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璐 紀 玲 白麗霞
(北京大學深圳醫(yī)院,廣東 深圳 51803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00例血液流變學的檢測與分析
李 璐 紀 玲 白麗霞
(北京大學深圳醫(yī)院,廣東 深圳 518036)
目的 探討慢性阻塞性疾病500例患者的血液流變情況。方法 選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00例以及從健康人群中,根據(jù)自愿性的原則,挑選500例健康志愿者進行臨床研究,將5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命名為觀察組,將500例健康志愿者命名為對照組,通過臨床對比,觀察5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血液流變學變化情況。結(jié)果 觀察組5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血紅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紅細胞沉降率方程,低切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紅細胞變形能力指數(shù),血漿黏度,紅細胞電泳時間,紅細胞沉降率等10項指標明顯的高于對照組的500例健康志愿者。結(jié)論 在臨床治療上,應該針對于上述10項指標進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有助于提高治療的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值得臨床推廣。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液流變學檢測;分析
在臨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較為嚴重的疾病,并且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嚴重的威脅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積極的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的。因此,需要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血液流變進行檢測,進而總結(ji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特征,為更好的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奠定基礎(chǔ)。本文針對于我院收治的5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了臨床研究,現(xiàn)將具體的研究過程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進入到我院進行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00例以及從健康人群中,根據(jù)自愿性的原則,挑選500例健康志愿者進行臨床研究,將5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命名為觀察組,將500例健康志愿者命名為對照組。5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90例,女性患者210例,年齡32~68歲,平均年齡為36歲。對照組500例健康志愿者中有男性患者310例,女性患者190例,年齡33~69歲,平均年齡為37歲。2組患者在年齡構(gòu)成和性別組成上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臨床資料的可比性。
1.2 方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檢測指標方面,主要依據(jù)的是以下十項檢測指標,即血紅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紅細胞沉降率方程,低切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紅細胞變形能力指數(shù),血漿黏度,紅細胞電泳時間,紅細胞沉降率。對觀察組和對照組2組共1000例患者采用全自動血流變快測儀進行檢測,針對于上述10項檢測指標進行對比觀察,總結(ji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特征,在臨床研究期間做好相關(guān)的記錄[1-4]。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對計量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表1可知,觀察組患者血紅細胞比容為(0.85±0.12),對照組患者血紅細胞比容為(0.56±0.08);觀察組患者纖維蛋白原為(6.82 ±0.31),對照組患者纖維蛋白原為(4.11±0.22);觀察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為(8.12±0.14),對照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為(5.21± 0.04);觀察組患者紅細胞沉降率方程為(82.12±23.12),對照組患者紅細胞沉降率方程為(41.42±11.32);觀察組患者低切黏度為(16.12±4.21),對照組患者低切黏度為(6.32±2.12);觀察組患者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為(5.12±3.12),對照組患者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為(2.13±2.33);觀察組患者紅細胞變形能力指數(shù)為(8.32±4.12),對照組患者紅細胞變形能力指數(shù)為(3.42±2.13);觀察組患者血漿黏度為(1.92±2.43),對照組患者血漿黏度為(1.34±1.32);觀察組患者紅細胞電泳時間為(24.13±6.21),對照組患者紅細胞電泳時間為(11.43±3.32);觀察組患者紅細胞沉降率為(23.44±7.32),對照組患者紅細胞沉降率為(14.17±3.43)。觀察組5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血紅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紅細胞沉降率方程,低切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紅細胞變形能力指數(shù),血漿黏度,紅細胞電泳時間,紅細胞沉降率等10項指標明顯的高于對照組的500例健康志愿者[5]。
表1 2組患者檢測結(jié)果對比分析表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環(huán)境的日益惡化,我國的老齡化的程度不斷的增加,也相應的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fā)病率也在逐年的增加,并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臨床上屬于慢性疾病,并且不是單一的疾病,在臨床治療方面比較棘手,很多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飽受煎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愈較難,并且容易反復,嚴重的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的病發(fā)機制就是,由于患者在長期缺氧的情況下,導致體內(nèi)的腎臟產(chǎn)生紅細胞,進而生成紅細胞生成素,進而紅細胞生成素不斷的增多,當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后,進而導致患者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在臨床上,根據(jù)多年的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明顯的血液流變學的異常,根據(jù)本次的臨床研究,10項觀察指標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有著明顯的差異?;颊叩娜咔叙ざ纫约暗颓叙ざ缺冉】等说囊咧饕褪腔颊唧w內(nèi)的凝血能力特別的強?;颊叩难獫{黏度較高,容易導致患者體內(nèi)的血流變慢,導致患者的心臟負荷較大,容易出現(xiàn)嚴重缺氧的情況。由此可見,在臨床治療方法,需要采取一些抗凝血的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并且根據(jù)患者血液流變的變化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促進患者的康復。
另外,通過對國內(nèi)相關(guān)文獻的研究,如張蕾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血液流變學變化》[6]一文中,對2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檢驗,發(fā)現(xiàn)8項臨床指標與該疾病有很大的觀察,這與本次的臨床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并且在本次的臨床研究中,又增加了2項指標,在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在臨床檢測的10項指標中,觀察組5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項指標明顯的高于對照組的500例健康志愿者。由此我們可以得出臨床結(jié)論,在臨床治療上,應該針對于上述10項指標進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有助于提高治療的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值得臨床推廣。
[1] 宋慶軍,陳如華.低分子肝素抗凝在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療效分析[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11,12(3):120-121.
[2] 朱文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80例臨床分析[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2,3(7):145-146.
[3] 黃敏,薛鴻浩,曲曉璐.活血化瘀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進展[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12(10):178-179.
[4] 陳小兵,陳勃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心肌損傷血清生物學指標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西部醫(yī)學,2013,2(9):149-150.
[5] 譚杰,尹智,陳德華.環(huán)磷腺苷葡胺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療效觀察[J].西部醫(yī)學,2011,3(9):230-231.
[6] 張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血液流變學變化及其與低氧血癥的關(guān)系[J].華西醫(yī)學,2011,12(2):120-121.
R563.9
:B
:1671-8194(2014)31-01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