法效果很不錯。
2.分層次布置作業(yè)
依據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師一定要摸清他們在學習方面存在的具體困難,讓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作業(yè),否則做不了的作業(yè)他就會去抄襲。布置作業(yè)時一定要分層次布置,作業(yè)的難易程度要貼近學困生的實際情況。努力讓他獲得成就感,激發(fā)他的學習欲望,產生內驅力。這樣在課堂上他就能多少聽點課。
3.個別輔導
對于學困生要做好輔導工作,他們的基礎差,在課堂上往往對所學知識掌握很少。教師對學困生的輔導,從最基礎的訓練開始入手,一點一滴地幫他們補起來。只要持之以恒,就會有收獲,就會發(fā)現他們上課的專注力會越來越高,接受新的知識也越來越多,成績也會有所上升。
三、家長配合教育學困生是十分必要的
有不少學困生的家長對學生的表現極為不滿,因此采取放任、甚至放棄的態(tài)度,讓學生在學?;烊兆樱鞖q數。我們做老師的要和家長溝通好,畢竟天底下沒有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學好。盡管家長每天都很忙,但是家長還是應該加入到督促孩子學習的隊伍中來,畢竟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家庭的頭等大事。父母在家時應監(jiān)督孩子按時完成各科作業(yè),并在作業(yè)本上簽字;如果不在家的時候多,也應該多給老師電話上聯(lián)系,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如果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孩子就會疏遠你、冷落你,最終越滑越遠。
總之,如何正確對待學困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教師要勇于創(chuàng)新,探索有益的學困生轉化策略,培養(yǎng)他們積極的思維意識,多給學困生思考的機會,逐漸提高學困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美)加德納.多元智能.沈致隆,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蘇霍姆林斯基.教育著作選集.1969.
[3]劉宜文.學校發(fā)展性輔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王守恒.認知偏差及其表現.中國教師網.
編輯 王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