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翠
(湖南省懷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湖南 懷化 418200)
早期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心電圖特征分析
彭國翠
(湖南省懷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湖南 懷化 418200)
目的 分析探討早期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動態(tài)心電圖特征。方法 篩選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早期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295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進行常規(guī)心電圖監(jiān)測,根據心電圖監(jiān)測結果總結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電圖特征,為臨床疾病診斷及治療提供依據。結果 本組實驗295例患者中檢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266例(90.17%),檢測到肺型P波175例(59.32%),其中電軸偏右89例(30.17%),右心室肥厚189例(64.07%),順時針轉位10例(3.39%)。結論 應用心電圖檢查早期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具有較高的檢出率,可根據患者心電圖特征實現(xiàn)對其病情的準確評價,對提高臨床診斷正確率、指導治療具有積極的作用。
早期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電圖;心律失常
肺源性心臟病即肺心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主要是由于支氣管-肺組織或肺動脈血管病變導致肺動脈高壓引發(fā)的心臟病[1]。根據發(fā)病緩急及病程可將其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臨床上以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較為常見,而慢性肺心病早期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不易引起患者關注從而導致病情進展,累及其他器官發(fā)生衰竭、損害等[2]。本組實驗為探討早期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心電圖特征,以提高慢性肺心病的早期診斷檢出率?,F(xiàn)將實驗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篩選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早期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295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162例,女性133例,年齡在40~82歲,平均年齡為(62.3±7.1)歲,患者自感癥狀病程時間為3 d~4個月,平均病程時間為(35.2±10.5)d,心功能評價Ⅰ級54例,Ⅱ級82例,Ⅲ級128例,Ⅳ級31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對本組實驗完全知情并自愿參加;均符合中國肺心病學術會議頒布的《肺心病臨床診斷標準》;均為原發(fā)性肺心病患者,且無肺心病治療史;排除標準:惡性腫瘤患者、已發(fā)生器官功能性衰竭患者;存在精神疾病病史;凝血機制異常、免疫缺陷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1.2 實驗方法:應用我院SE-12 Express型心電圖儀進行實驗,采用常規(guī)12導聯(lián)進行測量,采集患者心電圖結果觀察期特異性征象,并結合患者的臨床資料、血常規(guī)結果、心臟超聲檢查結果進行診斷,總結肺心病的心電圖表現(xiàn)特征。
1.3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IBM SPSS 19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應用()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表示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早期慢性肺心病的心電圖診斷結果:根據心電圖表現(xiàn)對本組研究對象診斷,并于臨床確診結果比較,結果見表1。通過表1比較可知,心電圖確診率與臨床確診結果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早期慢性肺心病的心電圖診斷結果
2.2 早期慢性肺心病心電圖特征:根據心電圖結果總結早期慢性肺心病心電圖特征,檢出肺型P波175例(59.32%),電軸右偏89例(30.17%),低電壓133例(45.08%),右心室肥厚189例(64.07%),順時針轉位10例(3.39%),心律失常29例(9.85%),其中肺型P波、低電壓、右心室肥厚可作為早期肺心病心電圖特征。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主要是由于肺組織、肺動脈血管慢性病變引起肺組織功能性及結構的改變,從而導致肺動脈壓升高,繼發(fā)性右心室擴張、肥大,病情進展可發(fā)生右心衰竭,因此右心室肥大及肺動脈擴張的檢出是診斷早期慢性肺心病的主要依據,由于該病為長期慢性經過性疾病,可逐步出現(xiàn)肺功能、心功能及累計其他器官衰竭的征象,因而針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早期診斷對遏制病情進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3]。臨床上常應用心電圖檢查作為診斷慢性肺心病的主要方式,本組實驗結果表明,295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心電圖檢出266例,確診率90.17%,觀察心電圖波形及變化可發(fā)現(xiàn)肺型P波175例(59.32%),其中電軸右偏89例(30.17%),右心室肥厚189例(64.07%),順時針轉位10例(3.39%),表示根據心電圖特征可提高早期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臨床檢出率。
通過資料整理及實驗回顧可知,心電圖對右心室肥大的檢出率較高,而右心室肥大作為早期慢性肺心病的主要指證,提高右心室肥大的檢出率對提高早期慢性肺心病確診率具有積極作用,同時心電圖采集圖像主要依靠心動周期產生產生的電信號、電活動,因此在對患者右心室狀態(tài)的判定時,不受患者心臟形態(tài)學變化的影響,不易受體形、心肌、血管位置、呼吸偽影等因素影響,而右心室肥大及早期肺心病的主要心電圖特征為肺型P波及低電壓,心電圖Ⅱ、Ⅲ、aVF導聯(lián)P波電壓升高即為肺型P波,因而肺型P波可作為早期慢性肺心病的主要心電圖指證,P向量在額面上投影的基本向量向下,造成該心電圖表現(xiàn)主要為早期慢性肺心病患者肺動脈壓逐漸升高導致與之關聯(lián)的右心室工作壓力負荷升高,繼發(fā)性導致右心室肥大現(xiàn)象,而P波時限多表現(xiàn)為正常,主要是由于肺心病對左心房的影響較小,不易引起P波延長,而肺心病患者一般胸廓前后徑增大導致心臟激動點位傳導至體表電信號影響微小,普遍表現(xiàn)出低電壓[4-5]。本組實驗中檢出心律失常29例,分析其原因可總結為早期肺源性心臟病易出現(xiàn)長期肺部感染現(xiàn)象,因而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異常、血流速度較慢,已發(fā)生心肌損傷、心自律性限制等,同時右心室肥厚可影響正常心率,或長期藥物治療造成的心率失常,因此在檢出患者存在心率失常時應結合患者檢驗結果及病史進行綜合診斷,以提高臨床確診率。而對本組實驗中發(fā)生漏診案例分析可知,主要是由于心電圖對早期慢性肺心病的另一確診指證—肺動脈擴張敏感性及檢出率低,初期慢性肺心病病患者的右心室肥大可能不明顯,因而導致誤診漏診現(xiàn)象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應用心電圖檢查早期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具有較高的檢出率,可根據患者心電圖特征實現(xiàn)對其病情的準確評價,對提高臨床診斷正確率、指導治療具有積極的作用[6]。
[1] 趙俊雪.慢性肺源性心臟病54例心電圖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1,15(7):624-625.
[2] 楊樺,陳寧.慢性肺源性心臟病50例心電圖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2,5(1B):118-119.
[3] 羅昭林,黃嵐,鐘杭美,等.肺源性心臟病心電圖特點[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0,3(4):285-288.
[4] 陶立剛,王金桃,徐冬英.202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與心律失常臨床分析[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07,27(1):127.
[5] 邱國榮,何守標.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發(fā)心律失常43例的診治體會[J].廣西醫(yī)學,2010,32(1):84-85.
[6] 陳學東,嚴國平.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發(fā)作期的心電圖特點[J].現(xiàn)代電生理學雜志,2008,15(4):209-210.
R541.5
:B
:1671-8194(2014)31-01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