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凱
在播音活動中,聽眾經??梢月牭较彝庵簦屓嘶匚?,發(fā)人深思。這種弦外之音在播音學上被稱為播音內在語。播音內在語不同與書面文章所說的內在語,它遵循著聽說的有聲語言傳播規(guī)律,不是不出聲的閱讀。播音內在語是播者在保持句子文字不變的情況下,用與原語調不同的語調進行播讀,產生出的與外在含義相交叉、相矛盾、相對立的語句含義。播音內在語語調態(tài)度外在含義一、播音內在語的特征
1.播音學意義上的內在語充分體現(xiàn)著播音創(chuàng)作活動的規(guī)律
播音語言內在語是播音有聲語言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內部技巧?!秾嵱貌ヒ艚坛獭Z言表達》一書這樣界定內在語:“播音內在語是指那些在播音語言中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沒有完全表露出來和沒有直接表露出來的語句關系和語句本質?!辈ヒ粽Z言是指用來播出的語言,包括是書面稿件和播音員主持人的腹稿。播音學意義上的內在語不同與語言學意義上的內在含義。播音內在語是訴諸于聽說規(guī)律的,是如何用有聲語言播出話語的內在真實意義,使用有聲語言的方式來體現(xiàn)出話語的真實含義,讓聽的人一聽就明白,實際上是研究有聲語言的傳播規(guī)律的。而語言學意義上的語言內在含義的范圍顯然要比前者寬泛得多,有些書面語言的內在含義在播音活動中是沒有意義的。如“這個孤兒的父親是個工人”,“孤兒”從書面語言的角度來看有這樣的內在含義,即這是個無父無母的孩子。若孤立地看,無具體語境的情況下,“孤兒”的內在含義在播音表達中無意義,因為大多數人都知道孤兒的含義。因此,并非所有的書面語言的內在含義都可稱為播音內在語。
2.播音內在語是指特定語句的內在語
播音內在語的適用范圍是什么?根據教科書中對播音內在語的界定,是指語句間的“語句關系”以及語句的“語句本質”。但是,在一篇文章中,語言的單位有詞、詞組、短語、句子、段落、乃至整篇文章以及這些單位之間的關系。那么,內在語是指詞組短語的內在語,還是指篇章(包括整篇文章以及按文章意思層次劃分的段落,不是指文章小的自然段落)的內在語,或者是指語句的內在語言、語句之間的內在語呢?
總的來說,內在語是指特定語句的內在含義。若是指詞組短語的內在語,則縮小了它的范圍,若指篇章、或所有句子的內在語則是擴大了它的范圍,若指句子之間的內在語,則是以偏概全。
3.播音創(chuàng)作中的內在語有著明確的語義
播音內在語不是語句表層的意思,它是藏身在表層之下的語句真實含義,是創(chuàng)作者有意為之的。因此,內在語與歧義是兩回事,風馬不相及。百度百科中這樣定義歧義,“一個句子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釋,就會產生歧義,歧義產生的原因:詞義不明確、句法不固定、層次不分明、指代不明,另外使用的語氣也會導致歧義。”可見,歧義的出現(xiàn)并非作者、播者原本有意為之的,是表達不到位的結果,是其能力有限導致的。而內在語是播者的有意行為,是主觀的,是播者準確把握所要表達的中心意思,展現(xiàn)主題的必然要求。
二、播音內在語和它的外在含義之間必然具有某種共性
播音內在語和它的外在含義之間具有什么樣的語義關系呢?這里的外在含義是指語句字面意義而言。從邏輯的角度出發(fā),外在含義與內在含義之間具有相關關系和不相關關系。如果是不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兩層意思之間毫無聯(lián)系,沒有共識,這樣也就否定了播者與聽者之間的潛在共識,聽者與播者之間的橋梁就無法建立起來,聽者自然無法聯(lián)系到播者的實際所指,也就是說聽者對播者的話語只可能聽出字面的意思,即使感到播者的話似乎還有意思,但因二者無關系、無共識。因此,也就不可能產生內在語。所以二者之間不可能是不相關關系。
那么,二者必定相關,相關關系可分為交叉關系、相容關系、不相容關系。在相容的關系中,語句內在含義可以是外在含義的蘊含、預設等;在不相容的關系中,內在語義與表層語義可以是交叉的、矛盾的、反對的關系。首先來看蘊含、預設關系。就含義的邏輯關系而言,這里要說一下真包含關系,石安石先生把這種關系稱為蘊含(entailment),即“就話語本身表達的意義說,如果有甲就必然有乙,就說甲蘊含乙,或甲以乙為蘊含”。比如這句話,“他弟弟給汽車撞傷了”,蘊含意義有“他弟弟出車禍了”“他家人給汽車撞傷了”“有人出事了”等。預設(presupposition)是蘊含關系的一種,是這句話成立的前提。比如,“他弟弟給汽車撞傷了”的預設就有“他有個弟弟”“汽車可以撞傷人”。蘊含、預設等關系只是語句字面含義的部分語義重復,并不提供新的的語義信息。因此,外在含義與內在含義具有這種關系的播出語句不具有內在語。
其次,再來分析外在含義與內在含義的交叉關系、矛盾關系和反對關系。交叉關系是指外在含義與內在含義之間有相同的部分。矛盾關系是指“真包含于一個屬概念中的兩個不相容關系的概念,如果二者之和等于屬概念的外延,則這兩個不相容的概念就是矛盾關系的”。反對關系是指“真包含于一個屬概念中的兩個不相容關系的概念,如果二者外延之和小于其屬概念的外延,則這兩個不相容關系的概念就是反對關系的”。可以看出,這三種關系中的雙方之間要么具有相同點,要么是共處于同一個大的范圍中,都有共性之處,但又不是一方從屬于另一方。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播出來的句子被聽的人聽出了內在語呢?
三、播者語調的變化最終導致播音內在語的出現(xiàn)
1.什么是語調
(1)語調是成句的標志
人們在現(xiàn)實的交流中所使用的語言組織是句子。從語法的角度看,單純的詞、詞組的組合還不是話語,不是語句。《語言文字詞典》中這樣定義句子:“句子,簡稱‘句。語言的使用單位。由單個的詞或者短語構成。句子的標志是成句的語調,有時還要有成句的語氣助詞?!?/p>
(2)語調及其變化依據
什么是語調呢?《語言文字詞典》中的解釋是:語調指“說話時音調變化所造成的旋律模式,由語音的升降、輕重、長短、快慢、續(xù)斷諸要素綜合構成。語調不屬于單詞而屬于句子。同樣的語句,由于運用了不同的語調,就可以表達出各種各樣的附加意義和感情?!毙枰赋龅氖?,這里的語調就是指播音創(chuàng)作中的外部表達技巧(停連、重音、節(jié)奏、語氣等)的綜合,而一定的語調必然反映著表達者對這一事實的認知、價值評判、情感色彩等內在心理依據。時蓉華在《社會心理學》一書中對“態(tài)度”做出了這樣的解釋:“所謂態(tài)度,乃是個人對某一對象所持有的評價和行為傾向。”她認為態(tài)度由三個因素構成,即認知、情感和意向。態(tài)度是“比較持久的個人的內在結構,它是外界刺激與個體反應之間的中介因素,個體對外界刺激發(fā)出反應受其態(tài)度所調節(jié)”。認知是表達者憑借自己的既有理解力、判斷力對特定對象、或行為事實做出的價值考量,情感因素是表達者所持有的感情色彩,意向因素是個人對態(tài)度對象所做出的的行為準備。認知就是對文章整體及上下文的語義把握,知道要表達的是什么。endprint
在有聲語言的表達中,語調是對態(tài)度的集中體現(xiàn)。態(tài)度的核心是對價值的評估,一定的價值傾向必然決定著一定的情感色彩。語調決定了這句話的具體表達方式、具體存在的方式、具體綻放的形式。從這樣的角度出發(fā),語調在言語實際含義的建構中就不是僅僅出于輔助的地位和作用,它也不是只能形成所謂各種各樣的“附加意義”,它是言語含義實際形成的關鍵力量。沒有語調的語句是無法被理解的,即使是書面語言,它在生成的時候、在醞釀者大腦中時也是有著具體的情感色彩、價值傾向的。
2.外在含義和內在含義具有交叉、矛盾或反對關系的播音語句內在語的生成
當表達者對某一事實的認知、評價等發(fā)生了變化,出現(xiàn)了不同甚至相反的態(tài)度。并且在特定的語境環(huán)境下,表達者無法直接表達真實態(tài)度,只好借助變化了的語調(輕重、停連、節(jié)奏、語氣等播音表達外部技巧)說出不變的文字,通過有聲語調反映出言外之意、語句本質。
再比如,《實用播音教程——語言表達》一書中的一篇示例《補舊》,其中寫道:“他(彭老總)的這身棉衣,是在抗美援朝期間,有次回國來,為了外出方便買來穿上打掩護的,質料很一般,外頭連罩衫也沒有。(可是,)就是這身棉衣,伴著他在吳家花園度過了六七個寒冬,后來穿著它到了西南。直到他被林彪、江青派來的一伙人揪上北京,我們最后分別時,他穿的還是這身黑藍顏色、上頭閃著一層油光的土布棉衣,(彭總啊,你對自己太苛刻了)。”括號內部分為內在語。一般情況下,新中國的元帥、黨和國家軍隊的重要領導人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yè)做出卓越功勛的老革命怎么能穿得這樣寒酸呢?這是有悖常理的,彭老總穿得好一點是應該的,是理所當然的。穿著土布棉衣,還有一層油光,這實在是對自己太苛刻了。這種認知態(tài)度與平淡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變化的語調、不變的文字內容更產生了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
綜上所述,播音內在語是指在保持語句文字不變情況下,與原語調不同,甚至相反的語調作用于語句所展現(xiàn)出來的與其外在含義相交叉或不相一致的語句含義。
參考文獻:
[1]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學術委員會.中國播音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4.
[2]付程.實用播音教程——語言表達[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3]駢宇騫,王鐵柱.語言文字詞典[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4]時蓉華.社會心理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石安石.語義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
[6]劉雪春.實用漢語邏輯[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7]新華詞典[M].商務印書館,19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