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皓
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創(chuàng)立了馬克思主義科技觀,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等基本思想。20世紀七八十年代,鄧小平繼承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技術的基本觀點,把握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趨勢,深刻認識中國的具體國情,對科學技術工作有許多重要而且專門的論述,形成了其具有鮮明特點的科學技術思想。
鄧小平科學技術思想結合科學技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突出作用,繼承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的基本觀點,同時結合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新態(tài)勢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
1978年,鄧小平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保?]20世紀80年代,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其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日益增強。1988年,鄧小平進一步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保?]274可見,鄧小平對科學技術與生產力關系的認識,其理論源頭正是馬克思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思想,這其中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而且,鄧小平的新論斷不但有傳承與繼承,還有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馬克思認為,科學是以知識形態(tài)存在的一般社會生產力。但是,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畢竟不像今天這樣規(guī)模宏大而且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受時代的局限,馬克思對科學技術在生產力中的“第一位”作用缺乏深刻的認識。20世紀40年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發(fā)展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點,而且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的主導因素。面對這樣的現實,鄧小平總結幾次科學技術革命引發(fā)產業(yè)革命、大大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事實,堅持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的基本思想,并實現了理論創(chuàng)新,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馬克思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其在未來社會生產力發(fā)展中將起到決定作用。馬克思指出,未來社會生產力的狀況,“取決于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于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3]。
鄧小平繼承馬克思的上述觀點,指出科學技術是對生產力其他要素起決定作用的主導要素。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的、直接的生產力的前提條件是其與生產力諸要素結合在一起,也就是科學技術貫穿于勞動生產的整個過程中,才能發(fā)揮其第一位的作用??茖W技術滲透于生產力各要素之中,決定著各要素的發(fā)展水平和性質?,F代社會中生產力量上的增長、質上的變化,都得益于科學技術的應用。特別是科學技術帶動生產力其他要素的改進和革新,使其在質上發(fā)生飛躍,從而對生產力的總體發(fā)展起關鍵作用。所以,鄧小平指出,發(fā)展社會生產力,要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
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局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科學技術的認識,不可能涉及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如何使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等問題。鄧小平總結中國建國以來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經驗教訓,借鑒其他國家發(fā)展科學技術的經驗,闡述了科技體制改革與社會主義根本任務之間的內在聯系,強調要解放和發(fā)展第一生產力。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而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中的第一位因素,所以,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如何解放和發(fā)展科學技術這個生產力。對此,鄧小平說:“經濟體制,科技體制,這兩方面的改革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保?]108
鄧小平認為,中國所進行的改革應該是全面的改革,各領域配套的改革,如果僅僅進行某個領域的單項改革的話,其結果必然是不能全面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茖W技術本身的第一生產力屬性,決定了科技體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中之重。鄧小平還認為,在現代社會里,科學技術和其他的生產要素相比,在社會經濟發(fā)展收益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突出,科技進步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所以,在改革體制的同時,還需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促進經濟的增長。
鄧小平的科學技術思想,總結當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新實踐,同時又用于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及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實踐,具有源于實踐、指導實踐的特點。
進入20世紀七八十年代,科學技術所呈現出的發(fā)展新特點、科學技術在社會中的作用,與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已經大不相同。今天的社會實踐中,我們所遇到的一些新情況,都是馬克思、恩格斯那個時代所沒有的。
對于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新情況,需要依據新的實踐做出概括和總結。例如,馬克思、恩格斯的時代,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并不突出,經濟增長主要靠資本的作用,當時科學技術還沒有起到第一位的作用。與以往時代不同的是,當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呈現出新的特征,而且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不斷加大,所以,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正是對新時代人類實踐活動特別是科學技術實踐活動的總結和概括。再比如,在馬克思、恩格斯所處時代,現代意義上的科研機構還沒有成規(guī)模地出現,科學技術的社會化、集體化、職業(yè)化、建制化還沒有真正地形成,與此相對應,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技術思想中對科研機構的基本任務、科技體制改革之類的問題沒有涉及。但上述問題,卻是擺在我們面前必須解決的實踐當中提出的問題,鄧小平關于科技體制改革等問題的論述,正是源于現實的需求,有著深厚的實踐基礎。
鄧小平的科學技術思想形成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之中,相應地這種立足于中國國情的思想,對中國的科學技術實踐具有切實的指導作用。鄧小平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世界發(fā)展的大趨勢、和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中國的經濟發(fā)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其科學技術思想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科學技術發(fā)展以及科技體制改革,都是在鄧小平的科學技術思想指導下進行的。
科學技術與經濟發(fā)展緊密結合,才能真正發(fā)揮其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但是,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對科研機構實行計劃管理模式,整個社會對科學技術的開發(fā)應用及成果的轉化不重視,科學技術游離于經濟過程,形成了科學研究與經濟發(fā)展“兩張皮”的局面,科學技術的作用根本沒有發(fā)揮出來。鄧小平在理論上認識到科學技術與經濟發(fā)展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出于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實踐需要,多次強調科學技術要與經濟建設緊密結合,其目的是為了形成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fā)展、經濟進步促進科技發(fā)展良性互動局面。
鄧小平打破長期以來禁錮科學技術人員的精神束縛,改變以往對科學技術人員社會屬性的認識,從政治上解放了廣大科學技術工作者。鄧小平還提出科學技術人才的評價標準是又紅又專、德才兼?zhèn)?,指出中國要有一支工人階級自己的又紅又專的科學技術隊伍。不僅如此,鄧小平還特別強調改善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生活待遇,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為了使廣大科學技術工作者能夠一心一意搞科學研究,減少生活上的后顧之憂,在鄧小平的倡導下,中國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改善廣大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生活待遇,使其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發(fā)揮。
圍繞著科學技術,鄧小平堅持用系統(tǒng)的觀點來分析和解決問題,防止片面、孤立地看待問題,其對科學技術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論述。
鄧小平的科學技術思想概括和總結了當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新趨勢、新特點,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鄧小平分析了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中的決定性作用。鄧小平認識到現代科學技術已經走在社會生產的前面,對生產過程起著引領作用,已成為對社會生產力影響最突出的因素。不僅如此,現代科學技術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已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響。其次,鄧小平論述了發(fā)展科學技術對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作用。鄧小平認為,發(fā)展社會主義事業(yè)、提升國家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這些目標的實現有一個重要的基礎,那就是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只有發(fā)展并應用科學技術,才能創(chuàng)造出強大的生產力,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為社會主義最終戰(zhàn)勝資本主義創(chuàng)造物質條件。第三,鄧小平論述了科學技術在現代化建設中的突出作用。鄧小平認為,科學技術的現代化至關重要,是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這個觀點,揭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規(guī)律,既指出了科學技術在現代化建設中的突出位置,也是對科學技術社會功能的充分肯定,明確了工業(yè)、農業(yè)和國防的現代化要以科學技術現代化為基礎,四個現代化實現的過程就是整個社會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過程。
為了改變科學技術與經濟相互割裂的局面,真正實現科學技術與經濟的有效結合,鄧小平全面論述了科技體制改革的相關問題,對科技體制改革有一個系統(tǒng)而整體的認識。
首先,鄧小平論述了科技體制改革的必要性。鄧小平指出:“認識問題之后,還要解決體制問題?!保?]108科技體制改革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為了解決長期存在的科學技術與經濟脫節(jié)的問題,需要進行全面的改革,而全面改革的重點之一是科技體制改革。其次,鄧小平論述了科技體制改革的任務。鄧小平強調科學技術要為經濟建設服務,要解決科學技術與經濟相互游離的問題,促使科學技術進入經濟建設的過程。第三,鄧小平論述了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鄧小平指出,人才問題是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鄧小平認為,科技人員在階級屬性方面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強調要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風氣,創(chuàng)造拔尖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環(huán)境。
鄧小平立足中國生產力不夠發(fā)達、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全面闡述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戰(zhàn)略。
首先,鄧小平認為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必須以教育的發(fā)展為基礎。鄧小平依據現代科學技術活動的特點,指出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離不開教育。所以,鄧小平認為,科學研究是靠教育輸送人才的,科學技術要發(fā)展,其前提是同時抓教育。科學技術和教育對于社會發(fā)展就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二者不可或缺。其次,鄧小平認為科學技術要發(fā)展,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結合的方針。鄧小平指出,科學技術是全人類共同創(chuàng)造的財富,也是全人類共同享有的財富,中國在對待先進科學技術的問題上,不能閉關鎖國,要學習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別的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鄧小平一方面倡導科學技術發(fā)展中的對外開放,另一方面又指出,提高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要依靠我們自己的努力和創(chuàng)造。只有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結合的科學技術發(fā)展方針,才能走出中國自己的科學技術發(fā)展之路,才能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第三,鄧小平認為科學技術要發(fā)展,中國必須發(fā)展自己的高科技,并且實現產業(yè)化。鄧小平認為中國要發(fā)展自己的高科技,以此來帶動科學技術水平的整體提升。事實表明,高科技的發(fā)展狀況,反映民族的能力、國家的實力,所以,為了民族的未來、國家的發(fā)展,中國在高科技領域不能居于人后,要有一席之地。鄧小平還指出,為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中國不但要發(fā)展高科技,還要實現高科技的社會及經濟價值,實現其產業(yè)化。
[1]鄧小平文選(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84.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6卷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