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感染管理處,山東 青島 266003)
目前,國內醫(yī)院感染的預防隔離工作沒能得到足夠的重視[1],手術部位感染(SSI)的控制是評價醫(yī)療質量的重要指標,SSI占全部醫(yī)院感染的15%,占外科病人醫(yī)院感染的35%~40%。SSI會引起病人對治療效果不滿意,并延長住院時間,提高病死率,極大增加住院費用[2]。因此,降低SSI的發(fā)生率對降低病死率、縮短住院時間、提高醫(yī)療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旨在探討SSI的危險因素,為SSI的預防提供依據(jù)。
2009年8月—2011年10月,我院肝膽手術、子宮手術等9類手術病人共5 121例,男2 040例,女3 081例,年齡12~86歲。調查對象均為首次手術。
回顧性調查分析5 121例病人的臨床資料,相關內容包括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BMI)、手術切口類型、麻醉方式、有無引流、是否有糖尿病(DM)及手術持續(xù)時間等。
根據(jù)要求填寫SSI分析調查表,SSI的診斷標準及切口分類參照NNIS的標準。SSI分為表淺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及器官腔隙感染3類;本次調查中手術切口類型分為清潔切口(Ⅰ類)、清潔-污染切口(Ⅱ類)、污染切口(Ⅲ類)3類。
每例病人手術危險指數(shù)由手術時間、切口類型及ASA評分確定。手術時間計分:>75百分位數(shù)計1分,≤75百分位數(shù)計0分;切口類型Ⅲ類計1分,Ⅰ類及Ⅱ類計0分;ASA評分Ⅲ、Ⅳ、V者計1分,Ⅰ、Ⅱ者計0分。根據(jù)每例手術的手術時間、切口類型及ASA的累積計分確定該手術的危險指數(shù),分為0、1、2、3分4個級別。
本文5 121例病人中有236例發(fā)生SSI,感染率為4.61%。病人平均等候手術時間為(5±1)d,SSI病人與無SSI病人平均等侯手術時間分別為(7±1)、(4±2)d,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兩組病人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17±3)、(22±4)d,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t=2.32,P<0.01)。5 121例病人中SSI病人病死率(11.86%)高于非SSI病人(2.80%),差異有顯著性(χ2=70.48,P<0.01)。
手術危險指數(shù)0、1、2~3病人的感染率分別為2.75%、5.77%與5.94%,手術危險指數(shù)0與1間感染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危險指數(shù)1與2~3間感染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23.53,P<0.01)。見表1。
表1 不同類別SSI及手術危險指數(shù)情況
并發(fā)DM、全身麻醉、手術時間過長、使用引流及BMI≥25 kg/m2可使SSI明顯增加,差異有顯著性(t=2.15~2.96,P<0.05)。見表2。
表2 SSI的相關影響因素
SSI危險因素分析的目的是為預防SSI提供依據(jù)和方法。影響SSI的危險因素多種多樣,醫(yī)務工作者應充分分析所涉及到的因素,盡可能控制危險因素的影響,以降低術后感染率,從而提高醫(yī)療質量。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本組病人SSI的感染率為4.61%,因此,臨床工作中應加強SSI的控制,提高醫(yī)療質量。
研究證實,DM特別是術后血糖控制不良將會極大增加SSI的風險[3]。本研究結果顯示,DM病人SSI感染率明顯增高,與相關報道結果一致[4]。DM病人胰島素分泌不足,手術創(chuàng)傷使交感神經(jīng)興奮,胰島素分泌進一步減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糖利用率下降,糖代謝紊亂,導致白細胞吞噬、殺菌及中和化學毒素的能力下降,機體抗感染能力下降;另外,創(chuàng)口滲出液中高含量糖的微環(huán)境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因此,術后監(jiān)測和控制血糖水平非常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引流裝置病人SSI感染率較未使用病人明顯增高,與相關研究報道結果一致[5]。引流破壞了機體自然防護屏障,增加了逆行性感染的概率。另外,引流裝置易于形成生物膜,給微生物提供防御屏障,不利于抗菌藥物起作用。有報道,70%~80%的胃腸道手術使用引流管,認為預防性使用引流裝置會增加SSI。因此,要嚴格掌握其適應證,使用引流要慎重,病情允許,及早拔管。
研究結果顯示,全身麻醉是SSI的高危因素[6],本研究結果與其一致。從某種角度講,需要應用全身麻醉的病人,病情相對嚴重,手術時間相對較長,出血多,術后恢復時間長。
本研究中BMI≥25 kg/m2的病人SSI明顯增多,BMI增高是SSI的高危因素,與相關文獻報道的結果一致[7]。肥胖不僅增加手術的難度,而且脂肪液化易形成死腔,利于感染的發(fā)生。所以擇期手術病人控制體質量有利于減少SSI發(fā)生的概率。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可能與SSI有密切關系,本研究未作具體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有植入物的關節(jié)置換手術感染率最低,考慮與正確規(guī)范使用抗菌藥物有直接關系。
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年齡與SSI無明顯關系。KAYE等[8]研究結果顯示,17~65歲病人中SSI發(fā)生率與年齡呈正相關。另有研究顯示,≥65歲病人SSI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年輕病人。也有研究報道,年齡與SSI風險之間并無關系[9],這與我們的研究結果一致??赡苁怯捎诓煌t(yī)院技術水平不同,對高齡病人采取了相對姑息的手術方式所致。
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持續(xù)時間是SSI的重要危險因素。手術持續(xù)時間長,手術復雜,失血多,恢復時間長。
總之,本研究結果顯示,DM、BMI≥25 kg/m2、全身麻醉、手術持續(xù)時間及應用引流等是SSI的高危因素,應引起臨床重視。
[參考文獻]
[1]于清. 醫(yī)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 齊魯醫(yī)學雜志, 2009,24(2):181-182.
[2]DIMICK J B, CHEN S L,TAHERI P A, et al. Hospital costs associated with surgical complications: a report from the private-sector National Surgical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J]. Am Coll Surg, 2004,199:531-537.
[3]CHEN S, ANDERSON M V, CHENG W K, et al. Diabete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in spinal arthrodesis[J].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9,467:1670-1673.
[4]阮燕萍,秦贇芳,郭良. 結直腸癌SSI相關因素分析[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1,21(13):2691-2693.
[5]GURUSAMY K S, SAMRA J K. Routine abdominal drainage for uncomplicated open cholecystectomy[J]. Am J Infect Control, 2007,41(15):2571-2578.
[6]HIRSEMANN S, SOHR D, GASTMEIER K, et al. Risk factors for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in a free-standing outpatient setting[J]. Am J Infect Control, 2009,25:2361-2368.
[7]LYNCH R J, RNNEY D N, SHIJIE C, et al. Obesity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and outcome following renal transplantation[J]. Ann Surg, 2009,250:1014-1020.
[8]KAYE K S, SCHMIT K, PIEPER C, et al.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age on the risk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J]. J Infect Dis, 2005,191:1056-1062.
[9]PETROSILLO N, DRAPEAU C M, NICASTRI E, et al.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in Italian hospitals: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J]. BMC Infect Dis, 2008,8: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