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賢
(梅州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梅州 514031)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98例臨床分析
李國賢
(梅州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梅州 514031)
目的 針對老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臨床特點,探討不同干預措施對其預后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并發(fā)心源性休克患者180例,將所有患者按照年齡分為兩組:年齡在65歲以上(包括65歲)患者為老年組,有98例,將患者是否接受PCI治療分為兩組;年齡在65歲以下患者為對照組,有82例;將老年組是否接受PCI治療分為兩組。分析兩組患者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療后預后情況。結果 老年組患者冠心病危險因素(心肌梗死病史、心力衰竭病史)、并發(fā)癥等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組間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老年組介入治療組與非介入治療組相比,介入治療組患者的病死率明顯低于非介入治療組(P<0.05),組間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jiān)測,及時處理相關并發(fā)癥,介入治療,可以有效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預后情況。
急性心肌梗死;老年;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來,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有了明顯進步,有效改善了心源性休克的早期預后,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還是高居不下,達到80%。本文回顧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并發(fā)心源性休克患者180例,將所有患者按照年齡分為兩組老年組和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同時將老年組根據(jù)是否接受PCI治療分為兩組,比較其預后情況?,F(xiàn)將具體過程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并發(fā)心源性休克患者180例,將所有患者按照年齡分為兩組。老年組:年齡在65歲以上(包括65歲),98例,將老年組患者按照是否接受PCI治療分為兩組。介入治療組患者49例,男25例,女24例,年齡最大為86歲,最小為68歲,平均年齡為(78.56±2.01)歲;非介入治療組患者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齡最大為88歲,最小為67歲,平均年齡為(79.01±1.98)歲。對照組:年齡在65歲以下患者,82例,年齡最大為63歲,年齡最小為45歲,平均年齡為(57.24 ±1.21)歲。所有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癥等基本資料方法無顯著差異(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診斷標準: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胸痛病史;血清心肌標志物濃度發(fā)生動態(tài)改變;心電圖動態(tài)演變?;颊咝杈邆淦渲械膬蓷l標準,才可以確診。心源性休克:客觀心功能不全;收縮壓一般≤90 mm Hg,其中高血壓患者收縮壓下降≥30 mm Hg;有低灌注表現(xiàn);除其他明顯原因造成的休克。
1.3 方法: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治療時,采用常規(guī)藥物進行治療,如抗凝、抗血小板、鎮(zhèn)痛、控制心律失常及強心等,在此基礎上,進行循環(huán)支持;按照患者意愿,可進行不同方式的再灌注治療,溶栓或者PCI。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要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及時發(fā)現(xiàn)并且處理各種并發(fā)癥,如低血容量、心律失常、低氧血癥等。
比較老年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冠心病危險因素:兩組患者在高血壓、吸煙、高脂血癥等資料方面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老年組患者的心肌梗死病史、心力衰竭病史明顯多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冠心病危險因素[n(%)]
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病死率:兩組患者并發(fā)癥中,心律失常發(fā)病率均較高,沒有明顯差異(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老年組患者的心跳驟停、腎功能衰竭、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病率、病死率等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病死率[n(%)]
老年組患者不同治療方法的比較:通過比較老年組患者接受介入治療和非介入治療的病變部位、肌鈣蛋白、LVEF等,無顯著差異,無可比性;比較兩組患者的病死率,介入治療組患者的病死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老年組介入治療組合非介入治療組臨床特征及病死率的比較[n(%)]
老年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常見臨床表現(xiàn)為氣急、胸痛,部分患者的心肌梗死癥狀不明顯,胸痛發(fā)生率有所降低;且老年患者從心肌梗死開始,到心源性休克的時間比較短,因此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要嚴密監(jiān)測,以便發(fā)生危險時,及時采取措施對患者實施救治。
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臨床上的主要并發(fā)癥為心律失常,和對照組相比,無明細差異(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老年組患者的心跳驟停、腎功能衰竭、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病率、病死率等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而言,不管是否進行再灌注治療,并發(fā)癥的存在都會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病史的患者延長,其臟器功能會逐漸衰退,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對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進行治療時,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療的基礎上,對心源性休克進行針對性治療,包括升壓藥物、溶栓治療等。對老年患者進行急診PCI治療時,影響因素較多,難度大,成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但是介入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有研究認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不僅與心肌梗死的范圍有很大關系,還與加重休克的原因有關,如酸中毒、低氧血癥、疼痛、低血容量等,在臨床診斷中,如能夠及時排除上述因素的影響,就能夠為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降低風險,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綜上所述,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jiān)測,及時處理相關并發(fā)癥,根據(jù)患者意愿進行介入治療,可以有效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預后情況。
[1] 禤惠連.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40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7(12):241-242.
[2] 梁志忠,譚華清,楊志遠,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聯(lián)合應用替羅非班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14):599-600.
[3] 蔣卉,司艷華.高血壓對急性心肌梗死影響的臨床分析[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12,5(11):121-122.
[4] 戴文鑫.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特征及臨床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6(9):33-34.
[5] 胡倩.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56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9):4300-4311.
[6] 蔣小偉,曾惠清.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16例臨床分析[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1,8(27):66-67.
R542.2+2
:B
:1671-8194(2014)31-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