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理論溯源

        2014-03-22 11:51:10章梅芳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3期
        關鍵詞:女性主義建構理論

        章梅芳

        (北京科技大學 科學技術與文明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

        女性主義技術研究與女性主義科學批判有著類似的理論淵源,二者均是女性主義學術向STS領域拓展的產(chǎn)物,均以社會性別理論為根基,同時受整個后現(xiàn)代主義科學思潮與技術批判的影響;不過二者內部均非鐵板一塊,而是分別借鑒和吸收了不同的思想資源或分析工具來發(fā)展自身的理論。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是女性主義技術理論的具體進路之一,它區(qū)別于其他女性主義技術研究進路的重要之處在于同時堅持技術與性別的社會建構性及其相互形塑關系,體現(xiàn)了更徹底的反本質主義立場。本文在此不試圖勾勒出關于其理論淵源的宏大譜系,而僅從微觀視角對直接影響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的幾個主要思想或理論進行具體分析,從中亦可窺見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的基本理論框架及研究主題的變遷。

        具體而言,對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女性主義的社會性別理論、馬克思主義的勞動過程理論、技術社會建構論和技術文化理論。

        一、女性主義的社會性別理論

        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較早注意到技術領域女性相對缺席的狀況,并將目光投向了技術史,希望通過填補更多的女性發(fā)明家和技術精英進入技術史的名人清單,來揭示女性對于技術所做的、不應被忽視的貢獻。這類研究本質上還沒有對女性和技術的范疇提出質疑,只能為女性進入技術領域的資格和能力提供經(jīng)驗辯護,缺乏堅實的理論支撐。隨著女性主義發(fā)展出社會性別理論,這一局面得到了改善。

        在女性主義視野中,社會性別(gender)是為與生理性別(sex)相區(qū)分而提出的一個概念,它首先意指歷史、社會、文化和政治賦予兩性個體的社會角色、文化特征及相應的行為方式和規(guī)范[1]。女性主義提出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對男女在各個領域的差異提出新解釋,而不只是從生理因素上找原因,后者容易陷入生物決定論的困境。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一概念的內涵被進一步拓展。它或者被看成是組成男女之間社會和性別關系的文化結構,是一切形式的勞動分工的基礎,這些分工將婦女、婦女工作及其價值同人類文化的主流標準割裂開來[2];或者被認為是社會將生物學意義上的性及性別區(qū)分轉化為人類活動產(chǎn)品的一整套組織[3];或者被認為是表達權利關系的基本途徑和主要方式,且具體包括“具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的文化象征”“對象征意義做出解釋的規(guī)范性概念”“社會組織與機構”“主觀認同”四個互為條件、相互依存的相關因素[4];或者被區(qū)分出社會性別符號系統(tǒng)、社會性別結構和個體社會性別三個不同層次的含義。其中社會性別符號系統(tǒng)代表二元論的文化圖式,它涉及二元論的性別隱喻,并使之與現(xiàn)實中理解的各種與性別差異毫無關聯(lián)的兩分法相對應,具有普遍的象征意義;社會性別結構是指訴諸于這種二元論的文化圖式來組織社會活動和制度,在不同的人類群體之間劃分出等級體系;個體社會性別則是指社會建構的、與性別差異的實在或概念不完全相關的個體身份[5]。

        顯然,社會性別概念作為一種分析范疇,旨在探討造成各個領域包括技術領域性別問題的社會成因。對于女性主義的技術社會研究而言,這一分析范疇的運用意味著其研究不再僅以婦女與技術的關系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而是以探討技術對性別身份、性別差異、性別關系形成與發(fā)展的影響,以及性別觀念、性別關系結構、性別文化對技術的塑造為主要內容。簡而言之,女性主義技術研究從“婦女與技術”研究轉向了“社會性別與技術”研究。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學者充分認識到了社會性別概念的上述內涵及其意義。在他們看來,社會性別不僅是區(qū)分人群的重要方式,也是特定場域中權力分配的重要方式;不僅指性別身份,更指性別關系、結構、文化及意識形態(tài)。考察社會性別上述內涵建構過程中物質因素的作用,以及反過來它們在技術建構過程中的角色,使得將社會性別與技術這兩個范疇并置在一起進行研究 的 意 義 不 言 自 明[6]4-5。 科 伯 恩 (Cynthia Cockburn)和奧姆羅德(Susan Ormrod)更是明確指出,不能忽視哈丁提出的社會性別的三層內涵中的任何一個,否則就會導致女性與科學關系策略的失??;對于女性與技術的關系而言,也同樣如此[7]6??梢哉f,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的一個重要突破,就是將社會性別視為“探討文化與技術之間關系的一個有用的分析工具”[8]。

        社會性別理論的運用,使得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關注的主題發(fā)生了轉向,同時研究的問題域也被大大拓寬了。社會性別與技術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技術內在地是男性氣質的嗎?社會性別參與技術的設計、生產(chǎn)與使用的前提假設是什么?等等,都是在新的研究框架下所應考慮的問題。然而,這一理論的運用所帶來的更為深刻的影響是對“技術”及其價值有了新的理解。正如萊曼(Nina E.Lerman)等所言,社會性別分析挑戰(zhàn)了關于什么是或者不是“技術”的慣常假定,以及哪些技術是重要研究對象的習慣假定[8]。事實上,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將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家用技術及其性別化特征的研究上,這一技術類型或者說技術場域常被之前的技術社會學和技術史研究所忽略。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不但揭示了家用日常技術的重要意義,更拓展了技術本身的內涵,即技術不只是人工制品,同時更是一種社會關系、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當然,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對技術內涵的拓寬,同時更是受益于技術社會建構論的結果。實際上,當社會性別理論被引進技術的社會研究領域時,必將面臨著如何構建或追溯技術與社會性別之間共同形塑關系的問題,這同時需要從技術研究領域的既有傳統(tǒng)中吸取資源。

        二、技術社會建構論

        技術社會建構論強調的是社會對技術的影響,它的理論意義在反思和批判技術決定論的背景中被凸顯。它是社會建構論向技術研究領域的延伸,主要通過案例實證來分析技術如何被建構,因此也可以稱為社會建構論的技術社會學[9]。一般認為社會建構論有強弱之分,其中弱建構論僅表明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受社會因素的影響;強建構論則進一步認為技術的內容亦是社會建構的,技術的價值及其有效性并非源于其內在的邏輯規(guī)定,而是由社會因素決定。SSK影響下的技術社會建構論采取的基本都是強建構論的立場,即認為技術設計和技術內容都是社會建構的產(chǎn)物,均可對其展開社會學分析。

        從一般意義上看,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吸收了技術是社會建構的產(chǎn)物這一基本理念。因為如果假定技術是按照自身內在邏輯獨立發(fā)展的產(chǎn)物,就無法闡明社會性別對技術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影響,以及技術的社會性別文化意涵,也就無法實現(xiàn)女性主義批判和變革技術進而實現(xiàn)技術領域性別平等的政治訴求。事實上,在女性主義技術研究者看來,技術和性別一樣都是社會建構的產(chǎn)物,技術離不開生產(chǎn)、處理和使用它的人而存在,并且,人類總是通過一定的范疇概念來組織他們的技術活動,這些范疇區(qū)分和定義了人類本身,包括年齡、財富、教育程度、職位、宗教和社會性別[6]3。其中,社會性別意識形態(tài)在人類與技術的互動中扮演著核心角色[8]??梢哉f,性別與技術的社會建構觀念構成了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最重要的理論基礎。

        具體而言,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對技術社會建構論的批判性借鑒主要體現(xiàn)在技術的社會建構(SCOT)中 的 “解 釋 柔 性”(interpretative flexibility)、相關社會群體 (relevant social groups)概念,以及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ANT)上。所謂“解釋柔性”,是指技術不具有邊界固定的內在含義,每個主體不僅包括技術的設計者、生產(chǎn)者、銷售者也包括技術的使用者和消費者,均參與了對技術功能與內涵的解釋,使用者甚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技術的含義。顯然,這一概念對于探討主要作為技術消費者的女性在技術變遷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的許多經(jīng)典案例都闡明了這一點。例如,瓦克曼(Judy Wajcman)以微波爐由軍用產(chǎn)品、男性休閑產(chǎn)品發(fā)展為家用電器的歷史表明了女性使用者對這一技術的占用與重構[10]。為了解釋實踐中新技術的內涵常常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這一事實,SCOT在此基礎上引入了“相關社會群體”概念,用以說明技術內涵與界定過程中統(tǒng)一意見的取得方式。女性主義學者對此概念提出了批判,認為它忽略了作為邊緣群體的女性,并因此使得對技術進行社會性別分析的重要意義被忽視[11]??峦≧uth Schwartz Cowan)更是提出了“消費者聯(lián)結”(the consumption junction)的概念以避免技術“相關社會群體”的空泛和難以界定的問題,她要求將消費者置于社會關系網(wǎng)絡中的核心位置,而且必須從他們的視角看待這一網(wǎng)絡的形成與內部要素之間的關系[12]。如此一來,女性作為技術消費者在相關社會群體所構成的網(wǎng)絡中的位置將變得舉足輕重。

        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中的“行動者”可以指人,也可以指非人的存在和力量,每一個行動者就是一個節(jié)點,它們彼此處于一種平權的地位,相互連接,共同編織成一張無縫之網(wǎng)。它意味著技術與社會并非各自獨立的領域,相反它們是共同構成和建構的網(wǎng)絡關系,技術本身作為行動者之一,在研發(fā)、設計、生產(chǎn)、市場、分配、銷售、保存等過程中,承載了其發(fā)明者、研發(fā)者、改進者與生產(chǎn)者的利益與價值觀念,參與了對技術使用者的建構和塑造。女性主義學者積極將這一思路吸收并貫穿到其技術研究之中,探討了技術人工物從發(fā)明、生產(chǎn)到銷售,以及技術系統(tǒng)標準化的整個過程中,隱含著對女性作為消費者形象的塑造和對女性經(jīng)驗的否定。例如,他們明確指出ANT與SCOT一樣忽略了邊緣人群或缺席人群的作用,其行動者大部分是男性英雄、大項目和重要組織,是一種“管理者和企業(yè)家的”行動者網(wǎng)絡模型;ANT沒有認識到技術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和標準化必然意味著對未被標準化者的經(jīng)驗的否定[13]。另一方面,女性主義學者還強調技術使用者始終與技術人工物互動,能改變技術人工物的內涵與使用方式,為此將研究視野從ANT關注的技術創(chuàng)新與研發(fā)拓寬到生產(chǎn)操作、市場銷售、消費和終端使用者。結果發(fā)現(xiàn),婦女是技術生產(chǎn)的隱形的廉價勞動力,她們是秘書、清潔工和廚師,是銷售團隊的一員,是家用技術和生育技術的主要使用者,婦女對技術的發(fā)展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和意義[14]??梢?,女性主義學者一方面借鑒了ANT強調技術作為行動者的重要意義,以此用于分析技術對女性和社會性別的建構,同時又在此基礎上批判了ANT對女性經(jīng)驗與利益的忽視,以及女性作為消費者對技術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影響。

        三、馬克思主義的勞動過程理論

        女性主義學術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皆致力于為受壓迫群體尋求平等地位,二者均具有很強的政治批判性,其研究思路的共通性尤其體現(xiàn)在對勞動過程和勞動分工問題的研究上。瓦克曼曾坦言,她和當代的許多女性主義學者一樣,對性別與技術的研究深受馬克思主義生產(chǎn)勞動過程與分工研究的影響[14]。

        馬克思主義學者認為,生產(chǎn)技術、勞動控制和階級關系之間具有密切關聯(lián),階級沖突會對技術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資本家不斷開發(fā)和應用新技術以使勞動力分工更加片段化和去技能化,這樣做的目的是促使勞動力變得更加廉價和易于控制。正如布雷弗曼(Harry Braverman)所言,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勞動過程發(fā)展的趨勢是最大程度地把勞動技能和操作技術轉由機器和工具來完成,工人逐漸成為無需更高技術和技能的勞動者;技術革命和管理制度的變革給雇傭勞動者帶來的不是自由而是被奴役[15]。

        早期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便在此思路下考察了生產(chǎn)領域技術革新對女性雇員的影響,并且認為新技術的應用導致了女性勞動力的去技能化。由于秘書和打字員等辦公室職位多由女性承擔,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尤其是辦公自動化對這類人群的影響成為其中的重要研究內容。盡管有少數(shù)學者認為新技術的應用有利于女性職員從繁瑣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來,大部分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卻對之持悲觀看法。他們的調查研究顯示辦公場所的女性(尤其是懷孕女性)長期暴露在視頻顯示終端操作環(huán)境中,一方面身體和安全受到了很大影響;另一方面工作壓力和強度并沒有因新技術的應用而得到改善,相反辦公自動化和無紙化辦公的出現(xiàn)給她們造成了更大的就業(yè)壓力,并使得她們的工作進一步被碎片化、去技能化和被貶值[16]29-30。以此延伸,柯旺等學者還探討了家用技術的進步是否節(jié)省了婦女的家務勞動時間的問題,發(fā)現(xiàn)結果恰恰相反,新技術的應用給母親們帶來了更多的工作量,婦女并沒有因新技術的發(fā)展而從家務中解放出來[17]。

        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女性主義學者對這類研究及勞動過程理論提出了批判。首先,技術變遷在不同歷史時期給不同崗位的女性造成的影響是不同的,不能均質化處理。其次,工作場所的女性雇員很多不是擁有熟練技能的工人,新技術對其造成去技能化的影響的判斷不完全合理。最后,最為重要的是,對技術及其影響的理解不能僅從“資本家-工人”這一單一的社會關系維度來考察,不能忽略性別、種族、年齡等其他維度。正如瓦克曼所言,生產(chǎn)關系的建構除了源于階級劃分,也受性別劃分的影響;雇主作為雇主、人作為人,都對建構和維持職業(yè)的性別劃分感興趣[18]。為此,女性主義學者進一步將注意力從技術對女性雇員的影響轉移到生產(chǎn)領域的性別技術政治和勞動性別分工,其研究表明生產(chǎn)領域的技術政治除了受階級關系的影響,同時也滲透了性別斗爭和性別意識形態(tài)。例如,相關案例研究表明,擁有熟練技能的男排字工人在組成工會抵制新技術的應用并維護自身的原有位置時,有意地將缺乏熟練技能的女工排除在共同體之外[16]36。此外,隨著技術和工業(yè)的發(fā)展,工作的社會性別定型(the gender stereotyping of jobs)或者說勞動的性別分工始終保持著穩(wěn)定性??撇骱蛫W姆羅德對微波爐制造業(yè)的性別研究表明,絕大多數(shù)的技術人員和工程師都是男性,而女性仍被理解為具有細心、細致、耐心、關懷等特質,因而更多地從事流水線工作,例如給商品貼標簽[7]42-46。

        顯然,女性主義研究拓展了馬克思主義對勞動過程的理解,表明社會性別分析和階級分析一樣對于揭示資本主義的勞動生產(chǎn)過程及其與技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這實際上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理論的根本主張,即資本主義制度和父權制共同構成了女性居于屈從地位的根本原因,而技術恰恰在其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換言之,技術不僅是資本利潤的重要幫手,是有產(chǎn)者剝削無產(chǎn)者的工具;同時也是父權壓迫的幫手,是男性控制女性的工具。在父權制的框架中,即便是處于底層的有一定技能的男性工人,他們也趨向于利用技術來排斥較低技能或無技能的女性。這些研究的拓展,促使女性主義學者不得不進一步追問,為什么女性總是缺乏技能的?為什么技術總是與女性氣質相沖突?技術的性別氣質是如何形成的?這樣一些問題促使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的場點從工作場所拓展到社區(qū)和家庭領域。與此同時,如上文所述,女性主義學術提出了社會性別理論,新技術社會學也處于蓬勃發(fā)展的時期,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在整合二者理論資源的基礎上,將研究主題從“技術-女性”轉移到“技術-社會性別”,開始追問技術的父權制文化本質。

        四、技術文化理論

        嚴格意義上的文化研究創(chuàng)始于英國伯明翰大學的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當前的文化理論廣泛吸收了現(xiàn)象學、新馬克思主義、實用主義等哲學理論,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解釋學、符號學、敘事學等文學理論,以及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構成一個眾多學科交叉融通的領域;其根本含義在于探究人們在日常生活世界的各種實踐活動過程中是如何生產(chǎn)和表達、體驗和重構“意義”的[19]。文化研究主要流行于三類群體之中,包括從事文學研究的學者,部分人類學家和由于性別、種族、階級等原因而“被遺忘的”文化群體。它具有明顯的學術傾向,強調性別研究及各種“非歐洲中心主義”研究對處于歷史進程中的社會系統(tǒng)研究的重要性;強調地方性、情境化的歷史分析的重要性;參照其他價值來評價科學技術的成就[20]。

        以此觀之,女性主義學術在整體上都具有文化研究的氣質,性別研究本身即是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現(xiàn)有的女性主義STS研究中,對科學知識的地方性和情境化特征的強調,一直是 哈 丁 (Sandra Harding)、哈 拉 維 (Donna Haraway)等學者的基本觀點之一。類似的,文化理論框架下的技術研究強調對技術決定論的批判,將技術視為社會文化建構的產(chǎn)物,更為關注日常生活與境中的技術變遷,重視對技術展開性別、種族和階級的分析;強調將技術視為一種話語或文本,一種消費目標和交流媒介,不允許在物質和文化之間作任何的區(qū)分,將技術視為物質和文化的無縫融合。女性主義的技術社會研究深刻反映了這些基本觀念。正如萊曼等女性主義學者所言,技術和性別一樣,包含了身份、結構、制度與表征的多重內涵,其研發(fā)、使用及意義始終處于變化之中,是特殊歷史與境中的產(chǎn)物;文化研究框架下的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不僅研究物質也研究人,人類的選擇、創(chuàng)造力、知識、意識形態(tài)、假設和價值觀內在于技術人工物和技術活動之中[6]3-5;文化實踐永遠都不是外在于技術發(fā)展,相反它總是技術發(fā)展的內在組成部分[21]。白馥蘭(Fransca Bray)坦言柯旺等人的技術社會研究給了她啟示,她認為技術是一種文本,是符號、表征經(jīng)由物質媒介而呈現(xiàn)的實物,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它屬于特定社會,是其所屬世界的圖景象征和對該社會秩序斗爭的體現(xiàn);技術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制造人:制造者在制造過程中被塑造,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被形塑[22]。

        在瓦克曼看來,技術的文化理論對傳統(tǒng)女性主義分析的貢獻在于關注技術作為一種文化參與個體性別身份建構的方式和過程,以哈拉維為代表的賽博格女性主義在此方面具有代表性[14]。實際上,以歷史和社會學分析見長的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則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繼承和豐富了技術文化理論,這至少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他們開始關注衣服清洗、兒童照料、縫紉、飲食衛(wèi)生等這些被傳統(tǒng)研究所忽視的日常生活技術,強調這些具有女性氣質的、與日常生活實踐緊密相關的技術傳統(tǒng)及其價值,要求對技術的定義進行審視和重新界定。這與人類學和物質文化研究對日常生活技術的重要性的強調不謀而合,同時亦是對主流技術精英史傳統(tǒng)的反思和批判,最為重要的是它體現(xiàn)了將技術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實踐的重要意義。第二,他們將技術社會研究的重心從技術創(chuàng)新轉移到了技術消費,確認和強調了消費及使用者對技術的形塑;這實際上是將技術從實驗室中解放出來走向更為寬泛的社會文化實踐,并在其中實現(xiàn)技術意義本身的表達、修正與再建構,已是對SCOT和ANT的超越。第三,他們從宏觀的社會性別結構與符號系統(tǒng)入手分析了技術與個體社會性別身份的相互建構關系,表明技術的象征表達是極端性別化的,男性與技術的親密關系內在于男性性別身份和技術文化的構成整體之中;進一步明確了技術作為一種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深刻內涵。第四,他們日趨關注生育技術、美容技術、媒介技術等對身體的建構。這一方面削弱了以生物學為基礎的性別區(qū)分的觀念的穩(wěn)固性,表明關于男女的劃分是在廣泛的文化實踐話語中發(fā)明的;另一方面將身體變成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的重要場點,身體不只是文化符碼,更具有認知功能,它與技術融合形成技術身體,參與了對文化和實踐的建構,這實際上超越了文化理論的語言中心主義路徑,為技術-身體-自然之間的關系研究提供了新的學術思路。

        五、結 語

        結合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的理論溯源,可以初步分析和總結其研究主題和理論框架的變遷。早期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的主題是探討“技術-女性”之間的關系,焦點是生產(chǎn)領域的勞動性別分工問題,這直接受馬克思主義勞動過程理論的影響,側重探討的是技術變遷給女性造成的影響。隨著社會性別理論的成熟和技術社會建構論的發(fā)展,其主題轉變?yōu)椤凹夹g-社會性別”之間的關系研究,基本的理論框架也逐漸明確為“社會性別與技術的共同形塑或者說共同生產(chǎn)”,更注重二者之間的雙向建構關系。同時,在與其他技術文化理論觀點的相互影響下,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日益拓寬了對技術的定義和理解,研究主題側重以具體的技術人工物為切入點,從文化實踐、生活方式、符號象征等角度闡釋作為物質與文化的技術和作為意識形態(tài)與文化符號系統(tǒng)的性別之間的無縫接合,形成了文化研究的轉向。盡管如此,這里仍然需要說明的是,這一變遷只是較為粗線條地反映出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大致經(jīng)歷的發(fā)展脈絡,它并不意味著不同的理論框架和研究主題不可以在同一時期出現(xiàn)。事實上,關于技術變遷給女性造成的影響至今仍然是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的焦點之一。

        作為女性主義技術理論的研究進路之一,以柯旺、科伯恩、瓦克曼等為代表的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學者更擅長和側重從歷史和社會學的維度分析技術與性別問題,形成了對技術、性別及其相互關系的獨特理解。它與生態(tài)女性主義、賽博格女性主義等研究進路共同推進和豐富了女性主義技術理論,其主張有助于深入理解技術與社會、文化之間關系的本質,增進對技術及其價值的理解,幫助我們認識和解決當代社會文化中的技術論爭;同時對推動技術領域的性別平等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梢哉f,女性主義的技術社會研究本身亦是一種話語和文本,是一種物質-符號技術,其最終的目標是實現(xiàn)學術研究和政治訴求在物質形式、意識形態(tài)、語言符號,以及生活實踐等各個層面的無縫接合,而這正是女性主義學術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

        [1]Archer J,Lloyd B.Sex and Gend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21-38.

        [2]凱勒E F.性別與科學:1990[M]//李銀河.婦女:最漫長的革命.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178.

        [3]盧賓G.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經(jīng)濟學”初探[M]//王政,杜芳琴.社會性別研究選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21-71.

        [4]斯科特J W.性別:歷史分析中一個有效范疇[M]//李銀河.婦女:最漫長的革命.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168-170.

        [5]Harding S.The Science Question in Feminism[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6:17-18.

        [6]Lerman N E,Oldenziel R,Mohun A P.Gender and Technology:A Reader[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3.

        [7]Cockburn C,Ormrod S.Gender & Technology in the Making[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3.

        [8]Lerman N E,Mohun A P,Oldenziel R.Versatile Tools:Gender Analysis and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J].Technology and Culture,1997,38(1):1-8.

        [9]邢懷濱.社會建構論的技術觀[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5:20.

        [10]Wajcman J.TechnoFeminism[M].Cambridge:Polity Press,2004:36-37.

        [11]Grint K,Gill R.The Gender-technology Relation:Contemporary Theory and Research[M].London:Taylor &Francis,1995:18.

        [12]Cowan R S.The Consumption Junction:A Proposal for Research Strategies in the Sociology of Technology[M]//Bijker W E,Hughes T P,Pinch T J.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Cambridge:The MIT Press,1987:262-263.

        [13]Star S L.Power,Technology and the Phenomenology of Conventions:On Being Allergic to Onions[M]//Law J.A Sociology of Monsters:Essays on Power,Technology and Domination.London:Routledge,1991:26-56.

        [14]Wajcman J.Reflections on Gender and Technology Studies:In What State is the Art[J].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2000,30(3):447-464.

        [15]Braverman H.Technology and Capitalist Control[M]//MacKenzie D,Wajcman J.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2nd ed.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9:159.

        [16]Wajcman J.Feminism Confronts Technology[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1.

        [17]Cowan R S.More Work for Mother:The Ironies of Household Technology from the Open Hearth to the Microwave[M].New York:Basic Books,1983:210-216.

        [18]希拉·賈撒諾夫,杰拉爾德·馬克爾,詹姆斯·彼得森,等.科學技術論手冊[M].盛曉明,孟強,胡娟,等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146.

        [19]陳玉林.技術史研究的文化轉向[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10:16-17.

        [20]盛曉明.從科學的社會研究到科學的文化研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19(2):15.

        [21]Lerman N E,Mohun A P,Oldenziel R.The Shoulders We Stand on and the View From Here:Historiography and Directions for Research[J].Technology and Culture,1997,38(1):9-30.

        [22]Bray F.Technology and Gender:Fabrics of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7:16-17.

        猜你喜歡
        女性主義建構理論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建構游戲玩不夠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shù)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數(shù)的認識》例談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義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淺析女性主義翻譯
        人間(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11
        伊人久久五月丁香综合中文亚洲 | 一本色道av久久精品+网站| 亚洲阿v天堂2018在线观看| av手机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av成人精品| 99国产精品人妻噜啊噜| 精品欧美在线| 日本a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99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欧美韩日亚洲影视在线视频| 亚洲免费看三级黄网站| 亚洲美女av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肥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网| 骚货人妻视频中文字幕| 女人18片毛片60分钟|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91久久国产自产拍夜夜嗨| 一区二区日本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国产亚洲AV片a区二区| 男奸女永久免费视频网站 | 天天中文字幕av天天爽| 亚洲综合在不卡在线国产另类 | 国产精品二区一区二区aⅴ污介绍| 18禁无遮挡无码网站免费| 日本一道dvd在线中文字幕 | 亚洲 欧美 综合 在线 精品|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 色yeye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 美女人妻中文字幕av| 乱子轮熟睡1区| 又爽又黄无遮挡高潮视频网站 | 伊人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中文字幕国产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