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松
習題教學是高中物理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過多地關(guān)注學生習題解決的正確性,即關(guān)注于結(jié)果,這與新課程教學理念相違背.習題教學的過程中應(yīng)滲透思維方法.本文以高中物理力學習題教學為例,就思維方法滲透談幾點看法,望有助于實踐.
一、整體和隔離的思維方法
整體法、隔離法是力學習題最為常見的思維方法,雖然思維形式存在著差異,但是出發(fā)點都一致,都突顯了簡化的思想.
實踐表明,運用整體的思維方法解題,通??梢陨僮卟簧購澛?,解題步驟具有跳躍性,解法簡潔、清晰.
例1 如圖1所示,用兩段輕質(zhì)的細繩將未知質(zhì)量的兩個小球a、b懸掛起來,現(xiàn)在對小球a持續(xù)施加一個與水平成30°角偏向左下方的恒力,同時對小球b持續(xù)施加一個與水平成30°角偏向右上方的恒力,整體最終達到平衡狀態(tài),則終態(tài)最接近于圖2中的哪一個?
圖1 圖2評析 這是一道“平衡”習題,該問題如果教師不指引,學生大多用隔離法,解題顯得繁瑣而且不容易看到結(jié)果,有時得到了正確的答案還不敢確定.如果取a、b球及其間的細線為整體作為研究對象,則很快判斷出最上面一根繩子的狀態(tài),然后再隔離b球進行受力分析,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結(jié)果.當然,在高中階段連接體取整體有時也不一定方便的,而且容易錯,實踐經(jīng)驗表明,當連接體加速度不同時,采用隔離法不容易出錯.
例2 如圖3所示,一人(質(zhì)量m1=60 kg),站在一個磅秤上,現(xiàn)在他用一輕繩跨過定滑輪提一重物(質(zhì)量m2=5 kg),已知,該重物在拉力作用下以為2 m/s的加速度勻加速上升,忽略一切摩擦,試計算此時磅秤的讀數(shù)(g=10 m/s2).
圖3 圖4評析 這是一道“牛頓運動定律”習題,求的是磅秤的讀數(shù).這個讀數(shù)為人對磅秤的壓力,對磅秤進行受力分析,顯然缺少太多的未知量而無法求解.從牛頓第三定律出發(fā),“人對磅秤的壓力”與“磅秤對人的支持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將研究對象進行轉(zhuǎn)化,取人m1為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受力分析如圖4甲所示,得到平衡式N+F=m1g,從未知量分析,要想得到支持力N,必須求繩子的拉力F.很自然地過渡到對m2的分析,受力分析圖如圖4乙所示,列出牛頓第二定律方程:F-m2g=m2a,兩式完成求解.
二、合成與分解的思維方法
學習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4節(jié)《力的合成》后,學生對矢量合成與分解有了一定的認識,無論是合成還是分解,其目的都是為了簡化復雜的矢量運算,合成將多個矢量等效為一個矢量,分解同樣也是減少空間上的維數(shù),對于運動的分解還有化復雜運動為幾個簡單運動研究簡化.尤其是分解,注重效果的同時還應(yīng)注重研究問題的方便.
例3 如圖5所示,一個質(zhì)量為m的人,站在自動電梯上,原本電梯是勻速上升的,突然由于故障問題,自動扶梯向上以加速度a勻減速,已知電梯上升的方向與水平成θ角,求電梯停止前人受到的支持力FN及摩擦力Ff多大.
圖5 圖6評析 這是一道“牛頓第二定律”習題,從學生的題解答看,學生的分析通常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常規(guī)作法,沿著運動方向和垂直運動方向進行分解,甚至還有可能有些學生將摩擦力的方向畫反了,得到受力圖如圖6所示.筆者認為這個不要緊,不要刻意去糾正,因為力是矢量,只要在同一直線上,可以讓學生先嘗試求出負值,再對負號的意義進行反思.
x方向有mgsinθ-FNsinθ-Ffcosθ=ma
y方向有mgsinθ+Ffsinθ-FNcosθ=0
得FN=mg-masinθ;Ff=-macosθ
(負號表示摩擦力方向跟當初設(shè)想的摩擦力方向相反,應(yīng)水平向左.)
從學生的解題實際看,采用上述做法對學生的計算能力要求很高,有很多學生方程組能夠?qū)懗鰜恚怯嬎闵先菀卓?,因為研究對象(人)受到的幾個力都要進行分解,工作量大.有沒有其他辦法呢?聯(lián)系到加速度也是矢量,如果不分解受力,而分解運動呢?
分解加速度,然后從牛頓第二定律“力與加速度方向的一致性”角度出發(fā),可以求解,受力分析和加速度分解如圖7所示.
圖7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列出方程組.
x方向有Ff=macosθ,
y方向有mg-FN=masinθ得FN=mg-masinθ、Ff=macosθ.
整個流程簡潔多了.
三、逆向思維方法
力學部分有些問題正面思考、常規(guī)處理,會遇到不小的困難,此時不妨換個角度從相反的方向進行思考,會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獲,尤其是在運動學方面,逆向思維有時很好用.
圖8例4 將三塊完全相同的木塊并排固定放置在水平面上,一顆速度為v的子彈水平射入木塊.如圖8所示.可以認為子彈在木塊中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已知子彈恰好能夠穿過第三塊木塊,試求子彈穿過每塊木塊所花的時間之比,以及子彈依次射入每塊木塊時的瞬時速度之比.
評析 這是一道“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的習題.從正面思考,子彈做勻減速直線運動.運用勻減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解,很繁瑣,學生容易進入死胡同出不來.細致地分析題目,題干中有“恰好能夠穿過第三塊木塊”即離開第三塊木塊時,速度為0.從這一信息入手,將運動過程反過來看,則整個過程可以看作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三個連續(xù)相等的位移,時間之比、速度之比,學生很熟悉,運用逆向思維學生解決起來順手.endprint
習題教學是高中物理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過多地關(guān)注學生習題解決的正確性,即關(guān)注于結(jié)果,這與新課程教學理念相違背.習題教學的過程中應(yīng)滲透思維方法.本文以高中物理力學習題教學為例,就思維方法滲透談幾點看法,望有助于實踐.
一、整體和隔離的思維方法
整體法、隔離法是力學習題最為常見的思維方法,雖然思維形式存在著差異,但是出發(fā)點都一致,都突顯了簡化的思想.
實踐表明,運用整體的思維方法解題,通??梢陨僮卟簧購澛?,解題步驟具有跳躍性,解法簡潔、清晰.
例1 如圖1所示,用兩段輕質(zhì)的細繩將未知質(zhì)量的兩個小球a、b懸掛起來,現(xiàn)在對小球a持續(xù)施加一個與水平成30°角偏向左下方的恒力,同時對小球b持續(xù)施加一個與水平成30°角偏向右上方的恒力,整體最終達到平衡狀態(tài),則終態(tài)最接近于圖2中的哪一個?
圖1 圖2評析 這是一道“平衡”習題,該問題如果教師不指引,學生大多用隔離法,解題顯得繁瑣而且不容易看到結(jié)果,有時得到了正確的答案還不敢確定.如果取a、b球及其間的細線為整體作為研究對象,則很快判斷出最上面一根繩子的狀態(tài),然后再隔離b球進行受力分析,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結(jié)果.當然,在高中階段連接體取整體有時也不一定方便的,而且容易錯,實踐經(jīng)驗表明,當連接體加速度不同時,采用隔離法不容易出錯.
例2 如圖3所示,一人(質(zhì)量m1=60 kg),站在一個磅秤上,現(xiàn)在他用一輕繩跨過定滑輪提一重物(質(zhì)量m2=5 kg),已知,該重物在拉力作用下以為2 m/s的加速度勻加速上升,忽略一切摩擦,試計算此時磅秤的讀數(shù)(g=10 m/s2).
圖3 圖4評析 這是一道“牛頓運動定律”習題,求的是磅秤的讀數(shù).這個讀數(shù)為人對磅秤的壓力,對磅秤進行受力分析,顯然缺少太多的未知量而無法求解.從牛頓第三定律出發(fā),“人對磅秤的壓力”與“磅秤對人的支持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將研究對象進行轉(zhuǎn)化,取人m1為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受力分析如圖4甲所示,得到平衡式N+F=m1g,從未知量分析,要想得到支持力N,必須求繩子的拉力F.很自然地過渡到對m2的分析,受力分析圖如圖4乙所示,列出牛頓第二定律方程:F-m2g=m2a,兩式完成求解.
二、合成與分解的思維方法
學習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4節(jié)《力的合成》后,學生對矢量合成與分解有了一定的認識,無論是合成還是分解,其目的都是為了簡化復雜的矢量運算,合成將多個矢量等效為一個矢量,分解同樣也是減少空間上的維數(shù),對于運動的分解還有化復雜運動為幾個簡單運動研究簡化.尤其是分解,注重效果的同時還應(yīng)注重研究問題的方便.
例3 如圖5所示,一個質(zhì)量為m的人,站在自動電梯上,原本電梯是勻速上升的,突然由于故障問題,自動扶梯向上以加速度a勻減速,已知電梯上升的方向與水平成θ角,求電梯停止前人受到的支持力FN及摩擦力Ff多大.
圖5 圖6評析 這是一道“牛頓第二定律”習題,從學生的題解答看,學生的分析通常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常規(guī)作法,沿著運動方向和垂直運動方向進行分解,甚至還有可能有些學生將摩擦力的方向畫反了,得到受力圖如圖6所示.筆者認為這個不要緊,不要刻意去糾正,因為力是矢量,只要在同一直線上,可以讓學生先嘗試求出負值,再對負號的意義進行反思.
x方向有mgsinθ-FNsinθ-Ffcosθ=ma
y方向有mgsinθ+Ffsinθ-FNcosθ=0
得FN=mg-masinθ;Ff=-macosθ
(負號表示摩擦力方向跟當初設(shè)想的摩擦力方向相反,應(yīng)水平向左.)
從學生的解題實際看,采用上述做法對學生的計算能力要求很高,有很多學生方程組能夠?qū)懗鰜?,但是計算上容易卡殼,因為研究對象(人)受到的幾個力都要進行分解,工作量大.有沒有其他辦法呢?聯(lián)系到加速度也是矢量,如果不分解受力,而分解運動呢?
分解加速度,然后從牛頓第二定律“力與加速度方向的一致性”角度出發(fā),可以求解,受力分析和加速度分解如圖7所示.
圖7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列出方程組.
x方向有Ff=macosθ,
y方向有mg-FN=masinθ得FN=mg-masinθ、Ff=macosθ.
整個流程簡潔多了.
三、逆向思維方法
力學部分有些問題正面思考、常規(guī)處理,會遇到不小的困難,此時不妨換個角度從相反的方向進行思考,會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獲,尤其是在運動學方面,逆向思維有時很好用.
圖8例4 將三塊完全相同的木塊并排固定放置在水平面上,一顆速度為v的子彈水平射入木塊.如圖8所示.可以認為子彈在木塊中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已知子彈恰好能夠穿過第三塊木塊,試求子彈穿過每塊木塊所花的時間之比,以及子彈依次射入每塊木塊時的瞬時速度之比.
評析 這是一道“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的習題.從正面思考,子彈做勻減速直線運動.運用勻減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解,很繁瑣,學生容易進入死胡同出不來.細致地分析題目,題干中有“恰好能夠穿過第三塊木塊”即離開第三塊木塊時,速度為0.從這一信息入手,將運動過程反過來看,則整個過程可以看作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三個連續(xù)相等的位移,時間之比、速度之比,學生很熟悉,運用逆向思維學生解決起來順手.endprint
習題教學是高中物理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過多地關(guān)注學生習題解決的正確性,即關(guān)注于結(jié)果,這與新課程教學理念相違背.習題教學的過程中應(yīng)滲透思維方法.本文以高中物理力學習題教學為例,就思維方法滲透談幾點看法,望有助于實踐.
一、整體和隔離的思維方法
整體法、隔離法是力學習題最為常見的思維方法,雖然思維形式存在著差異,但是出發(fā)點都一致,都突顯了簡化的思想.
實踐表明,運用整體的思維方法解題,通常可以少走不少彎路,解題步驟具有跳躍性,解法簡潔、清晰.
例1 如圖1所示,用兩段輕質(zhì)的細繩將未知質(zhì)量的兩個小球a、b懸掛起來,現(xiàn)在對小球a持續(xù)施加一個與水平成30°角偏向左下方的恒力,同時對小球b持續(xù)施加一個與水平成30°角偏向右上方的恒力,整體最終達到平衡狀態(tài),則終態(tài)最接近于圖2中的哪一個?
圖1 圖2評析 這是一道“平衡”習題,該問題如果教師不指引,學生大多用隔離法,解題顯得繁瑣而且不容易看到結(jié)果,有時得到了正確的答案還不敢確定.如果取a、b球及其間的細線為整體作為研究對象,則很快判斷出最上面一根繩子的狀態(tài),然后再隔離b球進行受力分析,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結(jié)果.當然,在高中階段連接體取整體有時也不一定方便的,而且容易錯,實踐經(jīng)驗表明,當連接體加速度不同時,采用隔離法不容易出錯.
例2 如圖3所示,一人(質(zhì)量m1=60 kg),站在一個磅秤上,現(xiàn)在他用一輕繩跨過定滑輪提一重物(質(zhì)量m2=5 kg),已知,該重物在拉力作用下以為2 m/s的加速度勻加速上升,忽略一切摩擦,試計算此時磅秤的讀數(shù)(g=10 m/s2).
圖3 圖4評析 這是一道“牛頓運動定律”習題,求的是磅秤的讀數(shù).這個讀數(shù)為人對磅秤的壓力,對磅秤進行受力分析,顯然缺少太多的未知量而無法求解.從牛頓第三定律出發(fā),“人對磅秤的壓力”與“磅秤對人的支持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將研究對象進行轉(zhuǎn)化,取人m1為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受力分析如圖4甲所示,得到平衡式N+F=m1g,從未知量分析,要想得到支持力N,必須求繩子的拉力F.很自然地過渡到對m2的分析,受力分析圖如圖4乙所示,列出牛頓第二定律方程:F-m2g=m2a,兩式完成求解.
二、合成與分解的思維方法
學習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4節(jié)《力的合成》后,學生對矢量合成與分解有了一定的認識,無論是合成還是分解,其目的都是為了簡化復雜的矢量運算,合成將多個矢量等效為一個矢量,分解同樣也是減少空間上的維數(shù),對于運動的分解還有化復雜運動為幾個簡單運動研究簡化.尤其是分解,注重效果的同時還應(yīng)注重研究問題的方便.
例3 如圖5所示,一個質(zhì)量為m的人,站在自動電梯上,原本電梯是勻速上升的,突然由于故障問題,自動扶梯向上以加速度a勻減速,已知電梯上升的方向與水平成θ角,求電梯停止前人受到的支持力FN及摩擦力Ff多大.
圖5 圖6評析 這是一道“牛頓第二定律”習題,從學生的題解答看,學生的分析通常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常規(guī)作法,沿著運動方向和垂直運動方向進行分解,甚至還有可能有些學生將摩擦力的方向畫反了,得到受力圖如圖6所示.筆者認為這個不要緊,不要刻意去糾正,因為力是矢量,只要在同一直線上,可以讓學生先嘗試求出負值,再對負號的意義進行反思.
x方向有mgsinθ-FNsinθ-Ffcosθ=ma
y方向有mgsinθ+Ffsinθ-FNcosθ=0
得FN=mg-masinθ;Ff=-macosθ
(負號表示摩擦力方向跟當初設(shè)想的摩擦力方向相反,應(yīng)水平向左.)
從學生的解題實際看,采用上述做法對學生的計算能力要求很高,有很多學生方程組能夠?qū)懗鰜?,但是計算上容易卡殼,因為研究對象(人)受到的幾個力都要進行分解,工作量大.有沒有其他辦法呢?聯(lián)系到加速度也是矢量,如果不分解受力,而分解運動呢?
分解加速度,然后從牛頓第二定律“力與加速度方向的一致性”角度出發(fā),可以求解,受力分析和加速度分解如圖7所示.
圖7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列出方程組.
x方向有Ff=macosθ,
y方向有mg-FN=masinθ得FN=mg-masinθ、Ff=macosθ.
整個流程簡潔多了.
三、逆向思維方法
力學部分有些問題正面思考、常規(guī)處理,會遇到不小的困難,此時不妨換個角度從相反的方向進行思考,會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獲,尤其是在運動學方面,逆向思維有時很好用.
圖8例4 將三塊完全相同的木塊并排固定放置在水平面上,一顆速度為v的子彈水平射入木塊.如圖8所示.可以認為子彈在木塊中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已知子彈恰好能夠穿過第三塊木塊,試求子彈穿過每塊木塊所花的時間之比,以及子彈依次射入每塊木塊時的瞬時速度之比.
評析 這是一道“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的習題.從正面思考,子彈做勻減速直線運動.運用勻減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解,很繁瑣,學生容易進入死胡同出不來.細致地分析題目,題干中有“恰好能夠穿過第三塊木塊”即離開第三塊木塊時,速度為0.從這一信息入手,將運動過程反過來看,則整個過程可以看作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三個連續(xù)相等的位移,時間之比、速度之比,學生很熟悉,運用逆向思維學生解決起來順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