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陌生化”的語言現(xiàn)象在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中都經(jīng)常出現(xiàn),且形式多種多樣,如語詞運用、詞句順序、語言習慣、修辭手法等。這種超常規(guī)的語言陌生化運用得當,能激發(fā)讀者的參與意識,調動讀者的思考力,啟發(fā)讀者的想象力,使之沉浸在“再創(chuàng)造”的審美享受中。
關鍵詞:陌生化
“陌生化”這一理論是由俄國形式主義理論家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手法的藝術》中最早提出來的。他認為“陌生化”是相對于習慣、傳統(tǒng)而言的,它產(chǎn)生于變形與破環(huán),產(chǎn)生于差異與獨特。通俗來說,就是推陳出新,變習見為新知,化腐朽為神奇。所謂語言的陌生化現(xiàn)象,則是指作者在語言運用和表達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種違反一般的語法規(guī)律、違背正常的邏輯原則的非常規(guī)語言現(xiàn)象。即以各種方法和手段,使普通語言被強化、凝聚、扭曲、縮短、拉長、顛倒,這便是“陌生化”的語言。這種語言現(xiàn)象在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中都經(jīng)常出現(xiàn),且形式多種多樣。當下就中學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的語言陌生化現(xiàn)象作簡要的介紹。
1 語詞運用的陌生化
文言文中的陌生化現(xiàn)象主要體現(xiàn)為詞類的活用。在現(xiàn)代文里,這種活用也常常出現(xiàn),不管是名詞、動詞、形容詞還是數(shù)量詞,都被非常規(guī)的運用著。
1.1 名詞活用為動詞或直接作狀語
“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了。”(《“友邦驚詫”論》)這原是國民黨政府通電全國的電文內容,第二個“國”字被動詞化處理(前面有了一個副詞“不”,使之變成了“成為一個國家”),使語義變得尖刻起來,語氣也顯出一種威逼之勢。反動派妄圖用“國將不國”來惡意中傷學生運動,不想被作者直接引出,反而使人們認清其狼子野心和卑鄙伎倆。
1.2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或名詞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雨中登泰山》)中,形容詞“小”動詞化后成了“使之變小”(形容詞不能帶賓語,而“小”字后卻有)。這里用對比和反襯手法贊美了泰山的雄偉高峻。
“…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的小來?!保ā兑患∈隆罚┚渲械摹靶 弊钟尚稳菰~變成名詞的過程中,就包含了“我”這個進步知識分子的自慚、自責、自悔和自新等多種含義。
1.3 動詞活用為名詞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登褒禪山記》)句中的“至”本是動詞“到達”,此處應理解為“到達的人”,作名詞講。
此外,還有數(shù)量詞的活用,如“六王畢,四海一”“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二句中的“一”,前者活用為動詞“統(tǒng)一”,后者活用為形容詞“一樣的”,在句中均作謂語。
2 詞句順序的陌生化
按語法要求,單句的次序常常是先主語后謂語,先修飾成分后中心詞;復句則先因后果,先條件后結論,先順說后轉折。如果把它們倒置過來,則形成了這種陌生化現(xiàn)象。教材中這種倒裝的句式一般以文言文為多,但現(xiàn)代文中也不乏其例。以單句為例,常常表現(xiàn)為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前置或后者等。
如《荷花淀》中,水生嫂見夜半歸來的丈夫笑得不尋常,就機警地問:“怎么了,你?”謂語前置,充分表現(xiàn)了水生嫂的機敏以及對水生的關切之情。《幼學紀事》中:“多么美呀,多么精巧呀,我們祖國的語言!”也是倒置了謂語(“美”“精巧”),強調了祖國語言的個性特點,并抒發(fā)了作者強烈的贊美之情。又如《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常規(guī)語序應該是“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笑著走著?!弊髡甙讯ㄕZ后置了,起到了協(xié)調音節(jié)、強調春天迷人可愛的特征的作用。
詞句的倒裝,均可起到突出或強調倒置的那個成分或句子所表達的內容的效果。
3 語言習慣的陌生化
人們在日常交際中往往有著固定的語言習慣,但有時為了表達的需要,或為了渲染、烘托某種氣氛、情緒,往往改變這種習慣的語言,使之陌生化。語言習慣的陌生化,主要體現(xiàn)在詞語的精心配置上。
3.1 大詞小用
《幼學紀事》里作者寫自己小學三年級時,替拉洋車的老郝叔寫了份“請會通知”,然后引經(jīng)據(jù)典地把它說成是一篇“為人生的文學”,而且是“發(fā)表了的”。作者這里故意大詞小用,夸大其詞,既符合兒童心理,又表現(xiàn)了下層勞動人民生活的艱難辛酸,意味豐富而深長,還使行文顯得幽默、意趣橫生。
3.2 貶詞褒用
“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觀察,她愛我們,并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保ā段业睦蠋煛罚敖苹痹谶@里體現(xiàn)了兒童的機靈純樸,它深刻地揭示了師生之間的深摯感情,已無絲毫的貶義了。
3.3 褒詞貶用
“屠戮婦嬰的偉績,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紀念劉和珍君》)“偉績”“武功”顯然是褒義詞,卻用來形容反動派對學生的殘酷屠殺,深刻的表達了魯迅先生對反動派無恥暴行的極端憤懣與揭露,諷刺效果十分突出。
3.4 化莊為諧
“(傻二哥)上街賣糖,要穿上一身專用的行頭。”(《傻二哥》)“行頭”原指演員演出時的專門穿戴,事實上,傻二哥在外出賣糖時只是在上身套上件干凈點的白衣服以示衛(wèi)生而已。由于作者新鳳霞是評劇演員,傻二哥又愛唱上幾句戲,所以就把這件衣服戲稱為“行頭”。
4 修辭手法的陌生化
這里所說的修辭手法的陌生化,主要是指作者運用一些不常見的但卻又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如通感、移就、互文、仿詞、拈連、頂針等。如:
“他留著濃黑的胡須,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的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發(fā)?!保ā冬崙洝罚┻@里的“倔強”用的是“移就”修辭格。顯然作者是借用頭發(fā)的形象,來表現(xiàn)魯迅倔強的性格和不屈的戰(zhàn)斗精神。
又如“仿詞”,魯迅常常使用這種手法?!皾M心‘婆理而滿口‘公理的紳士們…”(《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jīng)有過‘他信力…”以上兩例中的“婆理”“他信力”是故意仿照現(xiàn)成的詞語“公理”“自信力”生造出來的。前者改“公理”之“公”為“公母”之“公”,使詞語變得不倫不類,又借“婆理”二字活畫出這批紳士們不男不女的形象;后者則說明一些“中國人”原本沒有自信過,卻在叫嚷“失去了自信”,企圖掩飾他們無力治國的真相,卻被魯迅先生一眼洞穿,揭露批判了當權者的無能腐敗和御用文人的真面目。
除此之外,語言的陌生化現(xiàn)象還有表達方式的陌生化、書寫形式的陌生化等,由于中學語文教材里體現(xiàn)的不夠鮮明,這里就不一一贅敘了。
語言的陌生化現(xiàn)象由來已久,今后仍將會出現(xiàn)并呈現(xiàn)出旺盛的活力。陌生化使語言不僅新穎別致,且更準確精煉,生動而富有文采。同時,這種超常規(guī)的語言陌生化運用得當,能激發(fā)讀者的參與意識,調動讀者的思考力,啟發(fā)讀者的想象力,使之沉浸在“再創(chuàng)造”的審美享受中。
參考文獻
[1] 孫際垠. 王培學. 例說散文語言的“陌生化”[J]. 寫作. 2013(11) .
[2] 林衛(wèi)星. 張日明. 詩歌語言陌生化的審美意蘊[J]. 文學界(理論版). 2014(01) .
[3] 薛金金. 意象與詩歌語言的陌生化[J].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3(04) .
[4] 田文強. 語言陌生化與文學語言形式審美[J].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03) .
作者簡介
李坤,語文講師,中級,1998年畢業(yè)于河南師范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學歷,文學學士。同年分配至鄭州市衛(wèi)生學校任語文教師至今。2007年獲教育碩士學位。