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冰
(廣東省新興縣中醫(yī)院,廣東 新興 527400)
運用中醫(yī)護理方案在不寐患者中的臨床應用療效分析
楊海冰
(廣東省新興縣中醫(yī)院,廣東 新興 527400)
目的 探究中醫(yī)護理方案改善不寐患者睡眠狀況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于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44例不寐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即分組方式將患者分為觀察組(84例)和對照組(60例),對照組給予西藥常規(guī)治療方案,觀察組使用中醫(yī)綜合護理方案,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入睡時間、睡眠失眠、覺醒次數、不良反應,評價干預效果。結果 觀察組睡眠質量優(yōu)69例,良11例,可4例,差0例,優(yōu)良率為95.24%,對照組優(yōu)良率為45.00%,兩組患者優(yōu)良率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入睡時間、睡眠時間、覺醒次數狀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觀察組改善更為明顯,相比干預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對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無任何不良反應,對照組出現11例不良反應,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顯著(P<0.05)。結論 中醫(yī)綜合護理方案對于改善不寐患者睡眠狀況具有顯著的作用,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不寐;中醫(yī)護理;睡眠質量
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生活壓力逐漸增大,工作方式以及飲食習慣等發(fā)生改變,失眠癥狀的發(fā)生率呈現出爆發(fā)趨勢,成為現代社會的“流行病”[1]。不寐患者通常表現為難以入眠、睡眠不深、少寐多夢、夢而易醒,長久不愈能夠造成患者情緒低落、精神不振、記憶力下降、生活規(guī)律紊亂,甚至出現精神方面的癥狀,使患者生活質量嚴重下降[2]。當前很多患者選擇使用安定類藥物以達到改善睡眠質量的效果,但是從臨床反饋資料來看,效果并不理想。我國中醫(yī)理論對不寐有詳細的論述,并形成了多種干預措施,本文研究了運用中醫(yī)綜合護理干預改善患者不寐癥狀的臨床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取我院于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44例不寐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經臨床診斷確診,診斷標準參考《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3],并排除心肝腎肺系統(tǒng)疾病患者以及精神病癥狀患者。患者中男性87例,女性57例,患者年齡范圍為21~74歲,平均年齡為(43.18±12.60)歲?;颊卟〕谭秶鸀?個月~11年,平均病程為(2.37±1.64)年。按照隨即分組方式并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將患者分為觀察組(84例)和對照組(60例),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家庭條件、文化程度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的西醫(yī)治療,常用藥物為巴比妥類藥物、苯二胺類藥物等,用法用量嚴格按照《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理條例》(2005)施行。并囑咐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睡覺前用熱水泡腳等基本的護理措施。對照組給予中醫(yī)綜合護理方案,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點:①中藥穴位貼敷:藥物成為龍骨160 g、琥珀15 g、磁石160 g、肉桂5 g,以上藥物研制成末,加蜜糖調和,局部施敷。貼敷穴位為涌泉穴、昆侖穴、風池穴、膻中穴;②中藥浴足:取足浴藥沖劑加入到浴盆中,水溫以38°~42°最佳。使藥液侵達患者足部三陰交穴以上,輔助按摩。藥劑主要成分為丹參、降香、天麻、野菊花、檀香、川芎、藏紅花、土茯苓、檳榔、地膚子、淮山藥、甘草。每次浴足時間為30 min,并注意避免在飯后1 h內浴足;③按摩:按照中醫(yī)辨證理論分型施治,心脾兩虛型患者配穴少府、建里、少沖穴,按摩手法為以手掌施力,于肋脅部自上而下磋磨15次。心虛膽怯型配穴建里、中脘、通里穴。心腎不交型,配穴然古、申脈、陽谷、聽宮;④耳穴貼壓:穴位選擇神門區(qū)、耳尖區(qū)、新心區(qū)、皮質下區(qū),使用探測棒選定耳部敏感穴位,以患者感覺最痛點為貼壓點,使用酒精棉進行常規(guī)消毒,晾干后使用配制好的耳穴貼貼于敏感點,然后輕輕揉壓耳穴貼1 min,以患者感覺酸脹疼痛為宜,3次/天。在耳穴貼按壓過程中可以輔以穴位按摩,點揉四神聰穴位以及百會穴,2分鐘/次。
1.3 效果評定:本次研究選取患者入睡時間、睡眠時間、覺醒次數、不良反應作為觀察指標,并使用美國匹茲堡大學精神科Buysse睡眠質量質數表對患者睡眠質量進行綜合評定得分依優(yōu)、良、可、差劃分[4]。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上述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時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干預效果:經過干預,觀察組睡眠質量優(yōu)良率為95.24%,對照組優(yōu)良率為45.00%。兩組患者優(yōu)良率對比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睡眠質量效果評定[n(%)]
2.2 具體睡眠情況:兩組患者具體睡眠情況改善狀況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入睡時間、睡眠時間、覺醒次數對比()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入睡時間、睡眠時間、覺醒次數對比()
注:△于干預前對于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于對照組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組別 觀察組(n=84) 對照組(n=60)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入睡時間(min)78.24±20.3623.48±13.29△*77.41±19.4254.21±17.55△睡眠時間(h) 3.81±1.06 7.49±2.60△* 3.77±0.94 4.28±2.07△覺醒次數(次) 6.41±1.67 1.20±0.66△* 6.78±1.29 5.92±1.64
2.3 不良反應:觀察組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對照組出現11例不良反應,其中夜間出汗3例,頭暈頭痛4例,記憶力減退4例。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中醫(yī)典籍《內經》中將不寐稱為“不得眠”、“目不瞑”以及“不得臥”,是一種以氣血運行紊亂、陰陽調和不諧導致的失眠癥狀[5]。其發(fā)病機制較為多樣,或情志所傷,或飲食不節(jié),或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更多的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導致患者出現陽不入陰、夜寐難安的癥狀。常規(guī)的西醫(yī)治療通常使用安定類藥物促進患者入眠,延長睡眠時間,但是由于藥物對患者中樞神經造成一定的影響,長久藥物將會導致系統(tǒng)循環(huán)紊亂、甚至藥物依賴成癮的嚴重后果,對于消除病因不具有典型意義。中醫(yī)護理方案強調辨證施治,兼達表里,并由此形成多種治療不寐癥狀的護理模式,本次研究所選用的貼敷、浴足、按摩、耳穴貼壓等均為辨證治療,在用及藥物時能夠使藥物直達肌理,強化療效。綜合來講,通過本次研究證實了中醫(yī)護理方案在改善不寐患者睡眠質量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應用。
[1] 張鑫.中醫(yī)護理在失眠癥中的應用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5):314.
[2] 李紅,任玉珍.中醫(yī)辨證按摩改善病人不寐的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13,27(12):1095-1096.
[3] 黎麗銀,盧慧清,王柏善.中醫(yī)護理技術干預對不寐患者的影響研究[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3,32(22):145-146.
[4] 王亞麗,醋愛英,李春紅.耳穴貼壓配合穴位按摩對不寐患者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2,31(8):774.
[5] 金靜.胸痹患者睡眠障礙的中醫(yī)護理干預[J].北方藥學,2013, 10(9):181-182.
R473.5
:B
:1671-8194(2014)31-03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